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知青岁月(三)

平凡人生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平凡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4635792</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岁月是一段独特而深刻的记忆。对我而言,那段日子宛如一首激昂与苦涩交织的乐章,至今仍在心中奏响……</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涯的第一次参加劳动,是从采摘棉花开始。</p><p class="ql-block"> 清晨,妇女队长带着我们几个知青和十几个女社员,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洒满曙光的小径,呼吸着大地散发出的泥土芳香。几只橘黄色的蝴蝶飘忽着行进在山路两旁,引领着大家向村东山岗下的棉田进发。</p><p class="ql-block"> 从远处望过去,弯弯的一道溪涧,蜿蜒的乡野径路,连绵不绝的丘壑,数不尽的棉花,密密扎扎地亲昵在一起。仿佛是一潭碧绿无边荡漾着雪白浪花的春水,又像是绿波翻腾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棉田,所见到的尽是绒花朵朵,绿叶佩白花,它们井然有序地编织在黄土地上。展示着秋天的情怀,洋溢着丰收的喜乐,惹人怜爱,惹人思慕。</p><p class="ql-block"> 这如诗如画的丰收图景,让我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里,这里的田野广阔无边,充满了盎然生机。</p><p class="ql-block"> 妇队长先给我们每人发一块一米见方的床单布,说是摘棉花时用它兜着,我也弄不明白怎么兜着。 对于我这个稚气未脱的小青年来讲,除了会写几个字,什么社会实践都没有,也想不出来怎么采摘棉花,又不好意思问,心想就随大流吧,跟着走,跟着干,尽力做好。</p><p class="ql-block"> 摘棉花是有要求的,装棉花用的袋子,一律是用纯棉布加工制作的。 摘棉花时要尽量避免粘上枯叶。 每人把两条垄,先把发的方布用两个角系在腰上,然后用剩下的两个角系在腰间前面的两侧,就成了大兜兜。</p><p class="ql-block"> 妇女队长,三十多岁,人很和气,挺照顾我们的,只让我们几个初下地的知青把一条垄,还耐心地教我们怎么采摘。先要弯下腰,再用手从绽开的棉桃里摘出棉花花絮。 开始时不熟练,用一个手左右采,慢慢地开始用两只手同时采,把采下来的棉花塞到布兜里。一棵棉枝上有不同颜色的棉朵,上边的棉朵很白净,下边的棉朵因为先前被雨淋过、风沙侵蚀过而变黄。我们都按要求去采摘,一会儿就摘了一大兜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棉花倒进用被单子临时缝制的袋子,搬运到路边,收工时统一用架子车拉走。</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采摘的棉花需要集中运进小队场园里,按颜色分选等级,然后晾晒、装袋,大部分优质棉按公社下达的任务上交棉站,其余分给社员。</p> <p class="ql-block">  秋阳澄澈如金,生产队的场园里,一垛垛刚收割的稻子,谷粒饱满,日光下正无声地膨胀着,仿佛随时要爆裂开来;晾晒的玉米棒子颗粒,如金黄的牙齿,密密实实咬在一起,静黙地堆积着,几乎要胀破了场园的边际;中间堆满了棉花,层层叠叠,累累如山,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片硕大无比的云絮,被人从湛蓝的天上撕扯下来,沉甸甸地安放在这黄土地之上。</p><p class="ql-block"> 一位上年纪的老农大叔来到场园,背着手,瞧着这稻谷,这玉米、这棉花、若有所思,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少许,抬起他那古铜色的脸庞,咧开嘴儿微笑。</p><p class="ql-block"> 也许,生活需要诗意的滋润。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知那来的灵感,浪漫了一把,脱口而出:“啊,我又瞧见庄稼汉脸庞上的笑容绵绵……”</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天气真好!天高云淡,秋风凉爽。女社员们和我们几个知青,还有一些上岁数的老人,围坐在棉花堆边,按照品相分捡出棉花的不同等级。这是最轻松地劳动,最惬意的时刻。我们知青插不上话,就一边干活,一边听她们七嘴八舌地说一些东家长西家短的乡村逸事。</p><p class="ql-block"> 但更多的是,听她们讲怎样种各种庄稼的经验。什么育种,移栽、松土、除草、施肥、打顶,等劳动技能。谁家的男人种地是一把好手,那块田地最肥沃,那块地的土质最适合栽种玉米,水稻和棉花……</p><p class="ql-block"> 哎,长这么大,到如今才知道种庄稼还有这么多学问。</p><p class="ql-block"> 是呀,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吃饱穿暖都离不开农民的劳动。他们也是有知识的人,他们的知识是从自己的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我开始另眼看待农民了,我觉得就应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向他们学习农业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土地上,除劳动的收获,更让我意外的是遇到了改变我认知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印象里,淳朴、善良、热情、勤劳、低文化,是农村人的特点。没想到与他们相处久了,混熟了,了解多了,竟然发现农村也有高文化知识的人,这确实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的房东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与他交谈,有许多意外之处,犹如听一堂教授级的知识讲座。</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起来的知青王x光,所住的房屋总体结构是三间斑驳老旧的瓦房,我们住两间,南边一间是一户庞姓母子俩所住。母亲年过花甲,多年缠绵病榻,儿子三十多岁,是文革前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因他出身地主家庭,在那以唯成份论的七十年代属“黑五类”子弟,且长的其貌不扬,造成他没能成个家,光棍一条。</p><p class="ql-block"> 刚来不知道他学名叫什么,村民们都喊他“老赖”,也许小名吧,我们也跟着喊他老赖,每次他都愉快的应答。