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ff8a00">大瓷窑师傅们合影郝文章 孙 褔 郝耀谋 落有华 郝成 刘斌 郝鑫 李增 孙祯 郝文仁(从左至右) 2016年贺朝善摄</font></b> <h1><b> 1991年秋,右玉县委派若干支工作队到农村实施扶贫任务,那时,我在县人事局任副局长,县委决定让我担任队长,另派县审计局干事刘建英,叫我俩一块儿去大磁窑村。当时,该村是县长杨树昌所包点,记得在我们驻村前,二掌柜打发公务员,专门将我滴溜(叫)到他的办公室,他跟我说:“朝善呀,大磁窑可是全乡的后进村,多年来,村民们提留国税缴不回,计生“四术”任务完不成,还有瓷厂承包春期都嚷嚷上啦,至现在也狼吃鬼——没影儿。你去之后,要扑下身子,重点抓好这几项工作。”<br></b><b> 说心里话,当年我从出县长办公室走出后,感到心里压力还是挺大的,一来人家是县太爷的点,再是自己真正到农村基层工作,还属大姑娘坐轿——头一回,毫无半点实际经验,还有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本身又都是些棘手的事情。但我拉引着小刘,基本上半年没回几趟家,与村干部一道,硬是一量量一量量慢慢地全都卷滚下来,我记得和郝成、孙珍、孙禄等八位师傅签完厂房承包合同后,已是腊月二十七前晌,半后暥乡里才用212吉普车把我俩送回去县城。<br></b><b> 后来,我听说受大形势的影响,粗瓷越来越不吃香,烧出来的缸不地不浪堆在那里也没人买。因此,没火红两年,八个厂房相继全塌炉了。<br></b><b> 时隔二十年,我退休后,为了打发时间,自个儿寻了点营生,开始收揽民俗藏品。一次,在县城大街上,我偶然碰见了大磁窑支书曹瑞,他稀罕地上前握住我的手问:“你现在干什么?”我说:”退休啦,能干个啥,碰达搞点儿民俗收藏,我正想求你帮忙拾掇些小瓷器,比如醋壶壶,菜钵钵之类的东西。”他说:“那还愁,咱明儿就回我们村。”<br></b><b> 二日,我跟他回村闹腾回醋壶、菜盆、捣蒜臼等不少碎小瓷器,他说:“这次你来对啦,我们村已被县政府确定为整村搬迁对象,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铲车一来,就将它夷为平地。”我听后,自个儿心思谋,如若那样,一个几百年的历史文化陶瓷名村,不就灭灭无实了吗?于是,我突发奇想,能否请曹支书组织起老师傅们再为我演示一回捏制瓷器的过程,我好用相机记录下来。我把想法告诉了他,两人一拍即合,他说:“你回去等我通知吧,我张罗便宜就给你打电话。”</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虎头水道长90厘米中直径18厘米底直径20厘米</font></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瓷帽盒儿直径27厘米高28厘米</b></p> <h1><b> 2016年8月11日黑将来,他给我打电话说:“明儿早起八点我在县城南出口等你。” 第二天,当我俩一早去了大磁窑村,郝文章、孙 褔、 郝耀谋、 落有华、郝成 、刘斌、郝鑫、李增 、孙祯、郝文仁等十位师傅早就在原学校门前等候,我下车后,曹支书按我的指意,随即将他们带到村南厂房前面,我为他们拍了集体合影,同时,我还对其它几座厂房和窑尖也取了镜头。<br></b><b> 随后,刘斌师傅带我们到村北厂房准备进行瓷品捏制演示,二师傅李增说,这些天来,大伙儿为凑齐一套作仗可费了不少劲气,这营生砍开几十年啦,谁估划再作怪它。因此,家具都零扯没啦。比如,小小的一把闸板子,师傅们各自回家都找了,人们绕世界寻不见它。最后,还是人家刘斌老汉存心,在窗台上草鸡下蛋窑窑才找出一把。可不管怎样,东西总算都凑齐了,等当(演示)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啦。<br></b><b> 演示过程中,师傅们不避酷暑,不闲麻烦,专挑难度大的器具捏制,捎晌直到一点半。中间没缓没歇,连续操作四小时,我生怕误下一个精彩镜头,不停地按动快门,拍摄照片三百余幅。<br></b><b> 大伙儿辛苦一前晌,虽然都很累,可大家一个个精气神都还不错,晌午饭为庆祝演示圆满结束,曹支书先为大家每人递了啤酒一瓶,然后,他提议嘴不离瓶,瓶不离嘴,不唤气一口干。尔后,大家便很快趁哄起来,你敬我劝,吆三喝四,互不宾服,不足一个时辰,七八个喝酒人就掸进三箱半。如此迅猛,我怕万一出点事情。于是,我把老曹日点到堂屋,跟他打了个背场,他回屋后才对大家说:“今儿个大家真高兴,我们也火红好了,我再为大家每人碗里少添一点,一起喝个圆桌酒到此结束。本来,原打算后晌开个座谈会,大家也都乏困了,明儿前晌九点,咱们原班人马李增师傅家见。”