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十日游之一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小星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28675</p><p class="ql-block">摄影/小星星</p><p class="ql-block">撰文/小星星</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HUAWEl Mate70 RS</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4月12日</p> <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长沙天气怪异,时而骄阳如炎夏高温炙热,时而寒风呼啸似严冬冰雪寒冷,断崖似的气象变化让人们跟着“打摆子”。</p><p class="ql-block"> 既然如此,我们干脆迈开旅游的步伐,远离这发了疯似的恶劣天气。</p><p class="ql-block"> 去年小妹不厌其烦的做了旅游攻略,今年旅行境外游的第一站是英伦三岛。几个月来,几经推敲,确定了此次英国行十二日游的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 临出行前头两天,天气预报4月11日下午在我们所乘航班起飞的时间段内有暴风雨,让我整整担心一天一夜,即至登机,风和日丽,顺利起飞。</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空中飞行十二个小时,一定会很累。我们乘坐的是海南航空公司的波音787型飞机,崭新的设计,舒适宽敞的座位,智能化程度高,热心周到的服务,使我们全程轻松,顺利抵达伦敦。</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万事好像都遵从一个规律:泰极否来,否极泰来。好事坏事就像一条正弦曲线,随着时间的X轴延伸,福祸在正1负1的域值内反复循环变化。</p><p class="ql-block"> 伦敦时间19时18分,飞机平稳着陆希思罗机场跑道,比预定抵达时间提前30分钟,我感觉太顺了。 </p><p class="ql-block"> 英国目前缺少人工,从联邦的一些国家引进人工。机场入境只开了两个通道,几个女阿三工作人员很懒,对旅客爱搭不理,只开两个窗口办理入境手续,旅客们只好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这时来了个领班人物,一看导游小F举着旅游小旗,便将我们领到一个新打开的窗口,开辟了新的通道。女阿三嘴巴边唠叨边阻止,被英国领班斥责了几句,打开隔离栏带让我们顺利办完入境手续。 </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在顺利入境后,却没有接机的汽车,导游反复与司机联系,司机不接电话也不回微信。导游只好与当地旅行社和国内旅游公司反复联系,未果。我们12位年逾古稀的团友,在机场苦苦等了3个多小时。导游姑娘小F电话不离手,却始终没有联系到接机的司机,最后我们分乘3辆的士抵达酒店,入住时已是凌晨1点。10多个小时长途飞行,又在机场等了好几个小时,对我们这群7旬老人而言,已是疲惫不堪。这不是“下马威”,简直就是“杀威棒”!事后听说接机的司机是个“阿三”,他一声不吭去休假了。机场内那几个女“阿三”给我的体验感极差。虽为英联邦成员国家的人,英国绅士的那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丝影子。</p> <p class="ql-block"> 昨晚头枕泰晤士河波涛,在极度疲劳中沉沉睡去。晨起神清气爽,信步河边,极目远眺,远处水中有一个头上插满黄色柱子的圆形建筑十分醒目,问导游小F,才知道那是伦敦移动总部。在旁边还有一个扭成麻花状高高的白色支柱,空中架起一线长长钢缆,那是过河的缆车索道。 </p><p class="ql-block"> 脚下是一座废弃的货运码头,船只已不准在此停靠,装卸设备已经拆除,只留下数座成双成对的大吊车主骨架,改为路灯灯杆,一对对竖立岸肩,告诉人们这里的过往,也给河岸留下一种特殊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榻的酒店伴河而立,名为《伦敦码头区卓越宜必思旅店》(Ibis London Excel_Docklandos)。</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听说英国的食物难吃,心理上早有准备。酒店含早餐,凭房卡入餐厅,服务员彬彬有礼,服务热情周到,开始让我能感到英国人的一点绅士派头。早餐食品丰富超出预期,只是鸡蛋是炒的,没有一个个水煮蛋,菜品味道也很不错,别人感觉怎样我不知道,我虽是“饕餮之徒”,却极易满足。</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开始用1天的时间,走完伦敦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1500多平方公里的都城,只能用“扫街”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 (一)白金汉宫</p><p class="ql-block"> 伦敦 “Ibis酒店”是此次旅程中唯一可住两晚的酒店,所以不用搬行李。大巴车早已停在酒店门口等待,司机是位高个年轻的小胖子,留着英国式的络腮胡,衬衫雪白挺括,上罩一件贴身豆色马甲,棕黄色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显得很精致,对我们很有礼貌,笔挺的站立和打招呼的式样直接体现出绅士姿态。只是开口说话的声音怪怪的,导游小F告诉我们,司机是威尔士人,英语好像不太流利。如果平常在街上偶遇,可能会误认他是个跳国标的舞者。</p><p class="ql-block"> 上车后直奔伦敦游的第一站“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s)。司机的盘子耍得很溜,大巴车沿泰晤士河几经转折,在距白金汉宫不远处的小街上停靠,司机催促我们赶快下车。第一次到英国旅游,大家的心情很迫切,司机好像比我们更急。今天天气真好,阳光明媚,天空晴朗,一扫昨晚阴霾,心情大好。也许是我们到得早,在白金汉宫外参观的游人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 这座座落在威斯敏斯特、英国国王在伦敦居住办公、号称世界五大名宫的宫殿,看上去并不显得壮观。伦敦的绿化十分好,白金汉宫周围绿树成荫,正值四月,鲜花盛开,特别是郁金香五彩斑斓,红的、黄的、粉的、蓝的,铺满地面,与皇宫黄灰色单调冰冷的墙形成巨大反差。</p><p class="ql-block"> 英国王室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从公元9世纪起,英国已经历王权统治时代的9个王朝,分别是“西萨克逊王朝” 、 “诺曼底王朝”、 “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和“温莎王朝”。当代英国王室为温莎王朝。</p> <p class="ql-block"> 1703年至1705年,白金汉公爵约翰·舍费尔德在此兴建了一处大型镇厅建筑,将府邸改名为“白金汉府”,为白金汉宫奠定雏形。1820年,乔治四世继位后决定重建这所房子为一座乡间寓所,随着工作的进展,直到在1826年底,国王又改变了主意,在他所器重的建筑师约翰·纳西(John Nash)的协助下,他着手把房子改造变成了真正的宫殿。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p> <p class="ql-block"> 白金汉宫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7.7万平方米,花园16.2万平方米。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六百余间厅室和占地辽阔、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花园。由于没有安排入内参观,我们只能隔着铁栏杆拍下站岗的卫兵,拍主体建筑外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镀金雕像纪念碑和它的四组石雕群。</p> <p class="ql-block"> 好奇心和从众心理,驱使我很想进白金汉宫去看看英国皇家是如何生活和工作,也想看看闻名全球的戴安娜王妃生活过的地方。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查尔斯三世继位为王,查尔斯国王成为自1066年以来第40位英国君主。英国王室的权力在君主立宪制框架下以象征性为主,仍保留部分法律上的形式权力。尽管如此,白金汉宫、洋皇帝对我们还有一定吸引力,但相对而言《大英博物馆》的魅力更大。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只好忍痛割爱、把更多的参观时间安排在《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在白金汉宫外游览20分钟后,急匆匆登车奔向3公里外的《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二)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过去除了工作,业余时间或是追剧,或是在茶室中度过。茶室是信息集散地,茶余饭后,天南地北,大英博物馆的“强盗”之名不绝入耳。</p><p class="ql-block"> 有200多年历史的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馆藏800多万件藏品,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以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其中包括23000余件中国文物和藏品,作为一名中国人,自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很想去看看“英国強盗”是如何抢劫各国宝贝的。