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在2025年4月上、中旬去西安小住了20来天,在游览了市中心及其周边众多景点之后,领略到这座古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韵味。每砖每瓦,每街每巷,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也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古老魅力与现代活力的完美交融。下面对我们去过的景点逐一做个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地处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及永宁门:</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城垣建筑。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到14米,底宽15到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有13.74公里。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东门-长乐门,南门-永宁门,西门-安定门和北门-安远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p><p class="ql-block">永宁门建于隋初开皇二年(582年),门上建有城门楼,门外有瓮城箭楼、月城、闸楼层层拱卫,门外还有吊桥。是西安城历史最久,沿用时间最长,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1961年3月4日,永宁门所属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永宁门所属西安城墙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其实是西羊市、洒金桥等多条街道的统称。由于名声在外一年四季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深受大家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清宫景区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华清宫背靠海拔1302米的骊山,山上有1936年12月12日(民国二十五年)张学良、杨虎城为劝諌蒋介石达成共同抗日而扣押蒋的“兵諌亭”(以前也称过“捉蒋亭”)。2007年5月8日华清池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1月,华清池景区与骊山景区合并升级为华清宫景区。</p> <p class="ql-block">望湖楼</p> <p class="ql-block">五间厅</p> <p class="ql-block">瑶光阁</p> <p class="ql-block">昭阳门</p> <p class="ql-block">兵谏亭</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藏身处</p> <p class="ql-block">白莲榭</p> <p class="ql-block">乐善亭</p> <p class="ql-block">御汤遗址</p> <p class="ql-block">贵妃雕像</p> <p class="ql-block">御汤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雁塔建于西安市的荐福寺内,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位于西安市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将塔身改至七层至今。大雁塔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底层四面皆有石门。大、小雁塔均在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夜景</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模型</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兜率</p> <p class="ql-block">登塔远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雁塔广场位于西安著名的大雁塔脚下,广场以玄奘青铜雕像为核心景观,该雕像高4.98米,呈现玄奘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的典型佛教形象,象征其西行取经的宗教精神。主要包括北广场(一个规模宏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南广场、雁塔东苑、雁塔西苑(体现陕西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的风情风貌)、雁塔南苑、慈恩寺、步行街和商贸区组成,是我国最大、品位最高的唐文化休闲广场。</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玄奘像</p> <p class="ql-block">喷水池</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p> <p class="ql-block">西安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曲江飞行剧院</p> <p class="ql-block">贞观之治</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骑马雕像</p> <p class="ql-block">陜西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西安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西安音乐厅</p> <p class="ql-block">房谋杜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广场上多座唐代诗人的雕像,记录如下:(以下为扩展资料,从网上找来,不喜者掠过)</p> <p class="ql-block">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其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p><p class="ql-block">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河北义军对抗叛军,被推为盟主,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早年书法受外祖家殷氏、张旭影响,广汲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之营养,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极大,为百世之宗。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合称为“颜筋柳骨”。其书迹除《祭侄季明文稿》被公认为真迹外,其余作品真伪尚有不同意见。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丹州刺史柳子温之子,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p><p class="ql-block">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初任校书郎,进入夏州李听幕府。柳公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先后历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p><p class="ql-block">柳公权工于辞赋,擅长书法。其书初学王羲之,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于世。《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存其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p><p class="ql-block">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p><p class="ql-block">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772年—846年),唐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阳邑(今山西太谷,一说祖籍为同州韩城,今陕西韩城),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原籍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十九岁赴京兆府应试,获第一。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p><p class="ql-block">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晚唐时期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p><p class="ql-block">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p><p class="ql-block">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他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山东人,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后,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p><p class="ql-block">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后靠献赋才得以“待制集贤院”,先拒任河西尉,不久被改授为右卫率府兵曹(一作胄曹)参军。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离开朝廷。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p><p class="ql-block">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杜佑之孙,唐朝文学家、诗人。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p><p class="ql-block">杜牧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p><p class="ql-block">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阎立德(约596年—656年),本名阎让,字立德,雍州万年人。唐朝大臣、建筑家、画家。 武德元年(618年),担任秦王府士曹参军。武德四年(621年),跟随李世民平定洛阳,升任尚衣奉御。贞观年间,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曾受命营造唐高祖献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累迁工部尚书。显庆元年(656年),阎立德去世,获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于昭陵,谥号为“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阎立本(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唐朝时期政治家、宰相、画家。</p><p class="ql-block">阎立本出身贵族,继承家学,擅长绘画、工艺、建筑,且有政治才干。隋炀帝(605年-617年)时,官至朝请大夫、将作少监。唐高祖武德(618年-626年)年间,在秦王府任库直,太宗贞观(627年-649年)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其兄阎立德去世,阎立本继任阎立德为将作大匠,同年,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阎立本擢升为右相,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四年(673年),阎立本卒,享年七十三岁。</p><p class="ql-block">阎立本的画作涉及道释、人物、山水、动物等,而以人物肖像画著称。作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此外还有《外国图》《永徽朝臣图》《昭陵列像图》《历代帝王图》等。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发展。其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远超过南北朝和隋代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一作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p><p class="ql-block">唐睿宗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于普通仕宦之家,在兄弟四人中行次居末。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能精通经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举上屡举不第。开元十四年(726年),他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而作《宴词》《送别》等诗。做官不久后,他受人诬谤,拂衣去官。此后,王之涣在居家十五年期间,游历鹳雀楼而作《登鹳雀楼》,远游边塞期间作《凉州词二首》,与高适、王昌龄等人联唱迭和,留下旗亭画壁的典故。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再入官场,任文安郡文安县令期间,他以为官清白、公平著称。但不久后,同年二月十四日,王之涣便因疾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天宝二年(743年)五月,他归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墓志铭。</p><p class="ql-block">王之涣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诗多被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在他的作品中,以风景、边塞题材诗作尤为著名。他用词朴实,意境深远,西北风光的诗篇大气磅礴,韵调优美。但其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p><p class="ql-block">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p><p class="ql-block">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享年四十七岁,葬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少陵塬(凤栖原)。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p><p class="ql-block">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为匈奴后裔),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p><p class="ql-block">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怀素(737年—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长沙。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怀素早年出家为僧。大历三年(768年)至七年(772年),负笈赴京,走访名家,书名大振。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谒访颜真卿,向颜真卿介绍其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不久,怀素回湖州省亲。在湖州期间,拜会了陆羽、皎然等名士。怀素出家以后,经禅之余,弄笔不辍。后其觉得所见不广,又云游长安、洛阳等地,见到一些珍贵的书法精品,豁然开朗,书艺大进。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p><p class="ql-block">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小草“纸本”真迹的发现,也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素作为“天下第一草书”的作者,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写完于2025年7月18日</p><p class="ql-block">续篇为《千年帝都-西安》(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