</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74岁的刘斌师傅制作缸坯</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安装坐轮2016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分工协作2016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郝文章操作搅轮2016摄</font></b></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李增师傅捏泥坯2016年摄</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增师傅做外场</font></b></h3> <h1><b> 二日前晌,师傅们一个个摱下自己手头的营生,一位不缺,遵时按点一起聚到了李师傅家,等到我与支书到达后,老曹只作了两句简单的开场白后,大家便争先恐后发言开始。首先,由该村的文化人郝文仁叨拉了大磁窑村瓷业发展的历史,原大队会计郝耀谋介绍了解放后各阶段瓷厂的管理模式及其隶属关系。他俩说完后,没招架住就晌午啦,因后晌座谈会还要继续开。因此,午饭油糕炖猪肉而没有上酒。</b></h1><h1><b> 饭后,大家谁也没歇晌,接着74岁的刘斌老师傅便讲述陶瓷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以上三位作了重点发言后,其他师傅也均作了补充发言。座谈会一直延续到黑将来七点,直独独捲扯了一天。回家后,我重新播放了现场录音,整理了师傅们的发言笔记,筛选出部分图片,两天闷在屋里,键盘上敲出了此篇拙文。</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大磁窑村第一代瓷匠刘福遗照 清代</b></font></h3> <h1><b> 大磁窑村位于右玉县城西南28公里处, 137户,408口人,耕地2952亩。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源贫乏,田地贫瘠,收成菲薄。</b></h1><h1><b> 但是,该村地下煤炭资源丰富,优质陶瓷粘土随处可见,形成了制陶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早年,人们从村明代关公庙遗址下面发现了一座陶瓷旧窑址,其内存有大量旧陶片和制陶工具,可以推断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了陶瓷业。</b></h1><h1><b>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右玉县中发现黑白釉药,清代先后成立陶瓷窑六家”。窑址均建在大磁窑村。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郝家瓷窑,该窑创建于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员工10名,年产量4820件,产品有缸、坛、碗、罐等。主要销往山阴、平鲁、朔县、原平和绥远省等地。</b></h1><h1><b> 郝文仁在幼年时期,听祖辈们叨拉过,大磁窑村在清早中期,村里只有陶瓷生产的资源和窑尖厂房设备,却没有这方面技术人员。每年谷雨一过,河北蔚县郑家窑、大同口泉、浑源、左云段家沟的瓷匠们纷纷来到大磁窑承包厂房,搞股份制合作经营,一年下来,挣下的钱大头都让人家拿跑了,留给村人的所剩无几。他们心里虽然不服,但手上苦无技术,村里不少人也在厂房受苦,可技术岗位上却一个没有,师傅们在关键技术操作上,村人一个都不准在场。怕你偷学技术,打了他们的饭碗。</b></h1><h1><b> 清宣统元年(1909年),村里有三位年轻人不甘忍辱受气,他们是刘福、郝政和纪刚。一开春,他们就跑出去多方查问,四处寻找瓷匠师傅,后在大同口泉沟里找到张思贵。此人,从事陶瓷业多年,技术超强,但他嗜好鸦片,因烟鬼而无人与他打交道。当三位年轻人说明来意后,老人满口答应,条件是年薪现大洋100块,并保证日后天天有料面呵。虽说三位年轻人感到经济上非常吃力,但为了大瓷窑的陶瓷业他们还是应承了。并马上置办礼品,在张师傅家举办收徒仪式,三人跪拜,念拜师词,行三叩大礼,正式拜张思贵为师。</b></h1><h1><b> 经过张思贵师傅三年时间的传帮带,他们基本上掌握了陶瓷生产技术,从此,大磁窑村结束了无瓷匠师傅的历史,再也用不着受别人任意宰割,搞陶瓷的人们腰板硬了,陶瓷业一年更比一年火。张思贵为大磁窑村陶瓷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三位年轻人为大磁窑村陶瓷业的根本转变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们也成为大磁窑村第一代瓷匠,师徒四人的名字永远载入了大磁窑村瓷业发展的史册。