边走边读《看见敦煌》

sophie

<p class="ql-block">“书里”读书会本月的阅读书单是谢成水著述的《看见敦煌》。</p><p class="ql-block">这之前,没有去过敦煌,对敦煌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和偶尔从电影及媒体中的碎片记忆。2018年11月24日从非洲回国的旅途中,当飞机进入中国境内,盘旋在祖国西北荒漠中的那一刻,敦煌莫高窟是机翼下唯一可俯瞰的建筑群,孤立在皑皑沙漠中却显得那么特别,令我兴奋不已。这是我和敦煌的第一次“相遇”。</p> <p class="ql-block">从图书馆借出《看见敦煌》还没来得及阅读就踏上了暑期旅游之路。途经重庆,恰逢在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从敦煌到大足》的主题展览。因为有敦煌的概念,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购票参观。整个场景构思独特,同时增加了数字化手段,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因为事先没有做功课,走马观花般的参观也耗时了整整三个小时,虽大多参展作品都是复制品,却仍然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阅读+听书完成了《看见敦煌》,感慨于敦煌艺术的伟大和璀璨的同时,更敬佩作者敦煌艺术苦行者的人生之旅!</p><p class="ql-block">根据书中例举的敦煌石窟、壁画、绢画、雕塑的例子,结合场馆里的展品,分享与读书会书友们!</p> <p class="ql-block">从敦煌莫高窟到大足石刻,悠悠千载,遥遥万里,两者既非直接的技艺传承,亦非同义的内容复刻,而是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于“外来与本土”“神圣与世俗”“传承与创新”这三组文化命题的回应。两者一北一南、一始一终,共同诠释了兼容并蓄、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提及的藏经洞。</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悄然静伫于北方的茫茫戈壁深处,1900年,道士王圆箓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甬道北壁有一小窟,“内藏释典充宇,铜佛盈座”,“见者惊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藏经洞由此开启,现为莫高窟第17窟。在藏经洞不到8平方米的方形窟室里,总共出土了敦煌文书、绢画、法器等6万余件文物,内容广泛,涉及中古时期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外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宝藏让藏经洞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藏经洞文物破壁而出,震惊了世界学术界,中外学者在敦煌文物资料的基础上著书立说,敦煌学由此而兴。👇</p> <p class="ql-block">凿空之旅</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通道,促进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奠定丝绸之路基础,开启中外文明互动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敦煌第302窟👇</p> <p class="ql-block">书中第一章第四节关于“飞天”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158窟</p><p class="ql-block">此窟为中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窟内彩塑与壁画整体搭配,共同表现佛陀涅槃时的场景。彩塑主体为侧卧于佛床上的释迦牟尼,他右手托面,双目轻闭,唇合微笑,神情泰然仿佛熟睡一般,故而涅槃像又常称“卧佛”。洞窟西壁画佛弟子、菩萨、罗汉、护法等人。</p><p class="ql-block">卧佛为石胎泥塑,即先用石头雕刻出大致的造型,再用土沙草秸和泥敷塑出各个细节,再施以彩绘。敦煌石窟高(或宽)10米以上的大像都采用这种制作方法。卧佛像的头尾两端,还有两尊彩塑佛像,分别是站立的“过去佛”迦叶古佛和倚坐的“未来佛”弥勒佛,三者代表着佛法的传承有继。</p> <p class="ql-block">插图👇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此尊造像直接以山石雕刻而成,设计独特,佛像半身入山,借延伸的山势和观者的想象来彰显佛像的巨大,梁思成曾赞叹其“真容伟巨,国内首选”。同时,因大佛湾崖顶原有一天然水池,为不使渗水侵蚀佛像,工匠们因地制宜地在卧佛头顶与前方分别设计了“九龙浴太子”暗沟与“九曲黄河”明沟,引导积水通过龙头流入沟渠,既解决了渗水问题,又丰富了雕像内洒,流水造景的组合使整个佛湾颇具中式园林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这个窟编号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壁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两个故事经常被放在一起绘制。</p><p class="ql-block">“乘象入胎”讲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在生产之前,梦到有菩萨骑象而来的故事。“夜半逾城”则讲述身为太子的释迦牟尼想要离开王城,去寻求彻底解脱人生苦难的方法,但父亲净饭王下令紧闭城门,一时无法离开。当释迦牟尼在夜半时分悄悄骑马出门时,突然有四位力士从天而降,托起马蹄,越过城池而去。</p> <p class="ql-block">数字化的百兽率舞</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于天地之间,它们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同伴。