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水陆交织的探索 <p class="ql-block"> 我们波罗的海邮轮环线游的下一站即将进入德国。这一站停靠的是瓦尔内明德(Warnemunde)。德国是我最喜欢的旅游国家之一,曾经到过很多次。以前因工作关系总是重复跑几个老地方。2018年到德国时特意安排了一次自驾游,由东往西从北到南把自己多年想去而又未去过的地方逛了逛,那次游览的重点是西部与南部地区。所以恰恰放过了瓦尔内明德这个德国北部的港口小城。说来也巧,这次波罗的海邮轮行安排停靠瓦尔内明德,好像就是为了弥补我没有来过的遗憾,也算是个意外之喜吧。</p><p class="ql-block"> 瓦尔内明德这个地方听起来似乎觉得有些陌生。事实上它在德国众多大城市以及著名旅游点中也确实不冒尖,但它却是德国在波罗的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更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因它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不远,火车和公路交通都很方便,所以很多德国人尤其是柏林人都喜欢来此度假,每逢节假日更是游客爆棚,享有消夏之都的美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方便,邮轮停靠这里时绝大多数乘客都会选择趁机去柏林一游,邮轮上重点推荐的旅游项目也是柏林一日游。实际上,离瓦尔内明德最近的城市是罗斯托克(Hansestadt Rostock),距离它仅13公里,这个曾经东德的最大港口城市恰好也是我没来过的。所以,我此次游览的重点就放在瓦尔内明德与罗斯托克。这两地相距近,水陆通达,来往更方便,我们干脆还是安排自由行。一早开始做攻略,了解它的概况,搜索它的景点,并整理好详细的两地精华景点一日游行程单。待邮轮一靠岸,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踏上瓦尔内明德码头,乘着和熙晨风与明媚阳光,兴致勃勃地又开始了新一天轻松愉快的自由行。</p><p class="ql-block">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原打算先去罗斯托克玩,找到游船码头一看,最早的一班游船要等到11点后才开。本来我们也可以改乘火车或汽车前往,且瓦尔内明德火车站就近在眼前,紧靠邮轮码头,但乘坐罗斯托克的游船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介绍上说瓦尔诺河(Warnow)两岸历史遗迹与自然风光兼容并蓄,美不胜收。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计划,决定利用开船前几小时先去游览瓦尔内明德市区。然后再乘船去游罗斯托克,待返回时若时间有余再去瓦尔内明德的海边走走。</p> <p class="ql-block">瓦尔诺河入海口</p> <p class="ql-block">邮轮靠港</p> <p class="ql-block">瓦尔内明德港口码头</p> 瓦尔内明德的渔村童话 <p class="ql-block"> 瓦尔内明德是瓦尔诺河汇入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它的名字就是瓦尔诺河口的意思。公元600年左右,陆续开始有斯拉夫人的部落定居于此,一直到后来汉萨时期随着罗斯托克的兴旺才逐渐发展起来。不过,由于宽阔的瓦尔诺河道直接通到罗斯托克后才逐渐收窄,大部分巨型轮船可以从海上直抵罗斯托克港,所以,相对冷落了瓦尔内明德港。长期以来瓦尔内明德一直以渔业和旅游业为主,始终保持渔村本色,某种程度上它仅是作为罗斯托克的附属之地而存在的。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敌,瓦尔内明德市区不大。我下船之前特意跑上邮轮顶层甲板去瞭望,一眼就几乎揽括了它的全貌。俯瞰下去,美丽的瓦尔诺河似一条玉带蜿蜒穿过市区,将整个城市一分为二,一边是铁路纵横港口繁忙的工业区,一边是树木繁盛楼宇密布的商住区。如果仅是绕着老城区走走,步行2至3小时绰绰足矣。</p><p class="ql-block"> 穿过铁路跨过小桥就到了这个消夏小城。小城老街还保留着长条石砌成的老路。一条直插老城的街道经过大教堂可以绕到海边最热闹的灯塔街,弯曲的巷子里,两旁排列着整齐划一的白墙红瓦的老式木房,路口拐角处总能见到围着一圈露天桌椅的咖啡店,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店里摆着用漂流木做的风向标。另一条沿着河边的街道则顺着河道直接也通到灯塔街,河道码头边停满了招人揽客的游船,这条街上开有更多有特色的酒吧和餐厅,街头熏鱼作坊飘来阵阵桤木烟香,旁边蓝白相间的渔民小屋挂着特制的鲨鱼标本和渔网装饰。