</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磁窑村遗存的窑尖(一)</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磁窑村遗存的窑尖(二)</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磁窑村遗存的窑尖(三)</font></b></h3> <h1><b> 原村会计郝耀谋回忆说,解放后,大磁窑村从私人窑主手中夺回了厂房和窑尖,收归村集体所有,村里的瓷匠们自由组合,合伙经营,再不受旧窑主的剥削,村集体也不收一分钱,他们真正依靠陶瓷业使生活得到了改善。</b></h1><h1><b> 1953年大磁窑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率先成立了瓷业生产合作社,简称“瓷业社”,刘存生任社长。 “瓷业社”的成立推动了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可喜局面。8盘轮子开足马力生产,年产量达4万余件,村里到处都是驮瓷器的骆驼、骡驮,还有牛拉的花轱辘车等。交易方式,除了现金交易,还有以物易物交换方式,物品随节令而变,炎热的夏季,山阴、原平等平川地区拉来的水果吃不完,大街上走路不小心就会被西瓜皮滑倒。冬季一到,口外武川、集宁等地拉来的白面牛羊肉,还有大砖茶、鸿茅酒等,人们连过大年都用不着买吃喝。那时虽然一套缸只有6元钱,一套盆才8角钱,年底分红,一个工竞然开到了1.32元,一个瓷匠的收入比国家一般工作人员都要高出许多,那个年代,右玉绝大多数的农业合作社一个公分值只有一两毛钱,有的村甚至还出现倒挂现象。然而,当拉缸的人们听到大磁窑村一个工分竟然开出那么多钱,他们不光惊叹,并且十分眼红。有人说,过去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今大磁窑有多少光棍不愁娶。</b></h1><h1><b> 即使三年困难时期,该村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没受啥影响,他们照样可以用瓷器换吃喝,没用饿肚皮。1958年的狂热风该村也刮得不大,生产还是稳中有升,年产量突破十万件,产品依然供不应求。往往瓷货没等烧出,许多订户就把款汇到账上。内蒙卓资山县土产经理郎有理一年常住大磁窑,专门刻制了卓资山土产印章,未烧以前就在坯子上签盖好他们的印章,烧出来别人就不能买,他在卓资山搞批发。</b></h1><h1><b> 1970年县政府决定将大瓷窑村小瓷窑瓷厂收归国有,成立右玉县国营陶瓷厂,由正营职军转干部赵生登任厂长。大瓷窑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国营瓷厂于1974年迁往增子坊村。</b></h1><h1><b> 1980年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农民迸发前所未有的干劲,家家户户打下得粮食无处放,大磁窑村又一次迎来陶瓷发展的大好时机,他们抢抓机遇,使该村陶瓷业发展到最高峰。全村拥有轮子21盘,参加陶瓷生产人员126名,年产量达到12.6万件。</b></h1><h1><b> 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大磁窑生产的以盛放东西为主的粗瓷逐渐失去了市场。到1996年大瓷窑村各家瓷厂全部寿终就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皮缸上口径56厘米底直径36厘米高70厘米厚度1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五直缸上口径53厘米底直径36cm高58厘米厚1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五直缸上口径43厘米底直径37厘米高50厘米厚1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三五直缸上口径38厘米底直径22厘米高45厘米厚1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瓴古海上口39厘米底36厘米 肚56厘米高85厘米</font></b></h3> <b><font color="#ff8a00">台缸(二缸)上口径43厘米底直径29厘米高62厘米厚1厘米</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长心(三缸)上口径35厘米底直径1厘米高58厘米厚0.8厘米</font></b></h3> <font color="#ff8a00"><b>毛坛(四件)上口径19厘米 底直径17厘米高30厘米厚0.7厘米</b></font> <h1><b> 前晌村中两位文化人谈完大磁窑瓷厂的历史情况以及解放后各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后晌第一位发言的便是刘斌老师傅,他重点讲了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他说整个流程比较繁杂,从选料到成品,其中要经过粉碎过筛,闷泥、踩揉、捏制、晾晒、上釉、装窑、烧窑、出窑等十多道工序。