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公岛的参观,与其说是“游览”,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作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基地,这里曾是晚清海防的要塞,却在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覆灭,此后又经历了英国强租等屈辱历史。如今走进甲午战争纪念馆,仍能从泛黄的电文里读到当年的绝望:"定远舰中弹起火,管带刘步蟾下令炸舰殉国";"丁汝昌拒降服药,威海卫海军基地彻底沦陷"。那些锈迹斑斑的炮弹残片、被海水浸泡变形的军靴,诉说着将士们"愿与舰同沉"的悲壮,更暴露了清廷的腐朽——战前弹药被偷换沙土,战时援军按兵不动,一座固若金汤的要塞,终因制度的溃烂而崩塌。威海卫的失陷,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让中国彻底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这座雕像原型是邓世昌,也有人说是丁汝昌,其实这座雕塑是来纪念当年的北洋水师的将领或者士兵,望远镜瞭望的海域就是130多年前,北洋水师活动频繁的海域,威海湾。</p> <p class="ql-block">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创作的一组现代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被列强割占的七处中国领土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抒发了他们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眷恋与渴望回归的情感。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侵略,香港、澳门、台湾等七地先后被强占或租借。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目睹民族危亡,愤而写下《七子之歌》。“七子”所指: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今湛江)、九龙、旅顺。</p> <p class="ql-block"> 小视频为岛上1:1复刻的定远舰,该纪念舰最大程度再现了历史原舰的风采,分为上下五层,其中甲板上三层为武器装备,舱内两层为历史展厅。</p> <p class="ql-block"> 刘公岛的自然风光其实很美,碧海蓝天、绿树红墙,曾是北洋水师的基地,也见证过英租时期的殖民印记。但这份美丽始终带着历史的重量——漫步在岛上,一边是海风轻拂的惬意,一边是甲午殇魂的低语,这种矛盾感让人更清醒:和平与安宁从不是天然拥有,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夕阳为威海卫的海岸线镀上金边。远处的刘公岛在暮色中沉默,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凝视着这片曾破碎又重圆的海。威海卫的历史告诉我们,大海从不偏爱任何一方,唯有那些记得伤痛、更懂得奋进的民族,才能真正读懂海浪的语言——那不是悲鸣,而是从古至今,从未停歇的、对强大与尊严的呼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