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和油城学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徐泽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 徐泽龙,1955年8月生于淇县北阳乡油城付沟村;在油城学校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大学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任油城学校民办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新闻办主任,中国航空报社总编辑、副社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span></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61年秋季进入本村小学读书的,那时我不满6周岁,比同龄儿童早两年入学(当时由于山村办学条件有限,学校教育时常中断,所以儿童们入学年龄通常在8周岁)。当时的学校在付沟村里头院东屋,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锡畊老师。李老师住在当头院小西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油城村的学校教育开始进入正常化阶段,从此50多年,弦歌不绝,书声再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负责各门功课的教学。不过当时的课程设置也比较简单,主课只有语文、算术(数学),副课有大字、珠算等。随着学生一年年升级,学校成为了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几十个学生按年级不同,前低后高,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一个年级学生上课,其他年级学生则做作业,各行其是,互不相扰。 </p><p class="ql-block"> 由于村里没有高小,学生初小毕业后,大多同学辍学务农,少数同学则需早出晚归,翻山越岭,到距离八九里的大石岩学校去读高小。</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由于初小毕业生不断增多,村里决定自办高小。这也是油城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所高小,校址仍在付沟村里头院的东屋,当时初小已迁至杨树底村。高小老师是生在本村毕业于汤阴县中学的高中生徐万祥老师,他当时是全村唯一的高中生,最高学历拥有者。</p> <p class="ql-block"> 高小初办,生源有三类,一类是本村初小直升生;另一类是大石岩学校回村续读生;第三类是原来初小毕业和未毕业而辍学务农的复读生。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基础也参差不齐,以致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一直在同学间流传:数学课讲面积计算,徐老师就面积换算提问,一同学回答:“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老师又问另一同学:“他答得对不对?”这位同学站起来,大声答道:“不对!1丈等于10尺,1尺等于10寸。”由此可见不同层次同学间知识结构的差别。但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大家的水平也在不断拉近。</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五年级升六年级,初小又有学生升入高小,高小教育办复式班难度很大。1966年初,上级调来一位潘增祥老师教五年级。教初小的除了李锡畊老师,又增加了冯光枝老师。学校校舍也做了调整,初小迁入了付沟里头院,高小迁到了杨树底。那时除了上午和下午正常上课之外,还有早自习。记得每天早晨6点钟开始,大家便三三两两在学校附近找一个墙旮旯席地而坐,大声背诵课文,一篇一两千字的课文两个钟头就背熟了,记得那时的课文有《我随父亲当红军》、《狗又咬起来了》、《半夜鸡叫》等等。</p> <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文革”开始,语文课已没有了正常的课本和教学计划,但学校一直没有停课。我所在班级的徐万祥老师在当时形势下想方设法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先是背诵学习毛主席诗词,但没几天就学完了,于是就开始学习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在两三年的时间里,约略学了一至二卷。现在翻起当年读过的“毛选”,还可以看到书页边角处写下的笔墨幼稚的体会和注释。回忆起来,当时虽然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限于参考资料的缺乏,老师也不可能讲得很透彻,但还是实实在在地学了不少的生字、词语和成语典故。我之所以后来能够从事多年文字工作,最基础的知识也是那几年学到的,至今感念不已。</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由于没有足够的师资和升学机制,以致我所在的班从66年秋季到68年底,一直在读六年级。当初的五年级升上来了,就并在一起;四年级升上来了,又并在一起。1968年底,大家一起完成了小学学业。</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童年的日子总是过得比较快,不知不觉中“文革”已过了两年。由于当时“教育革命”的实施,各公社(乡)开始办高中,“文革”前县中的老师们都下放到各公社高中任教。循此思路,各大队(村)也陆续办起了初中。1969年1月,油城村第一所初中开办,校址设在倒河山村,学生约有30人左右,老师仍然是学历最高的徐万祥老师,他一个人担任初一班的全部课程。</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我们升入了初中二年级。大约也在此时,北平地学校建成,分散在各村的各个年级陆续迁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校舍,也有了正规的课桌。从此包含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油城学校在北平地扎下了根。</p><p class="ql-block"> 由于初中已有了两个年级,课程也逐渐繁重,一位老师已很难承担全部课程,于是,李保元老师于1970年调来工作,他和徐万祥老师一道,分别承担了初中班两个年级各科的教学。70年底,油城学校第一届初中生顺利毕业,我就此完成了油城学校近10年的学习生涯。</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我和其他4位同学被北阳高中录取。第一次离家求学,在刚下完雪,寒风刺骨,遍布冰凌的山路上,徐万祥老师替我担着行李,一直把我送到交岩岭东的南山口。当时情景,历历在目,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在我读高中期间,油城学校也发生了一些变故,到了1972年,原任的初中老师先后调走,王泉慧、张发增两位老师调入学校,王老师兼任学校负责人。基于学校规模的扩展和学生的增多,学校急需加强教学力量,于是,在当时大队领导的要求下,我于72年6月中止了高中学习,回到油城学校担任初一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至今忆起,由于自己基础知识的严重不足和几乎没有任何教学参考材料,所以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讹误,每念及此,常感汗颜。但在一年半的教学活动中,和同事之间相处和谐,心情还是很愉悦的。我当时的同事是:王泉慧、张发增、冯光枝、徐常英、徐锡亮、后来又增加了徐可心。王、张老师于我有荐拔之恩,可叹此后一些年他们先后英年早逝,思之不胜泫然。冯光枝老师虽学历不高,但勤于学问,忠于职守,也令人甚为感佩。</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底,我送走一个毕业班,暂时没有紧迫的工作,转年年初,县教育局正好要开办一个为期3个月的音体美教师培训班,我申请前去参加学习,后来培训班又延长至6个月。74年7月,大学招生,我有幸被推荐进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至此,我最终结束了油城学校的教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 算起来,我在油城学校学习和工作长达11年半,对这所实实在在的母校,怀有很深的感念之情。在京上学期间寒暑假也会回学校看看。直至现在,偶尔做梦还会回到母校,和旧时同事们欢聚笑谈。这种情结如同根植在内心深处的一粒种子,每有触动,便会发芽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