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言心语】我回来了,带着更好的世界——华东师大求学记(六——终结篇)

张彦刚

<p class="ql-block"> 风从丽娃河吹来,也带来日照海湾的潮味。我驮着一个重重的背包,像一粒被春天遗漏的种子,很偶然地被命运轻轻播进华东师大。那一刻,我抬头望见文史楼斑驳的砖红,心里默念:请把我育成一株会开花的树,让我的学生也能在一片荫凉里听见自己的拔节声。而我知道,这粒种子能够远行,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悄悄备好了行囊。</p><p class="ql-block"> 两年前,市教育局领导把“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的名单公布,声音不大,却像在我的心里点了一盏明灯:“把你们送出去,再把更好的世界带回来。”那一刻,一直伴随我们入选全过程的人事科张健科长脸上严肃中透着一股坚毅,我知道他对我们很有信心。张科长很年轻,但是学习工作的精神令人感动,每次我们有困难,他都跟我们说:“别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后来陪伴我们的张志诚科长同样暖心又细致。</p><p class="ql-block"> 于是,懵懵懂懂的我带着他们的鼓励、带着张局那盏灯的微光,一路向前。这不,现在我们又在华师大度过了密度极高的五天。</p><p class="ql-block"> 五天,只是日历上薄薄的几页,却被师大的钟声一页页敲成金箔。第一声钟响在7月7日9:00的开班典礼,郭继东书记一句“教学领导力首先是生命领导力”,像一束光,照见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幽暗褶皱。第二声钟响在刘海波副教授的“从工作思维走向研究思维”,他把晨读、跑操、家校沟通拆成可以追问的课题。我第一次感到,琐碎里潜伏着星辰。第三声钟响在陆丽萍老师的工作室,她把“生涯规划”四个字说出溪水撞石的清脆——不是简单的高考报名专业选择,而是让每个孩子提前与未来相遇: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怎样抵达?那一瞬,我听见自己胸腔里“叮”地一声,旧的班级观念悄然碎裂。</p><p class="ql-block"> 随后,孙晓青老师把心理健康教育铺展成一片月光;睦定忠校长领我们走进华东师大四附中,看课程与生命如何相互照亮;白芸老师把“中国式家校社协同育人”说成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刘国华总督学用“德育实效”替我掸落多年积攒的无力感;胡耀宗教授一句“建设教育强国”,让“班主任”三个字骤然有了千钧之重;吴庆琳校长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拆解成一粒粒可以生根的树种……他们轮番登台,像一群高明的琴师,把我们的思维之弦一根根校准。而台下,我们日照的八十多位同学散坐在文史楼的不同角落,却在同一节拍里频频点头。每晚六点半,我们照例聚在研讨教室,就着华师大湿湿润润的微风,咀嚼着白天课堂上的含英咀华。话题从“研究伦理”滑到“青春期早恋”,又滑到“下周回去怎么跟校长开口要经费”。笑声撞在墙壁上,弹回来变成回声。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同窗就是一起把黑夜熬成黎明,再把黎明折成纸船,放进彼此的口袋。</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坐在返程的高铁上,窗外美景后退,夕阳把金色泼洒成海。我摊开笔记本,写下“我的设想”——</p><p class="ql-block">一、把“生涯规划”种进每一节班会课。</p><p class="ql-block"> 周一的“班会课”将改为“生涯故事会”。第一周,我来讲“二十年前的我如何站在十字路口”;第二周,播放生涯规划课程视频;第三周,孩子自己走上讲台,说“我向往的未来”。教室后墙将变成“生涯地图”:蔚蓝海域是“兴趣”,金黄陆地是“能力”,红色航线是“行动计划”。学生每完成一次职业访谈,就在自己的航线图上贴一颗星。星星连成星座,照亮他们的夜空,也照亮我——因为我的老师曾说过说:“星星从不单独发亮,它们彼此呼应,才成为银河。”</p><p class="ql-block">二、把“研究思维”嵌入每一道班级难题。</p><p class="ql-block"> 下学期起,成立“班级微课题研究小组”。课题①:为什么粉笔总是不在粉笔盒?课题②:怎样让午休更安静?课题③:作业分层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学生自由组队,我提供“研究工具锦囊”。至少研究一个月,举行“研究成果拍卖会”。优胜方案由班级家委会商讨落地——那是我们学校早就为我们搭好的“家校社协同”舞台,我们只需登台起舞。</p><p class="ql-block">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做成“午间阳光电台”。</p><p class="ql-block">每天12:30-12:40,教室多媒体准时响起音乐。电台设三个栏目:“一分钟呼吸”“五分钟故事”“四分钟冥想”。声音是最柔软的铠甲,我要让每一颗敏感的心在午间被轻轻安放。而我知道,当电波穿过同学们的眼眸眉间,一定有同学在另一端悄悄红了眼眶,也一定有老师把音量调到最大,像我们曾在年少时做的那样。</p><p class="ql-block">四、把“家校社协同”做成一场“城市漫步”。</p><p class="ql-block"> 申请学校同意:每两周的周末一天,家长、社区志愿者、学生结成“莒城探险队”。路线一:古城——如何推广古城旅游资源;路线二:博物馆——对话讲解员;路线三:古城非遗作坊——跟传统艺人学“让传统发光”。让整个莒城变成教室的延伸,把社会变成课程的注脚。行走的每一步,都是生涯规划的伏笔,也是“把更好的世界带回来”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列车穿过隧道,黑暗一瞬,又亮起来。我忽而明白:所谓学习,不过是把更大的光带回到自己的小小角落,再让那小小角落把光反射到更远的天际。而这束光的源头,是市局和县局领导的殷切目光,是市县人事科在无数个深夜为我们修改方案、争取经费的背影,是八十多位同窗在走廊灯下共同把话教育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华师大,五天太短,短到我还来不及在文史楼前的石阶上坐够一个黄昏;华师大,五天又太长,长到我的职业生命被重新编号。近三年“名班主任”培养工程才刚刚启程,我却已对它生出依依难舍——舍不下丽娃河的涟漪,舍不下教授们镜片后的星火,舍不下同窗们笑声里的回声。然而,我更信心十足: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走得多远,局领导的叮嘱、“走心”、期望,同学们的鼓励、支持、加油,都会在我心里持续回响,提醒我——</p><p class="ql-block"> 要做一枚会发芽的钉子,钉在教育的土壤里;</p><p class="ql-block"> 要做一把会唱歌的钥匙,打开孩子灵魂的门;</p><p class="ql-block"> 要做一盏会走路的灯,把光带到更辽阔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然后,带着整片森林的回声,回到日照,向等候我们的人,说一句:</p><p class="ql-block"> “我们回来了,带着更好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胡耀宗教授《建设教育强国 实现教育现代化》讲座笔记整理</b></p><p class="ql-block">一、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背景</p><p class="ql-block">1. 基础教育管理权限</p><p class="ql-block"> 基础教育(小学、幼儿园、高中)管理权主要在市县层级,区县负责具体实施。</p><p class="ql-block"> 市级培训优势:市级组织的培训活动更易整合优质资源(如专家讲座、跨区域教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p><p class="ql-block">2. 