</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前参观者甚众,已将门前围得水泄不通,为了节约时间,导游小F提前作了安排,请了一位华裔女人(听口音是北京人)金牌讲解,领我们顺利从后门进入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的第一件事便是从后门跑到前门,在希腊复兴式建筑的大楼前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主体建筑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设计,采用爱奥尼亚、多立克等希腊柱式,具有明显的希腊复兴风格,主立面的多立克柱式简洁庒严,八根巨柱支撑着雕刻精美的三角楣饰,整体结构庄重且富有古典美感。</p><p class="ql-block"> 三角门楣雕塑中有野兽、家畜、灯火、三角尺子、锤子、画板、浑天仪、三角板、面具、乐器等,象征着人类从远古愚昧到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恰是博物馆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即“From Ignorant To Educated”(从愚味到博学,或是从懵懂到明智)。</p> <p class="ql-block"> 从后门进入博物馆,迎面便是一尊隋朝阿弥陀佛大理石立像,这尊来自河北省韩翠村崇光寺的文物,大约制造于公元585年。趁着一些团友去方便之时,讲解很神秘地把我们引到楼梯拐角处,向我们开始介绍这尊大佛的相关情况:据说是1935年中国政府参加伦敦艺术展,无法运回而只能捐赠。佛像重2吨,高5.8米,虽然双臂巳失,但可推断双手为“施无畏印”状。大理石像非常坚固,佛衣有非常平整的折皱。讲解教我们从上向下俯视佛像,佛像脸部呈慈祥微笑,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这尊文物不是抢来的,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通阻断、无法运输而留在英国的。</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他将所收藏的71000多件物品捐给国家。英国接受了他的捐赠。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Act of Parliament)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献了英国君主“老王室图书馆”(Old Royal Library)的藏书。</p><p class="ql-block"> 1823年,乔治四世将其父亲的图书馆(国王图书馆)作为礼物捐赠给国家,促使建造了现今由罗伯特·斯默克爵士(Sir Robert Smirke,1780年–1867年)设计的四边形大楼。</p><p class="ql-block"> 1857年,四角大楼和圆形阅览室(Reading Room)建成。</p> <p class="ql-block"> 圆形阅览室原属大英图书馆,位于大英博物馆四方中庭,中庭上方被玻璃穹顶覆盖。马克思、孙中山等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曾在圆形阅览室内读书学习。因此,将这里称为世界名人的摇篮亦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1997年,藏品数超过1.7亿,涵盖四百多种语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已搬迁至伦敦尤斯顿路。</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之所以叫圆形阅览室,是因为阅览室主体为圆柱形,上盖球状穹顶,气势恢宏。沿着直径为42.6米的圆弧形墙壁,分三层楼放置着一排排书柜,一楼书柜分4层,其中间隔门窗,二、三楼书柜均为5层。其藏品数超过1.7亿,涵盖四百多种语言,包括书籍、杂志、手稿、地图、乐谱、报纸、专利、数据、邮票、印刷品、绘画和声音档案。一楼正中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工作台,像太阳,围绕中间圆台呈阳光射线状,摆放一条一条长长的阅读桌。看到如此多的图书和馆藏,我既羡慕又后悔,如果当初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学习,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努力创造出国学习的条件,哪怕能在这里当一名“扫地僧”也心满意足啊。想想如果能在这里工作,也会心脏怦怦悸跳。</p><p class="ql-block"> 自称金牌讲解的北京大妈总是很神秘,在参观其它展馆前,又将我们引领至原大英博阅览室进行“洗脑”,轻声细语地说着大英博物馆的馆藏不是盗抢的,自然是让我们从正面能解大英博物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和馆藏。</p> <p class="ql-block"> 踏入博物馆第一步,立刻惊呆。到处是珍贵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埃及文物馆中,展出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拉美西斯二世,一位埃及帅哥,活了90岁,当时埃及人均寿命只有40多岁,12个合法继位人没有登基便走在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前面。他有8个皇后,无数妻妾和100多个子女。当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后,第13个王子登基时,已经60多岁了。</p><p class="ql-block"> 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原位于底比斯西岸的拉美西姆神庙,是19世纪欧洲殖民时期埃及文物外流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探险家贝尔佐尼组织130人团队,耗时17天将这座7吨重的花岗岩雕像从埃及拉美西姆神庙遗址拖至尼罗河畔装船,看来也属于被盗抢之物。</p><p class="ql-block"> 英国驻埃及领事亨利·萨尔特于1816年将雕像作为个人收藏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同期进入大英博物馆的还有阿蒙霍特普三世雕像等埃及文物。</p> <p class="ql-block"> 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的主角,是三大镇馆之宝之首。</p><p class="ql-block">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p><p class="ql-block">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罗塞塔石碑的出现,解答了人类文字的秘密:首先,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 Franccedilois Champollion)是第一个理解到,一直被认为是用形表义的埃及象形文,原来也具有表音作用。法国学者这一重大发现,成为解读所有埃及象形文的关键线索。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罗塞塔石碑被称为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关键基础。再次,罗赛塔碑上的象形文字,比中国汉字早1900年,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亦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这块也许是“抢”来的石碑,已有许多埃及考古学家要求“归还”。不管它的来历如何,这块碑为人类文化的解惑、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86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手抄石碑。在拉美西斯统治时期,这根柱子矗立在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首都皮拉米西的一座神庙中。公元前2000年新王国的四个世纪后,该圆柱被移动到上游,并在他的王朝故乡布巴斯提斯重新竖立起来。</p> <p class="ql-block"> 7号馆门口,亚述帝国的狮身人面像。</p><p class="ql-block"> 亚述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终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亚述国的突然强大与迅速灭亡,至今仍是个迷。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当代,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语言为现代阿拉米语。</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亚述浮雕是亚述帝国(公元前935-前612年)的艺术杰作,主要来自尼尼微宫殿,以猎狮、战争和王室生活为主题,展现了亚述文明的军事力量与艺术成就。石板浮雕记录在伊拉克南部亚述人的活动,约公元前640-620年, 亚述人穿过椰枣林,他们来到了亚述人的总部。一名士兵带着几个敌人的头颅,获得了手镯作为奖励 。</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共有320幅,因空间有限,仅展出240幅,还有80幅封存于仓库之中。</p><p class="ql-block"> 时间太紧,金牌讲解带着我们快速从浮雕长廊中穿过,以致没能仔细观看。