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晋南行在临汾洪洞县游玩后,我们一行驱车170公里,前往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途中在经过临汾市浮山县山交村时,看到此地是当年八路军总部的路居地旧址,特在此停留了一下,缅怀老一辈革命家过去艰难岁月与拼搏奋斗的革命精神。 临汾市浮山县寨圪塔乡山交村,在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下旬,共产党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率领的八路军总部,从山西西部吕梁山区往山西东部太行山区转移时,曾路过此地并在此停留居住过几日,留下了红色印记。 山交村当年朱德总司令居住过的房屋 看过山交村红色遗址,继续前行。 在当天下午5点左右到达了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皇城相府景区对面的酒店入住。透过客房的窗户,就能看到对面皇城相府的深宅大院。 夜晚,在皇城相府周边四处走走,景区夜晚的灯光还是挺出彩的。 来到景区北边的一处商业饮食街,已经过了饭点,且去的时候也不是旅游的旺季,商业饮食街上游人很少。 转天一早,我们进入皇城相府景区,当天景区内游人还不算多。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是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当朝的宰相)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的故居;也是山西最大的古宅院之一。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这里既是具有真正北方特色的深宅大院,又是具备一定军事防御功能的古城堡式建筑群。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等,都曾将这里作为重要的外景地。</div> 看介绍:陈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从清代顺治年间(1658年)中进士,逐步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进而至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年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当朝宰相);为《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其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此还特命皇三子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并为御赐挽诗,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br> 看介绍:皇城相府名称的由来,主要源于康熙皇帝的亲临与题词。此处原名中道庄,因康熙皇帝两次到此下榻于处,并赐予御书、牌匾等物,而得名“皇城”;同时,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当朝宰相),其府邸因涂黄色象征相权而被俗称为“黄阁”,后演化成“皇城”。而又为当朝宰相的府邸,自然就是“相府”了。<br> 皇城相府始建于明代,扩建于清代,见证了陈廷敬辅佐康熙皇帝长达53年的历史。作为康熙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和帝师,陈廷敬以清廉正直而闻名;且康熙帝的两次造访陈氏家族府宅,也使这里成为历史地标。<div> 皇城相府占地面积3.6平方米,有16座院落640余间房屋,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是依山而建的明代建筑群,外城则是后来在内城前面修建的清代建筑群。皇城相府这片别具特色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府民宅建筑群,在国内也是非常少见的。</div> 皇城相府景区依山就势,整座城堡坐东朝西,因而城堡的正门是西门。西门处的御书楼,就是皇城相府的门楼;此为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陈廷敬三子陈壮履所建。陈廷敬任当朝宰相(文渊阁大学士)时,康熙帝为他亲提了”午亭山村”的匾额,以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以示褒奖。陈氏家族为此在相府前建造了御书楼,用于收藏康熙帝的御赐字画,并为之荣耀;每逢仪式陈氏百姓也在此皆叩拜皇恩。<br><div> </div> 我们从外城的御书楼开始进入景区,过中道庄大门楼,先游外城部分而后再到内城部分,最后看过皇城相府的小园林--止园,紧赶慢赶逛了两个多小时,才大体走完了一圈。<div> 听相关介绍: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明清两代古城堡建筑群,在上世纪1998年前,还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这片古建筑群,因年久失修及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部分古建筑已经是损毁严重,仅仅作为历史遗迹存在,未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在当时古建筑内,还居住着1000多当地的村民。 后来皇城相府的修复,得益于当时皇城村的领头人张家胜,带领皇城村人在先前建矿挖煤致富的基础上,着手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外请专家学者(如著名古建古文物专家罗哲文等)论证皇城相府古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意义,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投入巨资在1998年后开始对皇城相府进行修缮保护,将古建筑内的1000多当地村民全部迁出,逐步将皇城相府转型变为了现在的文化旅游景区。 </div> “中道庄”本来是皇城相府外城的原名。