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八</div><div><br></div> 济宁市,山东省辖地级市,别名运河之都,古称济州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山东省政府批复确认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旅游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初祖黄帝和儒家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三孔”和京杭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拥有孟庙、孟府等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微山湖旅游区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辖任城区、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微山县、梁山县等11个区县(市)。 4月1日一早,我们来到任城区太白楼路,准备参观太白楼。因时间未到,太白楼还未开馆,因此一行人步行前往济宁市博物馆。 <h5> 远眺太白楼</h5> 济宁市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5月,2020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有老馆、新馆两处馆址。我们到的老馆位于古槐路,座落在市中心的铁塔寺院内,占地31亩,馆舍由两部分组成,东部为铁塔寺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部为仿古建筑,馆舍总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楼8831平方米,是一处古建与仿古建筑有机结合的建筑群体,蔚为壮观。馆内收藏文物十余万件,包括铜器、陶器、瓷器、玉珍、书画等十几个大类。馆藏汉碑、汉画像石、春秋铜器、书刻工具、元代服饰、元明清瓷器、铁炮等至为珍贵,文物品位较高。 <h5> 济宁市博物馆外景</h5> 好巧不巧,正赶上博物馆因维修而暂停开放,我们只好抱憾离开。一回头,发现路对面坐落着河道总督署展示馆。我们原本的游览计划中并没有此景点,可既然来到跟前,那哪能放过,于是,我们移步河道总督署展示馆进行参观。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外景</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路38号,是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馆建筑面积 3981平方米,展陈面积1950平方米,采用新中式风格设计,覆瓦坡顶,户牖(音yǒu,门窗之意)中正,简古纯粹,朴茂盎然。展示馆共分三层,地下一层为临时展厅,地上二层为固定展厅。固定展厅以“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为主题,描绘了大运河源流千载和河道总督署司运治运六百余年的壮丽画卷,揭示了济宁因河而兴、因署兴城的历史密码。 <h5> 进入河道总督署展示馆</h5> 走进展示馆一层,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屏幕,3D影片《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还原了元明清三代河道管理机构设置、河道管理的官员们励精图治、保障大运河畅通的历史场景。上方横匾“总督河道部院”六个遒劲的大字,是在济宁担任过河道总督的林则徐题写。 <h5> 展示馆大屏幕播放着影片</h5> <p class="ql-block"> 主展厅共分“运道之中 漕渠咽喉”“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砥柱中原 转漕上国”“以智治水 济运利漕”“襟带四方 因署兴城”“河城共荣 运都风华”等六个部分,多维度讲述了“运河之都”的悠久历史以及运河的变迁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主展厅所展六个部分内容简介音频资料(请用手机分别识别二维码收听)</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河督驻节 运河中枢”详细介绍了元明清三代驻扎济宁的河道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情况。其中,林则徐在道光十一年,曾受命任河道总督。林则徐在济宁履职期间积极改善水利工程,强调河道疏浚和水利管理的重要性,确保了运河的畅通和沿岸的安全。</p>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元明清时期,治运司运机构的设置均被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尤其元代在规划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初,就在济宁城东南的鲁桥镇设立了专管河道运输的“漕运司”,之后又于济宁正式设立都水监、行都水监。明朝皇帝朱棣下决心迁都北京之后,最先安排修建的一大建筑,就是敕命前往济宁疏浚运河的工部尚书宋礼于永乐九年(1411年)建造了河道总督衙门,至1902年停漕罢运,衙门运转491年。 <h5> 河道总督衙门大堂(左侧)</h5> <h5> 河道总督衙门大堂(中)</h5> <h5> 河道总督衙门大堂(右侧)</h5> 对运河衙署建筑,历代都严格尊崇封建社会的礼制制度,在空间格局上特别重视主次关系,强调轴线的严格对称,使其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群体。