</p><p class="ql-block"> 两条街道全都汇聚到海滩——瓦尔内明德最有特色最聚人气的游览胜地。正巧碰上大周末,绵长而宽广的沙滩上一早就聚集了从柏林甚至更远处赶来消夏的游客。有赶浪下海的,有打球跑步的;有组团出游的,也有家庭聚会的。喧声鼎沸,笑语连天,真是盛夏浓情,好不愝意。而另一边假日小城似睡未醒,店铺大部分还未开门迎客,街巷人烟稀少,逛街人流还未到来,相对处于沉寂之中。热闹的沙滩与宁静的小城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鲜明的对比。我们也趁着假日人潮未到之前享受了一下小城难得的安逸风情,接着回到码头坐上了开往罗斯托克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俯瞰瓦城</p> <p class="ql-block">瓦尔诺河将城区分为两半</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瓦尔诺河</p> <p class="ql-block">瓦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瓦尔内明德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游乐场</p> <p class="ql-block">度假酒店</p> <p class="ql-block">步入老城</p> <p class="ql-block">老城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老城中心广场雕塑</p> <p class="ql-block">瓦尔内明德新教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河道风光</p> <p class="ql-block">游船</p> <p class="ql-block">滨河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老灯塔及灯塔街</p> <p class="ql-block">瓦尔内明德海滩</p> 瓦尔诺河上的流动史诗 <p class="ql-block"> 游船迟至11:30才开。大概是火车又快又便宜的关系,乘坐游船的人并不太多,若大的舱中仅坐了不到十人。毕竟是观光性质的游船,船速不快,还带有录音讲解。当柴油引擎发出阵阵低鸣,两岸的风景也开始流转起来:游船驶过我们停靠的邮轮码头后,接着就出现了一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码头上那庞大的龙门吊像钢铁巨人般矗立海边;右舷却突然出现一段中世纪城墙的残迹,野蔷薇从砖缝中探出粉红的花朵。录音讲解说瓦尔诺河像是"罗斯托克的脊椎"。此话不假。当游船穿过1930年代建造的旋转桥时,仿佛觉得整座城市的发展史就在眼前展开:从13世纪的修道院遗址,到19世纪的造船厂,再到21世纪的太阳能帆船码头,如同历史长河的水,波涛起伏,滚滚向前,永远不息。</p><p class="ql-block"> 当游船缓缓驶过造船厂时,帅气的员工还特意跑过来提醒我们注意看右岸那边:"那是欧洲最大的邮轮制造基地,说不定你们这次乘坐的邮轮就是这儿造的!"我忙不迭乱地拿起手机自拍。这种乘船漫游历史河道的所见所闻,无疑是坐火车或乘车路上看不见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来往罗斯托克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经过轮渡码头</p> <p class="ql-block">邮轮码头</p> <p class="ql-block">船厂</p> <p class="ql-block">游览瓦尔诺河风景</p> <p class="ql-block">帆船大赛</p> 汉萨同盟的荣光:罗斯托克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大约40分钟后游船到达了罗斯托克。游船码头就在市中心港口区。罗斯托克是德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更是德国最重要的出海口与国际港口。它是波罗的海的产物并因此而繁荣。</p><p class="ql-block"> "知道为什么罗斯托克的市徽是只金狮吗?"游船上的帅气小哥指着罗斯托克旅游手册封面告诉我,"因为它曾经是汉萨同盟最勇猛的成员。"这个1218年就获得城市特许状的地方,中世纪时靠着波罗的海贸易积累了惊人财富。看着沿岸那些山墙陡峭的汉萨时代风格的砖砌豪宅,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四面八方汇聚齐来的商人们在此交易琥珀、鲱鱼和谷物的盛况情景。</p><p class="ql-block"> 不过,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这些古建筑包括现在罗斯托克的所谓古城区大多都是战后重建的,这座城市真正的古建筑80%都毁于二战炮火之中了。