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益阳是湖南省中北部的重要城市,地处洞庭湖南岸、雪峰山东麓,素有“银城”“鱼米之乡”“黑茶之乡”等美誉。益阳濒临资江,水运发达,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白银流通如织,故得名“银城”。明嘉靖年间,东门城楼题刻“银城”二字,更让这一美誉深入人心。尽管益阳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矿、锑矿等),但并无银矿,其“银城”之称完全源于商贸或城门文化,而非矿产。</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日端午假期朋友相邀自驾来到了这里,感受益阳古城明清古巷的沉浸式文旅体验。</p> <p class="ql-block"> 益阳秦代置县,从未更名,是楚文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三国时期为军事要地,明清因水运兴盛。三国时期鲁肃与关羽的“单刀赴会”即发生于此,成为《三国演义》的经典桥段。益阳古城墙畔地方政府建造了关羽塑像,塑像呈现关羽持刀傲立的经典形象,衣袂翻飞,展现其“威震华夏”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这尊塑像不仅是一尊雕像,更是一段历史的凝视。关羽忠义千秋,威震华夏,他的精神早已融入益阳的血脉。他横刀立马,目光如炬,似在回望三国烽烟,又似在守护一方安宁。</p> <p class="ql-block"> 这尊关羽塑像巍然矗立,英姿飒爽,气势雄浑。他丹凤目微睁,卧蚕眉高挑,面如重枣,五绺长髯随风轻扬,仿佛仍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p> <p class="ql-block"> 踏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古城墙,现存的东门这段约两百米城墙,虽只是往昔辉煌的冰山一角,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雄伟壮观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东门古城墙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为防御蜀将关羽的骑兵,在资江北岸修筑土堤(即“鲁肃堤”),成为城墙的雏形。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胡海洋修筑土城墙,奠定了城墙格局;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为青砖城墙,现存东门为清代遗存。城门堞楼为观景台,可俯瞰资江十景,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作为益阳历史的“活化石”,古城墙承载了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是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现存的城墙遗迹不仅是历史景观,更成为传承地方历史、增强文化凝聚力的精神地标。</p> <p class="ql-block"> 城墙采用规格统一的青砖砌墙中间填土的结构,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城墙的坚固性,又能有效地抵御洪水和外敌入侵。城墙基宽4米,顶面宽2.35米,残高约3米。</p> <p class="ql-block"> 由于益阳地处资江沿岸,水患频发,古城墙在设计和修建中融入了防洪考量,兼具防御与抗洪双重作用,体现了古人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智慧,是当地应对水文环境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的每一块青砖、每一道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些保存完好的城砖文字,更是珍贵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漫步其间,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时士兵在城墙上巡逻守卫,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p> <p class="ql-block"> 作为古代益阳的城防设施,古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有效抵御了外敌入侵,保障了城内居民的安全,是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实物见证,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战略和筑城技术。</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是岁月长河中沉淀的历史丰碑,承载着千年古城的厚重记忆与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更是一座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文景观。