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hugg

<p class="ql-block">伊阙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门石窟真正的大门</span>大门之上写着“龙门”两个字,伊阙门上的“龙门”两字出自陈毅元帅之手。</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即公元495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是一个集雕刻、书法、绘画、宗教、建筑等众多艺术形态于一身的艺术宝库,有着“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据统计,龙门石窟现存大小不一的窟龛有2300多个,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还有10万余尊造像和2800余品碑刻题记,密如蜂窝般的分布在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岩壁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潜溪寺开凿于唐高宗初年,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潜溪寺主室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窟内洞顶是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供奉的主像是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静穆慈祥的感觉。左侧大弟子迦叶,头部面额以下残损,双手合十立于束腰莲台上。右侧小弟子阿难,双手持一法器于胸前,同样立于束腰莲台上。两位弟子外侧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头饰高宝冠,面相丰满,颈有三道纹,项饰为链状,璎珞从两肩下垂至腹前,交叉穿璧垂于腿侧。岐巾从双肩绕肘直垂底座,左手横握净瓶,右手执麈尾搭于肩上。</p> <p class="ql-block">右胁侍大势至菩萨,立于仰覆莲束腰座上。头戴花蔓冠,冠中饰一宝珠,项饰为圆形垂珠式,左手捏一宝珠形物于胸前,右手提一环形物下垂。</p><p class="ql-block">二位菩萨与阿弥陀佛合称“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尊奉的对象。可以看到,这两尊菩萨像,造型敦厚、比例舒适、线条流畅,显示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端庄与文雅,龙门唐代大型菩萨像中,以这两尊较为优美,是唐代石刻接近成熟的艺术作</p><p class="ql-block">品。</p> <p class="ql-block">陈抟“十字卷碑”</p><p class="ql-block">一个敞口石龛,正壁上镶嵌了一块写着“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十字卷碑,碑高58厘米,横长200厘米。碑文是北宋道士陈抟书写的,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赞颂道家始祖老子的,意思是说做马就做奔向天上的神马,做人就做人中的龙,要不拘一格。仔细观察您会发现“岸”字缺少一横,而“逸”字缺少一点,“中”字则上下颠倒,如此另类的书法其实也反映了陈抟为人的放荡不羁。陈抟是唐代末年人,当时一直考不中进士,做不成官,于是就隐居山林,研究道教与书法。他是道教的传奇人物,把无极和八卦结合到一起,对道家象数派易研究很深,有“我国古代哲理大师”的美誉。同时陈抟的放荡不羁,在碑文的写法上也有体现。石碑除了碑面上主要的十个字之外,还镌刻了三段楷体诗、文。陈抟“十字卷碑”,字如其人,书体笔法豪放潇洒,浑厚奇伟,风格独特,历来为书法家们所称道</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雄才大略的一代君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去世了,他的第二个儿子元恪继位,史称魏宣武帝。次年,元恪决定在伊阙开凿石窟,为过世的父母祈福。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而建造的;</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单单是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可谓龙门众多石窟之冠。里面的主要造像是北魏石窟里常见的“三世佛”题材。正壁是以主佛释迦牟尼为中心的五尊佛像,分别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壁各有一佛二菩萨的立像。窟内主尊和胁侍菩萨,形体修长,脸颊清瘦、脖颈细长,神态怡然,微微上翘的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给人以睿智、和蔼、亲切之感;服饰也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式袈裟,衣纹刻画呈行云流水之势。这种造像风格就是典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风格。宾阳中洞这种造像风格的形成,充分展示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石窟造像风格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去,洞中的十一尊佛像根据佛的身份、地位分别雕凿在三壁三龛中,有突出,有加强,有陪衬,有照应,充分表现了出了主从关系。而且造像高低错落的排列,很有节奏感地构成了以主佛为中心的雕像群体。</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其它雕刻,内容丰富,装饰华丽绚烂。在洞窟前壁内侧,自上而下还有四层浮雕。</p><p class="ql-block">第一层是“维摩诘经变图”,可惜维摩的形象被盗凿了,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第二层为舍生行善、轮回果报的本生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三层是著名的帝后礼佛图,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是龙门其它窟内帝后礼佛图所无法比拟的,可惜这两幅精美绝伦的作品也被盗凿了,流失海外,现分别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第四层是人神合一的十神王浮雕像,这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十神王浮雕像。