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东方之珠.</b></p><p class="ql-block"><b>美篇编号:19827148.</b></p> <p class="ql-block"><b> 2020年我们的陕西之行,在8月19日下午抵达</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石峡】</b><b>景区,为的是一睹“红山夕照"现象。该景区位于榆林市北3公里的红山脚下。因夕阳映照,红石耀目,得名“红石峡”。门洞上额镌刻的“红石峡”三字,为我国著名书画家、史学家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题。峡谷长约350米,榆溪河穿峡而过,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融的美景,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红石峡一探这“塞上碑林”的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红石峡以“丹霞地貌+摩崖石刻”的双重魅力著称,崖壁高耸陡峭,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宏伟壮观,开凿于宋元时期,历史文化尤其丰富,两岸现存明清大大小小摩崖石刻160余幅,20几个石窟,涵盖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等俱全,诸家书体荟萃,是中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探访,展示了宋元时期的书法艺术和边塞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从门口进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陡峭的崖壁上,各式各样的题刻作品,仿佛进入一个天然的画廊。古代文人墨客及当时驻守在榆林的武将们,喜欢抒发边塞豪情壮志,然后就喜欢把这些豪言壮语刻在了崖壁上,笔力雄健、康劲。这些书法作品也成了红石峡的一大瑰宝,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被誉为“长城碑林”、“塞上书法宝库”。</b></p> <p class="ql-block"><b> 在这道雄浑的红色砂岩峡谷中,镌刻着500 多年的边塞文化史诗。形成“山皆红石,环列若屏”,“一水中分,万刻峥嵘”的壮观景象。我们沿广泽渠北行至河上普济桥,过桥就是红石峡的西岸。</b></p> <p class="ql-block"><b> 峡谷中这条穿峡而过的湍急河水,据说明成化八年(1472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凿石开河筑渠,引水南下,取名榆溪河、广泽渠。河两岸林木茂盛,榆柳成荫,美不胜收。</b></p> <p class="ql-block"><b> 题刻最早盛于明嘉靖年间 ,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等”。字大者丈余,小不及寸,好似一座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振河不洩、大漠金汤、蓬莱仙岛、力挽狂澜、威振九边、万里长城”等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汉蒙一家”等等。深感震撼,深刻地体会到古代边塞风情,以及边塞文化的独特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山河巩固”四字,单字逾丈,蔚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崖壁复道上,楼、阁、亭、台相望。在东西数百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石窟庙殿20余处。</b></p> <p class="ql-block"><b> 上面“威振九边”,是清代陕西巡抚叶伯英题,是明代以来对榆林军事地位的赞誉,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侵扰,就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九个边防重镇,榆林是其中之一,可见它的军事战略地位是多么的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还我河山”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汉蒙一家”,是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10月)陕北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峡时所题;</b></p> <p class="ql-block"><b> “榆溪胜地”,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是晚清重臣左宗棠题的,当时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已被由英、俄、奥地利支持的阿古柏势力侵占,当他看到部将在榆林创出的业绩后坚定了收复新疆的决心,故而将“胜”字的“月”字边改为“舟”字旁,凭借湘军“舟船之师”的威名,一定可以收复新疆失地。这幅"榆溪胜地”是红石峡历史的见证,成为红石峡众多题刻中的点晴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雄山寺</b><b>在石壁上凿有大石殿、小石殿、观音堂等,内凿方形,天花板和石桌上均刻有鸟兽花卉图案,据”创建石佛殿记”碑记载,此寺为宋元名刹遗址,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雄山寺各庙殿内原有石雕、泥塑、铜铸神佛像二百余尊,几经浩劫破坏殆尽。</b></p> <p class="ql-block"><b> 崖壁上有20余处宋元石窟错落分布,部分保留彩绘与雕刻。东崖石刻与石洞,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书法真迹永存。</b></p> <p class="ql-block"><b> “地门”由寺内到峡底榆溪河岸,须匍匐而行。</b></p> <p class="ql-block"><b> 景区道路崎岖,台阶陡峭、宽窄不一,石窟错综复杂。</b></p> <p class="ql-block"><b> 万历十一年(1583年)延绥巡抚王汝梅题的“龙蟠虎踞”;同年巡抚李春光题的 “万里长城”;</b></p> <p class="ql-block"><b> 当夕阳为赤壁镀上金辉,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仍在诉说,这里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也是文化传承的露天书院。正是“榆林塞上碑林,边关翰墨风华”。</b></p> <p class="ql-block"><b> 万历十一年(1593年)巡抚郑汝壁将红石峡改为“雄石峡”的题刻中作了说明。</b></p> <p class="ql-block"><b> 清雍正二年,为便于游人来往,在红石峡东西崖石壁间建一座三孔石桥,名“普渡桥”取“普渡众生”之意。1957年被洪水冲毁,1963年春,在原桥址北新建四孔涵洞渡桥,引东崖渠水注入西崖水渠,上间隔覆以石板,供游人通行,从而形成水上桥、桥上水的奇观。</b></p> <p class="ql-block"><b> 两岸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成荫,我们沿着峡谷步道前行,从东岸走到西岸,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p> <p class="ql-block"><b> 峡内林木青翠、流水清洌、景色宜人,为沙漠地带,长城线上罕见的游览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总之,红石峡是一处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题刻、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于一体的游览胜地,是体验大漠风情、边塞文化,蒙汉民俗的最佳场所。摩崖石刻的每一幅字,都是一个故事,去感受那大漠风骨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