它见证了益阳的变迁与发展,是益阳人民心中的骄傲与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随后游览了文昌阁。益阳文昌阁始建于宋代,初称“学宫”,后改称圣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为祠,定名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象征文运昌盛与科举功名。选址资江北岸,取“东方有塔(三台塔、斗魁塔),西方来水(资江)”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整体布局采用一楼两亭结合的建筑式样,由中心楼文昌阁和两侧游廊连接的东亭、西亭组成。中心主体为八角楼,两侧为四方亭,取四面八方之意;一楼两亭三位一体的建筑构成,取古代科举三甲之意。</p> <p class="ql-block"> 2018年重建的古建筑群包括中心八角楼(高19.9米)、两侧四方亭及116米游廊,采用明清木质结构,融入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展现益阳本土风情。</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曾是革命火种的重要传播地,1924年熊亨瀚在此创办《资江杂志》,以笔为剑,唤醒民众。如今,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市民休闲的文化地标,晨光中静谧安然,夜色里灯火辉煌,古今交融,韵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 东西游廊和东西游亭采用苏式彩绘。在游廊和亭子的壁画彩绘中,注入大量益阳本土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绘画元素,同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构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楼阁。</p> <p class="ql-block"> 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文昌阁广场,木质长廊蜿蜒伸展,朱红栏杆与雕花窗棂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远处资江碧波荡漾,江水轻拍岸边,泛起层层细碎银光,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划破平静的镜面。</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是以榫头+卯眼的凹凸咬合连接木构件,无需铁钉,通过构件间的相互制约增强整体稳固性。镂空雕花门窗通过榫卯拼接固定,形成“冰裂纹”“万字纹”等传统图案,兼具通风与装饰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东侧攀桂亭为四方飞檐翘角亭,高约9.7米,与文昌阁主体及西侧采芹亭构成“三位一体”的明清建筑群。其名“攀桂”源自“蟾宫折桂”典故,象征科举登第,寄托了益阳百姓对学子金榜题名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 站在阁前平台栏杆边远眺,对岸可见青龙洲大桥横卧江面,全球首座钢—UHPC组合矮肋桥面板的独特造型如“钢铁巨龙”,桥塔高耸入云,与文昌阁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桥下货轮缓缓驶过,汽笛声与江风交织,诉说着资江的航运故事。</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文昌阁前的绿树丛中,仿佛跌进了一幅被时光浸染的水彩画。鼻尖萦绕着湿润的草木气息,混合着老城墙砖缝里苔藓的清苦。忽然有片带着阳光温度的叶子飘落肩头,惊觉自己竟与百年前的读书人共享着同一片树荫——他们曾在这里踱步吟诵。</p> <p class="ql-block"> 从阁下眺望,文昌阁飞檐斗拱,气势恢宏。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的中式建筑艺术精髓,雕梁画栋,精美绝伦。那翘起的飞檐,仿佛展翅欲飞的鸟儿,灵动而又充满生机,给人一种轻盈欲仙的感觉。阁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与华丽。</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益阳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它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承载着人们对文化和知识的崇敬与追求。在过去,无数的学子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来到文昌阁,在这里诵读诗书,祈求文运昌盛。文昌阁也仿佛有着神奇的力量,庇佑着莘莘学子们学有所成,为益阳这片土地培养了无数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站在文昌阁前坪,抬眼望向对岸的益阳城区,像是铺开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资水在脚下缓缓流淌,像条银带把两岸轻轻分开。