金脾讲解明显加快速度,还没听完对文物的介绍,又换下一个,一会儿就晕菜。</p> <p class="ql-block"> 23号厅展出一座维娜斯蹲像。这尊名为“维娜斯蹲像”的大理石雕像,是一尊非常优美的雕像,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雕像高121厘米,是最早的女性人体像,据说是公元前4世纪由普拉克西特列斯制作,选材也是女神阿芙罗狄忒的神话传说。受惊的女神羞涩的回过头,一手挡住胸部,另一只手试图遮盖住裸露的身体。整个躯体被刻画得丰满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圆滑生动,女性含蓄柔媚的人体美被作者用神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在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早期都是无法想像的。</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雕像:希腊艺术的辉煌见证。</p><p class="ql-block"> 该组雕像原属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我在2023年参观希腊卫城博物馆时,就看到过这组雕像的复制品。群雕由雕刻大师菲狄亚斯主持创作,其核心部分展现雅典娜诞生场景:太阳神驾马车从海面跃起,酒神狄俄尼索斯手持酒杯,丰收女神德墨忒尔与女儿紧依,人物动态完美融入三角形构图。</p> <p class="ql-block"> 命运三女神是公元前447年至前438年由菲狄亚斯主持制作的大理石雕塑,来自于古希腊建筑物帕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群雕《雅典娜诞生》中的一组雕像,现存3个无头无臂的女神,名字分别叫做阿特洛波斯、克洛托和拉刻西斯。</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一段历史时期,女人裸体雕像有伤风化,于是这些雕像的头颅被“扫黄”扫没了。</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月神赛琳娜战车的马。这匹马因为日夜奔跑,疲惫不堪,眼睛凸出,鼻孔、嘴巴张开,静脉突出,皮肤紧贴在头颅的颧骨上,被艺术家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雕像群于19世纪被英国驻奥斯曼大使奥尔金伯爵陆续拆除运至英国,希腊政府持续追索至今未果。</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雕像群为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先生1919年携妻子蒋碧薇到欧洲时,曾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帕特农神庙雕塑展示,这些浮雕上的马匹雕刻深深地震撼了他,连续数日久久站立在这些浮雕前,激发了他画马的灵感。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徐悲鸿对马匹的描绘上,还贯穿于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p><p class="ql-block"> 古希腊文物是大英博物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精美的雕塑、无数历史之谜,让观众留连望返。</p> <p class="ql-block"> 尽管它在公元前8世纪时还只是罗马七座山丘上的一系列村落,到了公元100年,罗马帝国的人口已经多达1亿,分布在现代50个不同国家。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危机后,自公元2世纪后期起,古罗马开始衰落。在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皇帝被废黜之前,西罗马帝国迅速分裂。尽管如此,东罗马帝国后来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继续以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繁荣发展,一直持续到公元1453年。</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古罗马展厅用文物细致描述古罗马帝国兴衰历程。</p> <p class="ql-block"> 在古罗马厅中展出了“罗慕路斯和莱姆斯与狼的青铜铸像”。根据传说,罗马于公元前753年由罗马战神马尔斯的儿子罗慕路斯建立。神话故事中,一位受到威胁的当地国王命令将罗慕路斯和他的双胞胎兄弟莱姆斯遗弃在台伯河畔。这对婴儿获得当地人和台伯河神的帮助,并在一只母狼的庇佑和哺乳下得以生存,让他们之后在此地建立了后来的罗马。罗马人十分认同这个神话,由此"狼和双胞胎 "成为整个帝国的一个强大象征。</p> <p class="ql-block"> 手持束棒的 "执法者 "青铜雕像,束棒,音译“法西斯”,是一根被许多木棍围绕绑在一起的斧头,用于殴打和处决,它象征着罗马城邦的权威和对人民的统治。后来英语中的法西斯主义(facism)这个词便来自于束棒(fasce)。反映共和国已经建立,罗马高级行政官组成的统治精英拥有巨大的权力。</p><p class="ql-block"> 迦太基银币,铸于西班牙,公元前237-前209年。记录了罗马帝国征服意大利和帝国的扩张。</p><p class="ql-block"> 纪念凯撒遇刺的罗马共和国银币,公元前43-前42年。反映当时罗马帝国受到挑战。</p><p class="ql-block"> “罗马君士坦丁拱门的景色”,蚀刻和雕刻版画。皮耶罗·保罗·吉雷利制作于1692年。君士坦丁拱门是该市最后一个主要的传统古罗马纪念碑,喻示古罗马帝国的衰亡。</p><p class="ql-block"> 太多藏品,大量雕塑、书籍、绘画、古钱币等,涉及历史、政治、艺术多个方面。面对浩瀚的历史“海洋”,眼花缭乱,不知要看什么,只能深深地望洋兴叹。</p> <p class="ql-block"> 《阿波罗》雕像。这座阿波罗雕像是一件非常著名的艺术品,它展示了古希腊雕塑的精湛技艺和艺术价值。这件雕像通常被称为“ 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 ”(Apollo Belvedere),其原作创作于公元前350-320年,由莱奥卡雷斯创作。雕像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而大英博物馆展出的是其大理石复制品,高224厘米。</p> <p class="ql-block"> 《掷铁饼者》。作者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该作品创作于约公元前450年,是古典时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该雕塑为古罗马时期对古希腊雕塑家米隆原作的复制品,1790年发现于意大利哈德良别墅,1792年被英国文物商 查尔斯·汤利 收购,1805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原作已失传,现存复制品主要分布在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和特尔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摩艾石像来自于智利的复活节岛,是智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复活节岛上,遍布摩艾石像,这是一种由玄武石雕成的石像,总共发现有1000多尊巨型半身人面石像。其中有600多尊整齐地排列在岛的海边上。石像大小不等,高6-23米,重约30-90吨,它们形象奇特,神情严肃,背对大海,似乎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如此巨大、如此多的石像为什么排在岛上,它们究竟起什么作用,至今是个迷。</p><p class="ql-block"> 该石像由维多利亚女王于1869年赠予大英博物馆 ,成为其重要藏品。</p><p class="ql-block"> 石像由拉帕努伊人在公元1100—1600年间雕刻于 复活节岛 ,后被带离原址。</p><p class="ql-block"> 与其他摩艾石像不同,这尊石像背面刻有罕见图腾,具有特殊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4号馆中巨大的圣甲虫雕像,这是幸存的最大体型的蜣螂雕塑之一。这种甲虫俗称“屎壳郎”,但在古埃及文化中,它们像征力量。这尊巨大的蜣螂塑像大约制作于公元前4世纪,原本放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阿藤神庙,不知何故,这尊雕像出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英国的奥尔金七世伯爵将它带回英国,1816年奥尔金将它卖给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蹲伏的狮子。作为陵墓的守护者,很可能与海神纪念碑同时代。</p> <p class="ql-block"> 绿松石镶嵌的木制双头蛇雕像,象征阿兹特克神话中的羽神蛇(15-16世纪),羽蛇神是身披羽毛的蛇,象征天地一体的威力。这件艺术品由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是阿兹特克文明的代表性杰作,表面覆盖着绿松石马赛克,蛇身由大约2000颗绿松石组成,宽40厘米,长20厘米,蛇的两端各有一个咆哮的蛇头,身体呈W形蜷曲起伏状。</p><p class="ql-block"> 这件双头蛇雕像现在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的27号展厅,这个展厅展示了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521年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期间的中美洲地区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驼背公牛南迪,1500年,出现在印度教神湿婆的寺庙入口处,它是湿婆的坐骑,是神牛,它象征男性的力量、阳刚和生殖能力。