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高加索三国游——亚美尼亚

明明

6月18日一早我们即将暂时告别高加索三国之一的格鲁吉亚,去往另外一个国家——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是一个位于亚洲与欧洲交界处的外高加索地区的内陆国。西接土耳其,南接伊朗,北临格鲁吉亚,东临阿塞拜疆,首都埃里温。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杜国。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阿凯米尼德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亚美尼亚,建立大亚美尼亚国。此后两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1918年5月28日,达什纳克楚琼党领导建立了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1920年1月29日,成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亚美尼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以该联邦成员国身份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直属苏联,成为其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宣言,改国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9月21日,亚美尼亚举行全民公决,正式宣布独立。(引自) 亚美尼亚境内多山,全境90%的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属亚热带高山气候,主要经济来源是农牧业。亚美尼亚是一个隐藏在格鲁吉亚和土耳其背后的神秘国度,长期以来就像藏在深闺人未识得姑娘。 根据我们的行程安排,我们只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停留一晚,不知道这点儿时间在那边够不够了,18日入境亚美尼亚,19日就出境,是不是有些仓促了,要是行程再多一天就好了。 6月18日一早我们就去餐厅吃早餐,准备8点过出发。 在格鲁吉亚阿哈尔齐赫住的酒店客房也比较小,不方便收拾东西。 早上我们与我们的新导游小沈会合后,大巴车准时出发去往亚美尼亚,很快就进入了小高加索山区。 小高加索山区的风光与之前我们去卡茨别克山看到的大高加索山不一样,它的地势是缓坡,有大片的草原。 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于上午10点顺利到达了两国的边境口岸。 我们首先下车拿护照出格鲁吉亚海关,然后上车到亚美尼亚海关办理入境,入境时要带上自己的所有物品。不过出境和入境都很顺利。 虽然出入境很顺利,我们的旅行车是格鲁吉亚的牌照,所以在进入其他国家时需要另外购买保险,这件事耽误了我们一些时间,在亚美尼亚海关等候时,同行团友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我们很喜欢。 终于离开海关踏上了亚美尼亚的国土,亚美尼亚最亲近上帝的国家。 这里很像我国的北疆,高原草海花开六月。 路途中遇到一片花海,我们的师傅主动停车,让我们在这里撒欢拍照。 亚美尼亚是小高原国家,真是名副其实的美。 这一路走来还没有遇到大一些的镇子,所以还没有吃午餐呢。 这天下午1点过我们在路上就看到了亚美尼亚的神山——亚拉腊山,这座山是诺亚的方舟最后停靠的地方,亚美尼亚历史悠久,以传说而论恐怕没有其它国家能匹敌:目前在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人的“神山”亚拉腊山Ararat,《圣经》记载,是“大洪水”后诺亚方舟的停靠地,而亚美尼亚,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在《圣经》的传说故事中,诺亚受到上帝的指引建立了大船,拯救了全世界的生物,而传说中诺亚方舟避过大洪水最终停靠的地方,就在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外高加索地区遗世独立的小国,这里是最早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这里是《圣经》中庇护万物的圣地,这里也曾是红色苏维埃联盟的加盟国,当雪山湖泊与信仰结合、当传说中的圣地真实存在世间、当苏联精神与宗教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本以为格鲁吉亚不错,直到踏入亚美尼亚, 