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游记——参观先民纪念馆有感

新叟

<h1><b>南非先民纪念馆位于南非比勒陀利亚城市南部入口处的一座小山上,是南非最大的纪念馆,建筑高度41米。它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庄重地矗立在那里,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是南非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b></h1> <h1><b>先民纪念馆的“先民”是指谁?<br></b><b>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开普敦建立补给站,逐渐发展为殖民地,以支持荷兰商船在印度洋的航行。早期荷兰、法国胡格诺派(新教徒)和德国移民与当地人口混合,形成独特的布尔人(Boers)文化。<br></b><b>英国在1815年从荷兰手中接管开普殖民地,以巩固其在非洲的战略地位。冲击布尔人的奴隶经济,引发对英国统治的不满。<br></b><b>布尔人视自己为“先民”,强调自治和独立,反感英国中央集权统治。<br></b><b>布尔人精英(如安德烈·皮特·德·拉·雷伊、亨德里克·波特吉特)号召迁徙,以建立独立国家。</b></h1> <h1><b>纪念馆始建于1938年,由著名建筑师Gerard Moerdijk设计,1949年完成主体工程。设计师通过建筑比例象征大迁徙历时12年的艰辛历程,将历史融入到建筑之中。</b></h1> <h1><b>布尔人大迁徙的路线</b></h1> <h1><b>布尔人为什么大迁徙?<br></b><b>南非的“大迁徙”(Great Trek) 是指19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荷兰裔布尔人(Boers,后裔称为阿非利卡人)为逃避英国殖民统治、寻求独立和土地,从开普殖民地(今南非开普敦地区)向北迁徙至南非内陆地区的事件。<br></b><b>大迁徙体现了布尔人对自治和独立的强烈渴望,这一历史事件对现代南非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种族关系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b></h1><br> <h1><b>纪念馆主体建筑呈四方形,基座边长40米,采用现代主义风格设计。外部环绕着64块雕刻四轮马车场景的花岗岩,每块浮雕高2.7米,这些花岗岩牛车浮雕墙形成半圆形围合结构,生动地再现了大迁徙(Great Trek)时期运输工具的原貌,象征着先驱者们在大迁徙中使用的马车,具有强烈的历史象征意义,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艰苦的迁徙时代。</b></h1> <h1><b>纪念馆建于一个方形的基座之上,四周是四个手持火枪的男人,他们目光坚定的凝视着远方,代表大迁徙的先驱战士。</b></h1> <h1><b>纪念馆平台中央,耸立着一组铜像, 是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代表了大迁徙过程中付出最多的母亲的形象。</b></h1> <h1><b>雕塑中的母亲名为:Cato Roorda,女孩子名为:Bettie Wolk,男孩名为:Joseph Goldstern。</b></h1> <h1><b>纪念馆大门上方用花岗岩雕塑的野牛,象征着布尔人的力量。野牛寓意着抵御外敌,保护纪念馆 。</b></h1> <h1><b>纪念馆分穹顶、英雄堂、地下礼堂三部分。</b></h1> <h1><b>一层的英雄厅内,四周墙上嵌了27块中楣浮雕,共有92米长,形成一个合围的整体。</b><div><b>浮雕采用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雕刻而成,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br></div></h1> <h1><b>浮雕以连续叙事的方式描述1834年至1854年布尔人冒险迁徙进入南部非洲内地的历史全过程,每一幅浮雕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b></h1> <h1><b>大迁徙的开始,队伍浩浩荡荡。</b></h1> <h1><b>迁徙途中道路千难万险。</b></h1> <h1><b>与当地原住民出现了矛盾。</b></h1> <h1><br></h1> <h1><b>1838年血河战役的历史场景,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细腻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b></h1> <h1><b>什么是血河战役?<br>1830年代布尔人开始迁徙,数千布尔家庭(约1.2万人)离开开普,分不同路线向北迁徙。迁徙途中,布尔人与祖鲁人、科萨人、索托人等原住民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最著名的是“血河战役”。</b><div><b>血河战役(Battle of Blood River)发生在1838年12月16日,是12000多名南非祖鲁人与迁徙中的470多名布尔人之间的一场重要冲突。祖鲁人在丁刚国王的领导下,对布尔人的入侵进行了抵抗。<br>战斗在恩康姆河两岸持续了一天,河水被鲜血染红,故称“血河战役”。由于布尔人拥有先进的火枪和火炮,祖鲁军队未能突破布尔人的防线,最终撤退。据估计,有3000多名祖鲁战士在战斗中丧生,而布尔人仅有3人受伤。布尔人取得了血河战役的巨大胜利,巩固了领土,并于1852年建立德兰士瓦共和国(Transvaal)(后为南非共和国)和1854年建立奥兰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b><br></div></h1> <h1><b>血河战役是南非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和政治格局,也对后来的南非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h1> <h1><b>地下礼堂的中部是采用南非本地红色花岗岩制作的拓荒先民的衣冠冢(cenotaph)。</b></h1> <h1><b>衣冠冢的墓志铭刻着 “我们皆为你,南非” 的铭文。</b></h1> <h1><b>穹顶外部的走廊</b></h1> <h1><b>每年12月16日正午12点的时候,南回归线的阳光,就会通过纪念塔上方穹顶的开口精确地投射到衣冠冢上,该时段对应于血河战役的纪念时刻 。</b><br><br></h1><h1><b>这一设计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体现了建筑与光学的完美结合,阳光直射的那一刻,仿佛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先驱者们的缅怀。</b></h1> <h1><b>与衣冠冢相对着有一个灯室,里面的火焰自1938年大迁徙以来就未曾熄灭过。</b><div><b>这个火焰象征着布尔人的奋斗精神和对先民的纪念。</b><br></div></h1> <h1><b>1994年黑人领袖曼德拉执政并对南非政治进行改革,纪念馆增设了反映多民族历史的专题展览,使其更加全面地展示南非的历史。<br></b><b>2006年,纪念馆荣获非洲博物馆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博物馆”称号,这是对纪念馆在历史教育、文化传承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度认可。</b></h1> <h1><b>观后感:</b></h1><h1><b>1、先民纪念馆到底纪念了什么?南非先民纪念馆将大迁徙塑造为“民族史诗”,强调白人的牺牲和开拓精神。<br></b><b>然而,这种叙事忽视了从原住民的视角看问题。<br></b><b>2、血河之战是个什么性质的战争?血河战役是先民纪念馆讴歌的一段辉煌战事,布尔人屠杀了大量的祖鲁人、科萨人等原住民取得了胜利,之后通过谈判夺取了大量的土地,建立了政权,形成了白人占有优质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格局。<br></b><b>3、12月16日被定为“丁冈日”(纪念血河战役胜利),后又被白人政府定为“先民节”。<br></b><b>直到1994年后,为缓和民族矛盾,改为“和解日”。<br></b><b>试想一下在祖鲁人、科萨人的意识中,血河之战不是屠杀日吗?</b></h1><div><b><br>先民纪念馆给我总的印象是困惑:</b></div><div><b>老的荷兰殖民者不敌英国新锐殖民者,从而冒险迁徙,最后通过武力打败了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夺得了土地,建立了政权,这不是新的殖民吗?<br>然而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布尔人不就是像美利坚的先民一样,是真正意义上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的先驱力量吗? <br><br>基于对历史、文化认识的多元性、复杂性,这些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一直找不到答案。<br></b><h1><b></b></h1></div> <h1><b>摄于2025年6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