</p> <p class="ql-block"> 在东方艺术馆中,展出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东南亚国家的文物10多万件。中国的文物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p><p class="ql-block"> 由中国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原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英国军官约翰逊以25英镑卖给大英博物馆。现存9段唐代摹本以“春蚕吐丝”般线条描绘宫廷女性生活,画中乾隆御印达37枚。因绢本材质脆弱,每年仅公开展出两次,2023年起改用高精度数字副本替代展出。</p><p class="ql-block"> 在东方艺术馆中也没有看到中国敦煌壁画。据说大英博物馆藏有100多幅敦煌壁画,还收藏有1.3万件敦煌莫高窟经文书稿。由于当时我国国内动荡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很多西方人趁机来到中国,以极低的价格,或者偷盗的方式抢走了我国大量的敦煌壁画、佛像、文稿等莫高窟文物。敦煌壁画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此次参观未能看到原作展出,其中部分原因也许是为过去他们的强盗行为感到羞愧。也许是文物太过珍贵,不愿轻易示人。</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琉璃龙纹砖,来自山西寺庙屋脊装饰,二十块珐华彩釉砖组成,宽2.44米,单砖高39厘米,厚12.7厘米,蓝黄釉高浮雕三爪龙纹,穿插莲花与牡丹,体现阴阳调和理念。该文物切割成段被盗后流出中国,在大英博物馆33号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 布袋和尚,明成化三彩陶塑坐像:琥珀色僧袍,大肚造型,高119.2厘米,基座三彩工艺,成化20年(1484年)造。相传由佛教徒 Dang Cheng 和太太 Mme Hui捐赠。出自河南,可能是一组雕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件雕塑为三彩陶塑坐像,笑容温暖,亲切慈祥,硕大的肚子裸露无釉彩,展现出“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真武,战神。永乐皇帝将他在内战中取得的一切胜利归功于真武,并为他建立了一系列寺庙和神殿。</p><p class="ql-block"> 这尊真武铜像用青铜铸造,饰以鎏金和彩漆装饰,象征明成祖朱棣的权威,与永乐盛世、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关联。</p><p class="ql-block"> 1908年由日本山中商会(Yamanada)捐赠,该商会与卢芹斋同为近代著名文物贩运者。其捐赠行为被描述为“既偷既买既卖”后的愧疚补偿。</p> <p class="ql-block"> 景泰蓝将军罐高38厘米,铜胎质地厚实,造型敦实古拙,丰肩收腹,配有圆纽卷沿圆盖。其颜色以“帝王黄”、“中国红”、“天宇蓝”为主色调,配以紫黑色等色彩,整体设计浓墨重彩,五彩斑斓,对比强烈。</p><p class="ql-block"> 景泰蓝将军罐是明代宣德年间的珍贵文物,全球仅有两件,另一件在瑞士藏家尤尔德里夫妇手中,长期借给苏黎世雷特伯格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 这件景泰蓝将军罐不仅是明代景泰蓝工艺的巅峰之作,还曾珍藏于明清内府之中,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铭文:“御用监”太监监督下制作。</span>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它从宫廷中流失出来,几经辗转最终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辽三彩罗汉:真人尺寸彩塑,原河北易县流失,国内无存,代表辽代瓷器技术。</p><p class="ql-block"> 被学者梁思成誉为“中国佛教造像巅峰”,这座罗汉栩栩如生,其写实技法可与西方文艺复兴雕塑媲美,是罕见的中式写实主义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该罗汉像属辽代三彩陶塑,原为一组16尊罗汉像之一,高103厘米,重120公斤,通体施三彩釉,风格高度写实,人体比例精准,兼具肖像特征与服饰细节。</p><p class="ql-block"> 1912年由德国古董商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nski)通过非法手段从河北易县晱子洞盗掘,后经文物商贩流转至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彩绘木制观音像。金朝(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喜欢这两座观音雕像,菩萨呈半跏趺坐(一腿垂落,一腿盘起),具有唐代后期雕塑风格,表面残留彩绘痕迹,造型舒展且细节精美(如华丽的璎珞和流畅衣纹),菩萨面容平静慈祥。传说观音大士有33种法身,其中有一种法身“观自在”。推测来自山西。</p><p class="ql-block"> 流失途径:1920年,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商购得此像。</p> <p class="ql-block"> 宋代彩绘木制观音菩萨,(约1115—1234年),高141厘米。观音菩萨容貌端庄秀美,面像丰润,紧闭双眼,垂头跌坐,做转法转传经手印,身情庄重,体态舒展自然,发髻高高束起,身披帛,环绕左肩,胸前饰璎珞,下着长裙,流畅的衣纹和华丽衣着,使得观音超凡脱俗。虽经千年风雨,木雕表面仍保留彩绘痕迹,能保留至今,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三菩萨画像,原属河北清凉寺,绘普贤、观音、文殊三菩萨,该壁画高约4米,宽近4米,绘制于永乐22年(1424年),由五台山僧人创作,画面兼具宗教庄严与艺术技法。</p><p class="ql-block"> 1925年英国人通过贿赂当地官员获得壁画,以木板为基底的石膏彩绘层被切割成12块(约每块1米见方),经海运抵伦敦。一种小偷行径。</p><p class="ql-block"> 1927年由收藏家乔治•尤摩弗帕勒斯购入并捐赠大英博物馆,现陈列于中国馆,被《英国博物馆季刊》评为“无与伦比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 唐代陶俑,黄、绿、白三色釉,展现唐代陶瓷工艺与丧葬文化。</p> <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公元600—800年。1932年,由山中株式会社捐赠。中国的文物被日本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日本人是怎样得到的,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1772年(乾隆壬辰年)清宫造办处制作的铜胎掐丝珐琅佛教坛城,底座刻有"大清乾隆壬辰年敬造"铭文。这是乾隆皇帝当年最喜欢的一个曼陀罗,它用掐丝珐琅景泰蓝镶嵌红珊瑚装饰,台阶由纯黄金制成,其它部位镶满了青金石,挂在屋檐四角的钟是用玉和银制成,用于供奉佛像。</p><p class="ql-block"> 原存放于承德避暑山庄,1991年大英博物馆从斯皮尔曼(Speelman)古玩公司购藏。</p> <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青铜大香炉,乾隆时期皇家用品,青铜制作的礼器。边沿外上书“大清乾隆”字样,满身盘龙雕刻纹样,也叫“朝冠耳炉”,它的一对朝天立耳,颇像古代官员乌纱帽上的双翅而得名。它是五供之一,除了这尊香炉之外,还有烛台一双,花觚一对,祭祀用。这尊香炉的来历亦是不明不白。</p> <p class="ql-block"> 在大英博物馆中,除了大家都知道的33号展厅(中国馆)外,还有一个神秘的“95号房间”,那里展出最美的中国瓷器。因此,这里又被称为“中国瓷器馆”。</p><p class="ql-block"> 藏品中既有举世闻名的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又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美誉的宋朝汝瓷;既有曾经拍出过2.8亿港元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同款,又有清朝御制款的珐琅彩珍品。林林总总共有1000余件中国瓷器珍品,门类齐全,工艺水平极高,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金牌讲解征得大家同意后,带我们爬上博物馆三楼。进入展室,光线幽暗,当特殊灯光洒在展柜中,展柜中的瓷器显得晶莹温润,绚丽多彩,精美绝伦。在这个不大的展室中,游客熙熙攘攘,特别是在大维德瓶的展柜前,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等了好一段时间才挤到展柜前。看来中国的瓷器是受到全世界认可的。</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大维德瓶)来自中国江西景德镇,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高约63厘米,瓶身有八层纹饰,包括缠枝菊、云龙、海涛等图案。