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盐官古城,我的家乡。一城古风一城诗,千年盐官千年韵。这是我记忆中抹不去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盐官镇是浙江省首批的十五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民俗文化、动人的民间传说和壮观的海宁涌潮闻名于世。它原为海宁州州府,解放后迁治硖石,才逐渐式微……</p><p class="ql-block"> 盐官始建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此设司盐之官而得名。在唐朝,盐官就以其发达的经济和盛行的宗教而名扬海内,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三个繁荣县市之一。明清时期,由于“海宁陈家”疑案的出现,更使盐官名声显赫。传说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甚至想把盐官定为国都,我们从中可以想象当年之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由于开发旅游需要,古城盐官更名为“潮乐之城”,城内居民悉数被遣送至外,因而没了人间烟火,古城成了娱乐城。呜呼!这是我最不能苟同的,但也无奈,不过那一抹乡愁总牵挂在心,时不时总要去城内探访一下,寻访那些儿时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今天特地进去了解西线尚未被开发的一些情况,得到了一重大消息,安澜园要开发了,这给了我极大兴趣和安慰,但愿这古遗址得以恢复,那是个名园,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有一章专门记述,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盐官驻跸此园,还复制“四宜书屋”至北京圆明园。不过担心的是否也会如同古城改造得面目全非呢!</p><p class="ql-block"> 然后再次寻访陈邦彦故居,总算在一门缝中望见,已修复建成,但尚未开放。</p><p class="ql-block"> 我还到儿时读初中的海宁三中寻访,不过它已被拆除,圈在未被改造的围墙内,我乘围墙门的一个空隙钻了进去,在仅存的一棵古樟前请一位在除草的工人帮忙拍了个照以作留念。</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是看一看我家老宅的修复情况,可惜的是老宅破坏的已不能完全修复,只保留了墙门,重新改建,已见端倪。</p><p class="ql-block"> 一缕乡愁,以词作结:</p><p class="ql-block"> 念奴娇</p><p class="ql-block"> 乌鹊桥畔金氏老宅感怀</p><p class="ql-block"> 石栏犹在,认前朝遗础,苔痕斑驳。乌鹊填桥谈氏句中①,曾照杏花千萼。灶冷蛛悬,井枯藤绕,谁记雕梁啄?斜阳穿牖,恍闻童稚戏谑。 </p><p class="ql-block"> 漫说王谢门庭,盐官旧事,尽付潮头嚼。二百载沧桑历遍,剩此半椽栖托。拆字成灰,推窗纳月,终换新帘幕。凝和堂外②,春风重染红药。</p><p class="ql-block"> 注:1、明谈迁有乌鹊桥杏花诗云:乌鹊填桥未许闲。 2、凝和堂,金氏堂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古城即景。</p> <p class="ql-block">盐官古城胜迹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安澜园区块准备复建。</p><p class="ql-block">安澜园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南宋起源:安澜园最初为南宋安化郡王王沆的私家园林,后因南宋灭亡逐渐荒废。</p><p class="ql-block">明代重建:明万历年间,戏曲家陈与郊在遗址上重建园林,取名“隅园”(俗称“陈园”),以水景为主,颇具野趣。</p><p class="ql-block">清代鼎盛:清康熙年间,陈元龙(陈阁老)告老还乡后扩建园林,更名为“遂初园”,占地60余亩,被誉为“浙西园林之冠”。</p><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此园,赐名“安澜园”,并仿其布局在圆明园内建造同名景观。</p><p class="ql-block">乾隆时期,安澜园扩至百亩,拥有30余景,与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等并称江南四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安澜园遗址保护与利用工程”介绍见图示。</p> <p class="ql-block">曾进去寻访过,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陈邦彦故居。从门缝中窥见。</p><p class="ql-block">陈邦彦(1678年~1752年),字世南、思南,号春晖、匏庐,又作春晖老人。浙江海宁人。清代书法家。陈邦彦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大学士、礼部侍郎。他爱好搜寻书籍,建春晖堂,所收藏的古籍非常丰富,编有《春晖堂书目》。乾隆帝即位后,仍命其缮写御制诗,而且将内府书籍、秘殿珍藏交给他管理。陈邦彦精通小楷,结体疏朗秀发,行草出入“二王”而得董其昌的神髓,清华朗润,气韵流畅,受康熙帝欣赏。《康熙字典》御制序和《御制圆明园十景诗》均出自他的手笔。由于他学书能够得到董其昌神髓,故其所作往往被人裁掉名款,充作董书谋利。著有《墨庄小稿》、《春驹小谱》、《春晖堂集》等。</p> <p class="ql-block"> 原海宁三中内的古樟树,最早是在双忠庙大殿外,后大殿划给学校作礼堂和食堂用。三中已全部拆除。 </p><p class="ql-block"> “双忠”文化,是对唐玄宗时期两位忠臣的赞誉。在安史之乱中,他们为了守护大唐江山,死守睢阳,展现了无比的忠诚与勇敢。其中一位是海宁人许远,时任睢阳太守,另一位则是河南节度副使张巡。他们仅凭不足七千的将士,就勇敢地抵抗了安史叛军十三万余人的进攻,最终在睢阳保卫战中英勇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震惊朝野,历代朝廷对他们进行多次敕封和祭祀,其影响力更是远播海内外。潮阳的“灵威庙”祭祀活动,正是这种“双忠”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 </p><p class="ql-block"> 在唐肃宗时期,双忠庙在睢阳和海宁盐官(现今的海宁三中地址)两处地方建立,以供后人祭祀。庙中悬挂着“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的名联,这一佳句在世间广为传诵。我读书时期还清楚地记得大殿上方悬挂着“泽被群生”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我在古樟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双忠庙前的古井(双眼井)被彩板围着,不见其貌。</p> <p class="ql-block">我家老宅在改建中……</p> <p class="ql-block">原老屋的廊檐构件。</p> <p class="ql-block">在原老宅前的留影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