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后遗症——石窟的来龙去脉

归隐百合

<p class="ql-block">观赏拜访云冈石窟前,先观看了景区影视厅里的介绍和资料纪录片!也在各个石窟尽量蹭听讲解,阅读窟前的文字说明!!!自己也在百度小红书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图片!但始终觉得不够!</p><p class="ql-block">今天再读这篇关于云岗石窟的文字,深感开篇有益!脉络清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发在这里,以备不时之需!也会对感兴趣的朋友有用!!!</p> <p class="ql-block">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价唐代的宦官专权:“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p><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一代雄主拓跋焘,竟也死于阉宦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拓跋焘之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魏有个宦官,他保持着中国历史上杀害皇帝最多的记录。</p><p class="ql-block">这人名叫宗爱,是拓跋焘晚年时身边的大红人。</p><p class="ql-block">拓跋焘南征刘宋,抵达长江北岸,志得意满,大行封赏,而跟随左右的宗爱竟被册封为秦郡公,这是一个很高的爵位,享此殊荣的宗爱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公爵爵位的宦官。</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最不好处理的父子关系,就是皇帝和太子。</p><p class="ql-block">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颇富谋略,在人品上也少有瑕疵,聪明、善良、正直,史书说他“明慧强识,闻则不忘……好读经史,皆通大义”。</p> <p class="ql-block">拓跋晃有两位非常器重的下属,一个是担任给事中的仇尼道盛,一个是担任侍郎的任平城,这两人得罪了宗爱。宗爱经常在拓跋焘耳边旁敲侧击,说二人坏话,诸如仗势欺人,依靠太子撑腰权势滔天,有很多不法举动……</p><p class="ql-block">要命的是,拓跋焘本人也对这些事有所耳闻。于是,一直对东宫心存猜忌的太武帝将二人看作威胁,下令将其捕捉,斩杀于平城街市。</p><p class="ql-block">然而,悲剧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太子拓跋晃见父皇这样大的动静,心思缜密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在给他下马威,竟然在愤怒和惊惧中去世了,时年二十四岁。太武帝后悔自己的作为,可是,他虽富有四海、权倾天下,却不能将儿子从死亡中挽回,悲痛中,这位伤心的父亲厚葬了儿子,谥为“景穆太子“</p> <p class="ql-block">拓跋焘因儿子的死而深深自责,他郁郁寡欢,对那些怂恿他诛杀太子党的人心怀怨恨,而且,随着时间发酵,这种怨恨越来越重。拓跋焘的举动让宗爱感到惊惧,他从衰老的皇帝眼中看到怀疑和愤怒!忽然间,他脊背发凉,一贯飞扬跋扈的他第一次体会到恐惧的滋味,于是,这个并没什么政治觉悟和政治抱负的人,下决心做一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p><p class="ql-block">杀死皇帝。</p> <p class="ql-block">公元452年,宗爱利用职务之便,控制了皇宫禁军,悄无声息地杀害了拓跋焘。太武帝在悲伤、悔恨、愤怒中离开人世,享年四十四岁。</p><p class="ql-block">纵观拓跋焘的一生,作为帝王,他是出色的。他从善如流,身先士卒,赏罚分明,崇尚节俭,他没有建造华丽的殿堂、壮阔的城墙以及规模浩大的园林,其日常所用饮食也极为简单,填饱肚子即可,没有珍馐美馔;而且,他是一位十分孝顺的儿子,他自幼丧母,但对母亲的思念却十分真切。</p> <p class="ql-block">拓跋焘再也看不到他所期望的中国一统的局面了。而且,现在的问题更加糟糕,因为,他一手开创的北国一统的局面也遭受了威胁。</p><p class="ql-block">文治帝王拓跋濬</p><p class="ql-block">宗爱杀死拓跋焘后,继任者是皇三子拓跋翰。</p><p class="ql-block">拓跋翰年少有为,拓跋焘派他镇守枹罕,他对当地羌胡恩威并施,深得民心。</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位“忠贞雅正”(魏书)的皇子,对自己的家族忠心耿耿,自然不能容忍宗爱乱权,因而对大佞臣的态度十分强硬,二人芥蒂很深。因此宗爱担心一旦拓跋翰登基,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便决定除掉他。</p><p class="ql-block">宗爱控制皇宫后,抢夺赫连皇后的印玺,以皇后的名义矫诏,改立南安王拓跋余为新帝,又杀害了拓跋翰,并诛杀了主张立拓跋翰的一干朝臣,铲除了一股敌对势力。