外城是陈廷敬的私宅,为清代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入阁拜相后所建,紧依内城西城墙而筑,平面近乎方形,主要建筑有外城前面的御书楼、相府院、点翰堂、管家院、小姐院、西花园、陈廷敬纪念馆、东花园、望河亭等。其建筑特点:布局讲究、雕刻精美,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div> 而内城是依山而势,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代末崇祯六年所建,呈不规则长方形,名为“斗筑可居”。主要建筑有御史府、树德院、世德院、陈氏宗祠、南书院等大型院落,还有125间层层叠叠的藏兵洞,皇城相府里最高建筑-河山楼,以及高高城墙上的春秋阁、文昌阁等。其建筑特点:古朴粗犷,浑厚坚固,给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div><div> </div> 通过中道庄大门楼后,迎面就是一座石牌楼; 看介绍:这座石牌楼四柱三楼式,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石牌楼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刻有"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在石碑坊上面,记录了陈廷敬和他的祖父、父亲等陈氏一门曾经做的官职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石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div><br><div><br></div></div> 而与大石牌楼相对不远处,还有一个两柱一楼式小石牌楼,此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其规模与装饰较大牌楼虽显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在两座石牌楼北侧,就是皇城中名副其实的相府——大学士第,又称“冢宰第”。进入大门,一座雕工精美的影壁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流连。影壁正中的“麒麟吐玉”和分列左右的民间八宝及四艺吉祥图案,在渲染门第尊荣显赫的同时,也蕴含着对陈氏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div><br></div> 相府门口迎面的影壁墙,上面雕刻精美的麒麟献瑞 这座相府院,是在清初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间,屡经改建而成。整个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还有东书院、西花园、东花园等。康熙皇帝曾两次到访,并下榻于此。 上图是相府院内的迎客大厅“点翰堂”;大厅上方悬挂的“点翰堂”匾额,为康熙皇帝亲题御笔;它显示了相府所具有的荣耀。陈廷敬因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遴选了众多的栋梁之才,康熙皇帝给予了此等表彰与褒奖。“点翰堂“牌匾”两侧还分别悬挂了“龙飞凤舞”和“博文约礼”两块牌匾,此同样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这足见康熙皇帝对他这位老师的器重。右边匾额的“博文约礼”,是称赞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品格高尚,以礼自重,作为老师能够循循善诱,博康熙以文,约康熙以礼。<div><br></div> 康熙皇帝两次到中道庄,就下榻在大学士第(相府)的后院(见上图),中道庄的后院也因此被称为康熙行宫。<div> 其实,这座专为康熙皇帝所建的康熙行宫;现在看过去,还是不免有些失望。它只是一间不大的卧房,靠右一侧放着一张形制简易的八步床,中间墙壁上悬挂着康熙皇帝的画像。显然,房间内的这些物品,肯定不是原先御用过的旧物,只是旅游开发时搞得一些应景之作罢了。</div> 相府后院北边是小姐院,这是陈氏家族闺中女儿居住的地方。<div><br></div> 陈氏闺中小姐及侍从女眷居住的小姐院,其院落与西花园有过厅相通,专供小姐们吟诗作画,对弈弄琴。该院室屋顶形式采用券棚顶,风格独特,屋身低矮,充分说明陈氏家族尊崇“男尊女卑”的封建礼制。 小姐院前面的西花园 陈廷敬纪念馆,位于外城靠近内城的位置。这里面详细介绍了这位康熙帝的老师与当朝重臣的生平业绩,以及陈氏家族谱系与学识功名情况。 陈廷敬纪念馆旁边的东花园 看过外城后,来到皇城相府的内城“斗筑居”。内城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民宅、祠庙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民居建筑有世德居、树德院、麒麟院和世德院,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在明代末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其建筑布局与后来建于太平盛世的清朝康熙末年的中道庄很是不同,东西相距有70多米,南北相距有160多米,外侧南北方向是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br> 斗筑居一角,通向外城的高墙通道。 <div> 树德院,位于内城的东北角位置;现为中华字典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它坐东朝西,建筑布局为前院、中院、后院的三进院落组成。</div><div> 看介绍:中华字典博物馆,这里珍藏着中国历代各种形制的字典共一万五千余册,其中包括陈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圣旨编撰的《康熙字典》。而且目前馆中收藏的《康熙字典》各种版本数目已经达到128种。其中馆内保藏有一套罕见的康熙本朝《康熙字典》,这是一套民间发行最早版本的《康熙字典》,现存数量极少;此是一位河南人士,向博物馆无偿捐献了这套自家祖传的藏书。</div> 大户人家讲究的石壁墙,上面有雕刻精美的瑞兽。 麒麟院,是陈廷敬祖父陈经济的居所,因为门边石兽、门前照壁有麒麟图案得名。 在内城中间偏北位置,有皇城相府里最令人瞩目、最高的建筑--“河山楼”。