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文脉巡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3月26日,德格天气,0~9度,酒店位置实测海拨2500米。早8:30去德格印经院,午饭后前往昌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格印经院,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藏地的阳光带着清冽的寒意,透过车窗洒在蜿蜒的山路上。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德格印经院的金顶时,我已站在这座藏文化宝库的门前。空气中弥漫着酥油与墨香的混合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千年未断的文脉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印经院内部参观是不准带相机拍照的,但可用手机拍摄。在僧人的引导下,走进厚重的木门,经堂内的光线略显昏暗,数十位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人正专注地忙碌着。有的跪在长案前,手持刻刀在梨木板上细细雕琢;有的则捧着经书,逐字逐句地与刻板比对校对;还有几位围在一处,轻声讨论着某处经文的正误。刻板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选材需用百年梨木,经水泡、日晒、火烤多重处理;制版要先将经文反写于木板,再由经验丰富的僧人持刀镌刻;校对更是要经过三道审核,确保每一个藏文字母都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位老僧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说,这里保存着近三十万块木刻经版,涵盖了佛教经典、医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他指着案上的刻刀说:“一块好的经版,需要刻工三年才能完成,而有些复杂的图谱,甚至要耗费十年光阴。”看着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木板上灵活游走,我忽然明白,这些刻板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代代僧人用生命守护的文化火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我们驱车前往昌都。车窗外的风景从茂密的森林变为开阔的河谷,海拔的升高让空气愈发稀薄,却也让天空显得格外湛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金沙江边,四川与西藏交界处设有安检,针对30座以上的客车,从这儿开始,派出所民警全程跟车保护游客安全,直到藏区旅游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数小时的车程,当夕阳为昌都的山峦镀上金边时,我们终于抵达了这座藏东重镇。来不及休整,我们立刻赶往强巴林寺。这座始建于1444年的古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在暮色中更显庄严。刚走进寺庙的庭院,就听到一阵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夹杂着拍手跺脚的声响。循声而去,只见数百名僧人围坐在庭院中,正在进行激烈的辨经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辨经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学习方式,僧人们通过问答辩论深化对佛法的理解。只见一位年轻僧人站立发问,双手拍击后向前跨步,眼神锐利如鹰;坐席上的僧人则从容应答,时而摇头反驳,时而引经据典。他们的表情夸张生动,手势幅度极大,时而顿足,时而挥臂,不知情的人真会以为他们在争执吵架。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问答都有严格的规范,蕴含着深刻的佛学逻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辨经不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修行的过程。通过辩论,我们能发现自己对经文理解的漏洞,在一次次质疑与解答中,佛法的真理会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幕降临,强巴林寺的酥油灯次第亮起,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回望这一天的行程,从德格印经院的静默镌刻到强巴林寺的热烈辨经,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同样诠释着藏文化的传承密码——既有静默坚守的执着,也有活力四射的创新。刻板上的文字历经千年依然清晰,辨经声中的智慧代代相传,正是这种坚守与创新的平衡,让雪域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天的见闻将会永远留在记忆深处,那些刻在木板上的经文、那些回荡在庭院中的辩经声,早已超越了文化符号的意义,成为照亮心灵的精神之光。</p> <p class="ql-block">转寺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转寺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转寺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转寺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转寺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辩经场。</p> <p class="ql-block">辩经场。</p> <p class="ql-block">转寺的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