教育财政与投入机制</p><p class="ql-block">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多年超4%,但需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向薄弱地区倾斜。</p><p class="ql-block"> 教师工资保障:建立生均经费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待遇均衡,落实艰苦地区教师补贴政策。</p><p class="ql-block">二、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 教育服务国家战略</p><p class="ql-block">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支撑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 案例:高等教育通过人力资本传导促进共同富裕,研究生规模扩张显著提升居民收入。</p><p class="ql-block">2. 区域经济与教育差异</p><p class="ql-block"> 发达地区自主权:如上海浦东新区(GDP 1.6万亿)在教育规划、教师培训等方面享有更大自主权。</p><p class="ql-block"> 县域经济差异:百强县前100名中苏浙占超50%,广东因经济集中于市辖区和强镇(如东莞镇GDP达2000亿),百强县数量少[用户内容]。</p><p class="ql-block">3. 人口结构变化的教育挑战</p><p class="ql-block"> 出生率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仅904万(较1963年下降69.5%),预计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少3000万。</p><p class="ql-block"> 劳动力短缺:2013年以来劳动力人口减少1亿,退休人口(年约3000万)远超新增劳动力(年约900万),需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用户内容]。</p><p class="ql-block">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与路径</p><p class="ql-block">1. 教育强国建设目标</p><p class="ql-block">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支撑人均GDP达3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p><p class="ql-block"> 关键任务:普及学前教育、优化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80%。</p><p class="ql-block">2. 高质量发展路径</p><p class="ql-block"> 课程改革:推动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实践,强化STEM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p><p class="ql-block"> 教师发展:完善教师研修体系,加强“教育+科技”复合型教师培养(如AI技术应用)。</p><p class="ql-block">3. 数字化赋能教育</p><p class="ql-block"> 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资源普惠共享。</p><p class="ql-block"> 案例:上海“城市成长”综合实践项目,利用城市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性学习。</p><p class="ql-block">四、区域教育发展策略</p><p class="ql-block">1. 发达地区先行示范</p><p class="ql-block"> 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用户内容]。</p><p class="ql-block">2. 中西部振兴计划</p><p class="ql-block"> 通过“组团式帮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如教师轮岗交流、远程同步课堂。</p><p class="ql-block"> 政策倾斜: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薄弱学校基建与师资培训。</p><p class="ql-block">五、应对人口变化的适应性调整</p><p class="ql-block">1. 学龄人口动态管理</p><p class="ql-block"> 缩小班级规模(对标OECD国家小学20人/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小班化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学前教育免费化: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学前教育全免费”,降低家庭育儿成本[用户内容]。</p><p class="ql-block">2. 终身学习体系构建</p><p class="ql-block">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p><p class="ql-block">六、教育公平与质量保障</p><p class="ql-block">1. 缩小城乡差距</p><p class="ql-block"> 实施“农村高中贫困生特殊资助计划”,强化中职教育与乡村振兴衔接。</p><p class="ql-block"> 流动人口教育:完善异地高考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权益[用户内容]。</p><p class="ql-block">2. 评价体系改革</p><p class="ql-block">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倾向,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p><p class="ql-block">七、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p><p class="ql-block">1.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p><p class="ql-block"> 预计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动态调整学科结构(如扩大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专业)。</p><p class="ql-block">2. 教师队伍建设</p><p class="ql-block">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完善“县管校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从教。</p><p class="ql-block">3. 国际影响力提升</p><p class="ql-block">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增强中国教育全球治理话语权。