古老的敦煌莫高窟里,工匠们用画笔诉说着动物的故事,有精灵古怪的猕猴,有任劳任怨的骆驼,有舐犊情深的母羊、雌虎,还有从丝绸之路上远道而来的鹦鹉、孔雀等等。它们的形象让敦煌艺术更加生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特别感兴趣作者在第四章用一整章篇幅详细描述的第290窟:<u>通过壁画的87个画面以及中心塔柱的“释迦牟尼说法”和“弥勒下生”等4尊塑像,总共91个情节画面表现了佛陀的一生,篇幅之大,世间独有。</u></p><p class="ql-block">这像不像北周画工师们用“分镜脚本”般的布局陈述一个宗教故事?想象不出这些像一本小人书连页铺在人字披顶上的壁画是怎么做到的,更想象不出后人是怎么看懂这些的?!佩服!</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一段佛陀故事,非常巧合,我年初刚刚读完原版书《中年觉醒》(英文名字: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其中,第四章第二节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悉达多成为释迦摩尼佛陀的经历,耐人寻味。(英文部分见下图),大致意思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624年出生于释迦族首领净饭王的王室。释迦族居住的地区位于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悉达多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净饭王发誓要保护儿子免受世间苦难,因此将他幽禁在宫殿中,满足他一切世俗需求与欲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悉达多从未踏出宫门,直到二十九岁那年,出于好奇,他命御者带他外出游览。在宫外的城镇,他第一次见到一位老人——这是他生平首次目睹衰老。御者解释道,所有人终将老去。回到宫中,这一发现令悉达多心神不宁,于是再度请求外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二次出行时,他先后遇见一位被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具腐烂的尸体,以及一位苦行僧。疾病与死亡再次令他不安,而那位苦行僧却让他困惑:此人既不追求享乐,所求为何?御者的回答改变了悉达多的一生:苦行僧通过摒弃世俗之物,试图超脱悉达多所恐惧的疾病与死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些见闻彻底动摇了悉达多。次日,他离开王国,开始苦行以探寻直面苦难之道。此后六年,他过着极度贫苦的生活,弃绝一切享乐,忍饥挨饿,自求折磨。然而,觉悟并未降临。直到某日,当他因饥饿虚弱不堪时,一位少女递给他一碗米饭。他接受了食物,刹那间顿悟:单纯的苦修并非解脱之道。他进食、饮水、沐浴,随后坐在菩提树下,立誓不证悟不起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数日后,真理向他显现——解脱苦难的关键,不在于弃绝世间万物,而在于放下对它们的执着。中道既不极端苦行,也不纵欲沉溺,因二者皆属执着,终将导致痛苦。在此觉悟的一刻,悉达多成为了佛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佛陀为此制定了实践指南——四圣谛,以应对这些烦扰人心的执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圣谛一:人生皆苦(梵语“dukkha”),源于永恒的不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圣谛二:苦的根源是对世俗之物的渴求、欲望与执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圣谛三:通过消除渴求、欲望与执着,方能战胜苦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圣谛四:消除执着之道,在于遵循“道谛”,即佛教的八正道</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野:若将第290窟壁画视为“佛传PPT”,《中年觉醒》则是“觉悟Ted演讲”——前者用空间并列神圣事件,后者用时间线性解构危机。一个是宗教艺术的视觉化,另一个则是哲学层面的心理化。都很唯美!</p> <p class="ql-block">《看见敦煌》第五章中还提到张大千及其作品,旅游途中刚好有机会参观了张大千20世纪30-40年代的书画展。在此分享片段。</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张大千早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30年代)</span>的人物画仕女图,受明清文人画创作理念的影响,用笔纤细,通过简淡的笔墨与清雅的赋色,展现超然旷达的心境,具有柔丽娇媚,清朗俊逸之风。</p> <p class="ql-block">正像《看见敦煌》描述的那样,经过在敦煌二年七个月的临摹洗礼,张大千的画风融入了石窟壁画的“笔、线、色”的元素,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技法,线条勾勒遒劲奔放,更加注重视觉效果上的装饰性,并广泛使用复笔重彩,所塑造之物象庄严华美,雍容大气。</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张大千临摹敦煌后的作品《飞天图》和《千手图》</p> <p class="ql-block">旅途的下一站是承德。据说避暑山庄里的72景藏着妥妥的大清人文政治故事,外八庙内尽是藏传佛教的历史痕迹,…这里能否可以寻觅到谢先生所指出的自元明后导致中国艺术发展的空洞时期(—鸿沟)的根源的蛛丝马迹呢?</p><p class="ql-block">有了《看见敦煌》的教科书式的知识点储备,助我更好地阅读理解非遗文化和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期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