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总在寻找更科学、更温暖的育人方式。有幸参加正面管教教师工作坊一,聆听郭亚玲老师的精彩讲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教育之窗,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束光,照亮了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让我收获满满,感触颇深。</p> 一、重新认识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输出 <p class="ql-block">郭老师开篇介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效果的认知。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平均留存率:被动听讲两周后留存率仅5%,而通过“向他人讲述”的主动学习方式,留存率竟高达90%。这组对比让我深刻感受到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巨大差距。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设计让孩子互相讲解知识点的环节,让他们在输出中巩固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p> 二、读懂孩子行为:冰山之下的心灵密码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孩子行为的大门。郭老师通过一幅“冰山图”生动诠释:我们看到的孩子行为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深层藏着他们的感知、信念、归属感和价值感——这才是教育的“导航仪”。当面对学生的挑战行为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批评或制止,更要通过示范正面管理、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提升内在品质与能力,让他们在归属感中成长。</p> 三、做民主智慧型老师:在互动中传递尊重 <p class="ql-block">工作坊中的体验活动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四种互动模式的实践和具体事例分析,我真切感受到“民主智慧型老师”的魅力。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尊重与合作。当我们放下权威,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互动,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成长空间。</p> 四、看见自己:扬长避短的“顶牌”启示 <p class="ql-block">“四个包裹”的环节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控制型、力争优秀型、取悦型、安逸型四种顶牌,郭老师逐一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劣势、给他人的感受及应对方式。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顶牌”特质,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觉察自身特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时不张扬,正视劣势时不逃避,才能在教育中更从容地与学生、家长相处。</p> 五、鼓励:孩子成长的“必需品” <p class="ql-block">“表扬是甜点,偶尔为之无伤大雅;鼓励是主食,是生活的必需品。”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郭老师详细对比了鼓励与表扬的区别:表扬指向结果和他人评价,而鼓励指向过程和自我认可。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启发、描述、感谢、赋能四种鼓励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今后我会多对孩子说“你专注思考的样子特别棒”“谢谢你主动帮助同学”,用鼓励滋养他们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p> 六、情绪管理:教育的“底层逻辑” <p class="ql-block">“关系决定命运,情绪决定生死。”工作坊中对情绪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从四类基础情绪“喜怒哀惧”到“掌中大脑”模型,从“静观当下、共通人性、善待自我”的平静法则到“觉知、准许、可接受方案”的三A原则,我学会了如何在情绪激动时按下“暂停键”。“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有效处理孩子情绪的五个工具、PHP解决问题模式,以及“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沟通句式,让我明白:管理好情绪,才能让教育更有力量。</p> 七、启发式提问:点燃思考的火花 <p class="ql-block">学会运用启发式提问,是这次学习的另一大收获。不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你觉得可以试试什么方法?”“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等问题,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更能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郭亚玲老师用生动的案例、互动的体验、实用的方法,让我对正面管教有了深刻的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管教”,而是用尊重唤醒尊重,用理解滋养成长,用鼓励点燃自信。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会带着这些收获,做一名有温度、有智慧的教育者,和孩子们一起在爱与尊重中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