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超燃 美篇号 5182524</p>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这个庄园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共计400余年,庄园也从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顶。是一处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纪封建堡垒式建筑。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中原三大官宅,中原古建典范。 2023年10月3日疫情刚结束,我们一家三口从洛阳驱车60多公里来到康百万庄园。 检票前广场一个贞节牌坊,入口是一个仿四柱三门的牌坊式大门,进门后遥看半山一片古城民居,顺斜坡上到庄园的唯一入口,穿过一个二三十米的城门洞,门洞上方为仿照长城了望台而建的居高临下的观景平台。 进入庄园街道纵横交错,宛如迷宫。跟着人流首先来到的是主宅区。主宅区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建筑高大宽敞,装饰精美。上房是庄园最高的建筑,康家历代长辈都在此居住,房外的楹联<b>“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楦棠棣芝兰满庭芳”</b>,彰显着康家的家风与追求。主宅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黄土高原窑洞建筑与华北平原四合院的形式,又兼具官府、园林和军事堡垒建筑的特点。各个院落之间各成体系,但互相联系,院落之间以狭隘的过道相通。 <p class="ql-block"> 叶氏井 影壁墙</p> 在主宅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留余”匾,它是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镇馆之宝。匾上刻有南宋名士王伯大的《四留铭》<b>“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b>,体现了康家“留余忌尽”的理念,这也是康家繁荣昌盛400年的秘诀。康家本着<b>“义中求财,财归于义”</b>的信条,多次捐资修河、赈灾、建学校、修祠堂等,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 在住宅内有一张顶子床,是康家保存下来最精美的一张顶子床。它是用金丝楠木雕刻,据说由十个能工巧匠,做了将近5年时间才做成的。它采用透雕、镂空雕的雕刻手法,床柱的雕刻,都是竹节型的,象征竹报平安,节节高。中间雕刻的有福禄寿三星。上层一官员骑高头大马,两边有整齐的仪仗队,象征青云直上。第二层雕刻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第三层雕刻有礼让、课读、对奕等人物故事。这张床由37个部分组成,可以自由拆卸,通体没有用一颗钉子,完全是铆上去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合家具。 走进屋内,古朴的家具、精美的瓷器、书画作品,无不展示着康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艺术品味。 漫步在庄园的庭院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作品。这些雕刻题材广泛,有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每一件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堪称艺术珍品。 从主宅区出来,来到栈房区,栈房区是康家的商务总部,它靠近主宅区和码头,是康家数百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部分。这里是康家存放货物和进行商业交易的地方,仿佛能看到当年康家生意兴隆、货物堆积如山的场景。还有那设计巧妙的“地下银库”和“避险通道”,既见商贾的谨慎,也藏着乱世中对家族的守护。 旁边的作坊区则是康家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展示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工具和制品,让人感受到康家产业的多元化。这是酒坊,鼎盛时还有造船厂、木材厂、石材作坊等等。 这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匾额楹联,充分展现出了豫商的文化气息以及主人的身份与品位。如 <b>“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于子孙。”“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商道无形商道即人道,商品有形商品即人品。”</b>教育康家子孙们要注意自己的品德和言行,以及经商之道。 出主宅和栈房区来到南大院,这里是康家子弟读书学习的地方,建筑风格更加精致典雅,是康百万庄园唯一一处官式建筑群。主院由五间六柱式“方五丈”和六明柱式东西厢房组成。其中的雀替木雕、柱础石雕、挥头砖雕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佳作。<b>“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b> 最后来到历代车船器物展馆,从小推车到轿车,再到各种大小漕运航船,各种器物珍玩,栩栩如生,规模庞大,反映了古代中原黄河流域水陆交通发展历程以及康家发家史。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康家先祖在巩县(今巩义)康店镇洛河边安家,先开了一个小饭馆,后逐渐成为河洛一带知名的客栈。后来,客栈所在地被称为"康家店"。 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传人康绍敬时期,康绍敬读书致仕,初任驿丞,后在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等方面担任要职,动员家人造船开漕运,购买田产。到十四代康应魁又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十年与布匹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同时,康氏家族又靠造船业发财、靠土地致富,人称"百万富翁。鼎盛时自陕西河南直到山东田产达18万亩,船3000多艘。 自第六代康绍敬开始建造庄园,十二代康大勇乾隆初年大建,十四代康应魁达鼎盛时期。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占地240余亩,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花园等十余部分组成。 <p class="ql-block"> 茶园,戏台</p>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帝逃亡西安,第二年返京途中,路过巩义康店镇时,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十七代康家掌柜康鸿猷又名康建德高调接待,又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资一百万银两,慈禧太后一句<b>"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b>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从此名扬天下,实则仅仅是个虚名,随着清朝覆灭,铁路修通,漕运停运,军阀勒索,康家逐渐衰败。 十八代康庭兰变卖田产银行贷款做棉花生意,又逢抗日战争被日本人大肆掠夺,从此康家分崩离析,家族人纷纷出逃自谋出路,后人大多流亡海外。 20世纪50年代,庄园房屋被征用,1/3用作政府办公、学校和邮局,2/3分给了贫农。2008年有关相关部门按照《康百万文物保护规划》,在充分保留庄园原始格局(原1/3部分)的基础上,斥资3400余万元,对栈房区、南大院、作坊区、戏台等进行修复,遵从"修旧如旧"原则,力图展现康百万庄园当年的原貌。 游览康百万庄园,不仅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座庄园见证了康家和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与拼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让我对豫商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b>“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商品为轻商德为重审世诚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