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平遥

孙锦耀

<p class="ql-block">出了双林寺向北行驰十五分钟,就到达平遥县城。由于平遥全城内是步行街,我们將車放在入口处的停車场,步行到下榻的平遥会馆。</p><p class="ql-block">平遥会馆位于平遥城东的城隍庙街,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日升昌、蔚泰厚等22家票商共同出资建造,用于招待各地商客和同乡。会馆分别用北京、重庆等八个地方城市命名成八馆,共有三百余间客房,以及大戏堂等。客房是传统的晋商带土炕的砖窑式建筑,雕梁画柱,灯笼点缀,具有浓厚的山西民俗特色。</p> <p class="ql-block">平遥的历史有两千八百年。据《诗经.小雅.六月》记载,平遥的起源于公元前827年,西周宣王令大將尹吉甫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驻兵于此,因地城狭小,在西北两面垒墙筑垣,增城筑台。因此有了先有古城墙,后有平遥城的说法。史称“古陶”,春秋时置中都于此。自公元前221年中国施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汉置京陵县,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改名平遥。</p><p class="ql-block">古城墙是平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源于“龟前戏水,山水朝阳”的传说,按“四灵”之一的乌龟状修建。城墙有城门六座,南北门分别是龟头、龟尾,东西各两座门为龟脚,分别向南门方向弯曲,模仿烏龟向南的爬行。每个城门上都有城楼。明洪武三年(1370)將旧时建的“九里十八步”的狭矮土城墙,扩展为“城周十二里八分四厘”的外包砖砌城墙,明清两代又先后进行了二十五次维修。现城墙周长6.4公里,平均高度12米,宽5米,角楼四座,共有垛口3000个,敌楼72座。象征孔子弟子3000 ,贤人72。平遥六城门在明代时又改造了城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又再次进行补修重筑。南门为迎薰门,门上是迎薰楼,楼高16.14米,面阔五间13.72米,进深10.04米。清咸丰元年(1851)平遥二十四位著商人出资再次重修了平遥城墙。</p> <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平遥整座城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布局了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蚰蜒巷,功能分明,井井有条。全城有3797座明清民宅,300多处古建筑,占全县总建筑的80%,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东北角的“平遥四大家族”之首、清代巨商马中选的故居,是当之无愧的平遥第一大宅(图二)。</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轴心是市楼。市楼位于南大街的中段,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建筑。始建年代无法考证,现在只知道在清光绪《平遥县志》中记载,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楼坐北朝南,占地133.4平方米,是一座方形过街式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高18.5米,面阔和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用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剎。一楼横跨大街,南北贯通途。</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为对称布局,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我们下塌的平遥会馆就在城东,出门就是城隍庙。城隍爷是我国原始信仰的自然神之一。历史最早见于周代《礼记》,是天子八蜡中八位神仙之一的水墉神,即为护城河的意思。此后在道教的影响下,逐渐过渡到人格神,在我国各地都以名臣英雄充当,为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汉代將軍纪信在荥阳之战中解救刘邦突围时战死,至文景二帝时,遂將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的保护神。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末帝李从珂加封城隍为王,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加封县级城隍为轶四品官,洪武三年又诏令府、州、县的城隍神与当地主官同等,庙宇也仿地衙署的规制,因此平遥城隍庙位置与衙署东西相对,平起平坐。</p><p class="ql-block">平遥城隍庙始建年代不晚于元代,明清时期发生多次火灾,清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1869)再次重修,现建筑保持明清的风格。城隍庙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庙前广场有城隍庙木制牌坊一座,座北朝南,四柱三门十一踩斗拱,歇山顶。匾额“城隍庙”三字由当地著名书法家趙望进先生书写。庙宇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自南向北建有山门、戏台、献殿、城隍殿和寝宫。</p> <p class="ql-block">跨过庙门进入前院,掛着红灯笼和立着十二生肖石雕的甬道通向戏台。在院中有两棵三百多年树龄的老槐树立于院心,古林苍天,枝蟹叶茂。戏台也称乐楼,采用回廊式重檐歇山顶楼阁式结构,面阔三间,琉璃饰顶。