这里是传说中诺亚方舟的停靠地,洪荒后人类首踏土地,大洪水退去,方舟撞亚拉腊山,诺亚一家开启新篇,相传由诺亚曾孙海格创立,还身为世界首个采用基督教的国家,教堂遍布城乡,历史与信仰交织成独特脉络。 已经是午后了,我们在即将到达埃里温时才吃上午餐,好在这是一家中餐馆,我们终于可以品尝家乡菜了。 米饭管够,可以不吃面包了。 这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途中。 下午4点过我们终于来到了第一个打卡地——亚美尼亚种族灭杀纪念馆外。由于我们的开车的师傅是格鲁吉亚人,对这边的路况不太熟悉,所以在这里走错了路,又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我们没有在纪念馆闭馆之前进入参观。 在埃里温城中,还有一处不得不去的景点,这里相比其他景点更为沉重,这里也曾是亚美尼亚惨痛过去的见证。这里就是纪念1915-1917年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亚美尼亚实施种族灭绝屠杀事件的纪念馆——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纪念馆,纪念馆是1965年埃里温爆发纪念种族灭绝50周年示威之后而建的,展览内容则涵盖广泛,包括种族灭绝前奥斯曼帝国内亚美尼亚人状况,种族灭绝行动本身,当时世界各国反应,种族灭绝对后来历史的影响等。馆外有种族灭绝纪念碑、长明火、纪念墙,以及前来参观各国元首栽种的纪念树园等。(引自) 它的正门很不起眼,是这群孩子去的方向,我们不知道,没有跟着去,所以错过了参观时间。 离开了种族灭绝纪念馆,我们下午5点过来到了第二个打卡地——埃奇米亚津大教堂。 埃奇米亚津Etchmiadzin意为“神之独子降世处”,是亚美尼亚的宗教中心。浮雕再现了国王Tiridates三世,将权杖授予圣格列高利。也有说法是,国王在圣格里高利面前皈依基督教。 位于埃奇米河津的教堂是亚美尼亚最古老的教会建筑,而埃奇米河津则是指"耶稣降临之地"之意。其教堂建筑群及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生动地呈现亚美尼亚中央圆顶十字型和穿廊形式的教堂发展历程,对此区的建筑及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埃奇米河津的教堂和兹瓦尔特诺茨古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通常被作为整体提及,于2000年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引自)<br> 这位Tiridates三世国王,就是那位为抵抗基督教,将圣格里高利投入深坑地牢13年。后因国王昏迷不醒,国王妹妹想起被囚的圣格里高利,请他祈祷,奇迹般使国王清醒。从此,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后来那深坑,成为深坑修道院。(我们第二天会去参观,引自) 亚美尼亚首任大主教恩利格坦纳建于303年的埃奇米亚津大教堂是亚美尼亚早期建筑艺术的优秀典范。自301年开建教堂,众多教堂,经历多次重建和扩建,但其主体建筑仍保留最初的风格和特色,融合了拜占庭等元素,教堂内部装饰华丽。珍藏的大量宗教文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的镇馆之宝和圣物,有‌诺亚方舟的残片、刺入‌耶稣的铁矛、被钉十字架的木屑,以及千年前彩绘的《福音》书等,但轻易不对外开放。(引自) 伴随着凝重的歌声人们肃静凝望,祈祷。 仪式进行中,我们虽然不知道神父们在做什么,但是肯定应该肃静的。 我们没有时间看完仪式,因为不懂教义,出来后在院子里面随意看看。 