对岸的楼房高低错落,新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老街区的灰瓦屋顶在绿荫里若隐若现,新与旧就这么温柔地挤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风从江面吹过来,带着点水汽的凉,身后文昌阁的飞檐在风里像要动起来,眼前是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这一眼望去,好像把益阳的过去和现在都装进了眼里,踏实又亲切。</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明清古巷。从P2停车场这边进来已经是古巷的尾端,此处正好有从抖音上看到的揽月楼餐馆可以解决午餐,我们就从尾端往前游。明清古巷位于益阳市资阳区大码头街道,濒临资江,因水而兴。项目用地面积318.49亩,其中一期核心区域114.94亩,现存建筑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主,有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41处。</p> <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巷历史上曾属于老益阳三堡,兴起于明代,是益阳秦汉古城西延的结果,是益阳古城的发源地之一。保留有三条江南最美小巷、四大历史建筑、四大清代码头、七处传统民居、十七处民国商业旧址等。这里因水而起,是益阳工商业的发源地,是益阳历史的见证者,距今有3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黄包车显示清末民初益阳的繁华,既是传统农业社会解体的缩影,也是近代化艰难起步的见证。益阳濒临资江,水运发达,明清时期成为湘中北物资集散中心,上游的煤炭、木材、药材等通过资江运至益阳中转,再销往汉口等地,形成“毛板船”贸易(卸货后船体拆解可作木材销售),商业利润丰厚,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在此频繁流通。</p> <p class="ql-block"> 古巷以“明清商埠文化”为核心,通过“一廊三街四码头”等空间布局,打造沉浸式IP体验街区,重现“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的航运盛景。非遗项目如益阳弹词、皮影戏、小郁竹艺等在此集中展示,结合擂茶、甜酒等传统小吃,形成“活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古巷内现存17处民国时期的商业旧址,如永清正街上的老商铺群,包括同忆楼金号、孙家绸布店、太和瓷器店、周记秤铺、发鸿发伞铺等,这些店铺见证了益阳水运商贸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永清正街尾端有简易门楼作为入口,门楼上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引人注目。今年新开街后,永清正街被打造为“沉浸式IP体验街区”,融合民国风情与现代商业,如永安饭店、两三茶肆等复古店铺重现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揽月楼餐饮店。此处是抖音上介绍一家融合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餐饮体验的网红打卡地。店铺设计“古香古色,温馨雅致”,以明清建筑元素为基调,营造出老益阳的怀旧氛围,吸引游客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主打菜系以地道湘菜为主,如红烧肉、剁椒鱼头等益阳传统名菜,同时结合明厨亮灶模式,增强用餐体验的透明度和互动性。此店饭点时还常需排队,我们还好5人进来占了一个台子,为省时间点了抖音上该店的一个传统套餐。</p> <p class="ql-block"> 吃完中餐后首先逛永清正街。永清正街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至民国,是益阳古城商贸的发源地之一。街道以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传统建筑为主,麻石铺就的路面斑驳沧桑,两侧建筑通过“拱券撑墙”技术相连(全国独有),形成幽深的“一线天”景观,极具空间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 永清正街以“历史为骨、烟火为魂”,既是益阳工商业的记忆载体,也是文旅创新的典范。游客在此可触摸明清建筑的温度,品味市井美食,感受非遗活态传承,是体验“千年银城”精华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 街道保留了许多历史商铺,同时也引入了现代融合业态如瑞幸咖啡。瑞幸咖啡作为中国本土咖啡连锁品牌的代表,近年来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在老街区的门店布局上,形成了独特的“新咖啡+老街区”模式。</p> <p class="ql-block"> 街道既有“民国范”复刻的怀旧场景,也有网红小吃摊和文创店铺,居民摆摊、花鼓戏表演、街头练武等场景,展现了浓厚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古巷内保留的17处民国商业旧址中,孙家绸布店是其中之一。该店曾是益阳老城绸布业的代表商号之一,与全利、全和等绸布店共同构成当时商业主体,主要经营绸缎、布匹,反映了江浙商帮在益阳的商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古巷建筑群紧邻资江四大清代码头(如将军庙码头、苏州码头),商铺鳞次栉比,山墙高耸以防火,门面窄而进深长,适应沿河商业需求。