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IIXR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901036</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IIXRR《岁月列车》</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在美篇【生活矛盾群众评理委员会】里提出的一个问题,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分析。感觉大家的回答都很实际,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事实上,老楼与荧屏,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喜怒哀乐与时代的变迁。它们在百姓生活的矛盾中相互映衬,也在共生中寻找着前行的方向。本文我将以一个资深电视观众的角度,剖析城市老楼与荧屏在岁月变迁中的矛盾与共生,探讨它们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的困境与可能的出路。</p><p class="ql-block">——题记</p> <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八点,我总会准时打开电视,让《爱回家之开心速递》的片头曲填满客厅。那栋虚构的“接龙大厦”里,主角团熊家人围坐吃饭的场景,竟与我们这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居民楼如此相似——掉漆的楼梯扶手、时灵时不灵的电梯,以及邻居们挂在阳台上的万国旗般晾晒的衣物。</p><p class="ql-block">最近几年,有好几位《爱回家》的演员约满离巢了TVB,“人才出走”的现象也不禁令人唏嘘。老楼与荧屏,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时空,却在生活的褶皱里交织出一场静默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我家附近社区的水管,今年停水几次。每次维修,楼下总聚集着一群摇蒲扇的老人,他们一边抱怨施工的不便,一边用手机外放TVB老剧。当《大时代》里方展博在股灾中绝地反击时,楼上王伯正为维修基金分摊和物业协商。这种荒诞的对照,恰似TVB的现状——荧屏里仍在重播丁蟹的疯狂,荧屏外香港中环的写字楼早已换了几轮主人。</p> <p class="ql-block">老楼的问题很具体:墙皮剥落、管道锈蚀、电梯惊魂。而电视台的困境更抽象:人才流失、剧本创新不足、内部竞争激烈。但它们的困境同源——都是被时代快车甩下的乘客。当新建小区标配智能家居时,我们楼还在为加装电梯投票;当流媒体用算法精准推送时,香港TVB的港剧仍然用“豪门争产”套路应付观众。这种滞后,构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生活矛盾:我们既嫌弃它们的陈旧,又依赖它们提供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去年居委会组织老楼改造意见征集,我提议在公共区域增设怀旧照片墙。没想到最热烈的支持来自三楼独居的林阿姨——她年轻时是省台播音员,家里珍藏着一沓泛黄的节目单。“以前录《晚间新闻》的广电老楼,现在改成文创园了。”她摩挲着照片说,“但你看《爱回家》里的布景,和我三十年前用的导播台一模一样。”这种错位感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现实中的老楼需要钢筋水泥的修补,而电视台的“老楼”需要的是创作理念的更新。但修补者往往陷入两难:粉刷外墙能掩盖裂缝,却改不了建筑的老化;香港TVB请回欧阳震华拍《伙记办大事》,收视虽涨,仍难掩“青黄不接”的颓势。我们都在用怀旧膏药贴时代的伤口,但膏药之下,问题仍在——更何况,<span style="font-size:18px;">《伙记办大事》是2021年的剧集,更不用提后面的《反黑英雄》等合拍片了,我相信大家也会看得到这几年香港TVB的处境。</span></p><p class="ql-block">上个月,楼里年轻人自发组建了修缮志愿队。95后程序员小陈用建模软件绘制了水管改造图,退休电工老张负责监工。施工那天,众人围观的场景让我想起《楼外楼》里洪家人合力守护百年老店的画面——真正的传承不在口号,而在具体而微的坚持。或许老楼与荧屏的真正出路,在于接纳矛盾的永恒性。</p> <p class="ql-block">对于老楼,我们可以通过社区联动,结合政府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同时保留老楼的历史记忆,比如设立小型的社区文化角,展示老楼的历史照片和居民故事。对于电视台,TVB可以借助大湾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内地影视制作团队的合作,引入新鲜血液,同时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p><p class="ql-block">老楼与荧屏,虽在岁月中历经风雨,却也承载着无数温暖的记忆。它们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而是需要我们用智慧和耐心去寻找平衡。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既要珍惜过去,也要勇敢面对未来,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让老楼与荧屏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文中部分人物属化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