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漫游(四)环湖皆美景

卫民(独醉翁)

避暑山庄除宫殿、湖泊、山峦和草原外,介于草原与湖泊之间的环湖区域堪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精华所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串联起亭台、山峦、草木,四时之景变幻莫测,每一帧都是画卷。 避暑山庄的环湖景致依水而筑,形成 “三带五区多节点” 的布局。避暑山庄的环湖美景,不仅是山水形态的堆砌,更是古人将哲学思想、文学意境、生态理念熔铸于造园的典范。当游人漫步湖畔,看亭台倒影、听泉声鸟语,既能感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园林美学,也能触摸到三百年前皇家园林中流淌的文化脉搏。 “水心榭“在避暑山庄东宫之北。是宫殿区与湖区的重要通道。列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榭建于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列亭榭3座,南北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方亭,中为进深3间重檐水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 清代热河初建避暑山庄时,此处原为出水闸,康熙四十八年(1709),扩建热河水宫,在累墙东挖筑了银湖和镜湖,遂使水闸由累墙变成了湖心,便在水闸上架石为桥,桥上筑三座亭榭,清圣祖康熙亲笔题名为水心榭。 避暑山庄水心榭南北各有一座牌坊,正反两面的题额 “晴霄虹亘”“远碧鲸横”“圆嵩澄霞”“阆风滌翠” 均为康熙题额。”其中”晴霄虹亘“是避暑山庄水心榭南端牌楼的南额,用于赞美水心榭的景观,“晴霄” 指晴朗的天空,“虹” 即彩虹,“亘” 表示横贯、横跨。整体意思是水心榭像雨后晴天的彩虹一样,横跨在塞湖两岸,描绘出了水心榭在湖光山色映衬下的美丽姿态和独特神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div><br></div> “远碧鲸横” 是避暑山庄水心榭南端牌楼的北额。 康熙皇帝用“远碧鲸横“描绘了避暑山庄内湖水碧波浩渺、远处青山如黛的优美景致,展现出一种悠远、壮阔的意境。 “阆风涤翠” 是避暑山庄水心榭北面牌坊的北额。“阆风” 指的是传说中昆仑山上的一座仙山,“涤翠” 则表示洗涤翠绿,描绘出一种清新、纯净、翠绿欲滴的景象。整体意思是,避暑山庄内外高耸的峰峦,如同昆仑山上的阆风仙山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山上的植被郁郁葱葱,仿佛被大自然的巧手精心洗涤过一样,青翠夺目。 避暑山庄水心榭北面牌坊的南额为“圆嵩澄霞”,康熙皇帝这一题额巧妙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凸显了避暑山庄自然景观的雄浑与灵秀。。 热河泉:避暑山庄的建造还与热河泉有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腊月康熙皇帝率骑兵队伍此处,冬日里一洼清泉,水雾蒸腾,萦绕其上。查询后得知此乃热河泉,次年经过进一步踏勘热河泉周边绿茵如毯,平缓舒展,麋鹿、马匹三三两两,漫步草地之上。四周翠峦叠嶂,异石林立。康熙被眼前的真山实水、清泉碧波的美景所陶醉。于是,他正式颁令在此兴建热河行宫。 热河发源于避暑山庄诸泉的一条涓涓细流,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因为泉水温热,又有上游的温泉水汇入,所以冬天也不结冰。尤其是周围白雪皑皑时,这里的湖面却热气蒸腾,实为奇观。“热河行宫”即由此而来。热河泉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泉流四涌,汇成碧波千顷。严冬季节,山庄内外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唯此处碧水涟漪,云蒸霞蔚,春意盎然。夏季,此处清泉细波,清澈晶莹,冷砭肌骨。无怪乎清朝皇帝叹为观止:“名泉亦多览,未若此为首。”<br> 热河泉: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泅、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水心榭五孔闸流出汇入武烈河。热河全长700多米,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的踪迹。因此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据称曾被当作世界最短的河而列入《大英百科全书》,一时扬名于世。然而,客观地说,它只是一个泉,而非河。所以,1979年正式定名“热河泉”。<br> 热河泉旁石碑上刻的 “热河” 两字为清朝道光皇帝亲笔题写。据此人们便把从避暑山庄热河泉五孔闸流出,至注入武烈河的这一段小溪,称为热河,这一命名也使得 “热河” 之名逐渐特指避暑山庄内的这条短小河流,后来热河省的命名也与这条河有关。 香远益清位于热河泉南侧的湖岸上。周围林深树密,地上芳草萋萋,湖中荷摇莲摆,院内池中满植荷花,院内院外散发出阵阵幽香,令人心旷神怡。此组建筑有东西两院。