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北碚杂忆-之十老石坑村的回忆

李珍照

四十年代四川农村是贫穷落后的。我看到,大约才十岁的邻家男孩左成维就要为家里挑水砍柴。我们家所用的水也是每天由他挑来装入水缸的。虽然母亲给他报酬,但看他瘦小的身子吃力地挑起硕大的水桶时,我也感受到生活对他的重压。邻家一位老太婆经常把我家吃过的中药渣要去,她认为凡是药都是好东西,自己买不起药,吃别人的药渣对她身体也会有好处。那时村里的人多半是文盲,但大家对写了字或印有字的纸非常珍视,认为字纸神圣、不能随便丢弃,一般人家难得找到片纸只字,更少有书籍和报纸。我们家如厕用的是粗糙价廉的“草纸”,但周围农家上厕所都是用篾片(竹子内层削出的薄片),哪里舍得花钱买草纸。<br>住在老石坑的几年,玩伴是年龄相近的农村孩子,大家最喜欢玩的是斗蛐蛐,又称斗蟋蟀,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它以雄性蟋蟀(蛐蛐)之间的打斗为主要形式,人们通过训练、饲养和挑选,让它们在特制的斗盆中进行搏斗,以观赏其勇猛和技巧。我们抓了蟋蟀养在旧的洋铁香烟筒中,筒底垫一层土,筒盖上用铁钉钉几个小眼透气,放几粒米饭在里面就够蛐蛐吃一两天。把要斗的两只蛐蛐放在同一个香烟筒或陶罐里,用一根端部留出毛须的细草杆逗引和驱赶它们,它们就会争斗起来。两个对手张开大牙互相顶撞撕咬,直到鏖战几个回合后分出胜负,胜利者昂首展翅得意鸣叫,失败者低头夹尾狼狈逃走。观看蛐蛐相斗是令人兴奋的,在田间、屋角寻找和抓到蛐蛐,也是一大乐事。我能一听蛐蛐的叫声就可判断它的习性:声音洪亮急促者较勇猛,声音低沉和缓者较文弱。还能从外观得知它的战斗力:体大头阔色金者最凶悍,抓到一个这样的蛐蛐会令我感到特别惊喜。但有一次当我找寻蛐蛐翻开一块石板时,却看到一条黑蛇盘成螺旋状蜷伏在那里。吓得我拔腿就逃。以后再也不敢在这一带找蛐蛐了。<br>另一件好玩的事是抓稻田鲫鱼。当稻谷收割后,稻田的不连贯浅水洼里有不少半尺长的鲫鱼在那里游弋、翻滚,人们徒手就可以把它们抓获。这时,田间孩子们抓鱼的欢快叫声响成一片,这成了我们这些半大孩子的节日。但当我满心欢喜把抓到的两条鱼带回家时,母亲却严厉地质问我鱼从哪里来?我说是从左成维家的稻田里抓的。母亲说稻田里的鱼是人家放养长大的,左家地少家贫还指望卖这些鱼贴补用度呢,赶快把鱼还给左家吧!我虽然感到失望但还是听妈妈的话乖乖地把鱼送回到了左家。<br>我的童年没有任何玩具。唯一的玩物是小玻璃球。几个小孩在地上轮流弹自己的球,谁最先把球弹入预先挖好的小坑谁就赢了。我们把这叫做“弹珠珠”。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微型的高尔夫,只不过场地很小且不用球杆罢了。<br> 图1-斗蟋蟀-1 图2-斗蟋蟀-2<div><br></div> 图3-弹珠游戏 图4-稻田鱼<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