晚上7点半我们来到了埃里温共和国广场,这天的行程还没有走完,还要抓紧时间去完成。 埃里温共和国广场(原名列宁广场)位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中心,是该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广场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被称为“红砖城市”中最大的开放式广场之一。埃里温共和国广场的建筑风格充满了苏联时期的气息,周围环绕着许多灰色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蓝色和绿色的政府大楼。广场中心的雕塑是一座高10米的“飞翔的石羊”,象征着亚美尼亚的丰饶和繁荣。在广场周围还有许多餐馆、咖啡馆和商店,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人。(引自) 穿过广场我们行走在步行街上,去著名的阶梯广场。 步行街干净整洁,有很多前苏联遗留的建筑物。 先路过了歌剧院,可惜又关门了。 埃里温也许她没有过于绚烂、惊天动地的过往,但当你漫步其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独特的历史古韵和艺术文化的魅力,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共和国广场总是人头攒动。街边露天咖啡馆里的年轻人们,正惬意地享受着清香四溢的咖啡;而不远处的历史博物馆内,正默默讲述着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口渴了,喝一口街头直饮水,淡淡的甜味很润喉。 位于阶梯广场正前方的雕塑是亚历山大·塔玛尼安,他是埃里温现代城市规划的总设计师,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注入了现代艺术的灵魂。如今的阶梯广场,是咖啡馆和酒吧的聚集地,傍晚时分,众多当地小情侣会在此约会,孩子们也在这里嬉戏。 我们穿过了步行街就来到了阶梯广场附近了,趁着夜色还没有完全降临,赶快去爬阶梯登高望远。 沿街的一些雕塑很可爱的。 沿着埃里温共和国广场向北而行便能到达亚美尼亚的标志性景观——埃里温阶梯,阶梯的每一层都是一个艺术展览中心,顶部是亚美尼亚苏维埃50周年纪念碑,从阶梯的顶部可以俯瞰整个埃里温城。天气晴好时也许还能看见《圣经》中的神山,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埃里温的网红打卡景点,是外国游客必到之地。 阶梯外部更是充满艺术灵性,每一级都有创意喷泉和雕塑。它仿佛是千年古都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将现代埃里温的艺术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br> 埃里温阶梯广场是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标志性建筑,兼具历史意义与现代艺术特色,原计划于1971年建设,由苏联建筑师亚历山大·塔曼尼扬设计,旨在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因苏联解体导致资金中断,最终更名为“埃里温阶梯”,并保留了“社会主义大阶梯”的别称。阶梯总长500米,共675级,依山而建,部分顶部为未完工的钢筋结构,形成独特的“断崖式”景观。(引自)<br> 这座阶梯实际上是一个现代艺术展览馆,共分五层,每层都设有室内展厅,展示着亚美尼亚当地艺术家的雕塑和绘画等现代艺术作品。可惜我们又错过了开馆的时间了。 大阶梯内部设有当代艺术馆,每层展示不同主题的艺术作品,包括装置艺术、雕塑及历史图片。广场周边有艺术雕塑、喷水池和花园,白天为休闲公园,夜晚则聚集酒吧和咖啡厅。顶部设有亚美尼亚苏维埃50周年纪念碑,可俯瞰埃里温市区及远处的亚拉拉特圣山。(引自)<br> 背景远处就是亚拉腊山,下面就是埃里温城区。 从阶梯广场下来已经快晚上九点了,小沈导带我们步行去吃晚餐。 到达餐厅已经是九点了,没有想到餐厅里面还有那么多游客,还有歌舞表演,原来这边的作息有些像新疆那边一样。 亚美尼亚的帅哥美女很多的。 