宋礼建造的河道总督衙门,坐北朝南,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依次布置了照壁、大门、仪门和大堂、二堂、三堂等主体建筑,其他附属建筑则设在中轴线左右的副轴线上,形成东、中、西三路的对称格局。和一般衙署不同,运河衙署的堂额牌匾更多体现了运河特色,反映出运河衙署建筑的文化内涵。<div> 从配置的规格和赋予的职能上看,河道总督衙门作为朝廷六大部院之外设立的部院级机构,可直接参与同治运司运和治黄相关的国家政务。所委派的官员一般是正二品,但也不乏一品大员。据统计,仅明、清两朝,就有209任、190名朝廷大员署理总督。他们以卓越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黄河、运河的治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r> 河道总督衙门同时拥有或掌管着自己的军队,并主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其总督职能。因此,河道总督衙门又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济宁驻军最多时达1.3万人,一时间,济宁成了朝廷不可一日疏忽的军事要地。</div> <h5> 河道总督衙门建筑沙盘</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展板</h5> 不知不觉间,参观接近尾声。走出河道总督署展示馆,我们心中满是对古代治水事业的赞叹与对先辈们的崇敬。在济宁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宛如一部立体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治水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呈现,更是对治水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人们,要珍视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为守护我们的江河湖海、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h5> 河道总督署展示馆随撷</h5>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九</div><br><div> 离开河道总督署展示馆,我们从古槐路拐入铁塔寺街,前往太白楼。铁塔寺街为东西方向,路北就是铁塔寺(济宁市博物馆)围墙。<br> 铁塔寺位于济宁市任城区中心古槐路东,又名崇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当时寺内无塔。据《济宁直隶州志》载:宋崇宁四年(1105年),济宁人徐永安常年在外经商,成为当地的富户。但婚后多年无子,便到崇觉寺进香求子,并许下誓愿,如果得子将重修寺院,并铸铁塔以弘扬佛法。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徐永安非常高兴,便委托妻子常氏出面,出资重修崇觉寺,并在寺内建造铁塔,在塔里面供奉佛像和舍利,报答佛祖送子之恩。据记载,铁塔建到七级因变故停工未铸塔顶,后人为之遗憾,曰:“塔无顶,譬伟丈夫剑佩峨然,唯冠冕不饰,谈者往往以未尽美观……”。明万历九年(1581年),济宁道龚勉首倡,发动地方乡绅名流,集资增建塔身两级,添顶为铜质金章,四周垂以风铎,使铁塔方为完美。崇觉寺因此又被人们称为铁塔寺。</div><div> 该寺自创建以来,历经重修和拓建,至明代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时下,铁塔寺原有的庙门、配房、藏经阁、鼓楼等建筑已在沧桑的岁月中毁掉,但尚有900多年的古塔巍峨挺拔,大雄宝殿、声远楼等依然雄伟恢宏,让人依稀想见当年的非凡气势和壮伟。1988年,崇觉寺铁塔及其附属建筑大雄宝殿、声远楼、汉碑室、僧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在铁塔寺街上走着走着,忽然看到铁塔寺的声远楼和超出铁塔寺围墙的铁塔。于是,我们停下脚步,从墙外观赏起来。</div> <h5> 崇觉寺(铁塔寺)声远楼</h5> <h5> 崇觉寺(铁塔寺)铁塔</h5> 从大街上观铁塔,因视线被遮挡,只能看到塔身。我环顾周边,发现一辆三轮车停在墙边。经车主同意后,我踏上三轮车,站在车厢拦板上,朝铁塔寺院内观望,终于看到院内的部分其它建筑,不过由于院墙的遮挡,只能看到房顶部分。我随即对铁塔进行拍照,终于拍到了带有部分塔座的照片,总算不虚此行。<br> <h5> 崇觉寺(铁塔寺)铁塔</h5> 古塔铁铸塔身9层,计塔座在内共11层,通高23.8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递减。阳光下,金色的塔顶,玄色的塔身,紫光吐辉。斗拱雕花的平座、围栏、飞檐及金光闪闪的天门,堪称设计精巧,造型奇特,昂然耸立,蔚为壮观。莲花形底座为铜铸,与塔顶紧扣一体组成塔刹。铁塔铭文分别铸在第一层塔身的东南和东北面壁上。塔基深1.9米,塔座设一西向塔室,为砖砌、仿木建筑,室内供有大悲观音千手千眼佛。<br> 在济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铁塔寺宛如一颗镶嵌其中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寺中这座巍峨耸立的铁塔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铁塔闪烁着金属的光泽,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仰望着铁塔,我们心中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从大街上可以完整地看到声远楼南侧。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声远楼是崇觉寺铁塔的附属建筑,始建于北宋中叶,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题“声远楼”匾额一方,悬在二层檐下正前方,字体雄浑,特别醒目壮观。