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运河我的情》</p><p class="ql-block"> 我家搬到新村后,我已经上初中了,夏天常去离家不远的废黄河游泳。那凉凉的水,是我们那时候避暑的好去处,我下午能在水里泡个很长时间也不累,但凡有小伙伴提出去里运河水里去玩,我是断断不敢的,因为在我心里对里运河既牵挂又有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运河之水滔滔而来,它不仅承载了土地上人们追求幸福的理想,而且演绎了人间多少故事,里运河有我的梦、有我的情。</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童年时候,最美的风景就是站在清江大闸上。手扶清江大闸青石栏杆,望着冒烟的轮船,拖着一长串木船过清江大闸,油布盖着的货物如小山包似的,船舱里有一个人扶着舵盘正视远方,只见木船上人拿着撑杆和综绳球,望着清江大闸石壁,随时做好调整船梆远近,防止船梆与大闸石壁相撞。只见轮船驾驶员手拉鸣笛,“呜、呜、呜呜呜呜”的一声长鸣,惊动两边小船慌忙让路,轮船辟波斩浪,河面上划出一道道波浪,后浪推着前浪向岸边划过去,岸边御码头上正在洗衣服的大妈、大婶和小媳妇们,不由得拽紧自已的衣服,拿起捶衣棍,指向船上人喊到“开这么快,上杀场去的啊”,只见船上人哈哈大笑,船上有好事逗笑之人,朝着御码头这班女人们说:“上船啊,哥带你上京城去玩。”我们看得好笑,自然是互相面面相觑,童年幼稚哪里懂得人间如此风情万般。我们一群小伙伴跟着大喊起哄,从清江大闸的东头跑到西头,恨不得跳上船去戏耍一番,只好望着长龙似的船队,在轮船烟囱中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候,对清江大闸是印象深刻的。自懂事时候起,这座大闸就像大山一样屹立在那里,大人们也告诉我们,这可是一座古闸呢,是京杭大运河上保护得最好的古闸,听说古时候船过大闸必须用绞关。绞关是固定在两岸的高坡上,用硬木做成的绞盘,拉船用的钢丝缆绳绕在绞盘上,我虽没有看过当年绞夫推动绞盘助船过大闸,但清江大闸下的里运河水,漩涡接着漩涡,水深流急,我是看过的,站在大闸石头台阶朝下看得自已心惊肉跳,吓得自己跑得远远的。</p><p class="ql-block"> 清江大闸下的里运河,东西贯穿淮安市区,由西向东流去。我曾亲眼看见在里运河越河街那段,在御码头桥与常盈桥之间,在轮船码头向东,各有一条木船摆渡过里运河,把河这边的人渡过对岸去上班,大木船能载二十多人。那时候里运河南岸自轮船码头向东,已经陆陆续续建起了好几个大厂,运河南岸东长街、同庆街、越河街附近人,上班去里运河南岸经清江大闸过桥,自然是绕了许多路,过个里运河摆渡要少走许多路,一次也就二分钱左右,包月才三毛钱吧。早晨上班时候,过摆渡还要排队呢,渡了一船人过去,又从南岸带了一船人过来,是早晨里运河的一大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时候,那时候已经按照地域划分入学。三门楼小学招的都是附近东长街、越河街人,班级里有同学住里运河北岸的越河街,常常会邀请我们去越河街看里运河,因为越河街是沿着里运河东西走向的。</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越河街是长条石铺的,它比东长街宽,青石板条石也比东长街的长。听说明朝时为保漕运设法分流,在里运河北侧挖一条越河,南北两河之间留下一条陆地,形似中洲,后来渐渐的形成大路,在路的两侧盖起了民房,生活在这里的人,开始以运河为生,后来成为一条临河而建的越河街道,老人们说越河街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从东长街娃娃井向东行20米左右分叉,就是越河街的西起端,一直向东南延伸至铁路头、林茶摊,与东长街並列形成老清江市的居民生活区,两街之间还有一条同庆街,从越河街东起不远有一处下坡石阶梯,走下去就是宽宽的同庆街,我们从东长街去越河街必须路过同庆街。小时候我爸带我去越河街浴室洗澡,那个澡堂叫“天泉浴室”,临越河街而建,在同庆街西边起天泉巷内。当时东长街、越河街一带的人都去那儿洗澡,引用里运河水大铁锅烧热,水池也就有小腿肚深,三个青石砌大池表面被石匠磨平打光,走路极其小心,澡资几分钱吧,雅座在浴室里面,大白毛巾盖身,泡茶一壶,青罗卜一个,大小任你选择,葵花籽一盘,这在当时应该是最好的享受了。</p> <p class="ql-block"> 和我邻座的同学就是越河街人。他叫张杰武,住越河街南首岸边上,他家房子建在里运河北岸石坡上,垂直的石头底部是流动的运河水,房子在石头上砌砖成形,背靠运河面朝越河街,趴在他家后窗户就可以看见里运河。</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去他家欣赏这美好的风景。他妈妈也是好客之人,看到儿子的同学来了,自然话就多了。她说当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是坐船沿着运河从京城到杭州,每次必驻驿淮安,御码头下船视察清江浦,留下御字“清江浦”。我们越河街人,都看见过乾隆皇帝御袍真人呢,五艘御舟带头,数百艘大小船只随后,首尾相连,旌旗遮天蔽日,一路行宫遥遥相迎,乾隆皇帝还曾经吃过清江浦的美味佳肴,品尝了靖清江浦的软兜长鱼等淮杨菜。</p>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还记得同学妈妈讲的故事,回想起张杰武同学的模样,他长得虎头虎脑,不高的个子,厚嘴唇里黄黄的牙,短头发下长就憨厚的脸,说话声音里有拖声,我们两人小学时候曾经玩在一起,我和他经常看里运河的风景,伴着里运河走动的船,一起在越河街石板路上奔跑,他因身体肥胖,常常落在我的后面,看着他大口喘息未定,我自然是大笑而已。数十年光阴过去,也不知道他去什么地方了,还真的有点怀念他呢。他是地地道道喝里运河水长大的人,也是伴着里运河生活的人,曾经牵挂过我的心。看到宽宽的里运河,我就想到了他。</p><p class="ql-block"> 我和他上小学的地方,如今已经拆了,代之而起的高楼住宅区,难掩当年岁月。我记得小学母校“三门楼小学”,名称源于同庆街有个“三门楼”,在同庆街中段,有三个门供人行走,北面没有门,朝西的门楣有“古三门楼”四个字,朝东的门是“紫气东来”,朝南的门通向越河街清洁堂巷,三门楼呈方形,和屋檐等高,叫楼不是楼,仅仅是一层而已。源于这个名称的“三门楼小学”,后来并入老坝口小学,如今已难以寻找当年足迹了,因为东长街拆了,越河街拆了,同庆街拆了,拆去了当年运河畔曾经繁华的地段,我的运河之梦只能留在脑海里,运河之情依然牵挂当年的小伙伴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