晚餐很丰盛,很多大菜都是最后才来的,这是烤制的很香的鸡肉,可是我们已经吃不动了,总结这些天在这边吃饭的规律,坐在餐桌旁边已经有饥饿感了,所以看到桌上的面包首先抓起来吃,面包是消除的最快的,后面好吃的来了就已经饱腹了,吃不完了,每次都是剩下大菜。 这天太晚了晚上10点我们要离开了。 我们这天从早上8点出发去亚美尼亚,经过海关出入境来到了这里,看到了小高加索高原的美,到达酒店已经是晚上11点了,赶快休息吧,因为第二天又要出入境回到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现在感觉应该在这里多住一天。因为亚美尼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立为国教的国家,也是《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这里的景点几乎清一色是古老的修道院和教堂。 6月19日早上在酒店门外又意外的看到了神山的风采,之前小沈导告诉我们:前几天他带的团因为天气不好,所以运气没有我们的好。很庆幸我们在昨天就看到了神山。 在酒店早餐后我们又拿着行李出发了,今天晚上又要回到第比利斯,不知道今天的行程有没有惊喜。 上午9点我们出发去第一个打卡的——深坑修道院。 在深坑修道院外面我们再一次近距离的看到亚拉腊山峰,可惜它现在在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人只能远观他们心目中的神山。 亚美尼亚“深坑修道院”Khor Virap的字面意思是“深坑”,使用该名称是因为这个地方曾囚禁亚美尼亚国王Tiridates三世的皈依基督教的导师圣格里高利。在获得合法身份前的13年,圣格里高利一直被关押在这座深坑里,据传说这里遍布毒虫,但他靠着奇迹和一位女子的帮助才幸存下来。如今,Khor Virap成为了亚美尼亚重要的朝圣地之一,有多座教堂建在这里,还有祭坛设在深坑里。(引自) 深坑修道院的主体建筑包括一座大教堂、一座钟楼和一座博物馆。这个修道院从外观上看平平无奇,但因为这里有一个广为传播的传奇故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br> 这个阶梯应该就是通往地下室的,沈导说下去的路不好走,我怕危险不敢探险,也没有看到有人出入这里。<div>据传,公元287年,一位名叫圣格里高利的传教士,来到亚美尼亚传教,却触怒了当时镇压基督教的国王梯里达底三世。国王将他囚禁在山中深坑长达13年,在这13年里,这个传教士凭借着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奇迹般地存活下来。后来国主身患重病,百医无果,在绝望之际,圣格里高利被从深坑中救出,并成功治愈了国主。国主深受感动,最终皈依了基督教,从此基督教成为了亚美尼亚的国教。(引自)</div> 教堂内部不大,布置的比较昏暗。 在深坑修道院,还可以远眺亚美尼亚人们心中的圣山——亚拉腊山,一座《圣经》中的记载的神山,《创世纪》里记载的诺亚方舟最后的停靠地。对于奉基督教为国教的亚美尼亚人来说,亚拉腊山是他们的精神象征。尽管亚拉腊山的形象被镌刻在亚美尼亚的国徽上,但它实际上位于亚美尼亚世仇土耳其境内,上演着“自家的神山在别人家的院子里”的神奇故事,可以说,这座圣山是亚美尼亚人心中永远的伤痛。亚拉腊山海拔超过5000米,是一座终年白雪皑皑的雪山。(引自)<br> 下面就是亚美尼亚和土耳其的边境线,只是一圈矮矮的篱笆,篱笆外面便是土耳其了,看到的那条路在土耳其境内,那边一片绿地。 下山了,穿过这片售卖小街,看到了很多特色商品。 上午10点我们离开了深坑修道院去打卡今天第二个景点——加尼神庙。 中午11点过我们终于到了神庙外面了,走过这条小街就可以看到了。 加尼神庙位於亚美尼亚首都叶里温以东28公里处的加尼村,加尼村是一个在科泰克省(Kotayk)的村落,以堡垒群著名。 约建於西元前2世纪至5世纪,当时在铜石并用时代的居民点上建立了加尼堡垒,有防护城墙废墟和希腊罗马式的多神教庙宇等。在1世纪至3世纪时,建筑群废墟则包括大厅、住房和浴室。(引自) 西元2世纪初,加尼村当时宗教信仰和希腊人一样,山里就出现这座希腊神殿,因为亚美尼亚人4世纪后改信基督教,号称全世界最早信基督教的国家,因此希腊神殿又称为异教徒神庙,神殿旁还有罗马浴池遗迹,保存还算不错。加尼神殿原来是亚美尼亚国王夏宫所在地,是希腊文化末期(西元2世纪)亚美尼亚文化的唯一遗迹。(引自) 神殿在17世纪的地震中神殿几乎完全被破坏,我们只能看到1976年再建造的太阳神殿。人们为了信仰,不懈努力拼搏,让一座数前年的建筑重新站在原地,以供后人瞻仰。 