院南部有一方亭,康熙借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意境建亭,并题额为“流杯亭”。后乾隆以坐在亭中可观赏湖区美丽如画的风光之意改题为“含澄景”,是皇帝休闲品茗和举行“曲水流觞”活动之所。据史料记载,康、乾、嘉三帝都曾在此与大臣和蒙古王公举行过“曲水流觞”小宴活动。 香远益清西院:两院由亭廊相连,名为“依绿斋”,西院建有面阔5间、抱厦3间殿宇,康熙题额为“依绿斋”,书联:“乔木拂窗连翠岭,澄波映槛接天光。” 含澄景:位于避暑山庄“香远益清” 稍西,依绿斋左侧。亭子建在水中,周围山石环岸,荷花满塘,流水穿亭而过,其意境与 “曲水流觞” 相似<br><br> 蘋香沜:“蘋” 指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沜” 同 “泮”,意为畔或岸。此地湖水分流,一鉴澄澈,水中多青蘋,年茸浅蔚,每微风乍起,清香袭人,故而康熙皇帝御题名为 “蘋香沜” 濠濮间想,康熙三十六景之一,亭前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背后是广阔的万树园。康熙取简文帝所言:“只要树木葱茏,山水清幽,便自然有庄子在濠濮之水的乐趣。”把湖水比作安徽的濠水,把万树园比作河南濮阳,康熙题额为“濠濮间想”。在理解了“濠濮间想”的典故后,对康熙渊博知识感到不可思议。 皇帝坐此亭中,北览万树园,南望湖光碧水,好不惬意。老皇帝走后游者多次途经此亭都是亭门紧锁,难以体验坐此亭中赏景的感受。 莺啭乔木,康熙三十六景之一,此处百鸟争鸣,极富诗情画意,是当年皇帝在朝阳映衬下听莺鸣鸟啼的地方。 &nbsp;乾隆帝对莺啭乔木喜爱有加,曾题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最爱清和节,频闻睍睆声”。 康熙帝受诗人杜甫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启示而题写匾额,康熙帝曾为此赋诗“雨后云峰澄,水流远自凝,岸花催短鬓,高年寸寸增”。表明康熙帝对杜甫诗句的含意,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体验。<br> 水流云在,与烟雨楼隔湖相望。它是一座重檐四角攒顶、四面出卷棚式抱厦的敞亭。此亭形制独具一格:主亭为方亭,上面四角代表四季,下面十二角代表十二个月,意一年都好。 水流云在亭位于内湖与澄湖相交处,流水与浮云相映成趣,动静变化妙不可言。该亭造型精巧,比例完美,是清代木构建筑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知鱼矶是“临芳墅”建筑群落的三楹门殿,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隔如意湖与采菱渡相对,乾隆题额为“知鱼矶”,是皇帝、后妃们驾幸山庄时常来垂钓的地方。“临芳墅”已成遗迹,只留知鱼矶支撑着当年的门面。 “知鱼”是指乾隆认为自己也像庄子一样知道“鲦鱼出游从容”的乐趣,“矶”是指突出于湖边的小石山。如果说当年庄子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之乐的,若问乾隆在哪里所知鱼之乐,其必答----如意湖畔小石山旁。 现在的知鱼矶是游人喝茶汤的地方,这里,奇花朵朵,异草丛丛,无葩不秀,有卉皆芳,清宁绮美,宛如蓬莱。是调息养神,修心净意的好地方。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景点 双湖夹镜:山庄西湖一座石桥分隔,形成 “夹镜” 的视觉效果,周围环绕亭台、绿树,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康熙皇帝的灵感来李白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的诗句,借诗喻景,以 “双湖” 比喻清澈如镜的湖水,以 “夹镜” 形容两湖相夹、水色澄明的画面,凸显景观的诗意与雅致。湖间石桥低矮平缓,桥面贴近水面,既分隔水域,又形成 “镜中含桥,桥影映水” 的层次感,微风拂过时,湖面涟漪轻动,倒影破碎又聚合,颇具动态美感。<br> 长桥南端的牌坊题写 “长虹饮练”,寓意长桥像彩虹饮水一样架在白绢般的湖面上。 “芳渚临流” 是一座重檐方形亭,位于如意湖西岸的天然巨石之上,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整体造型优美,结构精巧 。 芳渚临流:位于如意湖与上湖之间的小洲,有亭台点缀,是观赏湖光山色的节点。 “芳渚临流”意为长满芳花香草的小洲岛面临着流水,康熙帝描绘出了一幅充满自然生机与诗意的画面。但是像这样瑞雪衬托着的景色康熙帝难得一见。<br> 晴碧亭”:避暑山庄中的一座重要建筑,该亭为重檐攒尖顶八角亭,风格古朴,造型雅致,四周设置围廊,其外侧共有二十根立柱,内侧有门窗。乾隆四十年(1782年)曾写一首《晴碧亭忆旧》诗,追忆他少年时被祖父呼唤到此亭的情景。 康熙皇帝喜爱杭州西湖,也喜爱避暑山庄,故为山庄题额赋诗时,常与杭州西湖景观加以比拟。他取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中的 “晴” 字和南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 中的 “碧” 字,合二为一为该亭命名,寓意在此亭中可以欣赏到与杭州西湖一样美的水与荷花 四期山庄漫游,记录了40多年光顾山庄的行程和感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