</p><p class="ql-block">不久,一直被宗爱控制的皇帝拓跋余也不甘心活在其阴影下,决定来个咸鱼翻身,谋划杀死宗爱。结果,宗爱觉察动静,抢先一步暗杀了拓跋余。</p><p class="ql-block">宗爱一连杀了两个皇帝,一个准皇帝。</p> <p class="ql-block">朝野震惊,鲜卑贵族和中原士人们终于醒悟了:再不能容忍这阉人为非作歹!必须做点什么了!</p><p class="ql-block">很快,羽林郎中刘尼、太子少傅游雅、殿中尚书源贺、尚书陆丽和长孙渴侯五人密谋,由游雅、源贺、长孙渴侯控制了禁卫军,又由陆丽和刘尼出城迎接十二岁的皇孙拓跋濬。</p><p class="ql-block">拓跋濬一入宫,刘尼就率禁卫军赶往东庙,抓住了躲在那里的宗爱及其党羽,手起刀落,悉数斩杀,并夷宗爱三族。</p><p class="ql-block">一代恶宦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一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至此告终。</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在少年时就显露出聪慧明达,深受祖父拓跋焘喜爱,常被祖父带在身边巡游。五岁时,他和祖父出巡,遇到镇守边关的胡人将领押解俘虏,他当即就冲将领道:“遇到我是这战俘的福气,你放了他!”拓跋焘大吃一惊,从小小年纪的拓跋濬身上看到一股与年龄不相称的大气。</p><p class="ql-block">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十月,皇孙拓跋濬在平城皇宫永安前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兴安”。</p><p class="ql-block">拓跋濬或许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他的皇后,即后来的北魏冯太后,与长孙皇后,马皇后,孝庄皇后并称四大贤后。</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登基后,很快就进入角色,开始以一种少见的熟练和稳重来处理国政,为防止再次祸起萧墙,更为震慑这些居功自傲的元老和功臣,他做了两件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事:广阳王拓跋建和临淮王拓跋谭,党羽众多,图谋不轨,赐死;太尉张黎和司徒古弼与皇帝讨论政事,出言顶撞,贬黜。</p><p class="ql-block">拓跋濬果敢刚毅,他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局势平定了下来,给动乱的北魏打了一针镇定剂,帝国的运作开始步入正轨。</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还做了一件大事,他决定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为祖父赎罪,为国家祈福,更为安抚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和敌人。</p><p class="ql-block">这座佛教工程,就是“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在此,不能不提另外一个人——北魏名僧昙曜。昙曜大师少年出家,原本在凉州修习佛法,后来为太子拓跋晃所礼遇,成为他的座上宾。太武灭佛时,僧侣或者逃逸,或者还俗,唯独昙曜不为所动,依旧潜心佛法,认真修行。拓跋晃担心他被加害,再三劝说,但他仍持法器佛经,从不离身,其信仰坚定和无畏之心让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受父亲拓跋晃影响,拓跋濬对这位高僧也十分敬重。拓跋濬的虔诚和孝心也感动了昙曜,于是,他建议皇帝,在桑干河支流武周川旁的断崖上凿山开窟。</p><p class="ql-block">拓跋濬应允。随后,开窟造像工程展开,数十万工匠加入,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数的善男信女为建造石窟出钱出力——这是一座承载了北魏人信仰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当然,众所周知,这也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中最为有名的,是佛菩萨造像和飞天护法画像,这些造像脸形丰腴,高鼻深目,带有浓厚的犍陀罗以及笈多王朝色彩;在石窟内的大量壁画中,出现了中国传统乐器如箜篌、排箫、筚篥、琵琶,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从拓跋濬时期开凿,之后一直没有停息,并在其孙孝文帝时达到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北魏,这个曾经穷兵黩武的王朝,此时收起刀剑,开始在文化和艺术上用心。拓跋濬或许不知道,一千多年以后,中国人仍在仰望他一手开创的艺术宝库,在此敬仰、瞻礼、赞叹。</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北魏艺术和佛教文化的代表,也是北魏的一颗良心。</p><p class="ql-block">站在石窟下的拓跋濬,正小心翼翼地治理着这个屡经战乱的国家,企盼着北魏盛世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