而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工匠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废品率就高,甚至一窑产品全部报废。生产瓷器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道质量关:<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备料</font></b></h1></b><b> 所谓备料,就是把矸土刨出来,运回去,经过粉碎过筛,形成制陶原料,以备制陶使用。它是一件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一项最费苦力的营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靠人工。掏矸人深入地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坑内,将矸土用铁镐刨起来,然后靠人一筐一筐从坑下背到地面,再用毛驴驮回去,在场面摊开晒干,靠骡子拉上碌碡将其碾碎,晚上过铁筛。因白天一般风大,筛子一动,矸土就会被风刮跑。村里马有明老人过去就是个干这营生的,他说每当料紧张时,几天几夜都睡不成觉。捏缸坛等大件用料,用支架承起大铁筛过下即可。可捏小东西的料,如盆碗等用料就比较讲究,必须手端较细的小铁筛一点一点过滤才行,端上半天小铁筛,几天胳膊都抬不起来。<br>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除了刨矸子是人工外,其它环节都逐步得到了改善。像运矸土开始用小平车,后来换成小四轮拖拉机。尤其是粉碎环节更省人力了,有一个看机器的人即可。起初用柴油机带粉碎机,1983年村里通了电,就更方便了。</b><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捏坯</font></b></h1><b> 陶瓷人所讲得“一盘轮”,实际上便是一个捏坯小组,它由四人组成。分述如下:<br></b><b> 大师傅,是制坯的关键人物,掌握核心技术,负责全盘技艺,以他为主,捏制瓷坯。<br></b><b> 二师傅,也叫“外场”,他将老师傅捏好的瓷坯搬到外面,负责养护和成型工作。<br></b><b> 二者之间的关系,好比主人与保姆,主人生下孩子,保姆负责抚养。<br></b><b> 揉泥匠,根据老师傅当天安排的营生,负责揉好泥。<br></b><b> 搅轮人,负责捏坯所需动力,即老师傅转动的工作台,是通过他搅动轮子而形成的。另外,他还负责其它杂活儿,诸如,生火、烧水,搅拌药液等。四人缺一不可,他们既分工明确,又需密切配合。<br></b><b> 另外,干此行当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即老师傅以下三人,转换岗位必须经过三年周期,如搅轮人要揉泥需要有三年搅轮工龄,以此类推。</b><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装窑</font></b></div></b><b> 装窑的技术最难,装窑之前,老师傅要经过精心策划,周密计算,事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吩咐徒弟把窑炕的杂物清扫干净,这时候老师傅就带着装板和线绳进窑挂线,早年,挂线时不允许任何人在场,技术相当保密。师傅挂好线以后就开始装窑。一窑要装瓷器500套,前后共10排,共装5层高,下面四层每层装的瓷器是一样的,最外面是大皮缸,里面套有台缸、长心缸、毛坛三件。有时看市场,坛的行情好,大皮缸里面就只装一只放200斤素油的大坛。第五层的最外面是大五直缸,里面装二五直缸、三五直缸。在此上面搁一套盆(一至五号盆)最后用大浅盆扣住。瓷匠称之为“通天柱”,柱高一丈四尺。装窑不是垂直往上装,前面的要向后,后面的要向前,用行业术语讲,向前的叫“平”,向后的称“进”。另外在前五排约一米高度上分别要搁置药蛋,再用揉好的泥搓五根指头粗的小柱子头上蘸药水放到柱窝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烧窑</span></div></b><b> 烧窑是最关键的技术。第一步点火先熏三天坯子,要求火不灭用烟将坯子熏干即可。<br></b><b> 第二歩进入中火阶段,在炉坑下面慢慢用炉钩轻轻地搜火,用慢火烧三天。<br></b><b> 第三部进入大火阶段,这时候司炉人员就要将平搁在木炉条上面的瓦片逐渐竖起来,留开缝隙,使其通风。然后加煤起大火,直至五排药蛋全部融化掉,再烧十口(十次)火,第一口火加50锹大块煤,20锹小块煤,燃烧时间50分钟,以后每加一口火增加一锹煤。