建筑风格南北交融:既有江南小巷的婉约(如弯曲幽深的麻石路),又融入益阳本土的粗犷(如厚重砖墙),部分建筑受江浙商帮影响(如绸布店的雕花门头)。</p> <p class="ql-block"> 街头李彦导演团队作品《那年银城》广告牌。以益阳明清古巷为舞台,讲述抗战时期码头江湖故事,预计2025年国庆公演。李彦导演团队是湖南本土极具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创作团队,专注于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的跨界融合,以“幻境IP”系列沉浸式文旅演艺作品闻名。代表作品有《橘洲·江天暮雪》、《德夯幻境》等。</p> <p class="ql-block"> 古巷魏公庙门前停有一辆民国时期的轿车。魏公庙始建于明末,因祭祀河运保护神“魏公”得名。魏公原型为清代资江上的排工(排古佬),因保佑船工平安而被奉为水运之神,香火延续至今。此处展示民国轿车是为了还原当时商贾云集、富庶繁华的场景,象征水运时代与近代交通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 益阳老茶馆延续了益阳资江码头的商贸文化,历史上曾是商贾、船工歇脚交流的场所,如今通过茶艺表演、非遗展示等方式活化历史记忆。建筑保留明清至民国风格,青砖黛瓦、木质门窗,内部设有天井、戏台和四方茶桌,还原了传统老茶馆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月明楼。月明楼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为两层红砖建筑,曾是资江码头旁的饭店与灶屋,见证了益阳大码头时代的商贸繁荣,承载了老益阳人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启动重建,作为明清古巷街区的“空间核心”与“文化代言者”,设计方案经过两年多论证,最终采用湘北传统建筑风格,融合鹤颈弯椽轩顶、三滴水形制等元素,凸显地域特色。二层为主入口大厅,面向资江方向开放。</p> <p class="ql-block"> 月明楼处的江堤上建有《益阳三国文化走廊》碑。此处是益阳市资江风貌带建设的核心文旅项目,以三国历史为主题,通过文化墙、亭台楼阁等载体,生动再现了益阳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益阳为吴蜀争夺荆州的前线,双方屯兵超5万人,留下丰富历史痕迹。风光带文化墙全长2530米,包含694幅浮雕,涵盖三国成语(433块)、益阳三国故事(15幅)、名家书法(41幅)、遗址(10幅)等,其中108米锻铜浮雕采用黄铜、紫铜等材料,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三国文化走廊以历史为魂、景观为形,通过现代手法活化三国文化,成为益阳文旅融合的典范。其沉浸式设计、高互动性及与明清古巷的联动,值得深度游览。</p> <p class="ql-block"> 沿线街道墙上也挂有多幅三国成语。益阳明清古巷的三国成语体系,既是对经典文化的再现,也通过在地化叙事(如单刀会遗址)强化了历史真实感。结合光影、非遗与触摸式体验,感受“成语活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月明楼的背面有一戏台正对月明广场。月明广场是景区核心活动场所和文化地标,集历史展示、演艺活动、灯光秀等功能于一体。作为开街仪式、大型演出、灯光秀的主会场,兼具游客集散与文化体验功能。2025年“五一”期间的国潮集体婚礼、三国主题灯光秀均在此举办。</p> <p class="ql-block"> 月明广场旁茶苑是景区内融合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的特色场所,依托古巷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内部陈设以古典雅致为主,搭配绿植与木质家具,营造静谧的品茶环境。提供益阳特色茶饮,如安化黑茶、芝麻豆子茶、茉莉花茶等。</p> <p class="ql-block"> 广场旁有明清古巷的全景立体图。益阳,这座承载两千年历史的“银城”,以资水为脉、文化为魂,将千年文脉与市井烟火凝练于明清古巷之中。这条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既是老益阳的底片,也是新益阳的名片,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着“历史可触摸、文化可品尝”的文旅融合典范。</p> <p class="ql-block"> 广场旁有"明清秘境"游乐项目,按其门口的介绍类似于鬼屋。中国的所谓"鬼屋"都是一种沉浸式恐怖体验:如以“明清时期的某个环境”为主题,结合真人NPC追逐、解密任务、环绕音效等,有“鬼屋模式”“护送模式”等多种玩法,恐怖指数较高。</p> <p class="ql-block"> 无数花伞在街道上空绽放,仿佛一场流动的艺术展,将平凡的日常渲染成诗意的画卷。花伞下的街道,是色彩与情感的交响,是实用与美学的共生。它让街道焕发温柔,也让每个行人成为这幅“人间水墨”的执笔者。</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老街上的韩家堂,此屋为典型的湘赣派合院建筑,兼具徽派元素,以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为特色,内部布局对称典雅,雕梁画栋间展现明清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 此堂据传为民国时期药材商韩鹤天(后改名陈鸣九)家族所建,其经营的“福昌药号”曾是益阳药材行业龙头,韩家堂后成为中医文化展示地,延续药香传统。