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u>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u></b></p><p class="ql-block"><b><u>闻思修成长日志第10天</u></b></p><p class="ql-block"><b><u>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u></b></p><p class="ql-block"><b><u>深度学思行</u></b></p><p class="ql-block"><b><u>点击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文更新</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思修笔记: </p><p class="ql-block">一、闻</p><p class="ql-block">主线:孔颜之乐,忠恕之道。博文约礼,孝悌筑基。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何以逍遥,心无挂碍。君子的追求: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父母俱在,兄弟具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朱熹的学习方法:循序而渐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p><p class="ql-block">约之以礼:不知礼,无以立。内敬外和。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思</p><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一天涣朴老师的论语大课,老师从孔子的生平说起,娓娓道来。整部《论语》的章句信手拈来,深入浅出。深深折服于老师这份深厚的功底。虽然老师讲的内容,我无法一句句还原了,但是我用我的生命在现场深刻的感受着,句子虽然会忘记,但这份被经典智慧深深触动的感觉不会忘记,字字句句都沁润进我的灵魂。我把我印象最深的几点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b><u>第一:学习没有捷径,不能速成。</u></b>老师也都是100遍以上的重复的记忆,运用才能记住这么多经典。我们的心所经历其实都会存储,浮现出来的是那些体验最深的,如情绪情感,以及自己重复最多的。所以,我们要我们的大脑经常重复什么,就要主动重复什么。我们要让大脑经常重复圣贤的思维,就要不断重复学习圣贤的思维。而如果我们经常重复贪嗔痴烦恼的思维,那么我们就会一直体验贪嗔痴的烦恼。所以,我深深的意识到,打地基,扎实做好学问功夫的重要性。接下来要更加努力的背诵理解国学经典,从而可以掌握更多智慧、方法去帮助到有身心成长需要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第二:坚定的志向于“思无邪”“忠恕之道”内圣内证之路。</u></b>而内修内证,首先需要博文约礼及孝悌筑基。这是用来扎根的,人若无根,就像浮萍。内在没有任何基于道的坚定的见解。那注定人云亦云,毫无原则可言。扎根后,继续深入学而思,思而学,不断打通生命盲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修</p><p class="ql-block"><b><u>日常践行的落地之法</u></b></p><p class="ql-block">每日践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清晨起床后,先静心片刻,提醒自己以 “敬” 为纲,待人接物时保持内敬外和。与人交往中,践行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无论是家人、同事还是陌生人,都以真诚恭敬之心相待,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是否偏离 “礼” 的准则,每晚睡前复盘当天言行,记录违反 “礼” 的时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以 “孝悌筑基” 为根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父母每日问候,了解他们的需求,定期陪伴交流,不仅满足物质需求,更注重精神关怀,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不与父母争执,践行 “孝” 的深层内涵;与兄弟姊妹相处时,多包容理解,主动承担责任,遇到分歧时以 “忠恕之道” 化解,做到兄友弟恭,让家庭成为修心的港湾。</p><p class="ql-block">坚持经典学习的积累,采用朱熹的学习方法 “循序而渐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制定每日背诵计划,从《论语》开始,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背诵,重复 100 遍以上,直至烂熟于心。背诵后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比如遇到人际矛盾时,思考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的应用,将经典智慧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每周安排时间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启发,加深对经典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觉察与反思的持续深化</u></b></p><p class="ql-block">时刻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警惕贪嗔痴烦恼的滋生。当产生负面情绪时,及时停下来,反问自己是否陷入了二元对立和人我分别,用 “思无邪” 的标准审视内心,将圣贤思维作为参照,替换掉烦恼思维。例如,遇到他人批评时,不急于辩解或心生怨恨,而是思考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从自身找原因,培养宽容和自省的心态。</p><p class="ql-block">定期回顾自己的学习和践行情况,评估是否在 “博文约礼” 上有所进步。每月检查经典背诵的进度和理解程度,反思是否将 “孝悌” 落实到了实处,内在是否更加坚定,有没有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所松懈,就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的精神激励自己,加倍努力弥补不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u>内修与外证的结合</u></b></p><p class="ql-block">以内圣内证为核心,将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作为行动指南。在独处时,保持内心的恭敬和清净,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沉淀自己,不断提升内在的觉察力;在与人相处时,努力做到安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比如在团队中,以 “忠恕之道” 对待同事,多为他人着想,营造和谐的氛围。</p><p class="ql-block">积极将内修的成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检验,特别是在企业等具体场景中,验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通透。比如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观察自己是否能以智仁勇的态度应对,是否会被贪嗔痴等情绪左右。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回到经典中寻找答案,重新审视自己的内修过程,找出盲点并加以修正,实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境界提升的方向与路径</u></b></p><p class="ql-block">持续在超越二元对立、人我分别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深化对孔颜之乐的体验。在生活中,不被物质表象所迷惑,专注于 “内圣外王” 的生命实现,当遇到利益冲突时,以圣贤的智慧为准则,做出符合道的选择,感受内心的平和与喜悦。</p><p class="ql-block">以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为己任,在自身成长的同时,积极帮助有身心成长需要的人。将自己学习经典的心得和践行的经验分享给他人,用智慧和方法引导他们走上内修之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所学,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让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的君子追求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直到慢慢证悟本心,智仁勇不断显发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