大维德花瓶最重要之处在于颈部的楷书题记,合计五行六十三字,内文及位置完全相同,原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 ∕ 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 ∕ 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 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吉日舍 ∕ 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这对花瓶被北京智化寺僧人出售,后由华裔古玩商吴赉熙带到琉璃厂,但因当时“元代无青花”的共识被认定为赝品。</p><p class="ql-block"> 英国商人霍布逊购得后转售给两位收藏家,最终由大维德爵士集齐并收藏。</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馆藏丰富,3个小时也只能在几个展厅中匆匆走一回。从希腊哲学与科学,古罗马艺术与文化以及继承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被誉为“两希文明”的希伯莱宗教与信仰,到近现代的珍贵文物,涵盖五洲四海,贯穿古今。如果能看完大英博物馆一半馆藏,相当读完一部世界历史巨著。</p> <p class="ql-block"> 在大英博物馆中厅,一份三明治一杯牛奶解决中餐。然后,仍从大英博物馆后门离开。</p><p class="ql-block"> 金牌讲解在离开我们之时,嘴巴中絮絮叨叨,还在兜售她个人观点。历史事实不容抹杀,不少文物就是英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强盗从世界各国抢窃的。但还有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大英博物馆为世界文明保存了大量珍贵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参观大英博物馆后,能够笑着出来。确实,在参观大英博物馆后感情很复杂。看着那么多中国的珍贵文物被盗、被买卖或被送、被遗弃,感到惊叹、惋惜、愤怒、痛恨、悲哀、庆幸、无奈,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 这些中国文物诞生的朝代不同,却绝大多数是近两百年内流出,可以想象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是怎样任人宰割、任人凌辱,连祖宗的坟都让人刨了。让我想到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一段话:“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毛主席曾十分坚定的说:“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建党104周年、建国76周年之际,中国各方面在不断发展,追赶世界一流水平。我相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有后辈们不忘国耻努力拼博,中国一定会日益强大,中国的文物也会陆续回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 (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大巴又将我们从罗素广场拉到威斯敏斯特,在靠近泰唔士河的路中停车场停下。对于我们这些特殊年代高中生,没有历史课,更不能“崇洋媚外”学习“老牌帝国主义”的东西。所以,不好学习的我,知道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1997年央视直播戴安娜王妃葬礼。被誉为“平民王妃”的戴安娜,深受英国人民的喜爱和拥趸。戴安娜王妃的离去已成为当时重大社会事件,众说纷纭,不仅在英国,而且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英国人民十分热爱这位已经与查尔斯王子离异的王妃,英国皇室将王妃葬礼仍按皇室成员对待。也许是母凭子贵,戴安娜王妃生了两个孩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其中有一个日后登基,戴安娜便是皇太后;抑或是迫于民众压力,众爱难犯。于是戴安娜王妃的葬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无疑是一举数得的好办法。不同的是在这次皇家葬礼中,不单是皇家礼仪的传统音乐,还响起了流行音乐歌声。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威斯敏斯特教堂高大巍峨的建筑、皇家仪式的威严和有点拗口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从大巴车下来,导游F领着我们几乎以小跑的速度奔向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路上经过许多著名景点,团友们又怎会'放弃“蜻蜓点水”的机会,时不时停下脚步抢着拍照,耽误了一些时间。F姑娘着急地催促,参观教堂的预约时间快到了,要大家跟上队伍。我自然是那个掉队的,气喘吁吁跑过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最后一个赶到教堂入口。</p> <p class="ql-block"> 参观入口是教堂北耳房,我到门口正好赶在大家排队即将进入教堂之前。北耳房拱门上的雕塑金光闪闪,都是一些宗教故事人物,每一座雕像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来不及抹一下头上的汗滴,便进入教堂,经过安检后,挂上免费提供的电子讲解仪,开始参观。</p><p class="ql-block"> 从刺眼的午时阳光下,咋一进入昏暗的室内,两眼发蒙,分不清东西南北。</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公元960年,经过多次扩建和重建,最终于1065年建成,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千年寺院。它坐落在伦敦西部、泰晤士河北岸,高耸入云的尖塔倒映于河水之中,犹显高大壮丽。</p><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通称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译为西敏寺),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与威斯敏斯特宫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有一说:国内旅游看庙,国外旅游看洋庙(教堂)。退休10年,走过欧洲许多国家,看了许多教堂,其中闻名遐迩的有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罗马万神殿、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威斯敏斯特教堂不属于欧洲三大教堂,既非大教区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区里的教堂,而是人们所知的英国皇室专属教堂,这幢高大宏伟华丽的哥特式建筑,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联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几十座尖塔直插苍穹,乞求《天佑女王(国王)》。(《天佑女王》是英国、英国的皇家属地、海外领土和英联邦王国及其领地作为国歌或皇家礼乐使用的颂歌)。威斯敏斯特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长与其法规都要由王室决定。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筒单通俗的说,就是活人升位、死人升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英国王室历史的重要见证。从1066年开始,几乎所有的英王都在这里加冕,唯独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七世例外。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加冕典礼,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p><p class="ql-block"> 每当新国王加冕,教堂都会被装饰得焕然一新,来自世界各地的贵族和代表齐聚一堂,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大主教将王冠加冕于国王头上,整个仪式庄严而神圣。</p><p class="ql-block"> 教堂内的圣爱德华小教堂是加冕宝座的所在地,宝座下的“命运之石”更是承载着无数传奇。这块石头被称为“司康石”的石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苏格兰,最<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是由苏格兰的国王们坐在上面加冕,它不仅是王权的象征,还象征着苏格兰的独立和国家的地位。</span>1296年被带到英格兰,成为英格兰国王加冕的重要物品之一。最新的研究发现,这块石头上存在一些以前未知的神秘符号和化学成分。</p> <p class="ql-block"> 看着看着,我觉得不寒而栗,地面走廊两边全是墓地墓碑,无法挪步,只好行走在墓碑上。这哪是参观教堂,简直就是游墓地。法国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也葬着许多名人,那是露天的。这里是将名人装进了房子内,可以称为“威斯敏斯特公墓”。</p><p class="ql-block"> 由于教堂内埋葬着太多名人,墓碑铺满地板,不可避免被踩踏。但有一座墓碑是决不允许踩的,这就是位于教堂中段的无名战士墓。墓中安葬着一位身份不明的英国士兵,其遗体于从法国运回,象征性地代表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英军将士。