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2025年大暑“热不透”,秋后或迎秋老虎<br><br><br>当下,热浪翻滚,全国多地进入高温时段,尤其是南方地区,白天气温直逼40℃,热到让人直呼受不了!<br><br>然而,这样的酷暑才刚开始,更严峻的“烤验”可能还在后头,一如老话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br><br>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今年大暑节气落在7月22日。那么,今年大暑到底有多热?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br><br>一、“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的俗语解读<br>“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字面意思是,若大暑这半个月没热到“冒烟”,那立秋后,可能会被“秋老虎”咬一口,天气会特别热。<br><br>古人没空调没气象台,全靠一代代人盯着天、摸着地,观察总结经验。在正常年份,大暑应当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br><br>一如古人对此的精准描述:“大者,乃炎热之极也。”<br><br>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从夏到秋, 天气逐渐转凉,这也似乎也与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所呼应。<br><br>而大暑的“热”,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副高就像个“大锅盖”,把热空气扣在某个区域。如果大暑时副高位置偏移或偏弱,冷空气容易南下,导致降雨多、气温低;等副高重新“支棱”起来,立秋后可能会带来持续高温。<br><br>从中国人常说的“物极必反”的规律来看,夏季地面吸收的热量,需达到一定峰值,才会开始消散。<br><br>而倘若大暑期间,未能达到应有的热度,则往往意味着暑气积累不足,热量顶点尚未到来。那么本该由盛转衰的暑热,则可能会顺延至秋季。<br><br>此时出现的炎热天气,正是民间俗称的“秋老虎”——立秋后35℃以上的回热天气。秋老虎虽不如盛夏持久,但其“咬人”的威力丝毫不减,民间就有用“秋扒皮”来形容它的酷热。<br><br>二、那么,2025年的大暑,会不会很热呢?<br>今年的大暑交节时间在7月22日21时30分,从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报来看,未来十天,华北、东北、华南等地有强降水,21日起,黄淮、陕西、关中等地高温明显缓解。<br><br>这也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大暑节气时的气温,不升反而有所下降,似乎和老祖宗说的“大暑热不透”相对应。若按照以上说法,这意味着今年立秋后的天气,可能会比较热,秋老虎会比较猛。<br><br>当然,这只是一种预测,我们具体还需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和气象预警。<br><br>不管怎样,大暑节气到,且又处于三伏天中,我们将迎来夏季最炎热的考验。无论是“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的警示,还是“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等农谚、俗语总结,都在提醒我们,要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尤其是南方地区!<br><br>三、大暑节气里的养生之道<br>老话说“夏不欲穷凉”,意思是别贪凉到极致。现代人吹空调、吃冷饮,容易“热伤风”,尤其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更要注意。建议:空调别低于26℃,电扇别直吹,出汗后及时擦干换衣。<br><br>饮食方面,别猛喝冷饮,可多喝伏茶,清凉祛暑。<br><br>另外,可以适量吃冬瓜、西瓜、苦瓜、绿豆汤等,既能解暑又不伤脾胃。<br><br>此外,喝伏姜茶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新鲜生姜,切片后与红糖按适量比例混合,装入容器干净保存,放置太阳下晾晒,每天喝一杯,驱寒又暖胃。<br><br>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br><br>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