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花卉“假大头茶”

雁荡老翁

<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5年7月19日</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浙江乐清市乐成街道</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手机</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1577146</p> <p class="ql-block">今天在邻居家瞧见一株红色山茶花,走近细瞅,却发现叶子瞧着像高山杜鹃的。拿不准是什么,只好请教“形色”,原来这花叫“假大头茶”。</p> <p class="ql-block">经查阅,原来“假大头茶”,又名杜鹃叶山茶、杜鹃红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花朵观赏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该物种自然分布范围狭窄,仅见于广东阳春、云南、广西等地,野生种群数量不足千株,因长期遭盗挖及生态破坏,野生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span style="font-size:18px;">(IUCN)列入</spa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危种(CR),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p> <p class="ql-block">其叶片形态与高山杜鹃高度相似,花朵形态则接近传统山茶花,因此得名“杜鹃叶山茶”“杜鹃红山茶”。</p> <p class="ql-block">关于“假大头茶”名称由来,不禁为这一俗称背后的故事所吸引。它不仅是一个植物称谓,更藏着学术传承的温度与技术实践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从学术脉络来看,这个称呼始于一份谦逊的敬意。1985年,植物学家叶创兴发现新植物后,以导师张宏达之名命名为“张氏红山茶”,而张教授却因它与大头茶属的形态相似性,幽默地称其为“假大头茶”。这看似随意的称呼,既体现了学界前辈不居功的谦逊,也暗含着对植物分类归属的严谨探讨,让学术研究多了几分人情味儿。</p> <p class="ql-block">再从技术角度审视,嫁接技术的应用更让这一俗称深入人心。野生杜鹃叶山茶繁殖不易,科研人员常以大头茶、油茶等为砧木进行培育。由于人工植株的枝叶形态受砧木影响,与大头茶属植物更为接近,“假大头茶”的称呼便在实践中被不断强化。</p> <p class="ql-block">原来一个简单的俗称,竟能串联起学术传承与技术实践的细节,让我们在认识植物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探索中严谨与灵活并存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假大头茶为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乔木,株高通常1-4米。其叶片呈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边缘全缘或偶有少数齿突,叶面深绿且富有光泽。花朵为深红色,单生于枝顶叶腋,花瓣呈倒卵形;花期较长,从6月持续至11月,四季均可开花,因此还有“四季茶”的俗称,其中盛花期集中在6-9月。</p> <p class="ql-block"><b>附:假大头茶这一植物拥有多个名称,每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b></p><p class="ql-block"><b>学名:</b></p><p class="ql-block">假大头茶的学名为‌Camellia azalea C.F. Wei‌,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卫兆芬研究员于1986年正式命名。其拉丁名中的“azalea”意为杜鹃属植物,反映了其叶片形似杜鹃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别名:</b></p><p class="ql-block"><b>杜鹃红山茶‌:</b>最早的正式中文名,因花似山茶、叶像杜鹃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杜鹃叶山茶‌:</b>1998年后学界广泛使用的中文名,强调叶片特征。‌‌</p><p class="ql-block">‌<b>张氏红山茶‌:</b>中山大学叶创兴教授1987年命名的异名,现较少使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