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阎锡山故居

泰可

<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复杂而特殊的人物,他曾统治山西近40年,曾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最终却背井离乡,病逝台湾。他是个名不副实的“土皇帝”,因为他其实并不“土”。他能文能武,曾先出版过20多部著作,也曾策划过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他能“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周旋于日本人、蒋介石、共产党之间。他也为家乡人做过不少善事,包括解决住房难问题、办慈幼院、帮助光棍娶妻等。他,就是阎锡山!2025年7月12日下午,我随丽华携程旅游团来到了阎锡山故里——河边一村。</p> <p class="ql-block">  阎家大院,又称阎府 、阎锡山故居 、阎锡山旧居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旧属五台县)中心,是民国时期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阎锡山的一座庄园。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总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河边村原属山西省五台县,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划归定襄县管辖。在调整过程中,将较大的自然村拆分为多个行政村(如河边一村、河边二村等),以便于管理和资源分配。</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阎家大院于民国二年(1913年)开始修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侵华日军曾在阎家大院驻扎,七星楼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阎府家训石刻被人用白灰抹盖,上书毛主席语录,得以躲过了“横扫”之厄运。1988年春,由相关单位拨款,对阎家大院进行恢复性维修后,添置实物、分列展室,成为民俗博物馆。1989年,依托阎家大院成立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3月5日,阎家大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阎家大院所有院落均以东为上,以东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是典型的传统布局章法。建筑中街道、小巷、夹道为直道,纵向为正东西,横向为正南北。建筑群整体成凤凰双展翅形,西花园为凤头,东花园一进三院为躯干,后院为尾翼,老宅老太爷府、都督府、管家院等为左翅,慈幼院、小营盘为右翅,登高鸟瞰,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 进入东华园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李一氓先生题写的红底黄字“阎锡山故居”的照壁,背面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蓝底黄字“博爱”。当我踏入阎锡山故居的那一刻,时光的齿轮仿若倒转,将我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民国时代。这座庞大建筑群,宛如一部沉默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饰都铭刻着往昔的故事,静静诉说着阎锡山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沧桑的历史。 <p class="ql-block">  东花园一进院是故居的核心区域,主要由 归仁堂 构成,兼具居住与办公功能。 ‌一进院为传统宫殿式建筑,包含影壁、门楼、主厅及附属建筑。院内建有花坛、假山及喷水池,地面铺装采用鹅卵石、青砖等材料形成几何图案。主厅‌:用于家族议事及宴会,南北两侧设有出檐抱厦通往后院,现在是游客中心和文创商店。‌东厅‌:作为副官、卫兵的居住及办公区域,楹联“凭栏遥看文山叠秀,倚石仙听滹沱流环”展现了自然景观与建筑融合的设计理念。 ‌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工艺遍布建筑细节,飞檐、斗拱等元素体现了晚清宫殿风格。该院落曾为阎锡山父亲及继母居所,具有重要家族象征意义。 </p> 阎锡山故居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庭院,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着传统建筑的精妙绝伦。这里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融合了中式的古朴典雅与西式的简约大气,彰显出阎锡山独特的审美意趣与开放的思想观念。 沿着青石铺就的小径前行,路旁的垂花门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仿佛在低语着昔日的繁华与昌盛。步入厅堂,高大的立柱、宽阔的空间,又隐隐透露出西式建筑的豪爽与大气。阳光透过雕花的玻璃窗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穿过东花园一院主厅中间的小门,就来到了东花园二院。这里是阎锡山家族议事及重要活动的场所。该院落建筑风格融合中国传统宫殿式与西方美学元素,楹联“读书修福和年绵祖德,安分养神忠厚振家声”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 ‌ 东花园二院正厅是居仁堂,采用清代宫殿式建筑风格,屋顶为庑殿顶,装饰以石雕、木雕和砖雕,工艺精湛。院内布局对称,中轴线贯穿东西,左右建筑错落有致,体现了皇家建制规格。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花园二院的南房里是定向非遗文化展室,这里展示有定襄花馍等非遗项目。 在东花园二院南北走廊的墙壁上,有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它们的内容涵盖了交友之道、持家之策,以及善德与治学的真谛,皆为阎锡山的肺腑之言。 从东花园二院正厅居仁堂南侧的青石台阶爬上去,就来到了二层,从高处鸟瞰,建筑群坐东朝西,主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布局,可俯瞰整个 河边村 及周边田园风光,视野开阔。 据介绍,阎家大院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组成。全部建筑几十个院落里的建筑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形式也有西方形式的引入,多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 阎家大院不仅是阎锡山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建筑实体。而这个建筑实体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得一楼是由袁世凯封阎锡山为“一等侯爵”后建造,取自 《道德经》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的寓意,象征其政治理念与人生追求。该楼位于都督府后院东北角,前可通都督府,后通过地道与东花园二院相连,成为阎锡山家族议事、会议的重要场所。得一楼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其命名融合传统文化与政治象征,楼内布局严谨,既有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又融入现代功能设计。