墓碑是黑色大理石材质,周围红花团簇,墓碑上刻铭文:“在这块石头下面,安放着一位不知姓名或军衔的英国战士的遗体。1920年11月11日,在乔治五世国王陛下、他的国务大臣、部队首领和广大国民见证下,他的遗体从法国运到这里,安息在这片土地上最杰出的人中间。我们纪念那些在1914一一1918年伟大战争中付出最多的人:生命。”</p> <p class="ql-block"> 权威资料显示,教堂内安葬的总人数约为3000人,涵盖王室、科学、文学、政治等多领域人物。</p><p class="ql-block"> 自1066年撒克逊王爱德华去世以来,这里埋葬了20多位国王和王后。亨利七世的教堂和陵墓规模宏大,占据了整块墓地的三分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和玛丽一世的陵墓也在此地,成为历史的见证。 </p><p class="ql-block"> 对葬在这里一般的君王和皇亲国戚我不太感兴趣,敬重的是那些为人类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央的“诗人之角”是文学爱好者的朝圣地,安葬了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等120多位著名文学巨匠。这里不仅有他们的墓碑,还有为他们专门设置的纪念窗,窗上描绘着他们的经典作品,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满地都是墓碑,想要过去就必须踩踏墓碑。如果按中国人的习俗,死后被人反复踩踏不是好事。</p> <p class="ql-block"> 我与这个孩子一样犯迷糊,脚踩在墓碑上,却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对着讲解仪上的屏显,寻找前进方向。</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文学的殿堂,还是科学与政治的纪念地。牛顿、达尔文、丘吉尔、克伦威尔等历史人物的纪念碑也在教堂的北廊中,彰显了英国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尊重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 牛顿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墓地位于教堂大厅中央,一尊牛顿雕像耸立于墓地上方,旁边还有一个十分庞大的地球模型,用来纪念他在科学上所作出的卓越功绩。牛顿墓对称的左边便是达尔文先生的墓。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一块无名墓碑,碑文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南,便是南耳堂,唱诗班席静静地伫立在左手边。这里是教堂中的神圣之地,每周唱诗班都会在此吟唱圣诗,其华丽装饰更显得庄重而神圣。据说,唱诗班由12位男歌手和24位少年歌手组成,他们多数来自教堂自己的唱诗学校,为教堂带来天籁之音。</p><p class="ql-block"> 97年看央视直播时,唱诗班整齐庄严的歌声飘荡在哥特式建筑的穹顶,震撼着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墙体采用双层建材交替工艺,外部可见红砖与灰白色石灰岩的规律性层叠,檐口装饰带运用连续锯齿状线脚,与拜占庭建筑常见的齿饰元素相呼应,西立面设置三重拱门廊,中央拱门跨度达8米,两侧辅以科林斯柱式装饰。中殿净宽达27米,为全英最宽中殿,顶部由交叉拱肋支撑,拱顶高度达22米。光线通过高处狭长侧窗漫射而入,形成朦胧的光影效果,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地面铺装采用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与约克郡砂岩拼接图案,步道中央镶嵌铜制十字徽记。</p> <p class="ql-block"> 内部空间同样壮丽,教堂内有着华丽的彩色玻璃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形成五光十色的光影效果。此外,教堂的穹顶和拱顶设计也极具艺术价值,展示了中世纪建筑师的非凡技艺。</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筑风格堪称一绝,完美融合了哥特式风格的精髓与英格兰的独特韵味。其双塔耸立,造型别致;尖拱门窗设计巧妙,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息。此外,宏伟的飞扶壁与精致的装饰相映成趣,共同展现了英式哥特风格的非凡魅力。这样的建筑风格,不仅彰显了英国皇室的尊贵地位,更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雕塑群设计体现了中世纪建筑师的智慧与匠心。雕塑群主要位于教堂的西立面,包括十尊雕像,这些雕像代表了20世纪殉道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位信徒。这些雕塑不仅装饰了教堂的外观,还通过历史和文化的展示,增强了教堂的庄严感和神圣性。展示了许多圣人和历史人物,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威斯敏斯特教堂,令人肃然起敬。我觉得伏尔泰曾说过的一句话很有道理:“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句话道出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国家与文化的象征。是一种国家实力,当年大英帝国日不落,虽然是一种掠夺侵蚀强盗行径,船坚炮利是它背后强有力的支撑,如果没有经济、工业、科技作后盾,英格兰不可能将其“米字旗”插遍全球。皇权、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是英国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它的灵魂,有一群为之献身的精英,在国家的各个历史时期演绎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献身国家和民族。国家为了纪念英雄,宏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修建各种形式建筑,威斯敏斯特教堂如此,巴黎凯旋门如此,北京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 (四)威斯敏斯特</p><p class="ql-block"> 从威斯敏斯特教堂出来,从阴暗的室内走进洒满阳光的广场。英国国会广场蓝天白云,绿树浓荫,碧草如茵,空气清新。</p><p class="ql-block"> 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广场四周的建筑群宛如一部石头编成的史书,威斯敏斯特宫的哥特式尖塔、大本钟的浑厚钟声、议会大厦的精致浮雕,无不展现出英伦艺术瑰宝般建筑的绮丽风彩,栉比鳞次的楼房,在明媚的阳光下更显得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这哪是什么“雾都”。</p><p class="ql-block"> 看见大本钟巍峨屹立在泰晤士河畔,就像见到老朋友。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外国电影有选择性地译制后在国内放映,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享受改革开放的第一波“红利”,为我们打开看外面世界的一扇窗。知道大本钟早于知道威斯敏斯特宫。那是1978年,由唐.夏普执导,罗伯特.鲍威尔、大卫.沃纳、约翰.米尔斯等演员主演的电影《39级台阶》在中国上映。</p><p class="ql-block"> 《39级台阶》男主角理查德.汉内是一名英国工程师,一次偶然,他获得了前英国特工人员留下的密码,同警方和反间谍机构搭上线,并在紧要关头破译了手中的密码。他来到了伦敦大钟的机房内,在那里找到了控制恐怖炸弹的开关,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电影中的大钟机房就是大本钟,影片中男主角长什么样,早已忘记,但对大本钟却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我还知道大本钟名字的来历,那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大本钟由当时的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耗资2.7万英磅。给钟取名难住了英国君臣,一个大臣悄悄地对君王说,就叫“大本”吧。“本”是本杰明的昵称,后来大家就把这座四面朝向的钟叫“大本钟”。</p> <p class="ql-block"> 已过下午15时30分,按照旅程上的标注,以下的景点全是“外观”,也就是打卡拍照走人。</p><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这里集中了英国皇家的各大建筑,是英国行政中心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市又叫西敏市,名字源于威斯敏斯特寺,是英国英格兰大伦敦下属一个拥有城市地位(City status)的伦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在威斯敏斯特集中了许多景点,有威斯敏斯特宫(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教堂、大本钟、皇家法庭、白金汉宫、伦敦天文台、皇家艺术学院、皇家音乐学院、皇家歌剧院、马堡大厦、海德公园、威斯敏斯特桥、维多利亚堤岸等50多个著名景点。这哪是一天可以参观完的,即使是蜻蜓点水般的方式,也不可能完成。更何况还要打卡白厅街、伦敦眼、伦敦塔、门桥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宫,又称西敏宫,是英国议会大厦。看到宫殿有那么多尖塔就知道这是一幢哥特式建筑,千年岁月为它增添历史苍桑。