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魂潘玉良绘画特展】

有空来坐坐

潘玉良者,廿纪画坛奇女子也。扬州陈氏女,名秀清,亦名张玉良,字世秀。玉良幼失怙恃,鬻于芜湖勾栏,充灶下婢。幸遇潘赞化拯之脱籍,始冠夫姓,秉笔丹青。<br><br>庚申(1920)秋入沪美专,翌年渡欧,成首位蜚声国际之中国女画家。戊辰(1928)归国,先后执鞭于上海美专、中央大学,熔西洋技法与东土韵致于一炉。越七载复赴法,终以丁巳年(1977)溘逝于塞纳河畔,遗生命绝色于异邦。<br><br>其艺途孜孜,观人、观景、观己、观女体,洞微烛幽。以自写为最绝:运笔如刃剖世相,凝色线诠性灵。血泪身世尽化彩墨,终借尺幅得大自在。<br><br>世或标以"妓妾传奇",实谬甚!彼自至暗渊薮,恃一身铮铮傲骨,奋力挣出之新女性耳。其以彩笔裂命运之茧,终成辉耀己身之光华。<div><br></div> 观众在南京博物院观看“潘玉良绘画特展”。展览从“肖像与人物”“女性与人体”“风景与静物”三个单元来体现潘玉良作品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独特的艺术情趣。<div><br></div> 《戴围巾的自画像》1924年 布面油画<div>自画像常被看作画家精心设计的表演,我们或许能从中感知画家在某个瞬间的心灵独白。潘玉良常常在自画像中以花束、扇子、书本等小物件作为道具,为观众呈现不同的角色。她对旗袍的喜爱也得到充分体现,可见她很重视展示自己的中国女性特质。她的短刘海、细长双眉和若即若离的眼神,反复出现在自画像和其他主题的作品中,成为一种强化的个人艺术形象,让人过目不忘。</div><div><br></div> 《短袖黑衣自画像》 1940年 布面油画<br>这幅 1940 年所绘的《自画像》,发髻卷起、略施粉黛、衣着绣花黑旗袍、倚桌而坐的她,甚至可以说是美丽入时的,周身散发着一股令人过目不忘的东方气质。潘玉良把这张画拍成照片寄给丈夫,在背面题诗:“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div><br></div> 《执扇自画像》1939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红衣自画像》约1940年 布面油画<br>身穿红色旗袍的潘玉良端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右手拿着一封信,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块花团锦簇的大红布。在一片火红的映衬下,画者手中那写着“玉良”二字的家书尤为醒目。信上写的什么,让她如此忧愁,我们不得而知。但久看此画,你甚至不忍直视她的目光,仿佛下一秒,那双眼中就有泪要涌出。<div><br></div> 《红衣自画像》1945年 布面油画。<br>这幅《红衣自画像》中,潘玉良立于窗前,身体呈 S 型,右肘倚窗;光线斜逆,打在她松弛的皮肤上;她目光斜视,满脸不屑——你能明显看到,此时此刻画者已不再着意美化自我,而是将真实的自我直接显现。尽管忧愁似乎仍存脸上,但那情绪已从男性和他人“对她的审视”,变为了女性“自我的诉说”。<div><br></div> 《自画像》1945年 布面油画<div>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女性不得招摇于窗前”的保守年代,“窗”这一意象构成的开放性空间,打破了常被描绘在封闭空间中的女性肖像表现的惯例。她对传统女性压抑的身体、精神的反抗意识,由此自由流出。</div><div><br></div> 《自画像》1949年 布面油画<br>作于 1949 年的两幅《自画像》,潘玉良用近景特写的方式,对自己的表情和神态作了重点的描摹。背景平面化,去除了所有景物,强调了对自我的表达。她眉目上挑,脸上的皱纹被清晰刻画。她的目光直视观者,甚至带有冷冽的、审视的意味。<div><br></div> 《版画自画像》1949 年 版画<br>这幅《自画像》抛离了阴影的层次、形体的凹凸,进一步格式化了画家的精神形象,面目五官趋向于几何形的直白,直接展示了作者对二维空间的迷恋。她不仅直面了真实的自己,甚至夸张地画出了自己的衰老与丑陋。<div><br></div> 巴黎奥赛画廊 潘玉良个人画展海报 1957年<div><br></div> 《照镜》1954年 纸本水墨<div>巴黎塞卢奇博物馆,潘玉良等4人画展海报 1977年</div><div><br></div> 《画室》1940年 木板油画<div>作品描绘的场景可能是著名的巴黎大茅屋画室。潘玉良再次去往法国后,曾在那里进行大胆创新的艺术训练。<div><br></div></div> 《窗前女郎》1944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戴花巾的女子》1945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戴花的执扇女》 布面油画<div><br></div> 《女青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树荫下女郎》 布面油画<div><br></div> 《卖花女》1948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穿红靴的女郎》 布面油画<div><br></div> 《穿红衣的老人》 布面油画<div><br></div> 《弹曼陀铃老人》 布面油画<div><br></div> 《双人袖舞》1955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双人舞》1955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div>《放风筝》1956年 纸本彩墨</div>潘玉良的彩墨人物充分发挥了西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又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质朴沉静的气韵,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既秀美灵逸又坚实饱满的独特审美情趣。<div><br></div> 《双人舞》1957年 纸本彩墨<div>潘玉良的一系列中国题材作品,几乎是传统民间年画的场景。这里,她以一个画家的执着实践,在流派纷呈、交替更迭的西方现代画坛中坚守阵地,始终没有丢弃写实主义的画风,践行着中西融合的理想。