这座建于明朝末期高达7层的“摩天大楼”,不仅是陈氏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河山楼内水井、碾磨、通风口、烟道、暗道等设施一应俱全,战时可容纳八百余人避难。它不仅见证了陈氏家族在动荡岁月中守护血脉的坚韧,更彰显出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与长远的眼光 看介绍:这座皇城相府里最高的建筑--河山楼,始建于明代末崇祯五年,是内城中最早的建筑之一。它取“河山为囿”之意,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建筑为砖石结构,楼高30多米,三间七层;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抛掷矢石。最下面一层内设有水井、石磨、石碾、石臼,等生活设施,储备有大量粮食。并有地道直通村外,便于转移逃生;能同时容纳千余人避难。<br> 据记载:在1632年时,整个河山楼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800余人入楼避难。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此后10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庇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br> 河山楼虽因战乱而建,但在和平年代还是观景揽胜的好去处。为了保护文物古建的需要,皇城相府景区规定:河山楼在游人较多的节假日、周六日时间,是禁止攀登的。我们去时恰逢是周六,自然也就无缘登楼瞭望了,无法在高处欣赏皇城相府周边奇趣的风光。 在内城外侧高高的城墙上,其东北和东南角的制高点还分别建有春秋阁与文昌阁。 屯兵洞,也是皇城相府的一个特色,位于内城高高的城墙下,主要用于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屯兵洞的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div><br></div> 城墙内四周设置的屯兵洞,共有五层125间,战乱时期有家丁驻守,通过层间暗道,可以直达城头。 皇城相府的建筑布局严谨,功能齐全。16座院落、640多间房屋错落有致,12米高的城墙环绕四周,近千米的周长与7座巍峨城门,将其构筑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这种巧妙融合防御与居住功能的官宅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也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内院外院一览无余 皇城相府在内城的中轴线上,建有陈氏宗祠;这是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陈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早于河山楼),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陈氏后辈把宗祠建在内城的中轴线上,除了表示对已逝祖先的崇敬之意外,还希望先祖们能福荫后世,保佑家族繁荣昌盛,永世不衰。 世德院,陈廷敬的出生地,世德院是皇城相府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明正德年间。依山而筑,正房三层,雄伟壮观。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在此出生,这里是陈氏家族走向鼎盛的发祥地。 南书院,位于内城南边外侧;这是陈氏家族的私塾院落。南书院创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两进院落,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宽敞明亮,严谨整肃,是皇城陈氏子弟学文习儒科举仕进的摇篮。 陈氏家族是文化巨族。看介绍: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时期,人才辈出。从明代孝宗年间至清代乾隆年间(1501-1760年)的260年中,共出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这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也是陈氏家族的文化传奇与辉煌荣耀。<br> 不过文化巨族的宅院,悠长寂静的窄巷里,也会有那难以诉说的惆怅。 在南书院的外侧,有一座在内城城堡外孤零零的悟因楼,那里曾经发生过令人唏嘘的故事:<br> 陈廷敬的孙女陈静渊,才华出众,诗名远扬;在其17岁时嫁给了父亲同僚好友、礼部侍郎卫潘的儿子卫封沛。卫封沛是皇帝的侍从官,郎才女貌,本该幸福美满;但可叹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久,卫封沛就暴病身亡。陈静渊返回娘家孀居,独自居住在城堡一角的“悟因楼”上。<br> “悟因楼”是她父亲所题,意为“悟却前因,万虑皆消。陈静渊在二十三岁离世,留下诗集《悟因楼诗草》。 大宅门内庭院深深,或许哪一方青砖上还印着佳人的笑语和才子的朗朗书声;长长的窄巷里与高高的阁楼上,也有那难以言表的凄美呻吟声。 从悟因楼出来,穿过吟翠长廊,就来到皇城相府里的园林--止园。<br> 位于外城右侧的止园,建成于清代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皇城相府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在这片风光宜人的园林花红柳绿中,错落有致地点缀着画廊、小亭、小桥、水榭,将一方莲花池打扮得分外俏丽;这里是相府主人经常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看过止园,两个多小时紧张转了一圈,我们只能算是粗略游览完了整个皇城相府(里面也有些地方,没能看到)。<div> 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石牌楼氏族辉煌,“大学士第“官府威严,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以及世德院、南书院等颇具民居特色等。