战后东德重建了罗斯托克并将其重新打造为东德最大的港口以及造船和航运中心。两德统一后又加快了老城修复工程,其中圣彼得教堂被毁的尖顶按15世纪的图纸重新得到了复原,而市政厅广场的每一块鹅卵石又都回归到了原位。德国人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工作的严谨让这些重建工程近乎完美。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到达罗斯托克</p> <p class="ql-block">罗斯托克古城区</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圣彼得教堂塔楼</p> <p class="ql-block">罗斯托克大学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教堂</p> <p class="ql-block">市中心的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帆船码头</p> 汉萨古城的“快闪”打卡 <p class="ql-block"> 下船后沿着老街步行十分钟,首先就来到了坐落在古城中心的圣玛丽大教堂。这座引人瞩目的哥特式砖石建筑建于十三世纪。推开厚重的橡木门,十四世纪制造的天文钟赫然入目。这个高11米的机械钟是中世纪科学技术的结晶与奇迹,它不仅能显示时间,还能精确预测月相和星座位置。每逢整点报时声响起时,从机械钟铜门后面都会闪现十二使徒的木偶出来表演一番。据管理员介绍,即使在战争期间,这座天文钟的齿轮也从未停止过转动。看来教堂总是有灵物。</p> <p class="ql-block">古城全貌模型</p> <p class="ql-block">来到圣玛丽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玛丽教堂过来就是宽阔的新市场,也就是市政厅广场。修复后的广场上立着一组由四人一鸽组成的寓意着和平与历史的现代雕塑作品。广场四周全都是带着汉萨时代光环的复古式建筑,墙面以白黄灰色为主调。这些当年非富即贵的豪门大宅现在基本上都已改作了酒店餐厅和普通商住楼宇,与相邻的商业步行街一起串联起当今古城老港繁荣昌盛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雕塑</p> <p class="ql-block">广场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新市场东侧即是罗斯托克市政厅。它始建于十三世纪,后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属十八世纪后重建的。在原建筑基础上加盖了宴会厅和豪华的巴洛克风格的门面。看上去其建筑风格与广场周边建筑略有不同,更具有哥特式砖石建筑的特色。最出彩的是它那格外亮丽的粉红色外墙,与广场四周其他房子墙面的冷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出了它在当地独一无二的地位与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罗斯托克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 令人略感诧异的是,与其他城市的市政厅与广场连为一体不同,这个市政厅与广场之间居然还横着铁轨与大道。市政厅广场一头连接着克罗佩林大街,一头则是古城有名的施泰因城门。这座城门很有特色。城门不带城墙,兀立街中心。很远望去,这座建得像哥特式教堂一样的尖塔像个威风凛凛顶天立地的巨人,独立闹市,独领风骚。我们见到城门边不远处已经有一段修复后的古城墙。只是不知道何时或是否会与它连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施泰因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汉萨时代的宫殿式古建筑,现在是个展馆</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中公园</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古城墙边的巷道蜿蜒延绵,上到古城东边就来到了矗立在高坡之上的圣尼古拉大教堂。这座老教堂也是始建于十三世纪,它在二战中受损最大,几乎炸毁殆尽,是古城受创最大的古建筑,战后重建过程也最漫长,直到前不久再终于完工。老教堂原来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声响效果好而出名,</span>完工后的新教堂声响效果依然是所有教堂中最佳的,证明它原来的大堂设计就确有巧妙之处。