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名居行》三访古镇杨柳青(NO 2)

吟秋

<p class="ql-block">  朋友,您知道津西古镇杨柳青吗?您去过杨柳青吗?您知道杨柳青都有哪些有名的民俗风物,名人名居以及背后的故事吗?,</p><p class="ql-block">我近年曾三次来过古镇杨柳青,每一次来,都有新发现,更有新收获。</p><p class="ql-block">杨柳青是个美丽的地方,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商品转运的枢纽。民间素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之说。</p><p class="ql-block">最早知道杨柳青是在很小的时候,来自一张年画。过年时,姥姥家墙上贴了一张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姥姥说它叫“莲年有鱼”,说是舅舅从杨柳青买来的。从此记住了这个美丽的名字一杨柳青。</p><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漕运带动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古镇杨柳青主要是创作和销售年画的地方,由于古镇紧邻大运河,它的对外名气和影响历史上就很大。这是我对杨柳青最初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第一次来杨柳青,是天津的亲友陪着我们从京杭大运河乘船而来。一路美景,美不胜收。没想到日后还又来了第二次,第三次。也许是杨柳青的美景吸引了我们,或是儿时的杨柳青记忆情结,还是每次来都有意外发现和收获?</p><p class="ql-block">美丽的津西古镇杨柳青</p> <p class="ql-block">天津海河上的游船</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杨柳青是从海河坐游船去的。</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不远,看见运河畔有个怀抱莲年有鱼的雕塑娃娃,看左边像个小男娃,有根小翘辫子,再看右侧则像个小女娃,头上扎了个小抓揪,这个造型看上去总觉得有点奇怪。当听当地老人说得从两侧看娃娃后,再看就觉得不奇怪反而有点意思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小时候见到过的“莲年有鱼”的年画,它是杨柳青十大有名年画之一。随着人们居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少贴在墙上了,但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到过年,还是会买上几张年画,表达喜悦的心情,杨柳青年画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  杨柳青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一,以其精湛的刻绘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其最著名的十幅作品有:</p><p class="ql-block">1.《莲年有余》象征连年富裕,画面常以童子抱鱼为主题,寓意吉祥。</p><p class="ql-block">2.《百子图》描绘众多童子嬉戏的场景,体现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p><p class="ql-block">3.《连生贵子》以莲花和童子组合,表达对家族延续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4.《春牛图》反映农耕文化,寓意春耕顺利、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5.《大过新年》:展现传统春节习俗,充满喜庆氛围。</p><p class="ql-block">6.《马到成功》以骏马为题材,象征事业顺利。</p><p class="ql-block">7.《一马当先》强调进取精神,常用于激励。 </p><p class="ql-block">8.《鸿福临门》以福字和吉祥图案为主,祈福家庭幸福。</p><p class="ql-block">9.《年年有余》与《莲年有余》类似,强调财富积累。</p><p class="ql-block">10.《寿比南山不老松》以松树和寿星为元素,祝愿长寿。</p> <p class="ql-block">过年了,出来逛街的看表演的看热闹的人声鼎沸,商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节日期间的杨柳青。</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镇因运河而繁荣,尤其是明清两代,杨柳青闻名遐迩漕运鼎盛。杨柳青木版年画,历经宋明清三代的发展涵盖了勾描刻板套印等五大工序,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遗。第一次到杨柳青还去了年画工作室,学习制作了一张手工年画,并拍照留念,可惜时间太久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走进古镇杨柳青</p><p class="ql-block">是专程参观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石家大院。</p><p class="ql-block">从北京驱车向东,不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和先生第二次来到杨柳青。</p><p class="ql-block">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总耗白银30万两,是清末民初天津八大家之一“尊美堂”宅第。整个建筑四合连套,气势宏伟,砖木石雕精美,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清代民宅之一。院内木制结构设计巧妙,装饰豪华,戏楼在民宅建筑中独具特色。石府花园集中了廊、亭、水榭等建筑形式,别具匠心。通过院内展览,了解了石家大院的历史和从石家大院走出来的著名电影演员石挥。</p><p class="ql-block"> 杨柳青石家大院的末代主人是石元仕。(1849-1919),他把石家发展到顶峰。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后广置田产,家大业大。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现在的石家大院,即为仅存的“尊美堂”宅第。</p><p class="ql-block">到了石挥父亲这代开始衰落。6岁时跟随父亲到了北京读书。石挥是一个从平民成长起来的表演艺术家,他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他虽然出生书香门第,但岁月的风霜使他阅尽了人间冷暖。