这个建筑实际上是个座落於隆起墩座上的圆柱式庙宇,顶部由24根支柱所支撑,是仿造雅典的巴特农神殿(Parthenon)而建的;不像其他希腊罗马式庙宇,它是采用青色和黑色的玄武岩修建的,格调非常优雅。根据记载显示,庙宇的兴建开始於西元115年,该建筑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宣告亚美尼亚为罗马的一省,这庙宇最终於1386年被帖木儿人所掠夺,并於1679年被地震所摧毁。大部分的原本建物主体与砖块直到第20世纪仍旧屹立於原址,以至於在1965至1975年间可以重建该庙宇。(引自) 我们在加尼神庙遇到了非常友好的亚美尼亚人,热情开朗活泼,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显示了他们的魅力。 这群孩子各个好客充满了活力。 虽然这里只是遗留的太阳神殿,但是这座宏伟的建筑依然吸引非常多的游客。 看看这群幸福的一大家子,好羡慕哦,我们现在缺少这种气氛了。 离开太阳神殿路上又看到了这么一家人。 这个小帅哥真可爱。 美好的一上午游览结束了,她让我们知道了这些就是这个高加索小国的魅力所在,历史悠久,人民友好,社会稳定,景色优美。 去往出口时还要喝点水。 下午1点我们出门了,还不能吃午饭,继续在亚美尼亚打卡第三个景点。 亚美尼亚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非常适合石榴生长,成为当地标志性水果,石榴在亚美尼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成为西安市的市花。这些大石榴很惹人爱。 不放过这些路边小景。 第三个打卡地是格加尔德岩石修道院,我们下午1点到了这里,这里又是有众多的游客。 亚美尼亚格加尔修道院其著名的凿岩式教堂和陵墓是一保存完整的亚美尼亚中世纪修道院建筑及装饰艺术之典范,当中许多创新的设计对此区其後的建筑发展有著深远的影响。遗产概述格加尔修道院包含许多的教堂和陵墓,其中大部分是凿岩建设而成。(引自) 在这片山崖上面有许多岩洞,就像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的格雷梅露天博物馆一样。格加尔德修道院,拥有非凡的岩洞教堂和坟墓,是中世纪亚美尼亚修道院迄今整体建筑和装饰艺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代表;其不拘一格,开拓创新的建筑风格对此后这一地区的建筑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geghard意为“圣矛”,指的是传说中耶稣上十字架以前,罗马士兵用来刺过耶稣身体的矛。这座修道院创建很早,修建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圣矛”的一部分。不过现存的岩中修道院建筑年代是公元13世纪,修建者是亚美尼亚的大贵族Zakarian和Proshian家族。修道院全部建筑都是从山岩中开凿出来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引自) 格加尔德修道院位于首都埃里温东南40公里的峡谷中,在7世纪到10世纪古代记载中,叫做“艾里凡克”,它在亚美尼亚语中的意思是“岩洞教堂”。修道院建筑群坐落在13世纪所建的围墙中,包括一座中心教堂及其门廊、两个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寝陵。在出口处有依山势本身的层次修凿的许多礼拜堂和小密室。围墙外以西是在岩石中凿成的礼拜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64年。修道院的中心教堂建于1215年,迄今为止保存完整。门廊建于1225年。一座岩洞教堂建于13世纪30至50年代,在中心教堂门廊西北,另一座建于1283年。寝陵位于第一座岩洞教堂斜上方,有外廊,12米见方,4排列拱坐“井”字型交叉,4个交点为4根粗壮的石柱,中间拱顶上是天窗,极为壮丽。寝陵及其外廊均建于1288年。(引自) 现在的格加尔德修道院包括一座主教堂(Katoghike教堂),两处岩洞教堂,和一处王公寝陵。主教堂内部有完好的装饰,供奉着圣母和圣子。 Katoghike主教堂的外墙和内部的廊柱、穹顶全部是由大块的花岗岩石堆砌拼接而成,教堂分为内庭和外堂,内廷供奉着圣母圣子,外堂摆放着几排长椅,有信徒在内廷入口的烛台前,点亮烛火,祈祷。