</p><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造像复杂但完整,纹饰多变但精美,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最典型的汉化石窟。因为布局紧凑合理,装饰图案丰富,富丽堂皇,宾阳中洞也成为龙门石窟北魏时期雕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皇家洞窟之一,因为无法进入洞窟,这部分内容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p><p class="ql-block">在北魏时期只进行了洞窟外立面和窟内空间窟顶、地面及壁面下部的局部雕刻,窟内主要造像到唐代初年才完成。这是龙门初唐造像艺术的代表性洞窟之一。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为了纪念和祈福给父王李世民逝去的爱妻长孙皇后,宾阳南洞的窟形保留了北魏时期的形制,窟内平面呈马蹄形,窟顶穹窿形,窟顶正中雕刻莲花藻井,莲花外围有五圈图案,组成一大宝盖,与宾阳中洞、北洞窟顶的莲花藻井类同。莲花四周有两个手捧果品的供养天人和六个手持不同乐器的乐伎天人,天衣当空,典雅飘逸。</p><p class="ql-block">正壁(西壁)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是魏王李泰借助北魏已开凿的工程基础上,进行续造完成的,从而变成了为其母文德长孙皇后祈福的功德窟。</p> <p class="ql-block">南壁西侧有高5.5米、宽 3.1米的大龛,龛中主像是阿弥陀佛与二弟子、二菩萨,下方佛坛前刻有香炉、供养人和蹲狮,龛楣有一对迎风飞舞的飞天,莲花座正面,画有牡丹图案,表现了贞观年间特有的艺术风尚。</p> <p class="ql-block">纵观全窟,宾阳南洞四壁造像龛多达350个左右,其中唐太宗贞观纪年题记达27处,为全国石窟中一个洞窟内贞观题记最多的。这些小龛,多为初唐时期的皇室贵族、官僚士大夫发愿造像。</p><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是两种风格辗转过渡中的形式,所以在龙门石窟各洞中,该洞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南洞还有一个特点是题记很多,经过考古专家的考察,洞内有19处唐朝贞观年间的题记,最珍贵的是南洞西壁本尊下方,记录了唐高宗时期洛阳籍人王玄策五次出使印度,带回弥勒像粉本的过程,这对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史提供了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宾阳南洞对研究初唐时期政治、书法和佛教造像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在北魏时刚雕凿出窟形就停工了,现宾阳北洞内的造像也是唐朝贞观末年至永微初年完工的。</p><p class="ql-block">洞窟平面呈长方形,穹隆顶。窟顶中央为大莲花宝盖,中心是莲蓬,双瓣莲花,周围绕以十一身飞天各持乐器,外层是鳞纹、锯齿纹等。洞窟内的地面雕刻有二十四朵莲花。窟门门槛两端的门墩位置上有龙首形象,与地面莲花、卷草纹图案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南北两壁的东侧下部各浮雕五身神王像。这些内容与宾阳中洞高度相似,由此判断,上述内容可能是北魏刘腾主持施工时完成的作品。总的来看,与宾阳中洞、南洞比,宾阳北洞的石质较差,五尊主像及窟顶的藻井莲花,飞天等,由于在岩石材质上不具备精雕细刻的条件,所以用矿物颜料进行了彩绘,至今还保持着鲜艳的色调。侧壁开凿的佛龛也较少,均无造像题记</p><p class="ql-block">宾阳北洞中的这尊阿弥陀佛像因为那让人倍感亲切的“剪刀手”姿势,成为了龙门石窟的网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石窟</p><p class="ql-block">是唐麟德二年(665年)之前开凿的,是唐太宗的妃子韦氏出资营造的。敬善寺原是北魏时期龙门八大寺院之一,也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石窟门外雕刻的两力士、两菩萨像。其中两力士造像威猛,有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他们头戴宝冠,颈挂项圈,袒露上身,下着战裙,赤脚,眉立目竖,肌肉暴突,充满了力量。天王、力士都是为了护卫佛法,所以他们的神态被刻画成狰狞可怖的样子,使敌视佛法的外道邪魔望而却步,不敢接近。而两侧的菩萨则躯体修长,仪态文静,与力士造像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p> <p class="ql-block">中央供奉着高约2米的主尊阿弥陀佛。他结跏趺端坐叠涩式须弥座上,左手置膝,右手举胸前,身着敷搭双肩袈裟,面容丰满,胸部突起,衣纹流畅仔细观察,您会发现主佛阿弥陀佛造像的头部颜色较深,与身体其他部位似乎不太一样。原来,目前窟内阿弥陀佛佛首并非唐代所雕刻,而是1958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用水泥补制而成。真正的佛首在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p><p class="ql-block">围绕主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门后有二天王,在石窟内,最值得关注的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佛五十菩萨图”了,围绕主佛,53尊思维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干。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因其临山就势、倚摩崖雕凿三大并列坐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三佛龛雕凿有三坐佛,四立佛,共七尊造像。其中三坐佛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弥勒佛主尊居中,着敷搭双肩袈裟,跏趺而坐,二佛坐于两侧,左侧着敷搭双肩袈裟,右侧的着通肩式袈裟。在三佛之间还雕有两尊胁侍立佛,外侧正壁角隅,还有两个造像毛坯。