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南小的美篇

阳光南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非遗技艺,做文化传人</span></p><p class="ql-block"> ——赛罕区南门外小学三(3)中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习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课外知识,了</span>解其历史、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7月19日赛罕区南门外小学三(3)中队在内蒙古城市规划馆,跟随非遗传承人张忠为老师一起参加了蛋雕非遗活动,解锁了一场关于耐心、匠心与创新的奇妙旅程。</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张老师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蛋雕的历史渊源。原来,蛋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间手工艺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翻看资料册,原来蛋雕不仅是手艺,更藏着民俗密码——寒食节的彩绘蛋、婚俗里的“喜蛋”、节庆时的装饰蛋,每一枚都印着时代的印记。脆弱的蛋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真正拿起刻刀时,才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分量。学生们有的想刻哪吒,有的想雕荷花,还有的想把天安门刻上去。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在蛋壳上勾勒出心中的美好图案。</p> <p class="ql-block">  在雕刻环节,每一刀都需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蛋雕艺术的不易,也感受到了手工艺人的匠心精神。当手中的刻刀在蛋壳上缓缓游走,一点点刻画出图案的轮廓,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蛋雕作品造型精美、工艺独特,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人们的生活风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这次蛋雕非遗之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探索传统文化的道路。它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在挑战中锻炼了耐心和毅力,在传承中领悟了文化的力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雕刻蛋雕,更懂得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指尖流转、在生活里生长的活态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