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面食花样多

陈爱国

<p class="ql-block">关中农村人爱吃面食,西府一带尤甚。其原因在于这里盛产优质小麦,自古以来,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尤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为主,伴以大豆,高梁,红薯等杂粮,所以才有了“人食五谷”的传说。据说在古代,关中被称为天府之国呢!</p> <p class="ql-block">据说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种植小麦的历史,在古代小麦只是五谷的一种。考古证明,小麦起源在西亚地区,后来传入我国,炎黄时代我国只有少量种植。‌‌到了四千四百多年前,神农后稷在武功教民稼穑后,小麦才得到大面积种植,从而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粮食品种之一。</p><p class="ql-block">玉米也是关中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它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玉米原产于美洲,经大航海时代由欧洲传入中国。综合史料记载,其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为‌16世纪中期‌,最早可追溯至1531年(明朝嘉靖十年),广西地区率先引入。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巩县志》和河南《襄城县志》均出现关于玉米的早期文字记录,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时间点。‌‌那么说,关中地区种植玉米也在这个时间段,至今大约只有五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考古人员在渭南华县东阳遗址发现的炭化水稻颗粒,证实了距今58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关中地区已存在水稻栽培活动。这是目前陕西境内发现的最早稻作农业证据。‌‌</p> <p class="ql-block">传说石磨的发明人是鲁班,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年代,距今有二千五百多年。这就说明发明石磨前,人们对谷物只是一种粗加工,就是通过石臼把农作物的颗粒捣烂,然后煮熟再食用的。有了磨子就可以对粮食进行细加工,比如把麦子磨成面粉,用面粉做成许多花样的美味面食,比如蒸馍、饼子和面条等,这些只有在石磨出现后才能办到。</p> <p class="ql-block">面条的发明者是中国‌。2002年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面条实物,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实体面条遗存。这一发现直接反驳了西方关于意大利或中东发明面条的说法,并结束了关于面条起源的长期争议。‌‌</p> <p class="ql-block">关中麦子优质的核心原因,在于自然禀赋的地理优势与现代科技创新的协同作用‌,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在西府腹地杨凌有关。几十年来农业科学家不辞劳苦地奔走在田间地头,推广现代化的农耕技术和良种培育,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由于关中平原肥沃的耕作层和丰富的有机质含量,适宜的气侯条件,保证了小麦营养丰富,面粉质量上乘,加工的各种面食也更加鲜美可口。</p> <p class="ql-block">西府人都喜吃面食,特别喜食面条。故尔西府最驰名的面条莫过于岐山哨子面、武功旗花面和杨陵蘸水面。各县区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面食,比如陈仓区和凤翔一带的油泼面和削筋面;岐山的面皮,扶风的一口香,眉县的炉齿面,麟游的血条面,这些都是地方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就我个人的口味来说,最爱吃的当然还是蘸水面,旗花面列其次,然后才是扯面。不过宝鸡一带的扯面的确好吃,也许那些年在虢镇工作时常吃扯面上了瘾,至今还念念不忘。<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想不管哪个地方只要面条筋道,吃着爽口,饭后能打几个饱嗝,吃客就已心满意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岐山哨子面讲究的是: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和武功的旗花面又有不同,主要讲究酸辣香。武功旗花面的面和汤又有讲究,面要薄、筋、光;汤要酸、辣、香;漂着菱形鸡蛋皮、鸡肉丝和海带片的碗里,其实只有一箸头面条,汤汁清亮,色艳形美,酸香开胃,让人一望便有馋涎欲滴的感觉,一个饭量大的人,一般能吃二三十碗,因为这种面是只吃面不喝汤。吃面又喝汤的人,肯定是外地人或被汤的香味所吸引,忍不住把汤也喝了。武功旗花面不带辣味。所以这两种面各有地方特色,弘扬了当地的美食文化。现在一些人编了许多故事,爱把一些面食的历史说的很悠久,其实根本没这个必要。只要美味可口有特色就足够了。农村人做哨子面时,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贵客。</p><p class="ql-block">说起蔡家坡的面皮,现在很有名气,但我觉得虢镇的面皮也很好吃,不仅面皮筋道爽口,酸辣味恰到好处,特别是那红红的辣油更提味。那几年在虢镇工作时,几乎每天早晨都要吃一碗面皮。</p> <p class="ql-block">西府扯面,有人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从周代的“礼面”演变而来,是历史最悠久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面食。其实历史再悠久,再有代表性,顾客进店就吃你一碗面而已。现在大街小巷,扯面馆随处可见,说明群众欢迎这种面食,回头客也多了,比你扯破嗓门乱喊一气历史悠久管用多了。</p> <p class="ql-block">武功的旗花面和扶风的一口香哨子面,及兴平周至一带人爱吃的汤汤面,蘸水面,基本做法都大同小异,只是面条有宽有细,口味略有差别,叫法各有不同。农村人以前把旗花面也叫哨子面,汤汤面,没见有人叫旗花面这么洋气的名字。如今社会发展了,有人还要在面食前面加个地名,以彰显与众不同和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不久前和朋友在周至竹峪口吃饭时,端上的面条叫“翠峰陀陀”,我以前没吃过,觉得味道不错,连吃几大碗。还有次路过礼泉,看到一家饭馆卖“过事哨子面”,以前没见过,十元钱紧饱吃,咥了五碗,觉得也不错。可见不管到哪里,尝尝当地面食的花样,品品不同的风味,那才是一种真正美食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关中农村人大都长了个面肚子,出门在外山珍海味不羡慕,看见面条就走不动。这阵说起面了,肚子就饿了,准备下午就去县城东闸口那家陈氏猪啼坊吃顿蘸水面去,最近去过这饭店几次,那蘸水面味道真是不错!</p><p class="ql-block">写于2025.7.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