楼内悬挂一口巨型铁钟,撞击铁钟,响彻全城,声远十余里,故名“声远楼”。声远楼建在4.5米高的台基上,通高16米,为11脊十字顶正方形两层楼,下以12根方形石柱作外围主要支架,内以4根通天柱自下而上支撑两层顶端的梁檩,上下两层四檐和周围补间均以斗拱承托。顶覆灰瓦,挑脊上饰有按序排列的螭吻、飞禽、走兽等。正中顶端设一头东尾西昂首怒目、背驮宝葫芦的麒麟异兽,寓意颇深。全楼雕梁画栋,朱甍(音méng,屋脊之意)映目,飞檐陡峭,风铎铮铮,属砖木结构亭阁式建筑。楼内设木制楼梯可拾级而上。楼上巨钟高2.2米,壁厚0.2米,唇周长4.5米,重7.5吨,系宋代铸制。<br> 虽然因为博物馆维修而暂停开放,无法进入铁塔寺游览,但我们却意外地从外部观赏到游览铁塔寺必看的核心景物——铁塔和其附属建筑声远楼,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法进寺院参观的缺憾。<div> 带着满满的不舍,我们缓缓离开了铁塔寺街。这次大街上、围墙外游览铁塔寺之经历,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我们出游的体验,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忆、品味。</div> <h5> 崇觉寺(铁塔寺)声远楼</h5>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div><br><div> 从铁塔寺街向南拐入翰林街,继续向太白楼行进。走不多远,前方一座矗立在路中央的石牌坊吸引住我们的目光。<br> 远远望去,这座牌坊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庄重。它由青石筑就,历经风雨洗礼,石质表面已略带斑驳,却更添几分岁月的沧桑感。近前观看,牌坊由四周石刻围栏防护,保存完好,游人可随意驻足观瞻,无需门票。牌坊前方地面正中的石碑上雕刻着牌坊名称,一旁有景点简介。从景点简介得知,这座牌坊是济宁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慈孝兼完坊”。</div> <h5> 慈孝兼完坊坊名碑</h5> <h5> 慈孝兼完坊简介</h5> 慈孝兼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清朝乾隆皇帝钦赐,为旌表诰封奉直大夫王怀远之妻孙氏敕建的“节孝坊”。乾隆版《州志•列女上卷二十九》中记载:“孙氏,王怀远妻,清康熙三十年夫亡,守志奉抚三子成立。清雍正十三年有司奏请旌表,乾隆二十一年奉敕建造” 。它记载的是这样一段故事:康熙三十年(1691年)孙氏的丈夫去世,孙氏独自抚育三个孩子成长,培养成材,考取功名进入翰林。孙氏为人正直、道德高尚、孝顺温柔,还侍奉年迈的婆婆及姑婆30余年,任劳任怨直至她们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余。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济宁州地方向朝廷申请进行旌表,以彰显她“上行孝道,下行慈道”的美德,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下旨建造了这座牌坊。工部郎中史大伦为此坊题写了“慈孝兼完”,意为慈善可亲、守节尽孝、品行完美,即教育子女和孝顺老人两件事都做到了完美。该牌坊因此而得名“慈孝兼完坊”。 <h5> 慈孝兼完坊(正面)</h5> 细细端详,牌坊整体为三楹四柱,面阔八米,进深2.7米,高7米。正中一层飞檐,两侧楹各为两层飞檐,均以仿木斗拱承托,檐角备垂风铎,各楼顶脊均为石雕瓦垄脊饰,檐下石刻仿斗栱。中楼上层悬镂空滚龙镶边圣旨竖匾,匾下为高浮雕二龙戏珠图案条石,中层为 “慈孝兼完”四个大字和背面刻的“数奇操贞(命运不利,但坚守贞操之意)”四字的横条石匾额。中层横条石上雕刻有“亲井臼”“奉老母”“教子读”三组人物故事画面,背面雕刻的故事画面分别为“育儿图”“供奉图”“迎宾图”,雕刻画面中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均为高浮雕。第三层横条面上镌刻文字。最下为石作仿木梁,上刻浅浮雕离纹,梁下石仿雀替一对。次间分上下两楼,檐下均作石刻仿斗栱,下层雕刻略精致,梁上浅浮雕离纹。全坊由四根通天石柱支撑,内侧两根石柱之上正面和背面均刻有对联,其上端与中坊相交处有对莲花雀,有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四根立柱前后两面,分别用青石圆雕8只石狮牢固着柱石及其底座。中间有四个身着官服、胯骑雄狮、形态不一的武将(头部已经遗失)。狮子基座较高,仰覆莲须弥座,中间矩形石柱四周剔地起华,雕有人物图案,上部须弥座盖桌布。而外侧四狮,一对系吻抚仔兽狮,一对系滚球狮。基座中间为抱鼓石,石鼓各侧面雕有不同的珍禽异兽、花卉图案。下层为仿桌几的石墩。<br> <h5> 慈孝兼完坊(背面)</h5> 放眼整座牌坊,坊顶的飞檐斗拱,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富有生气,每一处细节都雕琢得一丝不苟。牌坊的横梁与立柱之上,布满了精美的浮雕图案,内容丰富多样,寓意深刻。有栩栩如生的瑞兽祥禽,它们姿态各异,或昂首欲飞,或奔腾跳跃,仿佛在诉说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有细腻入微的人物故事,刻画的是古代孝子贤孙侍奉长辈的场景,人物神情生动,动作逼真,将慈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牌坊上下雕刻的近百个“寿”字,虽然形状不同,却传递着相同的祝福。坊上的题字,笔力雄浑,刚劲有力。“慈孝兼完” 四个大字,点明了牌坊的主题。两旁的楹联,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阐释了慈孝的内涵与意义。这些题字凸显其承载的核心价值观,读来令人深思。<br> 慈孝兼完坊造型规整而大气,彰显出古代建筑精湛的技艺。