厚实的岩石窗台投进幽幽的光,成了教堂唯一的采光。(引自)<br> 这座教堂曾经存放着罗马士兵刺伤耶稣的长矛,格加尔德(Geghard)在亚美尼亚语中意为“圣矛”,因此从13世纪开始,修道院被称为“Geghardavank”。至于什么时候改为格加尔德修道院,并没有确切的日期。现在这把长矛被存放在另一座名为埃奇米阿津(Etchmiadzin)的教堂里。格加尔德修道院里还曾存放过据说来自诺亚方舟的木头碎片,不过现在也保存在埃奇米阿津教堂。2000年格加尔德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引自)<br> 教堂里面的采光全凭这种屋顶开天窗的模式,过去没有电力和照明设备,先人们太聪明了。现在这种特殊的光束也被后人们充分利用了。 引用同团朋友编辑的视频,与大家分享,我拍摄的不理想。 引用同团朋友拍的照片,岩石教堂内部,如此巨大的空间,不知道是怎样完成的。 岩壁上仅存雕刻了。 从岩石教堂出来下午3点我们才吃上午饭,小沈导又把我们带回了前面那家中餐馆吃饭。 午餐后我们继续出发,今天的打卡点还没有走完,我最期待的自然风光塞凡湖还没有去到。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塞凡湖,首先乘船游湖20分钟,然后再去小山头上面的教堂。 湖边码头停了很多游艇,我们抓紧时间登船。 塞凡湖是高加索地区最大的高山湖泊,位于亚美尼亚境内,距首都埃里温约60-65公里,湖面积约1,360平方公里(525平方英里),湖面海拔1,900-2,000米,最深处达100米,它是由火山熔岩堵塞古河谷形成,冰川融水灌注成湖,距今约25万年。(引自) 湖名源于亚美尼亚语“黑色寺院”(Sevan),因西北角小岛上4世纪用黑色材料修建的古寺院(戈克恰伊湖)得名,突厥语意为“蓝水。湖域被纳拉杜兹岬和阿尔塔尼什半岛一分为二,东南为大湖,西北为小湖,两者通过宽8,500米的水道相连。四面环山,属构造陷落湖,属内陆湖,由拉兹丹河注入黑海。湖水清澈如镜,倒映雪山与云海,被称为“高加索明镜”。(引自) 这里湖水很美,远处的小山也很美。 我们沿着山路登上山头,在这里看塞凡湖更美。 塞凡纳旺克修道院(SEVANAVANK,9世纪),这座意为“黑色寺院”的修道院,巍峨于塞凡半岛之颠,建于9世纪,很小,很古拙,大门紧闭。十一个世纪的风霜里,不知俯瞰过多少丝路上的商队,塞凡湖名也因它而来。修道院里早已空无一物,只有院子里的各色十字架石记录着往日的辉煌。不得不提的是用当地特有的绿石雕刻的十字架石,让满院的灰黄色竟有了几分湖水的神韵。(引自) 塞凡纳旺克修道院(Monastery Sevanavank)就建在塞凡湖边的山丘上,仅存的两座教堂由黑石砌成,据说,塞凡湖的名字就是由亚美尼亚语“黑色教堂”而来。虽然他们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但是千年前的建筑依然矗立在这里,实属不易。 修道院建于公元9世纪,原来由三座教堂组成,位于东侧的复活教堂毁于苏联早期的无神论运动中,现存的圣使徒教堂和诞神圣母教堂,规模都不大,外形也相似。(引自) <div>夏季的时候,黑色修道院和漫山遍野的花形成强烈对比,让这片建筑群有亚美尼亚最美修道院之称,这里不仅景色迷人,更是避暑的好去处,对于怕热的小伙伴来说,亚美尼亚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这里,你可以远离炎热的侵扰,享受一份宁静与清凉,同时,还能领略到亚美尼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br></div> 远眺湖面她就像一面镜子很美。我们在这里玩耍了两个小时,离开时已经晚上7点半了,我们还要去第比利斯,赶紧去吃饭吧。 塞凡湖不远有一个小镇,我们在这里吃晚餐,晚餐时小沈导告诉我们,我们后面还有一个景点没有走到,但是天色已晚,我们还要去第比利斯,经过与大家协商,最终全团都同意还是直接回去格鲁吉亚吧。 这个小镇也很美, 晚餐后告别小镇,我们踏上了回第比利斯的路,经过了近5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在20日凌晨两点安全抵达第比利斯酒店。感谢开车的司机师傅了,连续开了这么久的车把我们安全送到了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