它是英国许多重大庆典仪式的主办地,见证了许多惊天动地、生死悠关的历史大事件。尽管它曾经被烧毁重建,它依旧是权力象征,英国国家名片。</p><p class="ql-block"> 没能入内参观,只好在街道车流人流间隙记录下古老但仍然雄伟的模样。百米高的维多利塔和大本钟塔高耸入云。2012年,英国保守党议员托比亚斯·埃伍德(Tobias Ellwood)提议钟楼更名为伊丽莎白塔以纪念当时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登基60周年。6月26日,下议院确认此次改名的议案可以执行。钟楼(Big Ben)正式更名为“伊丽莎白塔(the Elizabeth Tower)”。</p><p class="ql-block"> 宏伟的威斯敏斯特宫殿座落在泰晤士河北岸,展现出皇家威严。没能参观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4.8公里长的走廊,主体建筑前后三排长达287米的宫殿,实在遗憾。希望此生还有机会再到英国,仔细地参观一次西敏宫。</p> <p class="ql-block"> 英国国会广场本身就是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馆,矗立着诸多纪念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雕像。从维多利亚女王、丘吉尔首相,到二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每一座雕塑都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诉说着英国辉煌的历史与不屈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先生,电影中将他描写成一个多重性格,却又难以捉摸、十分有趣的国家元首。爱屋及乌,所以也喜欢广场上这座非常传神的丘吉尔雕像。这位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给人的印象颇为有失绅士风度,手中端着酒杯、嘴上叼着雪茄、衣着不整、动作幅度大,看似迷迷糊糊还没醒酒。其实他外拙内秀,头脑无比清醒,聪明睿智,果断刚毅。不但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二战胜利,而且政治上很有建树,文学作品还获得诺贝尔奖,退休后还砌墙,一天可砌三百块砖,直到91岁病逝。不愧是“烟酒”生(研究生),另类首相。</p> <p class="ql-block"> 去往伦敦眼经过议会大厦,围墙一角有一个吹风笛者,风笛是苏格兰的民族乐器,尽管我不喜欢听那“呜呜”声,但男人穿格子裙确实另类,且千百年一直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出国旅游,街头遇到不少演奏音乐并乞讨者。以前我都会投几个硬币,但我现已退休,用的是社保的钱,不能给乞讨者,因为我与乞讨者基本一样。</p> <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桥是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始建于1750年,现桥体于1862年重建落成。该桥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桥身涂装为绿色以呼应下议院议席色调,全长1223英尺,共有七跨半椭圆拱形结构,桥体采用康沃尔花岗岩建造。桥头装饰包含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纹章,西桥头竖立着博阿迪西亚纪念碑。桥梁西岸毗邻英国国会大厦与大本钟,东岸连接伦敦眼等标志性景点,已成为伦敦核心旅游打卡地。回想起来,当时应该走上大桥,从南向北的方向,欣赏威斯敏斯特宫倒影于泰晤士河的佳景。</p> <p class="ql-block"> 伦敦眼在泰晤士河南岸,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是世界上首座、截至2005年最大的观景摩天轮,为伦敦的地标及著名旅游观光点之一。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当时赞助商还是英国航空公司,因此又称千禧之轮,总高度135米(443英尺),现排名世界第五。</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信迷信,英国人也信迷信。伦敦眼共有32个吊笼,1号至33号,因宗教忌讳没有13号。伦敦眼由平台处的两座马达带动旋转,每个吊笼可载客25人,每转一圈30分钟。伦敦眼是俯瞰伦敦风景最佳之处,据说从2000年启动以来,巳有1000万人乘坐伦敦眼,我们不属于千万分之一,因时间有限,只能以伦敦眼为背景留影,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伦敦眼不仅白昼是伦敦一个醒目的景点,到夜间更加漂亮,它化成了一个巨大的蓝色光环,大大增添泰晤士河的梦幻气氛。</p><p class="ql-block"> 2012年7月22日,17岁的英国极限运动员、伦敦奥运会火炬手阿米莉亚·亨普勒曼·亚当斯在“伦敦眼”上展示奥运火炬,开启了伦敦奥运之火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伦敦眼还为2015英国大选亮灯,红灯代表英国工党,蓝色代表保守党,紫色代表英国独立党,黄色代表自由民主党。</p> <p class="ql-block"> (五)白厅大街</p><p class="ql-block"> 伦敦的建筑与巴黎建筑有很大区别。巴黎建筑风格以法式古典主义为基础,融合奥斯曼城市规划、新艺术运动和折中主义等多重元素,形成跨越千年的建筑美学体系。奥斯曼风格楼房都在6至7层,巴黎市区内,除埃菲尔铁塔外,仅有一栋现代化摩天大楼。而伦敦建筑完全是英伦建筑风格,是一种融合多个历史时期和地区特色的建筑形式,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主要有:哥特式、乔治亚风格、维多利亚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特别是哥特式建筑的尖塔和塔楼,使得建筑群有高低起伏的韵律,而不像巴黎市的建筑过于扁平。</p><p class="ql-block"> 白厅大街是威斯敏斯特的一条连接国会宫和唐宁街的大街,北起特拉法加广场,南至国会广场。在这条街上有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许多英国政府机关,因此人们用白厅作为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各个部门的办公楼呈现不同建筑风格,白厅大街集中展现了英伦建筑风格之美,好似建筑博览会。</p><p class="ql-block"> 电影电视剧中出境很多的“苏格兰场”、“军情五处、六处”,“M16”都隐匿于这条街中,系列电影《007》剧中许多镜头都在这里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从国会广场走上北厅街,在路中央,竖立了一座和平纪念碑,是英国主要的战争纪念碑。每一年的荣军纪念星期日,都会在这里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纪念碑两侧分别悬挂着三面旗帜,都是代表英国的。一侧分别是英国国旗、皇家空军军旗(RAF Ensign)、英国商船旗帜(Red Ensign)三面旗帜,另一侧是英国国旗、皇家海军军旗(WhiteEnsign)、皇家海军后备部队、辅助舰只及相关海事部门使用的三面旗帜(Blue Ensign)。纪念碑侧面刻着: Glorious Dead(死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循街北上,不远处,道格拉斯.黑格骑着战马的雕像立于街中。一战时的英国陆军元帅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指挥过马恩河、索姆河等战役,以简单粗暴的直接冲锋战术著称,由于漠视士兵生命而获得了“屠夫”的绰号。</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走,便到了唐宁街街口,唐宁街的街口装了金属大栅栏,栅栏内的岗亭前站着3个端着微型冲锋枪的警察,体态臃肿,着装随意,上罩防弹背心,看上去就像武装民兵,他们丝毫没有站岗的严肃,而是在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地聊天,时而哈哈大笑。警察对于围在栅栏前拍照的游客不管不问,听说以前没有装铁门,唐宁街是可以随意穿行的,后来反恐形势严峻才戒备森严的。</p><p class="ql-block"> 世界闻名的首相官邸,是一所乔治亚风格建筑物。隔着铁栅栏,我们无法看到那幢有一张钉着“唐宁街10”号门牌的朴素小黑门。据说以前是财政大臣官邸,由首相兼任财政大臣后,唐宁街10号就成了英国政府首脑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在唐宁街对面的列治文街街口,一群民众聚集在蒙哥马利元帅的雕像前,举着上绿下红色星月旗,呼喊着口号,禁坐示威。引起行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在格拉斯.黑格雕像向北百米左右是国宴厅。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为内战失败者被押上断头台,在国宴厅一楼被处死。查理一世也是唯一一个被处死的英国国王。行刑前,他先朗诵了自己做的一首诗,然后泰然自若的称自己是人民的殉道者,自己走到断头台前,结束了49岁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处死查理一世的是克伦威尔,推翻查理一世后,克伦威尔建立了独裁统治。独裁统治被推翻,克伦威尔也被枭首示众。300年后,他的头颅被当古董般买来卖去到处展览,成为一个黑色笑话。如此现世报,大约在世界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人了。</p> <p class="ql-block"> 沿街继续北上,过内阁办公室、苏格兰事务办公室,便到了皇家骑兵营。