时势的艰辛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成为他闪耀舞台的宝贵财富,更使他倍加珍惜家庭生活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家大院雕刻精美的中式建筑入口。门楣上的图案栩栩如生,两侧的红灯笼映照着门口那对石狮子,显得庄重而有生气。门口立着的指示牌上写着“石家大院”,几位游客正陆续进入,我也随着人流,迈入了这座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走进石家大院右手处就是院内角楼。</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的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宴宾客的戏楼</p> <p class="ql-block">院内长廊</p> <p class="ql-block">院内过堂门</p> <p class="ql-block">主人居住的客厅卧室</p> <p class="ql-block">冬暖夏凉的土炕</p> <p class="ql-block">院内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院里还套着院</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那个大“寿”字格外醒目,旁边是精美的木雕窗格和栏杆,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石砖地面上,斑驳陆离。</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后右手处有个小院子。东边三间房就是在石家大院中出生的电影演员“石挥生平展室”。</p> <p class="ql-block">  石挥1915年出生于天津杨柳青,是20世纪40、50年代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在话剧和电影中,石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了个全能演员的非凡才气。难能可贵的是,在塑造一个个富有强烈个性的舞台形象的同时,每一个角色又都具有他自身的特点,这两者的融合,表明了石挥是一个独其艺术魅力、技巧娴熟的天才表演艺术家。虽然石挥英年早逝,但他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我国话剧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宝贵财富。1957年,因在报纸上发表杂文《东吴大将“假话”》被打成右派,后跳江而去。197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布为其平反。</p><p class="ql-block">1995年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p> <p class="ql-block">石挥兄弟合影。石挥哥哥是电影《我这一辈子》的编剧,笔名杨柳青。</p> <p class="ql-block">石挥母亲和她的四个儿子。右一是石挥。</p><p class="ql-block"> 石挥是一个从平民成长起来的表演艺术家,他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他虽然出生书香门第,但岁月的风霜使他阅尽人间冷暖。时势的艰辛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成为他闪耀舞台的宝贵财富,更使他倍加珍惜家庭生活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石挥夫人京剧演员童葆苓</p> <p class="ql-block">1948年,石挥是在一次拍电影时结识了京剧演员童葆苓,后结为夫妇。</p> <p class="ql-block">  结婚后,特别是童葆苓由北京调到上海后,石挥也到了上海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p> <p class="ql-block">石挥主演和导演的电影。这是当时发行的电影海报。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们大部分应该都看过天仙配和鸡毛信等电影。这次才知道是石挥导演的。</p> <p class="ql-block">早期电影演员石挥小时候就在石家大院里长大。他才华横溢,曾自拍自导自演电影‘’我这一辈子‘’,获得成功,成为电影史上的优秀经典。</p><p class="ql-block">1995年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电影演员。展室里还有他拍戏演电影时的许多老照片。</p><p class="ql-block">1995年,石挥去世多年后获“”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获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来杨柳青,是专程参观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p><p class="ql-block">偶然得知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就在杨柳青,经打听是在镇西头药王庙大街戴家钱铺,那是个四合院。怕时间不够,我和先生下了大巴车后边走边打听,马不停蹄赶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指挥部设在杨柳青,主要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水路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能比较快理解接受党的政策。</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至15日下午3时,经过29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人民解放军彻底消灭了盘踞在天津的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使天津这 座中国北方工商业中心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p><p class="ql-block">之所以了解和记录下这段历史,是因为天津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的故乡,小时候就听舅舅讲过他经历的那一段故事,平津战役打仗的时候要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待在家里,门窗用厚门帘和棉被封严实,不要出去,在屋子里能听见外面激烈的枪炮声,和轰轰轰的坦克声。