坊上的石雕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线雕等工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传统文化中慈孝观念的直观呈现,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能深刻感受到古人对慈孝品德的尊崇与传承,无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称号。 <h5> 慈孝兼完坊(局部)</h5> 观赏完慈孝兼完坊,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慈孝兼完坊宛如一座镌刻着传统美德的丰碑,静静伫立,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座承载着深厚底蕴的古老牌坊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慈孝的传统美德都不能忘记,应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这次与慈孝兼完坊的邂逅,我们不仅欣赏到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和工匠高超的技艺,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洗礼,更深刻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div><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一</div><br><div> 离开慈孝兼完坊,我们来到“太白楼”。<br>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路中段路北,原是唐代普通的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饮酒赋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过济宁时登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宋、金、元时期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即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1952年,政府对太白楼在原址上再次重建。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太白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br></div> <h5> 太白楼楼名碑</h5>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仙”。我们一行八人怀着对诗仙李白的崇敬与对古迹的向往,踏入了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br> 拾阶而上,一座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雕像中的李太白手捧酒杯,仰首傲立,尽显酒仙风采。他目光深邃,神态潇洒,仿佛正酝酿着千古佳句。 <h5> 李白雕像</h5> 酒,这一神奇的饮品,既能赋予懦弱者以勇气,使迟疑者变得果断,也能使强者变得柔弱,让猛者变得温顺,还能助长人才思涌动。李白,这位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便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诗篇中,酒往往成为情感的催化剂,激发出他内心的豪情与狂放。李白曾因酒而名声大噪,唐玄宗召见他入宫作诗时,他以酒为伴,挥毫泼墨,成就了“斗酒诗百篇”的佳话,甚至演绎出高力士脱靴的传奇故事。李白的才华横溢与酒的相伴相生,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5> 李白雕像和太白楼</h5> 李白雕像背后,一幢古楼阁式两层小楼矗立,坐北朝南,面宽7间,东西长80米,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连同台基共占地6000平方米,斗拱飞檐,雄伟壮观。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太白楼” 三字雄浑有力,仿佛带着诗仙的豪迈之气。 <h5> 李白简介</h5> <h5> 观展</h5> 李白在其短暂的62年人生旅途中,寄居济宁太白楼长达23年之久,因此济宁被誉为李白的“第二故乡”。李白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今存1000余首。寄居济宁期间,李白足迹遍及东鲁大地,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50余首。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br> 太白楼是李白在济宁寄居、游历的历史见证。经历代修葺,延存至今1200余年。太白楼虽为纪念李白而建,但因其位居古运河(济宁段)北岸,地理位置优越,登临太白楼既可凭吊李白,又可俯瞰运河,故李如圭(嘉靖十五年以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驻节济宁,是明朝著名的治水专家)、潘季训(明朝嘉靖进士,自嘉靖末到万历年间,四任总理河道,驻节济宁达27年,是著名的治水专家)、汪邦柱(明朝崇祯年间任河道总督都水主事,驻节济宁)、叶方恒(顺治进士,官至济宁河道,在任四年,多次维修太白楼)、清代江南河道总督完颜伟、济宁太守徐宗干等都曾登临太白楼,并于此题写诗篇,刻石记载。康熙皇帝五次下江南,三次御驾济宁州。乾隆皇帝六次沿运河南巡,每次均要观瞻太白楼。<br> 诗云:<br> 谪仙一降任城火,小阁平凡蓦盛名。<br> 斗酒吟诗天外句,文坛独领聚精英。<br> ——张志平 • 济宁太白楼 <h5> 太白楼展品</h5> <h5> 太白楼展板</h5> <h5> 太白楼展板</h5> <h5> 太白楼展板</h5> 济宁太白楼内设有两个展室。