</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人口结构、数字化转型、区域均衡、教师发展</p><p class="ql-block">政策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成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吴庆琳校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讲座笔记整理</b></p><p class="ql-block">一、江宁学校概况与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 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前身为私立小学,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培养了打批职业女性社会人士。</p><p class="ql-block"> 1988年江泽民同志题词“务实创新”,成为学校精神内核;2003年起由现任校长领导,发展为九年一贯制学校。</p><p class="ql-block">2. 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p><p class="ql-block"> 核心理念:“不一定第一,但绝对唯一”,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与发展可能,具体体现为:</p><p class="ql-block"> 每个学生有自身起跑线、发展内核、有意义的学习状态、适切的发展路径、快乐尊重的成长环境。</p><p class="ql-block"> 办学目标:“质量让家长放心,特色让学生向往”,通过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p><p class="ql-block">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1. 共性与差异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但需解决地域(如上海与山东)、学校特色(如甘泉外国语学校小语种)、学生兴趣及教师专长等差异。</p><p class="ql-block"> 内涵:基于学情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如南京案例中基于学生认知调试教学设计,或全课程打通的主题式学习。</p><p class="ql-block">2. 九年一贯制的优势</p><p class="ql-block"> 长程连贯培养:通过课程衔接减少学段过渡问题,整体设计艺术、科技等素养活动。</p><p class="ql-block"> 小学与初中教师协同教研,解决教材学段空白或交叉问题。</p><p class="ql-block">三、课程结构设计与实施策略</p><p class="ql-block">1. “3+2X”课程模式</p><p class="ql-block"> 基础性课程(“3”):语文、数学等主干课程。</p><p class="ql-block"> 拓展探究课程(“2X”):</p><p class="ql-block"> 限定性拓展:全员必修(如一年级国际象棋课程,普及后筛选人才)。</p><p class="ql-block"> 选择性拓展:学生自主选择(如体育项目、学科研究课题)。</p><p class="ql-block">2. 资源整合与实践场景</p><p class="ql-block"> 开发50个校内外课程资源点(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设计“行走的课堂”活动,强化实践体验。</p><p class="ql-block"> I-BUS课程案例:以城市公交线路为索引,开展跨学科探究(如“沿着24路看上海”),融合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p><p class="ql-block">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p><p class="ql-block">1. 重构教学时间</p><p class="ql-block"> 小学英语课拆分短课时与语文对调,适应注意力特点;科学课连排70分钟保障实验时间。</p><p class="ql-block">2. 学生组合方式</p><p class="ql-block"> 分层走班:按最近发展区动态调整(如数学分层教学)。</p><p class="ql-block"> 混龄走班:按兴趣分组(如语文阅读项目),促进互助学习。</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合作:语文与计算机教师联合教学(如PPT制作毕业作品)。</p><p class="ql-block">3. 教师协作模式</p><p class="ql-block"> 打破单一授课制,推行跨学科团队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发展。</p><p class="ql-block">五、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p><p class="ql-block">1. 学科整合必要性</p><p class="ql-block"> 破解学科割裂问题,通过综合课程(如STEM、混龄阅读实验室)关联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p><p class="ql-block">2. “城市成长”综合实践</p><p class="ql-block"> 以城市资源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南京、杭州等城市主题),评价以学生自我对照为主,强调过程性发展。</p><p class="ql-block">六、新课程方案下的挑战与应对</p><p class="ql-block">1. “三个新”要求</p><p class="ql-block"> 新目标:素养导向,分解为课程标准与课时目标。</p><p class="ql-block"> 新教学:大单元设计,围绕核心素养整体规划。</p><p class="ql-block"> 新评价:情境化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如上海绿色指标)。</p><p class="ql-block">2. 教师专业发展</p><p class="ql-block"> 校本研修聚焦作业设计、跨学科实践、AI应用等能力,通过“真问题”教研机制、骨干引领等方式提升。</p><p class="ql-block">七、学校管理与保障</p><p class="ql-block">1. 制度与资源保障</p><p class="ql-block"> 新建校舍融入课程空间设计(如AI实验室、劳动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与高校、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推进拔尖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2. 协同合作</p><p class="ql-block"> 成立跨学科教研组,参与白名单赛事及市级课程建设项目。</p><p class="ql-block">八、总结与展望</p><p class="ql-block">核心价值:校本化实施需兼顾共性(国家意志)与个性(学生差异),构建适应差异的教育生态。</p><p class="ql-block"> 未来方向:持续探索课程衔接、教师发展及评价改革,深化“质量优、负担轻、特色明”的办学路径。</p><p class="ql-block">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九年一贯制、课程衔接、跨学科实践、I-BUS课程、分层走班、教师研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