建筑命名“堂”而非“宅”,或与家族“从善堂”的商德传统相关,体现“诚信为本”的湖湘精神。</p> <p class="ql-block"> 街中小主更衣国风体验馆提供汉服租赁与拍照服务,契合古巷氛围。所谓国风体验就是以古代服装为媒介,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旅创意相结合,成为古街“沉浸式IP体验”的重要一环,满足游客对传统美学的探索与想象。</p> <p class="ql-block"> 街中的打卡景点"巷往好时光"。当无数灯笼在街道上空高悬,暖黄的光晕倾泻而下,整条街巷便化作一条流淌的光河,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焕发出节庆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 古巷中的名宅大院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展示,更是益阳“千年银城”水运商贸文化的活态缩影。王家大院、郭家大院等以其保存完整的商宅结构与历史故事,成为探访古巷不可错过的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 古巷中的"茅屋音乐"馆是一家融合传统民乐与现代元素的特色音乐馆,既保留了古巷的历史韵味,又通过创新演绎赋予其新的活力。茅屋音乐以古筝、竹笛、箫等传统乐器为主,演奏曲目如《古巷琴韵》《江南古巷》等,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同时,部分作品融入Rap或电子元素,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ap版》,形成反差碰撞的听觉体验。</p> <p class="ql-block"> 复建明清古巷既是历史的回声,也是当代文旅创新的缩影。在这里无论是静听一曲《古巷月》的幽远,还是参与电音派对的喧闹,都能感受到传统与潮流的共生之美。傍晚至夜间游览,搭配灯光秀与市集,体验会更完整。</p> <p class="ql-block"> 街边宣传牌上介绍三国时期的经典故事"单刀赴会"。公元215年,孙权因刘备拒还荆州,派鲁肃在益阳设宴邀请关羽谈判,暗中埋伏刀斧手意图胁迫。关羽明知危险,仍仅带周仓一人,手持青龙偃月刀赴会。席间,鲁肃索要荆州,关羽以“乌林之战刘备有功”为由拒绝,并借机挟持鲁肃至江边,安全返回。该故事展现了关羽的胆略、智慧与威严,后演变为成语。</p> <p class="ql-block"> 古巷中的青石板路上绘出了一座绳索桥的图案,象征资江古渡口的船缆或码头文化,呼应益阳作为水运商埠的历史。图案颜色与石板路形成反差,非常适合游客的创意摄影。</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从永清正街的尾端进来,走穿了整条正街才来到古巷的游客中心。这里应该是探索明清古巷的起点,可获取地图与表演活动时间表,合理规划路线以体验建筑、非遗与美食(如擂茶、酱板鸭)的多重魅力。</p> <p class="ql-block"> 从墙边信息总览图上可以看到,景区一期建成的署名景点包括停车场有31处之多,我们是沿着主路永清正街一路游过来的,标注的景观尽可能都看了,两边的小巷就顾不上这么多了,但景区大力宣传的三条江南最美小巷还想找到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指路牌上看到三条小巷灯笼馆巷、玉陵坡巷、魏公庙巷都往右走。景区历时6年采用传统“桐油石灰”工艺修复5.6万平方米古建筑群,毫米级测绘保留原始肌理,这样的江南最美小巷应该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门前别具一格的遮阳小亭。设计灵感源自传统草帽,以竹、木、草编等天然材料打造,轻盈透气又不失稳固。其独特的造型与自然融合的设计,既承载着传统美学的精髓,又兼具实用功能,为游人提供休憩与赏景的双重享受。</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最美小巷之一灯笼馆巷。该巷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因巷内聚集纸扎灯笼作坊与商铺得名。鼎盛时期,十余家灯笼铺夜间点亮灯火,形成“灯市如昼”的盛景,宛如“流动的光河”,故称“灯笼馆巷”。</p> <p class="ql-block"> 走入巷内看到两侧4米高青砖墙以“拱券撑墙”技术相连,全国独有。麻石铺就的巷道与高墙构成“一线天”视觉效果,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其魅力在于将实用功能(遮风挡雨的拱券)、商业记忆(灯笼市集)与美学意境(光影诗画)完美融合,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走廊。</p> <p class="ql-block"> 巷口的荫记民宅作为明清古巷的微观缩影,其砖瓦间凝结的不仅是建筑智慧,更是一段“因商而兴”的城市记忆。明清时期,古巷作为益阳水运商贸中心,许多民宅兼具居住与商铺功能。荫记民宅作为富商宅邸,见证“金湘潭、银益阳”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心愿墙前。景区鼓励游客书写对古巷的祝福、个人心愿,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以古巷标志性元素为造型,在墙上悬挂许愿牌,强化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 许愿墙旁设置有摔碗酒体验区,游客可饮毕当地米酒后摔碗,伴随锣鼓声与非遗表演,气氛热烈。