在建造时,利用埋设在舞台下的10口陶制大瓮,形成多腔音响的共嗚效果,再与戏台木质天花板形成效果极佳的共嗚音箱。戏台南、北出入口各悬掛一块碑匾,北面匾额为“昭格楼”,是告诫人们如何做人。南入口的地势较低,要低头进入,寓义是神灵面前要低头,匾额写的是“敢入”。“敢入”是由被梁啟超称为“清初六大师”之一,也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的傳山书写。傅山写的“入”字形似一把刀,这是对每一位访者进行灵魂的拷问,只有心怀善念之人,方能坦然进入。</p> <p class="ql-block">戏台北就是献殿,是香客上香献物,叩拜许願的大殿。献殿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前出歇山抱厦,围栏柱基上有葡萄鼓石,四壁通透。两柱间是二龙戏珠掛落和柱头雀替。殿前建有石柱栏板月台,月台正面为单出陛踏跺。</p> <p class="ql-block">城隍殿位于中轴线的后端,是供奉城隍神的主要场所,也是城隍庙的核心建筑之一。它面阔五间,中间为歇山抱厦。屋顶覆盖带着绿剪边的黄色琉璃瓦,檐下为和玺彩画,屋顶脊刹是北派道教的标志--仙丹葫芦。彰显了建筑的气势和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城隍殿正中供着城隍神,两边是听差判官和勾魂小鬼。墙上有幅著名的“城隍出巡图”,壁画长8.05米,高4.5米,人物48个,场面宏大,是明代著名画家吴伟的粗笔派作品,己有约55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城隍殿东侧是灶君庙,供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灶王爷叫宋无忌,是天庭玉帝的东厨司命,灶王奶奶是百花仙中的郭丁香。通常灶王爷的神龛都设在灶火旁,每到阴历腊月二十三,百姓都用糖果瓜子供灶王,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官降吉祥”。而平遥人却把灶王奉入城隍殿,把灶王爷的供奉推向公祀的形式,这是国内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俗。</p> <p class="ql-block">中轴最北端的是城隍庙寝宫,是清咸丰九年(1859)大火后唯一幸存的建筑。寝宫为二层上楼下窑,东西两侧建厢房。一楼为十字砖拱窑洞,是城隍爷处理日常公务之地,正面神坛供奉三神,中为城隍爷,左、右分别是掌握生死善恶之判宫。二楼是寝宫楼,硬山顶,五楹木架结构,楼顶肯兽螭吻,铜瓦勾滴,一律为蓝绿琉璃。东厢房是知县的斋宿堂,即客厅和卧室。从明初起就规令知县上任前,需先拜谒文庙和城隍庙,并在城隍庙寝宮斋夜留宿一日,以“聆请神教,端正为官之德”,己成定制,清代沿用此习。西厢房是城隍庙之黄冠道长陪宿的道士室。</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位于南大街西,与城隍庙相对应,作为国内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目前保存最早的建筑是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距今己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对称布局,南北长二百多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约占整个平遥城百分之一的面积。平遥县衙示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六进院落。由南到北依次为:大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p><p class="ql-block">大门即县衙的衙门。俗话说“自古衙门朝南开”。平遥的衙门是一栋三阔四柱歇山顶的建筑,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7)知县楊廷谟重修的。大门有对楹联,上联为“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下联是“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这对楹联的核心是“三莫三要”,劝民慎讼,诚官勤廉,内涵深刻。在大门东侧有一架大鼓,即“嗚冤大鼓”,是供百姓击鼓申冤,老爷升堂受理,以肃法堂。</p> <p class="ql-block">跨过大门,就进入县衙的第一进院落,两厢为赋役房。据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平遥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平遥知县何其智(1591)和楊廷谟(1620年)先后在仪门外两旁,共修赋役房十间。而在近年复修时,在东西两侧错改建为各六间窑洞式建筑。赋役房的用途是当时收取钱粮赋税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落的尽端是仪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青墙灰瓦硬山顶,烏梁朱门黄铜大钉。仪门是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按照封建儒教伦理,人的一切行为举止必须上下有别,衙署出入门庭也须遵循礼制。只有县太爷和上司出入走中门,一般人员可走东便门为“人门”,押解的犯人只能走西侧“鬼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仪门,就到达二进大堂院,庭院宽敞。东西两庑各有房11间,统称“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东边是吏、户、礼房,西边是兵、刑、工房,均为县衙的办事机场。</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知县办理公务的主要场所,是整衙署中建筑规模最大的。平遥县衙大堂为五楹厅堂,建在约1米商的月台上。堂内正中有“山水朝阳”的屏风,县太爷升堂时就坐在太阳下,意为如日中天,如沐圣光。