40 吨煤全部烧完了也该息火了,这时,老师傅用火夹把柱窝里的柱子取出来,就知道本窑产品的色泽如何,质量好坏啦!</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大浅盆上口直径50厘米底直径38厘米高28厘米厚1厘米</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斗盆上口径38厘米底直径29厘米高16厘米厚0.6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斗盆上口径32厘米底直径24厘米高13厘米 厚0.6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浅盆上口径45厘米底直径34厘米高17厘米厚0.7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三盆上口径25厘米底直径厘米厘米厚0.5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四盆上口径19厘米底直径14厘米厚0.5厘米</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五盆上口径16.5厘米底直径12厘米厚0.4厘米</font></b></h3> <h1><b> 刘师傅介绍完瓷器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后,其余师傅们一位不拉地进行了补充发言。大家说,我们村的瓷窑可烧制的陶器不仅品种繁多,并且用途十分广泛。虽说多是庄户人家的日用粗瓷,但可装粮、盛水、和面、腌菜,家家必备。大到缸、瓮、坛,小到盆、罐、钵。比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送饭罐、辣椒钵、醋壶壶、酸菜盆、捶板石、尿盆盆、男夜壶、调料臼、灯盏盏、拔火罐以及瓷秋墩儿灯树树等都是瓷做的,细算起来足有五六十种之多,反正只有用户想不到的,而没有瓷匠师傅做不来的,说白啦,过去老百姓的家三货四,主要就是以上瓷器玩意儿,就连父子分家,兄弟另过,所分家业差不多也是这些东西。</b></h1><h1><b> 尽管粗瓷可分几十种,但缸是最主要的瓷器,它又分为:令缸、皮缸、台缸、长心缸、大五直缸、二五直缸、三五直缸等,大小不同,规格不一,用途各异。老百姓用它储粮食、装米面、放素油、腌酸菜、盛吃水……每户少则三四只,多则十几只,那时缸的多寡,直接反映人家光景的好坏。</b></h1><h1><b> 菜缸与水缸又是人们评判女人机素(干净)不机素,男人勤谨(勤劳)不勤谨的重要尺码。当你走进一户人家的屋里,菜缸里的腌水是清粼粼的没有半星白泊点,说明这家女人是很干净的,她做的茶饭也一定是挺机素的。如果一进门,就闻到菜缸里的屁臭气,腌水就像脓糊糊,证明这家媳妇是邋遢的,做出的饭菜也不会下口。如水缸里的水时常撇流撇液(满满的),基本可以断定这家男人是勤快的,如你串门儿口渴想舀一瓢冷水喝,结果缸底朝天,十有八九这家男主人是个懒蛋。</b></h1><h1><b> 在众多的缸类中,按用途分而水缸又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家什,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老百姓每天为生计而奔波的还有一件大事:水。那一个人敢说不是喝水长大的,一日三餐那顿饭又少得了水,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标志,水缸也就成了日子的象征。</b></h1><h1><b> 口里口外,曾经需多地方的老百姓使用的水缸,大多数为我们大瓷窑生产的皮缸,皮缸上口径56厘米、底直径36厘米、高70厘米、厚度1.5厘米,可放四担水,不大不小,刚刚好。这样,大磁窑的皮缸也就成了庄户人家中的井。</b></h1><h1><b> 水缸一般置于灶火旁,主要为做饭舀水就近方便,另外,还可防冻,右玉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水缸挨着锅头,等于加了土暖气。还有水缸必须置入地下一尺左右,起保护和稳固作用。</b></h1><h1><b> 参加座谈会的师傅们你一言,我一语,海阔天空没嘴嘴地说,我一看表,时针已经指向晚七点,李增老伴儿留人们吃三杂饸饹面,被大家婉言谢绝。</b></h1><h1><b> 此文,老右玉根据师傅们发言而整理,尽管水平一般般,但我保证记录不含半点水分,没有丝毫虚构,瓷匠师傅可以佐证,有一天大磁窑村真的消失啦,或许我的拙文会为家乡父老乡亲以及子孙后代留下一种念想……</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6年9月18日于右玉</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