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画院离我家不远,交通尤其方便,坐118路无轨直达。查百度,说那里有个《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的展览,展出的都是几位已故去和健在艺界名人的捐赠作品。</p><p class="ql-block">虽酷热,仍往之。</p><p class="ql-block">所列展品,已故的在1楼,健在的在3楼。已故的有齐白石、蒋兆和、丰子恺、刘开渠、卢光照和吴祖光、新凤霞等人。走进大厅,陈列在最中央的是蒋兆和先生的一张阿Q像。我近看远眺,细细欣赏,那颞骨周围微微隆起的青筋,那头皮上和下巴壳的毛发胡茬,那手指皮肤下的骨关节,那愚昧固执的神态,更不用说五官的精细刻画,真让人叫绝,肃然起敬了。</p> <p class="ql-block">拍照时总躲不开展厅的灯光和玻璃的反光。</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在中央美院版画系学习的时候,大概是1962年吧,黄永玉先生请国画系的蒋兆和先生为我们做示范,被画的是我们班的一位调干生傅恒学。大家围在蒋先生背后看先生作画,先生画画不用起稿,直接用毛笔像画素描似的,那双像鹰似的眼睛盯着对象,紧紧把握住对象的特点,一步步深入,画得太像太生动了,画完后这张画是不是送给了傅恒学,我也记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蒋兆和先生作品捐赠仪式。(百度下载)</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81年蒋兆和先生和夫人萧琼。</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学生刘曦林去医院探望蒋兆和先生。</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一张齐白石的画《多子》。题款上写着:多子六十后作藏至九十二岁始付祖光凤霞儿女同宝壬辰(1952年)八月二十有六日同在京华。</p> <p class="ql-block">看上图提款就不能不说到艺界的轶事趣闻了。当年新凤霞想拜师齐白石老先生学画,齐白石看到眼前这位既聪慧又美丽的新凤霞就欣然接受了,亲授其筆墨技艺。这学生也十分用心,一个著名的评剧演员能画成这个样子也不容易了。此幅画由其儿子吴欢题款补小虫,抄录齐白石先生诗一首,时在2002年。这吴欢在艺界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了。可那次在荣宝斋为刘晓庆的书法展站台叫好就让人有点莫名其妙了。</p> <p class="ql-block">不忘师恩。</p> <p class="ql-block">新凤霞的这张画《四时春》也有模有样了。其夫吴祖光题:凤霞画扶桑一名大红花。</p> <p class="ql-block">画展上有不少吴祖光先生的书法,气韵生动真性情是其特点。他的另一幅作品《生正逢时》四个大字是写给大名鼎鼎的收藏家张伯驹的。</p> <p class="ql-block">吴祖光和新凤霞一生相伴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至于丰子恺先生,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用笔简洁,却充满人情温暖和童趣横生,很受大家喜欢。</p> <p class="ql-block">卢光照先生的画贵在筆墨洒脱。</p> <p class="ql-block">刘开渠先生为雕塑界翘楚,当年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作的工农兵高浮雕像至今仍为标杆。</p> <p class="ql-block">诺大的展厅就几个观众。一个国家级的中国国家画院门庭如此冷落,值得新任不久的院长刘万鸣深思。</p> <p class="ql-block">3楼是几位健在画家的捐赠作品。首先看到的是李宝林学长那气势磅礴纵横潇洒的山水画。他是李可染先生的得意门生,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很是不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我同届毕业的国画系庄寿红的作品。看她的画,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大气整体。我与她有微信联系,每当得知有她参加的画展,我会尽量赶去欣赏。她为人谦和厚道,正直善良,令人值得敬重。</p> <p class="ql-block">3楼还展示许多郑长来先生从英国化巨款购来捐赠的当年沉船泰信号上的清代青花瓷器。作为国家画院此举还勉强说得过去。可收藏陈玉树先生捐赠的新时代古典家具,就有点莫名其妙了。这名称就令人费解,新时代古典家具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太多的陈列柜陈列着大都造型相似花纹雷同的清代青花瓷器。</p> <p class="ql-block">三楼窗外偶见院内的塔尖。</p> <p class="ql-block">楼下楼上转了一圈也累了,一楼有间咖啡厅,进去一看,宽大整洁,一色的皮沙发,却空无一人,习习凉风令人舒坦,要了两杯拿铁歇歇脚。都说岁数大了,要对自己好一点,这说法我们也慢慢接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