现在这座教堂常常是当地举办音乐盛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同样位于古城东边的古建筑还有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它比前面其他两个大教堂建得稍晚一点,始建于十四世纪。它最打眼的地方就是它那高达117米的教堂塔楼,是古城至高无上的天际线,无论从任何方向望向古城,都能从很远就看到它那醒目的像一把刺破苍穹利剑般的尖顶。长期以来,这座塔楼都兼具起着导航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二战中它曾遭遇到盟军的重点轰炸。战后为修复这个尖顶颇费周张,甚至因其难度和缺乏资金一度停工,直到两德合并后才重启修复工程。现在它已修复如新,巍然屹立在古城之巅,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我们登上了这座修复后的塔顶,一览古城全景。恐怕整个城市很难再找到比从这个塔楼欣赏全景更好位置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登顶揽景</p> <p class="ql-block"> 在返回瓦尔诺河游船码头前,我们特意重新绕到克罗佩林这条古城主要的街道,著名的罗斯托克大学广场就位于这条街的中段。罗斯托克大学创校于1419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据说开普勒曾在此思考行星运动规律。这种海洋文明与学术传统的奇妙融合,在这里随处可见:书店里既有渔民年鉴又有前卫诗刊,书架上海洋史与天体物理学的著作并排放置。用罗斯托克人自己的解释说他们习惯同时观看海平面和遥望星空。</p> <p class="ql-block">来到克罗佩林街</p> <p class="ql-block">罗斯托克大学</p> <p class="ql-block">门兴门</p> <p class="ql-block">库门</p> <p class="ql-block">老街</p> <p class="ql-block">老城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 这种双重关注与混搭文化在我们返回到瓦尔内明德时又有所见闻。从罗斯托克乘坐游船返回来一看距离邮轮离港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再去海滩边走走。时值夏至节,当地人正在纷纷派对庆祝。这边渔港码头上见到传统的渔网祈福仪式,而那边广场上又有学生组织的电子音乐派对。同一时空的两种不同场景交叉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既反差强烈又互补自洽的奇妙画面。如同这座古老又重生的城市,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海边沙雕</p> <p class="ql-block">派对庆祝夏日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瓦尔内明德港口的红绿双塔</p> 告别时刻:在黄昏的港口 <p class="ql-block"> 直到黄昏时分我们才回到邮轮,并随着邮轮驶离正式与这座港口小城告别。一天瓦尔诺河畔的罗斯托克与瓦尔内明德的时光之旅也至此算正式结束了。留下了些什么呢?是瓦尔诺河上轮船鸣响的汽笛,还是大教堂内天文钟的整点报时?是渡轮上小女孩数海鸥的侧脸,还是广场上金属雕像木讷的表情?是百年巧克力店的"海盗金币",还是开在旧船坞里的"沉船酒吧"?仰或是舌尖上汉萨文化的传统美味,还是脚底下汉萨古城的"快闪"课堂?又或是"河海交汇"的位置决定了的大包容性格,还是"贸易连接世界"造就成的城市脉搏?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断,可能不出彩,也可能不连惯,但却包含了记忆与感动。正是这些碎片化的感动才形成了一次旅行或一个地方完整的印象。如同老教堂里那被固定机械所牵引的古老的天文钟,看似岁月无痕,却能在精确的分分秒秒的框架里,演绎出无限精彩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我此刻的感受。</p> 附诗词二首 <p class="ql-block">其一:七绝•游瓦尔内明德</p><p class="ql-block">一声长笛动海疆,万国游人涌客乡。</p><p class="ql-block">陌路相逢谁是主,港湾深处巨轮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眼儿媚·游罗斯托克</p><p class="ql-block">瓦水连天好云游,风起送轻舟。浪摇雪练,鸥追帆影,人在瀛洲。</p><p class="ql-block">长桥渐近罗斯托,灯火映重楼。半城烟水,一船星月,如此风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