一楼展室主要陈列李白生平、仿制唐代文物,展室正中悬挂“诗仙醉圣”匾额和舒同“豪饮吐万丈长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巨幅对联。这些,让人深刻感受到李白的非凡魅力与这段历史的厚重。二楼展室陈列近现代名人书画26件、李白“清平调”长卷(民国仿品)和祝枝山“饮中八仙歌”(民国仿品),二楼展室正中墙壁镶嵌有“诗酒英豪”匾额和“李白、杜甫、贺知章”三公画像石。太白楼台基平台及楼体墙壁存有金代至民国珍贵石刻49方,主要有李白手书“观”字碑、乾隆御笔、任城县厅壁记、沈光“李太白酒楼记”和清代名人王以敏、罗振玉的石刻楹联等书画刻石。有近20首诗文的作者是明清时期的运河总督和治水专家。其中:李如圭两方;潘季训一方;汪邦柱一方;叶方恒一方。完颜伟、徐宗干等都曾于此题诗。乾隆皇帝六次观瞻太白楼也曾留下过优美诗篇,现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御笔石碑两座。 <h5> 太白楼展品:樽</h5> <h5> 太白楼展品:琴</h5> <h5> 李白手书“观”字碑</h5> <h5> 太白楼展厅一角</h5> 太白楼院内,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地,花墙环绕,台阶曲折,环境优雅舒适,文化底蕴深厚,具古典园林风格。 <h5> 太白楼院内随撷</h5> <h5> 太白楼院内随撷</h5> 从二楼游廊远眺,济宁城内高楼耸立,车水马龙,靓丽景观,尽收眼底。太白楼内,是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与安宁;太白楼外,是车水马龙的烟火气息。这两种场景,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让人更多地感悟历史和现实。遥想当年,李白或许也曾站在同样的位置,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吧。 <h5> 太白楼二楼游廊远眺</h5>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太白楼,更好地留住游览太白楼的记忆,特将济宁文保创作的李白纪念馆视频介绍资料一一《太白楼》附在文中,可用手机扫二维码观看。</p> <h5> 《太白楼》——济宁文保创作 </h5> 太白楼以李太白的文化背景而著名,因李白在此饮酒赋诗而声名远扬。太白楼诉说着李白的传奇故事,书写着李白的惊才艳艳,展现着历史的变迁和沧桑。岁月流转,如今,太白楼静静矗立,如一位穿越千年的长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散发着独特的诗意光辉;似一条连接古今的纽带,让后人能够在此追寻诗仙的足迹,感受他那豪放不羁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才华。太白楼作为有迹可循的李白在济宁活动的地点之一,有着不同寻常的地标作用,它不仅见证了李白的辉煌与落寞,更承载了无数游客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与缅怀,具有厚重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br> 离开太白楼之前,我们又来到李白雕像前,与诗仙塑像合影留念,作为游览过太白楼的凭证。<div><br></div> <h5> 诗仙塑像前留影</h5> <h5> 诗仙塑像前留影</h5> <h5> 诗仙塑像前留影</h5> <h5> 诗仙塑像前留影</h5> <h5> 诗仙塑像前留影</h5> <h5> 诗仙塑像前留影</h5> 我们的诗人魏宙峰更是举起水杯,与太白对饮,以表达敬意。事后,看着他与塑像对饮的照片,想着本次出游他所作的十首诗歌,我不禁莞尔,胡诌几句,调侃魏宙峰:<br> 太白斗酒诗百篇,宙峰杯水十首拈。<br> 抄起算盘拨玉珠,诗仙桂冠该谁衔? <h5> 与诗仙塑像对饮</h5> 走出太白楼,我们心中满是感慨。这座楼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李白文化的象征,是济宁历史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李白在济宁的辉煌岁月,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此次太白楼之行,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仙进行了一场亲密接触,深刻领略到李白诗歌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深信,太白楼将继续承载着李白的遗风,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寻诗意的生活。 <h5> 路边随撷</h5> <h5> 路边随撷</h5> <h5> 路边随撷</h5> <h5> 车中随撷:济宁运河音乐厅</h5> 结束了太白楼的游览,已是正午时分,我们在饭馆进午餐后,取回寄存在酒店的行囊,乘城际公交车,前往济宁市所辖的梁山县,入住谦盛快捷宾馆。连日奔波,人们都很疲乏,都在房间休息。晚饭后,我们在宾馆附近蹓跶了一圈,看了看梁山县夜景,便早早休息了,以恢复体力,为次日上梁山作准备。 <h5> 车过京杭运河(进入梁山县城之前)</h5> <h5> 梁山县街头随撷</h5> <h5> 梁山县街头随撷:紫荆</h5> <h5> 梁山县街道夜景</h5> <h5> 梁山县街道夜景</h5>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ot5qy7"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乙巳仲春游记(十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3b4l1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乙巳仲春游记(十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