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在中国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p><p class="ql-block">后人认为此窟应该是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的,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周政权结束,该窟的雕凿也随即中断,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牡丹石</p><p class="ql-block">牡丹石的底色为黑色,石体上均匀分布了很多的或白或绿的晶状体,宛如一朵朵国色天香的牡丹。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性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其美,更在于其资源的稀少性。只有中国洛阳此处有极少的储量,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堪称石头界中的“大熊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是大约12亿年前由火山中喷流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玉石。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开采梅花玉了。</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开凿于唐永隆元年,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洞内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万佛洞是龙门石窟里最标准的唐代石窟,洞窟结构为前后两室,方形平顶,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全窟气势庄严中充满活泼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窟顶中央莲花藻井周围有一圈造像题记,上面写着:“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干尊像龛。”</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正壁主尊是阿弥陀佛,佛高4米,头饰是波状发髻,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结跏趺坐在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祥肃穆,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既然叫万佛洞,洞中南北两壁确实雕刻了15000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远看似乎干篇一律,近看才知道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他们把万佛洞烘托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加上穹顶上凌空飞舞的飞天,上下呼应,又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万佛洞的布局和人物刻划带有明显的世俗性,不难看出“皇帝即佛”的意图,望造了人间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是法海寺的僧人惠简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等皇室成员修凿的功德窟,因为惠简法师开凿这一石窟造像深得武则天的赏识,所以他后来便被唐高宗和武则天任命为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的“检校僧,所以,您会发现惠简洞的主佛是弥勒佛,佛的相貌、神态和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虽然惠简洞的造像现在看上去较为简单,但主题却十分“鲜明”。主尊弥勒佛拥有丰满圆润的面相,温文沉静的目光和和蔼慈祥的神情,很有女性魅力。用这种形象塑像,寓意着“天女”将要当人间的“女主”。天女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武则天了。弥勒佛既有女性魅力,又有君临天下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老龙洞</p><p class="ql-block">洞窟里没有主佛,基本上都是大小佛龛,造像也相对凌乱,好像没有主题。这是因为老龙洞是多人开凿,而且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带有浓浓的民间造窑的风气,生活气息也是扑面而来。目前全洞54个佛龛里,南壁佛龛密集,大部分是唐贞观年间的造像,最大的佛龛是西侧的大尖拱龛,里面雕凿了一佛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保存相对完好的是北壁上方的长圆形佛龛,这是唐永徽元年五月五日樊庆营造的救苦观世音菩萨像龛,佛龛里的菩萨头部残损,菩萨站立在低圆台座上,身佩璎珞宝珠,左手抚胸,右手提了一件宝珠形物。</p> <p class="ql-block">北壁大都是小龛,比较突出的是优填王像龛和一排女供养人像。</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众多石窟里,有一类是利用天然溶洞的洞型来开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莲花洞就是这类洞窟的代表。莲花洞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高浮雕莲花而得名,是龙门北魏时期艺术造诣较高的大型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洞外北壁崖面上的“伊阙”二字很显眼。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龙门这个地方从前的名字叫“伊阙”是隋炀帝定都洛阳后才改名为“龙门”。所以,莲花洞也叫伊阙洞。此处原为武则天时期佛弟子史延福刊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方石刻佛经距译出时间不足十年,可能是中国最早石刻版本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可惜被明代隆庆年间监察御史赵岩所题的“伊阙”两个大字给覆盖掉了。