这里是游客最喜欢的摄影打卡点。皇家骑兵营的营房是帕拉蒂奥式,东西南三面呈对称分布,北面大门正对骑兵卫队纪念碑和大街。大门两侧骑兵岗楼中,各有一名身着银色铠甲、头戴红缨头盔、足蹬油黑发亮马靴、骑马持刀的哨兵,使皇家骑兵营显得更加威严。皇家骑兵营现在应该是多用于仪仗,今天值班是清一色的黑马,四只马蹄中除右前蹄,其他三只马蹄下部都呈所谓“乌云盖雪”的白色,看来骑兵营的马都是刻意挑选的,每匹马长得一模一样,身躯非常高大,毛色黑亮。据说在英国陆军中最无聊的部队就是皇家骑兵营,他们除了担任皇家的警卫任务外,余下时间就是擦盔甲,擦一次头盔用时两小时,将头盔擦得铮光瓦亮。</p> <p class="ql-block"> 游客们都喜欢与威风凛凛的骑兵哨兵合影,将骑兵营大门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 哨兵岗位神圣不可侵犯,在岗哨前的地面划有警戒线。有些游客不遵守规矩,拍照时闯入禁区,用手摸战马或牵马的缰绳。这种行为会受到哨兵的喝叱,甚至会被战马嘶咬衣服或头发。我们团中一位“不服周”的男士,平日总以老大自居,不听劝告,进入禁区,被骑兵操纵战马将其撞了出去。</p> <p class="ql-block"> (六)伦敦塔、伦敦门桥</p><p class="ql-block"> 打卡骑兵营后,下午17时,大巴车沿泰晤士河向右,顺流而下,将我们拉到伦敦塔。</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实际上只游览了伦敦泰晤士河边一个很小的直角三角区域,直角顶点是大英博物馆,下锐角顶点是白金汉宫,东边锐角顶点便是伦敦塔。说“扫街伦敦”,只是一种夸张,准确的说,就是打卡了伦敦的部分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原以伦敦塔与伊丽莎白塔一样高大巍峨,及至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感到些许失望。与其说是塔,不与说是城堡。</p> <p class="ql-block"> 这座英国罗马风格时期的城堡式建筑,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伦敦塔桥附近,其历史可追溯到1078年,当时是因军事需要而建,防止敌人逆河入侵。历史上伦敦塔既是坚固的兵营要塞,又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曾用作堡垒、宫殿、天文台、教堂、监狱、军械库、国库、铸币厂、避难所等,但却从未在战争中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伦敦塔现为英国著名博物馆之一,陈列有珍贵的各种文物,是英国人心中的“故宫”。</p> <p class="ql-block"> 隔着城堡的石墙向内张望,城堡内有许多塔楼。导游小F介绍说:伦敦塔是一组塔群,整个建筑群反映了英国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其中心是一座诺曼底式建筑的白塔,这是塔内最古老的建筑,也称为大塔和中央要塞,高三层,在其上端建有塔楼,除东北角塔楼为圆形外,其他三个塔楼都是方形。 </p><p class="ql-block"> 白塔的四周有内外四层的多座防御性建筑,作为内层防御性的是13个塔。伦敦塔群以威克菲塔,白塔和比彻姆塔最为有名。</p><p class="ql-block"> 伦敦塔已结束了它战争防御设施的历史史命,现已成为一个王冠、王袍、兵器和盔甲的陈列馆。馆内最有名的是皇家珍宝馆,主要展出17世纪以来君主的镶满宝石的皇冠,王权球,权杖等国宝,兵器馆展出了历代皇族所使用的各种武器,盔甲和战袍等。这些不但是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更是无法估价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 对我们而言,又是一次近在咫尺、却不能亲近芳容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伦敦夕阳火辣辣的灼人,我们在泰晤士河边选了一个遮阳棚,避免阳光灼伤皮肤。向北看,伦敦塔城堡坚固厚重的石墙,以及枝干遒劲的老树,将人们的视线引入久远的古代。向东眺望,伦敦塔桥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塔桥下,轮船相向而行,劈波斩浪,有的顺流而下,有的逆流而上,时不时发出清脆的鸣笛声。环顾四周,众多古建筑物与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让你反复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 伦敦塔桥一对南北相对的塔,很像橄榄球的门。原以为双塔只是为桥梁结构和外在美观需要而设计。当了解到伦敦塔桥作为开放式桥梁时,方知双塔奥秘。去潮州旅游,韩江上的广济桥是世界上第一座开放式大桥。据说当年伦敦建造塔桥时就是借鉴广济桥开放式的办法,既能保证车马人员通行,又要保证河中船只通过。造桥前有多种设计,塔桥选择了塔中段桥体左右向上打开的方案。如此沉重的桥体用多大的力才能转动,于是桥的设计者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两个大桥墩,在桥墩的底部装有桥梁的配重,这样用很小的力就可以将桥梁左右向上打开,让大型船只通过。我们没能看到桥梁开启,但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见过。据说站在塔桥上看泰晤士河周围的风景很美,但我们没有时间登上塔桥。说实话,心中想去,今天巳步行几万步,非常劳累,力不从心。</p> <p class="ql-block"> 伦敦塔周围风景非常优美,欧洲第二大高楼“碎片大厦”在夕阳下熠熠生辉。309.6米高的大厦屹立在泰晤士河南岸,大厦共95层,其中72层可供办公、居住及观光。大厦包括一个五星级酒店、十套单位售价约5000万英镑的豪华公寓、三层餐厅以及三层观光区。在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下,游客在观光区可以俯瞰伦敦方圆六十多公里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设计师皮亚诺运用了精密复杂的玻璃幕墙,这个极富表现力的建筑立面由成角度的窗玻璃组成,同时反射光线,改变天空的变化模式。每一寸表皮都是由外向内倾斜并依次向上生长的玻璃薄片覆盖,最后组成一个晶莹剔透的玻璃金字塔。最终塔顶的玻璃板将互不接触,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为整座建筑提供一个可以呼吸的开口。</p><p class="ql-block"> 夏德大厦(The Shard),也称“碎片大厦”,因为shard这个英文词本意特指玻璃或陶器打碎后的破片。称“夏德”是音译,说“碎片”则是意译了。</p><p class="ql-block"> 伦敦不仅有高耸入云的碎片大厦,还有许多现代建筑。如果形容伦敦市容如同一位现代绅士,那么巴黎就是一位古典美女。</p> <p class="ql-block"> 在伦敦塔附近还有空中花园、威尔顿音乐大厅、圣玛丽艾克斯大楼、伦敦大火纪念碑、众多美术馆、各类博物馆和教堂,眺望泰晤士河南岸,大伦敦市政厅大厦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伦敦塔的西边有座伦敦塔桥四季酒店,是一家集历史建筑之美与现代奢华于一体的五星级酒店。 酒店位于伦敦城心脏之地的一座小丘之上,坐在客房中,便可俯瞰伦敦塔、伦敦塔桥及周围美景。酒店原为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经过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酒店建筑上部呈四方柱形,四面雕塑十分精美,外部结构保留了古典主义风格,运用了大量石材和传统工艺,与伦敦的历史背景相得益彰。 </p> <p class="ql-block"> 睌餐安排在伦敦塔对面的一家中餐馆,这是我们到伦敦的第一餐中餐,服务员对中国游客的习惯已了如指掌,开水加满水杯、烫餐具、加公筷公勺、加菜盘装游客自带辣椒酱菜。一壶冰镇凉白开是英中结合,一壶茉莉花茶将我们拉回国内。餐馆是上海人开的,菜肴味道不错,份量也足,既有本邦菜,更多是川菜,只是少了湖南人喜爱的辣椒。两天没吃正餐,自然是姆指大动,狼吞虎咽了。</p><p class="ql-block"> 餐馆右侧面对着伦敦塔,正面对着历史悠久的“伦敦万圣教堂”,这是一座古老的教堂,曾在教堂内发现古罗马步行道,教堂保留了撒克逊教堂的拱门结构,该教堂可追溯至7世纪。作为巴洛克风格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重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创建者威廉.潘曾在此接受洗礼,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也于1797年在该教堂举行婚礼。 </p> <p class="ql-block"> 古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伦敦太大,一日车载步行,如燕子抄水般,也没能看到伦敦美景的十分之一。原想“扫街”伦敦,看来草率了,小看伦敦了。思考再三,今日之游,以《伦敦掠影》概括较为贴切。</p> <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年乘机抵伦敦游历,一日饱览众多名胜佳景,使用《DeepSeek》创五言律诗一首,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七秩游英伦》</p><p class="ql-block"> 凌虚越重洋,古国沐新阳。</p><p class="ql-block"> 宫阙威仪显,金匮千载藏。</p><p class="ql-block"> 议政钟声远,摩天瞰四方。</p><p class="ql-block"> 白厅循旧迹,塔影锁寒江。</p><p class="ql-block"> 石堡卫京畿,碎片闪金光。</p><p class="ql-block"> 七旬何谓老?霞满泰河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