上方高掛匾额“明镜高悬”,是历代官阁的通用之语,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官台上设案,放着文房四宝、火签筒,惊堂木,官印盒等。大堂东西两侧分别为“钱稂库”、“武备库”。大堂正面外立柱上的楹联写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道出了为官的责任和与百姓共生关系,因此大堂也叫“親民堂”。</p> <p class="ql-block">大堂后面是三进院落称二堂,是知县在升堂署理公务外,处理日常公务、召见下属、会见来访的地方。同时也是县知的幕僚如县丞、典史、主薄、师爷的办公地方。二堂上悬“思补堂”匾额,为退思补过之意。</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内的监狱始建于北魏,定形于元明时期,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分为重狱、轻狱、女狱和狱神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牢狱,这座牢狱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在明清时期对待犯人的手段是非常残忍的,如站笼、重刑犯脚链等。平遥衙门监狱对硏究我国古代法律和刑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知县一律易地500里为官,而且不得携带家眷,只有农历十二月封印时,可休假一个月。在衙门内都为知县修建了内宅,内宅为正房五楹,掛匾“忠爰堂”,是出自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平遥知县楊廷谟在书《重修平遥县志序》中所提“沐手谨书于忠爱堂”,后人却书写匾额“勤慎堂”掛于堂前门额上。“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这就是对平遥县衙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与城隍庙一街相隔、南北相对的是平遥文庙。正门在南侧,北侧是文庙学宫。平遥文庙是我国文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它比曲阜孔庙早317年,比北京文庙早248年。北京文庙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按此推算平遥文庙是宋仁宗皇佑六年(1052)建的。平遥文庙从南到北是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严格遵照元代以来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p><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大门是棂星门,单檐歇山顶,四柱三间的木构牌楼,琉璃剪边熠熠生辉。与文庙相对有一砖雕影壁,影壁中央有一圆形月洞称之为“仰圣门”,这是考中的状元回乡祭拜孔子时的入口。它与曲阜孔庙的主入口是“万仞宫墙”不同,可能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只能在棂星门的背面匾额上刻匾“万仞宫墙”。</p> <p class="ql-block">跨过泮池上状元桥,就迎来大成门。大成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檐下金线彩绘,斗拱装饰,门扇上有108颗鎏金门钉,门槛极高,需抬腿跨越,显示了它的地位和庄严。大成门始建于元代,清代重修。在南侧檐下有阎锡山于1936年题写匾额“文廟学宫”。</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成门就到了大成殿,这是平遥文庙的核心。大成殿的陈饰和孔子、“四配”、“十二哲”的雕塑除了体形大小略有差异,其余同曲阜孔庙基本相同。平遥文庙大成殿最大看点是这栋建筑本身。1957年平遥发生地震后,进行揭瓦维修时,发现大殿脊梁下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即1163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墨迹 ,足以佐证平遥文庙是我国文庙仅存的金代原建。平遥文庙建在1米的台基上,月台三面青石雕刻护杆。面阔五间25.82米,进深5间24.3米,为厅堂式架构。单檐歇山顶,简板瓦覆盖,琉璃脊钸。与明清时期的飞檐翘角不同,而平缓而长的戟脊,转角为双杪双昂七铺作斗拱,总高2.275米,出檐总深1.695米,雄渾硕大,颇具宋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没有像曲阜孔庙在大成殿前建杏坛,而在大成殿后侧建了龙门牌坊和明伦堂。建龙门是让学子们“人生大道始于斯,迈步不疑跃龙门,龙门一跳好运到”。学子们是从这里进入明伦堂,开啟了学硏伦理道德。</p><p class="ql-block">“明伦堂”出自孟子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明人伦也”,“明伦堂”是当年高级老师宣讲儒家人伦关系的殿堂。创立于元代,叫崇文阁,明代时更名为明伦堂。旧时为县学大堂,明清时学额为15-20名。现辟为孔子生平展室,中央屏风是布衣形象的孔子,据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之作而雕,并告诫人们儒家以中庸之道进行修身、治国要不忘“一以贯之”。</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延续了元明以来的文庙“庙学合一”的规制,在文庙北侧建了超山书院。从明伦堂向北走去,首先看到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鳌”石,这是书院的入口。这块“鳌”石就是激励学生要独点鳌头,才能中状元。超山书院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到乾隆末年坠废。