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 再次走进成都杜甫草堂

锡林

7月13日上午,我和妹妹再次走进成都杜甫草堂。 <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留寓成都时的茅屋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4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多首。</p> <p class="ql-block">天气炎热,我和妹妹在早上7点出门,乘坐公交车到达杜甫草堂是上午8点左右,杜甫草堂还未开门,杜甫草堂开门时间是上午8点半,我们在此等候了半小时。</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北门的这只小花猫亲近人,它走到我跟前,主动让我抚摸它。</p> <p class="ql-block">上午8点半,我们从北门进入杜甫草堂的,由于我们进来的早,因此杜甫草堂内游人很少。</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被绿色植被所环抱,清晨,这里比较凉爽。</p> <p class="ql-block">这是杜甫草堂内的一揽亭,是一座4层的砖塔建筑,通高23.1米,位于草堂的西北侧,亭子是后人为了纪念杜甫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一揽亭因杜甫的《望岳》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得名。</p> 我们首先来到了茅屋故居,记得去年我们参观杜甫茅屋故居时,这里的游人非常多,参观体验不佳。 今天我们再次走到这里,茅屋故居很宁静,只有三三两两几个游人。 这里就是杜甫当年居住的茅屋,茅屋故居具有川西民居的特点。虽然是后来重建的,但也保留了简陋的样子,让人能够感受到杜甫当时的生活环境,也不由得想起杜甫创作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iv><br></div> <p class="ql-block">《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甫诗歌中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茅屋故居内的客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茅屋故居内的书房。</p> <p class="ql-block">杜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这是茅屋故居内简陋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茅屋故居内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茅屋故居周边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在杜甫草堂里,除了有茅屋故居,还有一些建筑: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它们都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文化景观。</p> 正门,是杜甫草堂纪念性建筑的第一堂,面临浣花溪。唐朝时这里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有杜甫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以力证明。 <p class="ql-block">正门匾额所书“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帝十七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手笔。</p><p class="ql-block">门口对联是杜甫诗句“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十分简捷地点名草堂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走进正门,可见两株高大的黄桷树。</p> <p class="ql-block">大廨,是杜甫草堂纪念性建筑的第二重。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草堂时命名。</p> <p class="ql-block">“廨”即官署,杜甫在成都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后人处于尊崇,将这重建筑做了如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建筑的主厅,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草堂时命名。</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诗歌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历来有“诗史”之誉,建筑因此得名。</p> &nbsp;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造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可读到有关柴门的句子。缘于此,清代重修草堂时,将这座别致、简朴而又风景绝佳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工部祠,位于中轴线最北端,是杜甫草堂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建筑群两侧的回廊。</p> 在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的碑亭,该碑亭是以茅草作顶,人们将其作为当年草堂茅屋的象征。 在碑亭内有一大石碑,上面镌刻“少陵草堂”4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这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雍正皇帝的十七弟果亲王允礼所书。<br>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杜甫草堂,留下此手迹。<br>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杜甫他在诗中曾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br>  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br> <p class="ql-block">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p><p class="ql-block"> 1958年3月7日,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把自己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升华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杜甫对人类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人们将他尊为“诗圣”,代代相承的诵读他的诗歌,学习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暑假期间,进入杜甫草堂参观游览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不愧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经典园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