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芬兰堡,原名瑞典堡,位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南面大黑岛、小黑岛和狼岛等6个岛屿上,扼制着从芬兰湾进入赫尔辛基的海上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p> <p class="ql-block">1747 年,当芬兰仍然是瑞典国土一部份的时候,瑞典国会决定在赫尔辛基外海的小岛上建造一座军事城堡,且命名为“瑞典堡”。芬兰独立后改称“芬兰堡”,但在瑞典语中仍称“瑞典堡”。</p> <p class="ql-block">它保存有炮台、城堡、教堂、军营、城门等名胜古迹,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完整海上军事遗迹。</p> <p class="ql-block">踏上小岛,厚重的城墙向我们展示出沉甸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瑞典人于1748年开始建造这座防御工事,用于防御俄国人的扩张。工程由瑞典杰出的军事工程师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设计。设计方案受到当时欧洲著名军事工程师沃邦的影响,以星堡样式为基本构架。岛内工事林立,城堡坚固,和在大陆上的防御工事一起构筑了一个防御体系,使进攻方很难抢滩登陆。</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又是一位瑞典炮兵军官,出身于贵族家庭,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在他35岁左右的时候开始了芬兰堡的设计计划。在1772年奥古斯丁逝世的那一年,该计划的第一步骤即建立链式防御城堡基本修建完成,但计划的第二步即在本国具有战略重要地位的城市加强和巩固防御作战能力却根本没有实施。直到18世纪末,城堡的设计计划才终于完成。这是建在岛上的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岛内的制高点。</p> <h3>高台上的岸基火炮。</h3> <h3>这是为纪念在芬兰堡建设中牺牲的瑞典海军官兵而竖立的纪念碑。</h3> <p class="ql-block">在军事建筑史上,芬兰堡是17和18世纪普遍防御原则的一个突出例子,特别是它的堡垒系统,展示了个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芬兰堡是典型的瑞典时代的建筑。帝皇门是芬兰堡的象征,1753年-1754年间为阅兵而建。1752年,创始人瑞典王Adolf Fredrik来视察工程时,乘船停锚的地方,正是帝皇门的位置所在。门上用大理石板镌刻着奥古斯丁·厄伦施瓦德的一句格言:“后人们,凭你自己的实力站在这里,不要依靠外国人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芬兰堡教堂在1854年作为希腊东正教驻防教堂建成,在芬兰独立之后成为新教会的路德教教堂。从原来洋葱状的五个塔顶改建成了现在的尖塔,顶端是带淡绿色圆拱的钟楼。教堂乳白色的外观,气宇非凡,堪称芬兰艺术史上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1808—1809年发生的芬兰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王国为争夺芬兰地区控制权而爆发的军事冲突。在这场战争中,驻守这座防御工事的瑞军于1808年5月3日向俄军投降,后获得英国海军支援,瑞军又夺回失地,但俄军后续增兵反攻。1809年3月,俄军通过冰上行军突袭瑞典本土,同年9月瑞典因战败割让芬兰及奥兰群岛。这是俄国人占领芬兰堡后把缴获的瑞典短筒火炮放在岛上展示。</p> <p class="ql-block">1917年“十月革命”后沙皇俄国覆灭,芬兰才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1918年芬兰独立后,芬兰人重新收回了这座城堡并命名为芬兰堡。同年,由于芬兰国内发生革命,激进党派和保守党派之间发生激烈的大规模冲突,许多激进党派的成员在失败后被捕,并被监禁在芬兰堡里,在监禁期间,由于条件比较恶劣,很多人死于营养不足和疾病。这是当时的监狱。</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芬兰堡,已不再弥漫战争的硝烟和血腥,取而代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与疗养的圣地。250年多前的炮台与现在的咖啡馆、民居共存,逐渐褪去了军事色彩,成为融合历史、自然与社区的独特空间。它象征着从冲突走向和解,是芬兰人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核心符号。它既是军事防御技术的里程碑、民族觉醒的纪念碑,更是人类从战争走向和平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因其体现了当时欧洲军事建筑的特点,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当年的兵营和大炮。</p> <p class="ql-block">芬兰堡同时也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最为明显的是在建筑风格上,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在这里很协调。它浓缩了整个芬兰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