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深化美术课程改革,提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教材的理解运用能力,组织开展了为期 2天的“鲁教版美术新教材暑期培训”。本次收获丰厚,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深度解析了鲁教版美术新教材的核心编写理念与显著变化。</p> <p class="ql-block">1. 素养导向,目标明晰:*专家系统梳理了教材如何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设定单元与课时目标。清晰认识到,新教材每一课的设计都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素养的浸润与养成。</p><p class="ql-block">2. 文化传承,内涵丰厚:教材显著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比重。学习到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基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民族艺术精髓,增强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3. 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新教材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培训通过案例剖析,展示了如何利用教材提供的线索或结合本地资源,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连接生活经验的有效学习情境,让美术学习“活”起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以美育人,向新而行</p><p class="ql-block">——2025年度小学美术新教材培训学习感悟 </p><p class="ql-block">一、新教材:核心素养导向的立体化变革</p><p class="ql-block">参加本次国家级培训后,我深刻感受到新版美术教材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大核心素养贯穿始终。特别是新增的"影视艺术"模块,通过动画赏析、微电影创作等内容,让传统美术课堂与现代视觉文化有机融合。教材中《非遗里的光影》《中国画与电影构图》等课例,生动展现了跨学科美育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二、新课堂:从技法训练到审美赋能</p><p class="ql-block">培训中专家强调的"三转变"让我醍醐灌顶: </p><p class="ql-block">1. 从"教画画"转向"育审美"——通过《色彩的情绪表达》等课例,引导学生用视觉语言表达思想 </p><p class="ql-block">2. 从"单一评价"转向"成长档案"——建议建立包含影视评论、美术日记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 </p><p class="ql-block">3. 从"教室局限"转向"社会美育"——结合教材中"校园微纪录片"项目,策划跨学科实践活动 </p><p class="ql-block">三、新挑战:教师角色的迭代升级</p><p class="ql-block">面对影视艺术等新内容,我意识到需要: </p><p class="ql-block">- 补足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学习基础剪辑软件操作 </p><p class="ql-block">- 开发本土化资源(如将地方皮影戏与动画原理结合教学) </p><p class="ql-block">- 构建"美术+影视"主题学习包,例如《用连环画理解蒙太奇》 </p><p class="ql-block">四、实践反思:让美育真实发生</p><p class="ql-block">返岗后立即尝试了培训推荐的"5E教学模式": </p><p class="ql-block">在《镜头里的故事》一课中,学生先通过经典电影片段发现构图规律(Engage),再用平板拍摄校园探索景别运用(Explore),最后小组合作完成"我们的校园宣传片"(Elaborate)。这种项目式学习让美术课真正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这次培训犹如一场美育的春雨,让我明晰了"艺术课程标准"在课堂落地的路径。未来将继续以新教材为舟,以核心素养为桨,在美术与影视的融合教学中,载着孩子们驶向更辽阔的审美海洋。</p> <p class="ql-block">美术学科新教材培训学习体会</p><p class="ql-block">登州实验小学 曹辉</p><p class="ql-block">2025年的暑假,因一场美术学科新教材培训变得格外充实且富有意义。我有幸参与其中,与众多同仁一道,聆听孔新苗教授、肖刚老师、李掖平教授、柴焰教授等业内名师授课,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美术教学全新的思考与感悟。</p><p class="ql-block">孔新苗教授对新教材的解读,细致而深刻。从课程目标的锚定,到教学内容的编排逻辑;从传统与创新交织的教学方法,到多元且科学的评价体系,全方位的剖析,让我清晰触摸到新教材的 “骨架” 与 “灵魂”,更明晰了在课堂中落地美术核心素养的路径,明白每一堂课的设计,都该是素养培育的阶梯。</p><p class="ql-block">肖刚老师分享的沉浸式备课方法,为我打开了备课新思路。他倡导深入挖掘教材 “宝藏”,扎根学生生活实际与兴趣土壤,搭建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当学生能在沉浸式体验里主动探寻美术知识,课堂便真正成为了艺术生长的乐园。这让我决心在备课环节深耕细作,用更具吸引力的课堂,点燃学生的艺术热情。</p><p class="ql-block">李掖平教授带领我们穿梭于电影艺术的奇妙世界,从美术视角解码色彩的情绪密码、构图的叙事力量、场景设计的氛围营造。这趟光影之旅,让我真切感知到美术与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深度联结,也催生了我将电影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新构想 —— 让学生在银幕与画布的交织中,收获全新艺术体验。柴焰教授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讲解,更是将科技赋能美术教学的图景清晰铺展。在数字浪潮中,新媒体技术是丰富教学资源的 “宝库”,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 “魔法棒”,我们唯有主动拥抱,才能让美术课堂与时代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此次培训,是一场照亮教学前路的光。未来,我将把所学转化为课堂实践的动力,以创新为笔,以热爱为墨,在美术教学的画布上,描绘更精彩的育人篇章,引领学生探寻美术世界的无尽魅力 。</p> <p class="ql-block"> 把握教学变革,提升实施能力</p><p class="ql-block">登州实验小学 李晓梅</p><p class="ql-block">培训不仅解读教材,更聚焦于“如何教”,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指导, 主要收获与体会:</p><p class="ql-block">1. 理念革新: 深刻理解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向全面育人和素养培育。</p><p class="ql-block">2. 教材吃透:系统掌握了鲁教版新教材的编写逻辑、内容特色与教学要求,对如何“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p><p class="ql-block">3. 能力提升: 重点提升了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力、情境化教学实施能力、多元化评价设计能力以及初步的跨学科教学整合能力。</p><p class="ql-block">4. 方向明确:对新学期如何依据新课标、新教材有效开展教学实践,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充足的信心。</p><p class="ql-block">5. 同行启智:认识到交流共享的重要性,从同伴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创新的火花。</p><p class="ql-block">未来行动计划</p><p class="ql-block">1. 深化内化: 整理培训笔记与资料,进一步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将培训所得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理念。</p><p class="ql-block">2. 实践探索:在新学期教学中,积极尝试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方案。选取1-2个单元进行重点实践,做好教学反思与记录。</p><p class="ql-block">3. 资源整合:梳理培训中获取的优质资源(课件、案例、素材),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校本化改造与整合,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p><p class="ql-block">4. 技术融合: 积极探索教材配套数字资源及常用教育技术(如平板绘画、简单剪辑)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提升教学效率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5. 持续学习与分享:保持学习热情,关注相关教研动态。在教研组内积极分享培训收获与实践心得,带动团队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让我感受到了: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打破了传统美术课重临摹、轻创造的模式。教材内容编排更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当代艺术的融合,例如新增的“非遗传承”“数字艺术”等单元,让我意识到美术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绘画技巧,更要培养他们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专家强调的“大概念教学”理念,也启发我思考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将美术与生活、历史、科技等多学科联结。</p> <p class="ql-block">本次暑期培训是一次理念的洗礼、技能的提升和方向的指引。它为新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点燃了深入探索美术教育新形态的热情。我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积极投身于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美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