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楊霖川集资银2000两,在文庙学宫明伦堂与尊经阁之间建房30间。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斯廷钰和绅士郭宪章等用集资所捐银两贷款生息,超山书院终于延师招生。“超山”为文风文运高峣之意。</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五年(1526),嘉靖皇帝颁布親撰《敬一箴》,诏令南北两京国子监及地方学宫建亭供奉,为文庙建筑体系的定制组成部分,承载着推广官方理学的功能。敬一亭始建明代,在清道光年间为古陶书院,后改名超山书院。敬一亭面阔五间,争檐歇山顶,内外双面五彩斗拱檐。亭内存放着多块明代和清代皇帝的大字卧碑,包括嘉靖的《敬一咸碑》等。亭前摆放着祭天巨鼎。</p><p class="ql-block">在敬一亭前是徐继畬的塑像,徐氏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晚清名臣,曾官至总理衙门大臣。徐氏于咸丰六年(1856)受聘为超山书院山長(即院长) ,对超山书院进行了全面整修扩建,书院规模达到房舍四十三间,徐继畬在平遥执院十多年。直到同治四年(1865)圣旨驾到,委任徐继畲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1867年徐氏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1898年同文馆改为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文庙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尊经阁,是三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得楼阁。明隆庆四年(1570)始建,隆庆六年竣工,原名藏经阁。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祖籍平遥朱坑村人,回乡访親拜文庙时手书“尊经阁”匾额,沿用至今。现为科举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绕过尊经阁就从文庙北门出了文庙,就能看到九龙壁和平遥大戏楼。平遥九龙壁为元末明初遗存的建筑艺术精品,原系平遥古城内宝昌寺山门外的照壁,唐武宗会昌年灭佛时改为太子寺,后寺院建筑被毁弃,仅存九龙壁至今日。平遥九龙壁采用高浮雕工艺,以五彩琉璃构件拼接而成。壁面九龙形态各异,穿梭盘旋于波涛云海之间,龙首、龙爪,鳞片刻画生动,整体构图恢宏大气,艺术感染力极强。与我国现存大同、北京九龙壁齐名,共为三大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平遥大戏楼原名“礼乐堂”,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宴舞之名所,可容纳500人,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院落。书法宗师启功先生为“平遥大戏堂”写了堂名,并镌刻在立与西侧的山石上。</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特别指出,平遥古城尤其展现了从19到20世纪初金融业相关建筑著称。从清道光三年(1823年)雷履泰将颜料庄转型为票号钱庄起,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全国当时票号达到51家,其中山西票号就有43家,而平遥就占据了22家,如日昇昌、协同庆、蔚泰厚、公兴同、云丰泰、松盛长等一大批票号,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业的网络和中心,被誉为清代的“华尔街”。</p> <p class="ql-block">日昇昌是中国票号,实行专营银两异地汇兑的第一家。清道光三年(1823),原经营颜料生意的老板李大全和经理雷履泰投资30万白银,將颜料庄改为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取名日昇昌,意为“日日升,日日昌”。日昇昌票号位于古城西大街,现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占地1402平方米,分为前后三进院,前院为营业大厅,中院为办公管理机构,后院为生活保障区。日昇昌在全国设分号总数达35处,年汇兑白银额高达3800万两,相当清政府当时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日昇昌发啟者雷履泰的故居位于平遥书院街11号,占地约5000平方米。西主院为三进两院,约40间房。东院五眼配木廊的窑洞。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协同庆票号是清代晋商票号的杰出代表,首创了经理责任制,打破了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创立于咸丰六年(1856),共有七个院落,分别是帐房、营业厅、经理房、生活房、金库、安保护卫和现在的钱币博物馆,在全国设立31处分号。协同庆票号最大的特点是它规模巨大的金库,金库的地道长度为80米,面积300平方米,分成十间窑洞式库房,库存儲量可达500万两白银。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金库。</p> <p class="ql-block">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充分体现了五百多年来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尤其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初与金融业相关建筑著称,成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镇杰出范例。在中历史中展示了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