</div><div><br></div> 《三人扇舞》1957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套马驹》1956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玩扑克女》1957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爱音乐的男子》 纸本彩墨<div><br></div> 《厨师》 纸本彩墨<div><br></div> 《午间小憩》 纸本彩墨<div><br></div> 《少女与丁香》1962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牵小狗的女郎》1964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梳妆女》1961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看报女士》 纸本彩墨<div><br></div> 《思考》 版画<div><br></div> 《男孩与猪》版画<div><br></div> 《坐姿女人体》1957年 布面油画<div>在潘玉良的创作题材中,女性人体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素描到版画,从油画、色粉画到水墨画,从学院派古典写实手法一直到“合中西于一冶”的融合求变,女性人体绘画贯穿于潘玉良一生的艺术之路,且在各时期迸发出截然不同的光彩,一直被视为中西融合的最佳典范。</div><div><br></div> 《树荫下》 布面油画<div>她的人体绘画,彰显自然本真,充分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认知。她善于将艺术形象中的女性角色感知带入自我观照之中,使之成为最能体现创作个性与艺术思想的绘画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画种之间,潘玉良自由切换,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呈现出浓重的表现主义风韵。<br></div><div><br></div> 《侧坐女人体》1957年 纸本彩墨<div>白描、彩墨人体画,多选用毛笔和宣纸,是潘玉良后期“中西变法”“引西润中”创新的应运产物。她以传统书画笔法描绘女性人体时生动传神,书写描摹中刚柔并济,既表现物象的客观与真实,又反映自己对于生活的现实思考,从而塑造出独有的绘画标签。这里,疏密有致的线条,曲折舒缓,又不失果敢凝练,刻画中虽暂缓对体积的塑造,却又是一种变相的进阶与扬弃。粗细穿插间饱含遒劲的力量,入木三分,又有龙蛇飞动的淋漓气势,极富古典的东方神韵。<br><br></div> 《哺乳》1958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背坐女人体》1963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俯首站姿女人体》1937年 白描<br>右上角陈独秀题跋: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 独秀。(陈独秀毛笔画“独秀”印)<div><br></div> 《侧坐女人体》1938年 白描<br>左上角题跋:艺术乃人类之生命,现代之作家应求现代艺术来慰藉现代之人类。戊寅之冬 蒋仁题<div><br></div> 《公园一角》布面油画<div>对于风景画潘玉良认为,画家首先需要有最基础的色彩理论知识,了解最基本的色彩搭配与色调、色相构成方法,进而才可以创新求变,充分调动视觉元素对画面中千变万化的颜色进行调配;要借助光感的效果来合理打造艺术氛围,不能过于盲从,亦不能过于主观。</div><div><br></div> 《河边》布面油画<div><br></div> 《渡口》布面油画<div><br></div> 《湖州碧浪湖》布面油画<div><br></div> 《南京夫子庙》布面油画<div><br></div> 《桐庐待发》1937年 布面油画<br>这幅画右下角落款为“世秀”,而非常见的“玉良”。潘玉良原本姓张,婚后随夫改姓潘,世秀是她的名,玉良为字。她就读上海美专时名为“潘世秀”,自1921年留学法国,她就只使用“潘玉良”为姓名,落款“世秀”的作品十分罕见。<br><div><br></div> 《埃菲尔铁塔》布面油画<div><br></div> 《海滨》布面油画<div><br></div> 《牧场》1939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北极熊》 布面油画<div><br></div> 《双猫》布面油画<div><br></div> 《湖边花园》水彩画<div><br></div> 《住宅区》1956年 水彩画<div><br></div> 《白牡丹》1949年 布面油画<div>潘玉良在油画静物中运用线条塑造法、在彩墨静物画中运用油画技法,创作了具有中、西结合风格的静物画,其一是塞尚式的色彩体块塑造,其二是梵.高式的色彩线条塑造。她善于利用典型的表现主义主观性色彩来粉饰客观对象,而使并不寸分搭调的物品统一于一个和谐的氛围与色彩关系之中,色调搭配上完整规范。</div><div><br></div> 《野菊花与线装书》1942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玫瑰花与面具》1946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生蚝与酒》1941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花瓶与水果》1944年 布面油画<br>这幅静物画具有强烈的东方装饰趣味,潘玉良通过浓烈的对比色、装饰化的图案、不安分的线条,促使画中物体在空间感和平面感之间产生和谐的色彩旋律。<br><div><br></div> 《花与扑克》1941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花瓶里的郁金香》 1940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洋娃娃》1942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白色花瓶中的鲜花》1945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菖蒲与水果》1943年 布面油画<div><br></div> 《郁金香紫丁香》布面油画<div><br></div> 《椅子上的月季花》布面油画<div><br></div> 《粉彩瓷瓶和郁金香》布面油画<div><br></div> 《白菊花》1959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红菊花与瓷瓶》1961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黄菊花与线装书》1966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红花与瓷瓶》纸本彩墨<div><br></div> 《苹果与花》纸本彩墨<div><br></div> 《芍药》1960年 纸本彩墨<div><br></div> 谢谢浏览<div>摄影/文案:有空来坐坐</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