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莲花山间的佛国梵音

瑛(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在青海湟中县的莲花山坳里,塔尔寺如一颗镶嵌在高原上的明珠,以金瓦映日的辉煌与梵音缭绕的静谧,诉说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六百余年的沧桑与庄严。这里不仅是信徒心中的圣地,更是一座凝结着汉藏文明智慧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踏入寺院,最先撞入眼帘的是大金瓦殿的鎏金屋顶。阳光之下,万道金光穿透云层,将这座主殿烘托得如同天宫幻境。殿内,那座始建于1379年的莲聚塔静静矗立,塔身上镶嵌的无数珠宝在酥油灯映照下闪烁,仿佛宗喀巴大师的智慧之光从未熄灭。据说,这座塔的基座源自大师诞生时的那棵旃檀树,如今树干仍在塔下悄然生长,枝叶穿破石缝,成了“树包塔”的奇观——佛与自然,在此达成了最温柔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中,藏式鞭麻墙的质朴与汉式歇山顶的恢宏相映成趣。大经堂内,一百零八根巨柱支撑起深邃的空间,柱身包裹着彩色毡毯,绣满经文与吉祥图案。每当法会举行,上千喇嘛在此诵经,声浪与酥油灯的香气交织,仿佛能涤荡灵魂的尘埃。而小金瓦殿的壁画上,护法神的怒目与飞天的轻盈并存,色彩历经数百年不褪,全赖画师以矿物颜料与动物胶调制的独门技艺。</p> <p class="ql-block">1711年,西藏郡王捐赠1300两黄金和一万多两白银,将大金瓦殿屋顶改为金顶,形成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并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等。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塔尔寺筹集1000两黄金修缮大殿,2002年又筹集300两黄金用于屋顶鎏金。</p> <p class="ql-block">在塔尔寺的晨光里,八座洁白的佛塔并肩而立,如同八位沉默的智者,守护着这片藏传佛教圣地。它们被称为“善逝如来八塔”,不仅是塔尔寺最醒目的地标之一,更是佛陀释迦牟尼一生弘法轨迹的立体呈现,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跨越千年的信仰密码。</p> <p class="ql-block">转金桶在塔尔寺内分布广泛,常见于主要殿堂周围、长廊或通道处。较大的转金桶多以铜为主体,表面鎏金,桶身刻有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经文或吉祥图案,部分还镶嵌珠宝,显得庄重华丽。</p><p class="ql-block">转金桶不仅是宗教器物,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将信仰具象化,让信徒在肢体动作中深化对佛法的理解,也成为塔尔寺中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感受其独特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酥油,本是藏族牧民日常食用的油脂,常温下柔软易融,却在塔尔寺僧人的手中焕发了神性。制作酥油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对信仰的试炼。每年秋收后,艺僧们便开始筹备:先将纯净的酥油反复捶打,混入各色矿物颜料,揉成红、绿、蓝、黄等彩泥状。为防酥油遇热融化,整个制作过程必须在零下的低温中进行,艺僧们常常将手浸泡在冰水中降温,哪怕指尖冻得发紫,眼神却始终专注——他们知道,手中的酥油不仅是材料,更是通往佛国的媒介。</p><p class="ql-block">如今,塔尔寺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在寒夜里凝固的色彩,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藏族人民用指尖丈量信仰的见证。当你站在酥油花前,看光影在晶莹的花瓣上流转,或许能读懂:真正的永恒,从不在物质的留存,而在每一份用心创造的虔诚里。</p> <p class="ql-block">山间的风掠过金顶,铃铎声随风远播。塔尔寺的美,不在单独的建筑或艺术品,而在信仰与自然的交融:莲聚塔旁的古柏,是宗喀巴母亲亲手栽种;转经道上的石板,被无数信徒的脚步磨得光滑;辩经院里,年轻僧侣的争论声与远处的诵经声此起彼伏。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块砖石都在低语:信仰,是可以触摸的温度,是能够传承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