</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正窟外面门楣上的火焰纹浮雕,中间刻一铺首,双眼圆睁,面目狰狞有点骇人。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建筑门饰,有威慑邪恶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洞内窟顶那朵直径约有3.6米的大莲花,共有三层从里向外开放,非常壮观,中心莲蓬也刻画得尤其清晰,莲蓬外围的莲花花瓣错落有序,排列规整,和大莲花浑然一体。听说当年周总理来洛阳龙门视察工作时,看中了这个莲花顶,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据说是参考这朵莲花设计而成的。</p><p class="ql-block">仔细看,在穹顶莲花世界的周边还有两列飞天,</p><p class="ql-block">她们有的拿着乐器,有的端着果盘,方向全部朝向洞中的主佛释迦牟尼,表现了佛教中飞飞天和乐伎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洞内小龛密布,多达200多个,内容丰富,雕刻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壁佛龛密集,大部分是唐贞观年间的造像,</span>特别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p> <p class="ql-block">正中的释迦牟尼像高5.1米,身着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似乎表现他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值得一提的是,在龙门石窟里,释迦牟尼立像只有莲花洞才有的哦!</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二弟子随侍左右,亦步亦趋,同样也是长途跋涉的形象。左侧大弟子迦叶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右侧阿难致礼肃立。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清秀华丽,姿态优美,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阿难,迦叶手持锡杖的这一造像,在龙门石窟中也是仅有的。可惜这两位弟子的头像都被盗凿,流失海外,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两边墙壁还雕刻着多幅佛教故事图画,雕刻工艺最为精湛的,当属南壁一小佛龛内的两幅“王位相让”图。</p><p class="ql-block">“王位相让”是说释迎牟尼前身的悉达多太子,在朝拜阿罗迦兰圣者的途中,经过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时,国王劝他切勿入山,并情愿以国土和王位相让,但悉达多太子拒绝了国王的好意。在这幅壁画中,悉达多太子坐在菩提树下,左腿抬起压在右腿上,左手两指指着自己的鼻子,面对头戴冕旒、跪在自己面前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十寺之一,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雕工最美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唐高宗发愿为他的父亲太宗李世民建造的,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也有施以两万贯脂粉钱来赞助建造工程,</p><p class="ql-block">在南北宽约38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共雕有九尊大像,主尊丰腴秀目,体态端庄,身体比例适度、匀称,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艺术视觉的远近法。两侧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体量高度依次递减,形成等腰三角形构图。大卢舍那像龛顶部有一条长达120米的人字形排水沟,发现于1976年,是古人在开龛造像时所建。后经维护,今天仍在发挥着很好的排水作用,这是中国石窟寺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p><p class="ql-block">主尊卢舍那大佛坐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方额广颐,双眉弯如新月,双目俯视前方,目光炯炯有神,灵活而又含蓄。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站在近处,举目凝望主尊卢舍那大佛坐像,会使人惊叹不已。无论什么方位,总会感到大佛在用温和的目光在凝视着您,据说大佛的头部是武则天二十五岁时容貌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左侧的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严谨持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p> <p class="ql-block">大佛右侧的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温良虔诚,宛如一聪慧少年。</p> <p class="ql-block">两侧的文殊、普贤二菩萨衣饰华丽,雍容华贵,表情端庄而矜持。这两位菩萨高度均为13.25米,为了不使他们喧宾夺主,工匠有意使其面部有较少变化,并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菩萨的上半身,从视觉上看来使坐着的大佛高于站立的菩萨。</p> <p class="ql-block">壁较为完整的天王像和力士像。托塔天王神情严肃威武,双臂硕壮有力,脚踩夜叉。夜叉是佛教天龙八部神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性格凶悍、迅猛,母贫父富,所以生下来就具有双重性格,既吃人也护法,是佛教的护法神</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金刚力士怒目圆睁,威武勇猛的身姿显而易见,令人望而生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