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儿时味道—父爱如山

吴蓁

<p class="ql-block">图片:感谢网络</p><p class="ql-block">作者:吴蓁</p><p class="ql-block">翻唱:吴蓁《往事》</p><p class="ql-block">昵称:吴蓁</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043816</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看到美篇《儿时味道》征文,就很感兴趣,因为我的童年是很快乐的,可思来想去就是想不起来儿时食尖上有什么难忘的记忆。我今天就语音在上海的妹妹问她记忆中爸妈做什么饭菜好吃,她也说没有印象,因父母都不擅长厨艺,能把兄妹四人拉扯大已相当不易,但记忆深刻的是父亲带我们每晚睡前煮包菜、山芋、南瓜、玉米杂烩夜餐的事情,感到很是快乐和幸福。这就和我想到了一起,这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用粮不够菜来凑的瓜菜带理念,如伞一般为我们遮风避雨,让我们安全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1961年的合家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是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span> <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年我大哥18岁,二哥15岁、我12岁,妹妹9岁,都在长身体的阶段,国家粮食定量分配给大哥每月30斤,二哥28斤,我和妹妹都是25斤,为计划用粮,我妈就用陶瓷碗蒸饭给我们吃,烧的什么菜不记得了,每人一份每碗估计二两,我和妹妹是够的,可我二哥正在练举重,</span>看我和他吃的一样多就气愤的很,常打我的筷头不让我夹菜,说女孩吃那么多,晚上大家都吃稀饭,饭后我们和小朋友疯玩捉迷藏跑跑跳跳的到了睡觉时肚子就饿的受不了,都喊睡不着,我爸爸看我们这个样子就想出了以瓜菜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父亲瘦瘦的,个子不高,白白净净的,但骨子里透出一股学者风度。父亲是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目录学家、民俗专家。他的《古籍版本》一文被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宝大典》收集,一生著书立说但不擅长家务。我妈的父亲是民国时期安徽地方银行第一任行长,她从小生活优越也不会做饭带小孩,所以印象中我们儿时没有吃过香味扑鼻各种精致的饭菜,穿过漂亮的衣服。那时父亲和母亲两人要养我们兄妹四人。按月要给在海宁硖石的奶奶寄生活费,生活相当拮据和困难。父亲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听邻居说有一次我父亲单位值班带了两片香肠就满足的不得了,但对儿女却舍不得让我们吃苦很尽责任肯动脑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能让我们填饱肚子,父亲就向单位借了一辆板车自己拖着,让两个哥哥跟着,到中山门外孝陵卫菜市场去买农民挑来的菜,从博物院走到孝陵卫要有十多里路,中间有一个很长的卫岗大陡坡,爬上爬下至少有2里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段,当年我上学的路上就亲眼看到有人拖板车下坡因货重脚底控制不住悬在车把子上撞大树车毀人亡的事故,看到公交车坐满了人,因剎车失灵而摇晃着翻了车,看到乘客从车顶车窗里爬出来呼救的情景,其中还有我的老师。我父亲去时拖着空车还好,到了菜市场买了周边农民自家种的包菜,胡萝卜,南瓜、山芋等装了满满的一车,往回走时再从小卫街上卫岗大坡就非常难了这边更陡。空手爬坡都气喘吁吁的,何况是拖着满满一板车的蔬菜,我的两个哥哥在后面推着车爬坡,下坡时我父亲只能蹦紧脚趾缓缓地向下走着,两个哥哥就站在父亲身边拽着板车,这一坚持就是几年。现想想父亲这样的身板干着这样的体力活,为了我们太难为他了!</p> <p class="ql-block">在美篇制作的《我的父亲吴有常》一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晚上我们在外面疯玩回到家时,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时父亲一定在准备着夜餐,我们几个兴奋地的围着父亲,看我父亲䄂子挽的高高的,一只脚踏在台阶上,站在水池边忙开了,看着他择包菜、洗萝卜,削山芋皮,看着他把菜一遍遍清洗干净切成巻刀块下锅,再往锅里放了一把盐,一大锅清水大杂烩的瓜菜烀熟了,红色白色黄色的很是诱人,父亲给我们每人装了满满的一大碗,我们几个围着方桌狼呑虎咽的一扫而光,你们要知道这碗菜胜过了多少美味佳肴,让我们非常满足的爬上床就睡,再也不喊饿了。当父亲看到我们心满意足呼呼大睡的时候,一定是他最开心的时候。虽然那时很苦,但也是我们这个家最快乐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父亲还用竹片钉了一个兔笼,买了几只小兔子养着,每星期吃一只,可他不会杀兔子,就硬摔砸的让门口地上全是兔血,就这样把我们养的白白胖胖的,邻居陈妈妈见到我就用四川话喊我“胖妹”。真的是父爱如伞,撑起了家中一片天,让我们安全的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还要提及的是当时南博院长曾昭燏先生也很照顾我们这个家。她就是一个大家长,每家有什么困难,住房够不够住,她都清清楚楚。每当开学时不用申请就把困难补助送到我们家,坚持了好多年,这真的是雪中送炭啊!让我们全家感恩不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坎坷每次运动都少不了他,后下放农村十年,但他意志坚强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而骄傲!父亲于2003年1月14日中午11点钟因病去逝.享年87岁,至今已22个年头。回忆父亲的种种好,真的是一言难尽,爸爸——您在我心里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1970年父亲下放淮安留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父亲逝世十五年后的2018年11月21日百度上更新,再次介绍我父亲,共有582个字,这是在学术上肯定了父亲的成果,很是珍贵!在今天回忆父亲之际,给大家展示一下,全文附后:</p><p class="ql-block">吴有常</p><p class="ql-block">书籍:中国目录学家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5:15:49</p><p class="ql-block">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目录学家辞典》第485页(582字)</p><p class="ql-block">【生卒】:1917-2003</p><p class="ql-block">【介绍】:浙江海宁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35年在中国图书馆当练习生。后在重庆、遵义、南京等地图书馆任馆员、副研究馆员、编辑等职。1951年8月进南京博物院,先后任编目员、图书组副组长、图书室负责人。1983年后兼任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江苏博物馆年鉴》编辑部编辑,同年参加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为会员。1983年至1985年,与南京博物院现任图书馆副主任王淮生合编《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文献目录(1949.10-1983.12)》,收录建国后有关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之论文、文章、文件等,计三千七百五十七篇;收录有关图书、小册子四百余种,是建国后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的专题书目。此目的内容包括:博物馆总论、博物馆管理学、藏品征集鉴定及保管、文物复制和标本制作、文物保护技术学、陈列学、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建筑设备、各种类型博物馆的特点和职能、文物工作研究、联合国有关文博活动及组织、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中国文博事业史及传记、文物管理工作、文物聚散、文物商店及各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等,所收论文及书目均按类序列,其类目为编者所自编。此目对有关文献广采博录,搜集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研究者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尚撰有《建立和健全博物馆业务档案工作》等论文多篇。</span></p> <p class="ql-block">国家九五《国宝大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