我个人感觉:山西其他各处民居官府大院的特点,在皇城相府里这里基本上都有;而且这座富有特色的东方古城堡,表露出浓重的中国北方传统文化色彩与人文精神,让人印象深刻。</div> 从皇城相府出来后,沿着路景公路往南几百米,就是另一处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堡。 郭峪古堡,位于晋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与皇城相府相距仅几百米。它是中国乡村的古代建筑,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国著名古建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称为“中华民居之瑰宝”,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来到郭峪古堡景区的门口处,高高的城墙与大门楼再次吸引了我们。<div> 看介绍:郭峪古堡是一座唐代初建置、明代筑城寨的古城堡式村落,其古城墙修建于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古堡内总面积近18万平方米,现存明清两代古建筑80多院,各式房屋2000余间。古堡内民居多为四合院,其古建筑群现存的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仍保持原状,整体设计与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研究、艺术价值。郭峪村古建筑群,在2006年被国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div> 据介绍:郭峪村(郭峪古堡),其实是陈廷敬家族早年居住地;只是后来陈氏家族发达兴旺起来后,才搬迁到了现在皇城相府的地方。郭峪古堡就在现在的郭峪村中,目前郭峪古堡还处于部分修缮、复建中,没有完全开发;现在古堡内的部分古建筑里,仍还有些当地村民在居住使用。<div><br></div> 看介绍:郭峪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从明朝中叶至清朝初期的100多年间,从这里走出了25位举人和16位进士,体现了崇文重商、民风淳朴的村落文化。郭峪古村出过明朝的顺天巡抚张鹏云,清朝的刑部侍郎张尔素;这里既是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也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家族的旧居;而且还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的前身第七军医大学成立的地方。 古堡内随处可见的明清古建筑,古堡内的官宅豪华、民居典雅。 郭峪古堡里面现有的部分景点:古城墙(内侧建有600多眼窑洞的明代“蜂窝城墙”)、城门楼,明清古建筑和古街巷,高达30多米的古建“豫楼”,古建筑“汤帝庙”;皇城相府陈氏家族的祖居地“进士第”等等。古建筑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标式,斗拱层叠,样式华丽。院门上多砌着砖雕石雕,檐柱头常有木雕雀替,看得出当年郭峪村人家的殷实;而且儒家礼制观念,也深印在这些民居的建筑上。 进士第,此院落原为陈氏祖居,后扩建于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这是一处由四座四合院组成的棋盘式院落。每座院落大小、布局基本一致,院落互通,门户相连,具有较强的防御性。 进士第大门对面福字照壁墙和街巷 古街上的范月亭故居。范月亭是阳城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一九二七年入党),在上世纪三十年左右,中共晋豫边区特委指挥部就设他家的宅院--范家大院。 <p class="ql-block"> 走到古堡村子的中央,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古建筑--豫楼。</p><p class="ql-block"> 这个“豫楼”,是仿照离此几百米远的皇城相府内最高建筑--河山楼而建造的。</p> 豫楼位于郭峪村村中央,看介绍:它建于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是一个“防御”性质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7层构成。底层墙厚2米,每递高一层,墙递缩0.15米,直至第7层墙厚0.8米。第一层是暗层,系单孔砖拱窑而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等,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楼内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分两条,都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5孔砖窑构成,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垛;砖垛之上,又起檐封顶。总体看来,豫楼的军事用途更加强于民居特色。<div><br></div> 我们去时这座豫楼倒是可以进入攀登,上图是通向楼上的通道。 登上豫楼,可以看到郭峪古堡的城墙城门楼以及整个的郭峪村,还有远处的皇城相府。 长长的古窄巷与路口的拐弯抹角(方便行人) 郭峪古堡的城墙,此是为抵御明末流寇袭扰而修建的。城墙周长约1400米,平均高约12米,宽5.3米。。 郭峪古堡的城墙内侧,依地势高低设计了600多眼窑洞,故称蜂窝城。这种建造法,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也展现了郭峪古人在建筑史上的创举 郭峪古堡城墙,原来开有东、北、西三座门;而东门现已不存在了,西门即为现进入景区的大门,而北门则作为景区出口(见上图)。<div> 郭峪古堡的北城门。从此城门出来后,我们就结束了在皇城相府的游览,赶往下一个景点--晋城的大(dai)阳古镇。<div> 到皇城相府确值得一游,一地可以看到两处大院古城堡;而且其代表性则包含了山西大院景点所有基本特色。只是我们在此待的时间短了些;这里比较适合住宿一晚,然后再安排游览一整天。<br><div> </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