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在上海待了二十来天。初时,阴雨连绵,后阳光渐盛,气温一路攀升。从难以适应而辗转难眠,到后来作息逐渐规律,慢慢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节奏。</p><p class="ql-block">每日傍晚,总会出门去倒垃圾,借此得以近距离观察上海的垃圾分类。小区一角,蓝色可回收物桶、绿色厨余桶、灰色其它垃圾桶以及红色有害垃圾桶,摆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大家自觉遵循分类规则。</p><p class="ql-block">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域差异显著,单就饮食文化而言,便有诸多不同。各地对蔬菜的叫法和烹饪方式千差万别。</p><p class="ql-block">某天,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我向收银员询问“户子”的价格。她抬手示意上方,有标价。我左顾右盼,困惑地表示没瞧见。“有啊,上面写的‘夜开花’就是。”她回道。我一时语塞,“夜开花”这个名字和我熟悉的“户子”,差异实在太大。在江南一带,它叫“户子”,可到了上海,却有个诗意的称呼——“夜开花” 。</p><p class="ql-block">有次,买了盒荷兰豆,心想它不过是比普通豌豆鲜嫩些,正好用来打汤。回家一剥,发现一盒里,只有十几颗稍大的豆子,其余大多是壳。我有些恼火,拍下豆子的照片,打算晚饭后扔垃圾时,去便利店理论一下。</p><p class="ql-block">进店,我问收银员:“你们卖荷兰豆,有没有人来反映过问题呀?”收银员一脸懵,反问道:“啥问题?没人说呀。”我随即打开手机相册给她看,抱怨道:“你看看,一盒里面没几颗豆子,全是壳,这样怎么能拿来卖呢?好几块钱一盒,这不是坑人嘛!”她看后,笑着解释说:“你没吃过荷兰豆吧?它和扁豆一样,吃的就是豆荚,把两边的筋撕掉,炒着吃。你买的时候先问问。”我也跟着笑了,坦言道:“还真没吃过,我们那儿没有这种豆子。想当然地以为是嫩豌豆,哪里想到要问。”店里的几位顾客听闻,也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那些天,女儿陪我去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看眼疾,又恰逢不远处的万达商场地下超市开业,之后女儿又带我去了天街商场配眼镜。无论是医院还是商场超市,那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场景,着实让我大开眼界,真切地感受到都市的繁华热闹。</p><p class="ql-block">一日偶然看高德地图,发现附近有个马桥文化遗址,萌生了去看一看的念头。搜索好公交路线后,便直奔目的地。</p><p class="ql-block">马桥文化遗址位于上海闵行区南部马桥镇俞塘与竹港汇合处,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遗存的村落遗址,距今4000多年。这里出土的陶器以素面为主,有泥质灰色、黑陶和夹砂红陶,器形丰富,包括实足岙、圈足盘等。</p> <p class="ql-block">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临走前一天,女儿特意带我游览松江广富林遗址。</p><p class="ql-block">广富林遗址,静卧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有如一颗隐匿于时光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新石器时代的古老记忆。遗址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周边佘山、辰山、凤凰山等小巧山峦如众星拱月般环绕。</p><p class="ql-block">1958年,广富林村在开河劳作时,不经意间揭开了历史神秘的面纱,大量文物重见天日。此后,考古工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对这片土地进行了7次精心发掘。勘探面积达2.4万平方米,挖掘探方230余个,发掘面积总计7000平方米。凭借如此大规模的发掘与丰富的文物出土,广富林遗址当之无愧地成为上海历年发掘规模之最、文物出土最为丰盛的考古圣地。考古证实,广富林地区人类活动可追溯至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历经岁月形成良渚、马桥到吴越文化的完整发展序列。</p><p class="ql-block">作为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的有力见证,广富林遗址在学术界享有“上海之根”的美誉。其连续的文化层堆积,恰似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上海从新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直至现代的城市发展脉络,成功填补了上海史前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广富林遗址的惊世发现,荣获了“广富林文化”这一考古学命名,同时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缺。这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上海绝非仅仅是一片荒芜的滩涂,而是一座同样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改写了人们对上海城镇起源的认知——上海最早的城镇并非如文献所记载的唐代,而是远在汉代。其文化年代约为距今4300 - 4000年。不同族群在这里交汇融合所孕育出的广富林文化,生动印证了“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这一流传千年的佳话。</p><p class="ql-block">广富林遗址建筑艺术别具匠心,令人赞叹不已。湖面之上,建筑群若隐若现,唯有房顶探出水面,远远望去,宛若一座神秘的水中宫殿,散发着如梦如幻的气息。人造奇观与自然形成的倒影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p><p class="ql-block">水下博物馆更是巧妙地将建筑设计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将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在水波光影的交错间,参观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奇妙而独特的体验。当人们漫步于地下遗址,瞬间穿越到远古时代,亲身感受先民们的生活轨迹。而当步入旧上海风情街,那浓郁醇厚、独属于老上海的风味便扑面而来,恍惚中被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人间七月,恰是“荷花三百里,草木正葱茏”的美好时节,大地仿佛被大自然精心雕琢,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然而,七月的天气恰如“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行至骨针广场,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间,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便不期而至。广场中心,1 根穿梭时空的“针”,似乎触动了历史的弦,带来了那远古的回响。广场四周有众多反映古代劳动场景的雕塑群,这些生动的人物造型和场景,展现了东吴先民的渔猎、农耕、制陶等生活图景,与骨针雕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体系。它们静静伫立,好似历史的标点,标注着往昔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偌大的广富林,走走看看时间很快过去,临近中午,知也禅寺斋饭成了首选。据说知也禅寺是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之善举而复建。广富林共有“三观一寺”。三元宫、城隍庙、关帝庙、知也禅寺,为遗址公园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古建筑之间,如同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繁华盛世。徽派建筑群落与水景,白墙黛瓦在水光中错落有致,湖水倒映着古今建筑,交织出如梦似幻的视觉奇观,将“天人和谐”的东方美学意境发挥到极致。一砖一瓦皆诉说着故事,一步一景尽显风华。静谧的湖水,古老的禅寺,田野里朝气蓬勃的向日葵,湖中亭亭玉立的莲花,这一切让都市疲惫的心灵得以栖息。</p><p class="ql-block">步入广富林,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温柔相拥、倾谈。镜头捕捉的不只是景致,更是广富林那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像一幅天然的绝美画卷,静候相机去定格。镜头下的这份宁静与美好,将广富林的记忆,永久镌刻在游人心间。</p><p class="ql-block">广富林,凭借“上海之根”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水上博物馆所营造的时空交融之感,绘就了一幅千年文明与现代智慧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历史与文化的双重魅力。广富林,无疑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明与智慧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