</p><p class="ql-block">经过29个小时后,战争结束。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会师天津市内的金汤桥,标志天津的彻底解放。</p><p class="ql-block">得知全天津解放,当时老百姓都上街游行扭秧歌庆祝胜利。</p> <p class="ql-block">戴家钱铺厅堂里原来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这个指挥部旧址现在是平津战役指挥部陈列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为何平津战役指挥部选址杨柳青?</p><p class="ql-block">没到这里之前,对平津战役指挥部在哪里一直不清楚,以为是在香山?西柏坡?第三次来杨柳青,了解了平津战役的这段历史,对杨柳青又多了一份崇敬和敬仰。杨柳青真是块宝地。</p><p class="ql-block">杨柳青地处京畿要冲,为天津西部门户和传统重镇。境内地势平坦,南运河、子牙河等河流蜿蜒而过,津浦铁路穿越其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掌控区域的交通枢纽,是周边物资的集散地,因而必然成为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后方基地。此外,杨柳青的人文环境和群众基础也为天津战役指挥部的设立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杨柳青镇共有学校10余所,居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使他们能够很快理解、接受党的政策。较高的政治觉悟便于指挥部的隐蔽和驻扎。</p><p class="ql-block">图为杨柳青镇立小学教职员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指挥部在杨柳青古镇的具体位置</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中使用的战斗武器</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在一间屋子里,刘亚楼发布总攻命令,打响天津战役。</p><p class="ql-block">他身后的地图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路线,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正在紧张地进行军事指挥。</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中的航空炸弹</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中歼敌大炮</p> <p class="ql-block">走出陈列馆,看到一辆绿色的军车停在院子里,背景是红木色的门和砖墙,门上挂着红色的对联,门旁有绿色的灌木丛。站在车旁,想象着当年战士们是如何驾驶它奔赴前线的。</p> <p class="ql-block">天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19214人光荣负伤,4106名优秀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p><p class="ql-block">天津解放,为尽快解决国民党残余部队积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全氏 为全国其他新解放城市完成接管提供了借鉴。 </p><p class="ql-block">天津战役的胜利,使这座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回到了人民怀抱,并走向新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历史还原图。照片中有人在指挥,旁边有文字说明。桌子上摆放着地图和一些历史物品,旁边还有一个穿着军装的蜡像,旁边坐着一个人在研究地图。整个场景充满了历史氛围,仿佛能感受到战争时期的紧张与决策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天津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天津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使这座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回到了人民怀抱,并走向新生。</p> <p class="ql-block">平津战役 会师金汤桥</p> <p class="ql-block">  金汤桥建于上世纪初,金汤,固若金汤之意,已有百年历史。金汤桥横跨海河,连接河北和南开两区,是国内仅存的可以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1949年初解放天津的平津战役中,东西两路主攻部队在金汤桥胜利会师,天津宣告解放。金汤桥成为象征天津解放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则是人们休闲散步的步行桥。</p> <p class="ql-block">白天的桥梁依旧繁忙,行人来来往往,背景是欧式建筑和现代高楼,天空阴沉,河水平静。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仿佛看见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也看见了今日的和平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金汤桥旁天津解放纪念雕塑,常有人在此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雕塑前,几位士兵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姿态各异,有的挥舞武器,有的高举旗帜,背景是带有红色屋顶的钟楼和绿树。雕塑下方有五角星装饰,站在雕塑前,心中涌起一股敬意。这就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与和平。</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桥梁灯火辉煌,桥上行人来往,背景是现代化高楼大厦,河水倒映着灯光,营造出宁静而繁华的氛围。站在桥边,望着远处的灯光,心中感慨万千——金汤桥,见证了天津解放的历史,也连接着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感谢美友蜗牛和好友秀文的帮助指导。部分图片摘自网络,感谢作者,感谢各位美友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