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伴我度盛夏

穆怀书

<p class="ql-block">今天开始进伏了,发一篇旧作《金蝉伴我度盛夏》。这篇拙文曾发表在《天津散文》和《天津日报》生活版。感谢编辑老师的精心采编!让我们平安度夏!</p> <p class="ql-block">金蝉伴我度盛夏</p><p class="ql-block">穆怀书 </p><p class="ql-block"> 小暑刚过,天气越来越热。那日早上突然发现,在窗台上有一只苍蝇,便去拿蝇拍准备打死。我挥动蝇拍,它一动不动。我再仔细看,原来是一只翅膀很小的蝉,比苍蝇大些的幼蝉,刚刚出土吧。我想,它一定是在地下呆了好几年,终于由卵变为成虫。看着这只初到阳光大世界的小幼蝉,不忍心让他葬身于我的蝇拍之下,要让它快快长大,在盛夏来临时,参加夏虫大合唱,于是我便打开纱窗放飞了那只小幼蝉。 </p><p class="ql-block"> 提起蝉,最难以忘怀的事。每到炎炎盛夏,特别是午后高温中“滋滋”的蝉鸣声不绝于耳。据说,蝉长成成虫后,要经过五次蝉蜕,四次都是在地下完成,出土后爬到树上进行最后的蝉蜕,由浅黄色蜕变为金黑色,人们非常准确地称之为“金蝉脱壳”。蝉翼也长得硕大且非常透亮,可见人们把薄东西比喻“薄如蝉翼”恰如其分。金蝉发出“滋滋”的叫声,也有俗名叫“知了”,雄性知了靠腹部腹膜的振动,滋滋的声音吸引雌性知了,完成交配而产卵,繁育下一代。 </p><p class="ql-block"> 烈日下金蝉的滋滋声就在耳边。小的时候住平房,每棵树都高过房顶,那时没有空调,敞开窗户,听着知了叫声午睡,睡得很香,很甜。天津小孩子叫它“滋剌子”。小伙伴在一起找根竹竿,竹竿头裹上自己用松香熬成的黏胶,在树下粘滋剌子,受惊扰的滋剌子,在小孩的手里就是不叫,于是找根线绳拴在它的身上,然后放回树上,扽着线绳不让它跑了,静静地等着它发出“滋滋”鸣声,但是等了许久就是不叫。现在想起来是不是一只雌性滋剌子?所以我没有亲眼近距离看到过滋剌子像蝈蝈那样发出的滋滋声。现在,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闹区很少能听到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交织一起蝉的长鸣声。 </p><p class="ql-block"> 为了统一称呼,我还是叫蝉吧。说起蝉,蝉的典故很多,一个人被困时巧妙脱身,也叫“金蝉脱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光顾眼前利益,不知危险尾随的典故,人人皆知。东汉时期的“吕布戏貂蝉”,因为,貂蝉的样貌美丽被世人传为佳话,可见当时蝉的魅力也是地位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说蝉的典故还有很多,金蝉定律就是很好的人生定律。蝉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地下生活和地上生活。地下生活一般要隐忍三四年甚至达到十七年,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昆虫。而一旦出土变为金蝉,也到了生命的最后辉煌,它出土以后在炎炎夏日里,虽然可以活十几天或几十天,却是尽享歌唱,尽享阳光,也是蝉的生命最辉煌的时刻,完成繁育下一代的使命。这就是金蝉定律。金蝉定律,告诉人们要想人生事业得到成功,就要经得住冰雪严寒的考验,就要经得住长时间的寂寞。坚持不懈,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厚积薄发,才能赢得人生的精彩。 </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蝉明志,借蝉托物,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古代名人故事和古诗,激发后人热爱生活的励志,陶冶人们的情操。初唐四杰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心?”骆宾王在狱中一首《咏蝉》,托物言志,表达了刚正品格和受到被打压的境况。唐代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达了诗人因仕途不满,忿懑的情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流露出一种自信和自豪,使人们领略到“居高声自远”的气质。 </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蝉的励志典故也好,或古人借蝉赋诗抒发情感也罢,总之,我还是很怀念小时候,“梧桐树下听蝉鸣,盛暑相伴野趣生”的夏日乐趣。</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穆怀书 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作协会员、天津知青文学社成员、《山西作家》创联编辑、《天津散文》编辑。文章散见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工人报、中老年时报及网络平台,著有原创文学《追梦呼伦贝尔》文集获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一等奖、另著有《闲草集》(散文辑)并部分文章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