</p> <p class="ql-block">  关于他为什么叫“老赖”,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村庄有个庸常的习惯,给孩子们起名时,他们不要清新雅致,也不要冒鼓悬天,却是越贱越好。特别是小名,什么毛子、猫女、赖毛、大旦、黑旦、孬娃、年娃……时间长了,喊小名成了常态,倒是把学名忘了,这也可能是一种地域文化吧。</p><p class="ql-block"> 扯远了,还是闲话休提,书归正传,继续说说我和老赖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老赖,这个出身不好而有文化的人,在村里受尽磨难和屈辱,生产队让他干谁都不愿意干的活——放羊。 </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虽然辛苦,可一年之中还是有忙有闲,并非天天下地干活。而羊官却不能休息一天,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雨无阻,天天赶羊上山,很是辛苦。但老赖是一个乐观和有趣味的人,从不感到苦和累,整天脸上挂着笑容,又善于健谈,是个挺有人缘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村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对于我这个在城里生活惯的小青年来说是空虚苦闷的。为了找乐子,抒发心绪,每天晚饭后我就和老赖聊天,人文、历史、地域文化、乡土人情世故……无所不聊。</p><p class="ql-block"> 山村的夜晚是安静的,只有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狗吠声,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早进入了梦乡,可我和老赖又到了每天的保留节目——聊天。</p><p class="ql-block"> 当聊起我近几天采摘和分捡棉花的所见所闻及感受时,他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棉花的种植历史: 棉花是外来物种,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我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棉花的传入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直到明初棉花才在全国推广,从此改变了人的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他讲的津津有味,我听得如醉如痴……</p><p class="ql-block"> 哎,这聊天,真是一件聪明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即消磨了时间,又陶冶了性情,拓宽了视野,更是对我人生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是十年文革结束的第一年,微澜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禁锢的观念,新思想,新思维处于萌芽状态。</p> <p class="ql-block">  农村开展多年的“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随着时间的流失也基本偃旗息鼓,《青松岭》中“钱广式”的人物,似乎不再那么令人讨厌。</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男青年,村民们都喊他“孬娃”,他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落下了终身残疾,可人很聪明,修农俱、理发、拉大弦……无师自通。甚至他还自制个手工卷烟机,把烟丝制成卷烟,使村里部分烟民抽上了卷烟,赢得了好口碑。但在那靠下地劳动,凭工分吃饭的年代,残疾的他下不了地,自然就挣不来工分,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现在政策允许了,他想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个理发店来改变生活困境。他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从城里下来,读过书,有文化,想让我给理发店起个新潮时髦的名字。可他哪里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学生时代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的。就我而言,自己完全是一个没有多少知识的知识青年,给理发店起名真有点强人所难。</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和老赖聊天时,我提到此事,老赖思索了一会儿,慢悠悠地说:“我想到了一个名字,你看合适不合适,理发店顾名思义是理发、刮胡子、修面,应该说它属于美容的范畴,叫《巅峰之秀》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诧异不止,这老赖太有才了,贴切,高大上,且寓意深刻。这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后,村里第一个专业理发店《巅峰之秀》开业了。这在当时还不太开化的农村,可是新生事物呀,在前几年是不可想象的事,而今却变成了现实。尤其是这店名引起了轰动,有人说这是那个“圣人蛋”的杰作。可更多的人是赞赏,说这名字很有意境,是一种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彰显着一种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 面对褒贬不一的议论,我却多了一份对老赖的敬仰,深刻理解了坊间的一句谚语——高手在民间。</p><p class="ql-block"> 人呀,一生的许多行为都产生于另一些人的影响。我爱读书,爱咬文嚼字,应该说下乡时与老赖的一段相处是有一定关联。</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我供职于县五交化公司,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征集广告词。一时间大咖云集,纷纷送上佳作。受当年老赖起理发店名的启发,我的作品:“领袖当今时尚,引导未来潮流……”受到专业评审人员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这条广告词被公司长期征用,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连员工的手机也用了“领袖当今时尚,引导未来潮流……”的铃声。</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如今再回首,我深深地怀念和老赖在一起聊天的日子,眷恋那片多情的土地,那段苦涩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