楼内曾作为家族议事厅使用,现存建筑保留了民国初期的历史印记。 ‌ 都督府始建于1913年,历时14年建成,都督府采用中西合璧风格,主体建筑为传统满清宫殿式设计,融合了飞檐斗拱、砖雕、木雕等中国传统元素,同时局部采用罗马柱、穹顶等西方建筑符号,形成独特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美学风格。 ‌这里作为阎锡山处理政务、会见宾客的主要场所,内部陈列其生平事迹展品,包括政治决策、军事活动等图文资料及实物,是了解其政治生涯的重要窗口。 ‌ 上将军府是阎锡山任国民政府上将军职时修建的府邸,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庄重典雅,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与西方建筑的细节装饰。作为故居的核心院落之一,其建筑规模和装饰均体现了民国时期高级军政官员府邸的规格。 ‌该府邸始建于1913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建成,历时十余年。现存建筑保留了阎锡山倡导的"强健身体、正当职业、精巧技能"等思想碑刻,这些碑刻至今仍反映着其治国理念。 ‌ 二老太爷府是阎锡山的二叔爷 阎书典的居所,位于故居东院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 清代四合院建筑 。该建筑群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屋,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二老太爷府为典型清代四合院风格,院内装饰以木雕、石雕、砖雕为主,雕刻内容多为传统吉祥图案和历史典故(如“桃园三结义”“吕洞宾出世”等)。建筑群坐东朝西,布局严谨,包含前厅、正厅及后院,现存建筑保留了完整的传统宫殿式结构。 ‌该院落曾作为阎氏家族议事、宴请的重要场所。1934年,阎锡山在此接待 蒋介石 时使用东厅作为会客室。东北角原为五姑娘(阎锡山的五妹)的绣楼,现为二层小阁楼结构。 ‌ 管家院采用传统北方民居风格建造,前门与后门相对而立的设计在传统建筑中较为罕见。这种布局打破了常规的“前门进、后门出”模式,寓意管家如同“过路财神”,负责钱财流通而非囤积,体现了独特的财富管理理念。 ‌管家院作为家族日常起居的重要场所,承担着管理家务、接待宾客等功能。其建筑结构兼具实用性与隐蔽性,院内设有夹道、暗室等设计,既保障了生活隐私,又暗合军事防御需求(阎锡山曾以“晋绥军”统领身份掌控山西)。 ‌作为中西合璧建筑群的组成部分,管家院保留了满清宫殿式建筑的厚重感(如门楼雕花、廊柱设计),同时融入现代功能布局(如通风口、排水系统),反映了民国时期山西地区传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特征。 长工院是故居建筑群中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长工居住。该院落布局考究,建筑风格融合传统与西式元素,体现了当时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长工院位于故居东北角,与主建筑群相连,采用传统北方四合院格局,但细节处可见西式建筑特征。院内设有管家房、车马房等配套设施,展现了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居住环境。 ‌长工院包含长工居住区、养马房及马厩,建筑群中还隐藏着地道系统,用于日常通行。这种设计既体现了实用功能,又保留了历史痕迹。 ‌ 阎氏史料展室中,陈列了阎锡山的生平事迹,从聪慧少年到山西都督,再到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这里,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人物。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河边村(现属定襄县)人。 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政府公派第六期毕业生, [33]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称帝。 民国六年(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 先后设立公私合办的山西省银行、太原兵工厂等诸多金融机构和军工企业。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次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民国十九年(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倒蒋,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往大连。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两面政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他正式创办了对山西现代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 以实现其亲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1949年4月逃离山西,后赴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一幅幅泛黄的照片,记录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形象与重要活动;一件件陈旧的物件,诉说着那段远去的历史。在这里,我看到了阎锡山在辛亥革命中响应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果敢;看到了他在军阀混战时期,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维护山西相对稳定的智谋;也看到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浴血奋战,保卫家乡的英勇。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再强大的个人力量也无法阻挡时代的变迁。阎锡山最终还是随着旧时代的落幕而渐渐远去,只留下这座故居,成为人们回顾历史、缅怀往昔的窗口。 漫步在阎锡山故居的小道上,微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也唤醒了历史的回声。阳光透过雕花的玻璃窗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让人不禁沉醉其中。遥想当年,阎锡山在此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这里曾是山西的政治中心,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决策与风云变幻的政治博弈。如今,庭院依旧,人事已非,只留下这些古老的建筑,默默承载着岁月的厚重。 参观完阎锡山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座故居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对阎锡山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留下的足迹,却成为了后人了解过去、思考未来的宝贵财富。阎锡山故居,就像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寻、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