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召唤二 ———畅游神农架、恩施大峡谷游记

天上的云

<p class="ql-block">  7月19日清晨7点,享用完一顿丰盛可口的自助餐后,我们漫步于韩城古城那狭长幽深的古街。脚下的青石板路带着岁月的温度,身旁的古建遗址静静矗立,让人得以近距离触摸这座古城的千年肌理。韩城古城始建于隋唐,金大定年间以土筑墙,明崇祯十三年改砌砖墙,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回溯过往,隋开皇十八年夏阳县更名为韩城县,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土城在今址筑起,从此奠定城基。古城选址极具匠心,东襟黄河、西镇梁山,北依台塬、南眺澽川,澽水河如带环绕,完美契合了古代理想城址的风水意象。</p> <p class="ql-block"> 一条明清古街纵贯南北,七十二道巷弄纵横交错,若从空中俯瞰,主街如巨龙身躯,北头金塔为龙头,南头毓秀桥作龙尾,整座古城恰似一条由南向北游动的巨龙,气势浑然。古街周边,文庙、城隍庙、东营庙等古建共同构成韩城市博物馆,这片大型古代建筑群涵盖多代风格,漫步其间,既能感受到与南锣鼓巷相似的市井烟火,又能寻见平遥古城般的沧桑厚重,可谓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随后,一行人驱车前往下一站——司马迁祠,去探寻那位史学巨匠留下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坐落于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芝川镇芝马路,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其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由汉阳太守殷济肇建;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清康熙七年(1669年)大规模扩建,1957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得到大修,千年祠宇得以妥善留存。祠前的司马古道,古称“韩奕坡”,是古代韩城通往长安的唯一官道,宋代以沙石条铺就,至今仍见车辙深痕。沿古道上行,两座木牌坊依次矗立,一座题“汉太史司马祠”,标明祠主身份;另一座书“高山仰止”,道尽后人对司马迁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便是清代韩城县令翟世琪发动百姓修建的朝神道——五层九十九级台阶,以最高规格承载着对这位“史圣”的敬意。第三台建有“史笔昭世”山门,第四台砖砌山门刻着翟世琪题写的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额书“河山之阳”,暗合《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的记载。登上第五台地,便至祠院,大门“太史祠”三字古朴庄重。院内古柏参天,香火袅袅,献殿悬挂“文史祖宗”牌匾,穿过献殿,寝宫中端坐的司马迁塑像,相传依其夫人柳倩娘所绘画像塑造,目光深邃,似仍在凝视历史长河。</p> <p class="ql-block">  寝宫之后便是司马迁墓,筑于西晋永嘉四年,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为砖砌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嵌有16幅砖雕八卦与花卉图案,墓顶一株古柏苍劲挺拔,枝干分五杈,如擎天之笔。正是这位长眠于此的史学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祠内保存的众多碑石中,不乏《史记》研究的珍贵资料,为探寻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与《史记》的传播演变提供了实物佐证;而文人墨客留下的吊咏刻石,诗文雅健、书法挺秀,既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也见证了不同时代对司马迁文学成就的推崇。这座祠墓,早已超越了纪念本身,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缅怀先人的精神家园,激励着后人如司马迁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真理、耕耘文化。</p> <p class="ql-block">  约11点左右,我们再度启程,向着老君山进发,继续这场历史与自然交织的旅程。</p>

司马迁

韩城

古城

古街

史记

司马迁祠

寝宫

古建

祠墓

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