“摔碗酒”是近年来结合传统民俗与文旅体验的创新项目,其设计灵感源自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壮行酒与和解仪式,旨在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互动体验。</p> <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巷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商贸历史形成了全国罕见的建筑奇观,“拱券撑墙”结构技术源自古罗马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极为罕见。大宅的恢弘尺度与精美砖雕,彰显了明清益阳作为湘中商埠枢纽的财力。麻石巷道的铺设更象征“十五里麻石街”的鼎盛繁华。</p> <p class="ql-block"> 又转到了灯笼街的这一头。灯笼产业反映了益阳“金湘潭、银益阳”的商贸地位,益阳古巷灯笼的魅力,在于其既是“活态博物馆”中的历史标本,又是被重新点亮的城市记忆。它用光影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成为触摸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另一条最美小巷"玉陵坡巷"。玉陵坡巷以人物传说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乾隆皇帝到此一游,将拴马之地取名“御马桩”,到后来便写成了“玉马庄"。御马桩南边的羊肠小道建起一条小巷,以玉菱小姐的芳名命名,因旧时有坡,便将小巷取名“玉菱坡巷”,后来人们习惯写成“玉陵坡巷”,这就是玉陵坡巷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养性花园。养性花园是一处融合历史记忆与当代文旅体验的独特空间,其名称源自市井俗称,承载着老益阳的市井文化与休闲传统。养性花园原名“养性花圃”,位于老益阳二堡(明清时期商贸核心区),是当地居民对这片绿地的习惯性称呼,反映了益阳人注重生活雅趣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该区域原来可能为商贾大户的私家园林,园内种植蔷薇、络石等植物,春季花开时形成“花海”景观,青砖墙与藤蔓交织,呈现“百年老宅与蔷薇相遇”的诗意画面。现在花园以“小而美”的景观和深厚的市井文化底蕴,成为明清古巷中兼具休闲性与文化性的“慢生活”空间。</p> <p class="ql-block"> 又转回到了月明广场,戏台上有一场演出刚刚结束。月明广场是景区文化展演的核心舞台,以免费、高频、多元的文艺表演著称,此时正是端午小长假期间,这里上演了龙灯、彩莲船、蚌壳舞、地花鼓等传统表演,6条“巨龙”腾空翻飞的场景尤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永乐清平"牌坊附近,这里有小溪流水鸟语花香摆脱了商贸区的喧嚣形成了一个安静的牌坊花园。景观水系中引入了生态浮岛、水生植物净化带(如菖蒲、芦苇),提升水体自净能力。</p> <p class="ql-block"> 花园中的绿色植物不仅承载着生态功能,更是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植物中的精神符号是传统智慧的当代延续,将绿色环境与旅游结合,挖掘传说故事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 小花园中的柿子树,是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绝美意象,其红果绿叶不仅点缀了巷弄的幽深,更承载着吉祥的寓意与文人的诗意。春发新绿、夏遮浓荫、秋悬硕果、冬留枯枝,柿树以不同姿态呼应古巷季节变迁。</p> <p class="ql-block"> 永清正街牌坊为典型的“三间四柱”冲天式牌楼,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建造,未使用一颗铁钉,以杉木为框架,局部镶嵌砖雕与石雕,纹样融合资江波浪、商船等元素,体现益阳水运文化特色。牌坊顶部飞檐翘角,雕饰繁复,包含花鸟、龙凤等吉祥图案,与古巷青砖黛瓦的建筑群形成呼应。</p> <p class="ql-block"> “一巷立而万象生”,益阳明清古巷用建筑的温度、市井的浓度、创新的维度,诠释了何为“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站在古树前,忽然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复刻过去的形貌,而在激活那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基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永清正街牌坊不仅是古巷的物理入口,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其榫卯技艺凝结古人智慧,命名承载盛世理想,而当代的文旅创新则让它成为益阳“老底片”与“新形象”交融的缩影。“穿过这座门楼,仿佛一步跨入了明清市井的烟火人间。”而对于我来说,走过这座门楼明清古巷景区就游览完了,应该说是随心所欲的漫游,尽管也有些景点没有看到,但是可以感觉来到这里仿佛翻开了一部活态的历史画卷,青砖黛瓦间流淌的不仅是资江的水韵,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烟火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