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栋梁,中国科学院陈姓院士简介,信息技术科学部篇

陈氏后裔宗亲网

<p class="ql-block">  陈桂林,1941年12月17日出生于福建南安。空间红外遥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桂林长期从事航天遥感探测技术、光电技术研究。主持研制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核心探测仪器——多通道扫描辐射计(MCSR),解决了大孔径轻量化光学系统、高精度扫描机构和地球同步轨道辐射制冷等关键技术,该仪器成功应用于1997年发射的FY-2A星和2000年发射的FY-2B星。实现了可见光、红外和水汽三波段同时探测,推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p> <p class="ql-block">  陈国良,1938年6月3日出生于安徽颍上。并行算法、高性能计算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p><p class="ql-block"> 陈国良主要从事并行算法与高性能计算研究。提出了“并行算法—并行机结构—并行编程”一体化研究方法,创建中国首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研制了自主版权的国产曙光并行机“用户开发环境”商用软件。还主持研制了安徽省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及淮河流域防洪防污调度系统,相关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p> <p class="ql-block">  陈翰馥,1937年2月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绍兴。自动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IEEE Fellow,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IFAC Fellow,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陈翰馥主要从事随机系统控制理论研究,提出的辨识算法收敛性条件被国际学术界称为“ 陈氏条件 ”,成为非线性系统辨识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轨线-子序列的扩展截尾随机逼近算法框架,拓宽了其在自适应控制、多智能系统协同优化等方向的应用。与合作者严格证明了自校正跟踪器的收敛性和最优性,该成果被国际控制界认可为关键突破。</p> <p class="ql-block">  陈俊亮,193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作为主要研制者之一,完成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号卫星的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系统研发,解决了卫星通信误码率从10⁻³降至10⁻⁶的关键技术难题。20世纪80年主持研制我国首台“DS-2000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建立诊断理论体系,实现国产程控交换机零突破。后续参与“DS-30程控交换机”研发,提出数字交换网络理论模型与测试诊断算法。1990年代主导我国首套智能网系统研发,解决体系结构、业务生成等关键技术,推动电信增值服务国产化,应用于全国十余个省市通信网。</p> <p class="ql-block">  陈小前,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陈小前主要从事飞行器设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国防科技大学卫星技术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持研制了“天拓”系列卫星,军民应用效益显著;主持完成了“天源一号”卫星在轨加注飞行试验,为继美国后世界第二次;建立了以MDO为特色的飞行器先进总体设计理论。</p> <p class="ql-block"> 陈星旦,1927年5月6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陈星旦主要从事短波光学技术及近红外光谱研究。20世纪70年代起开拓短波(真空紫外至软X射线)光学研究领域,主持研制了真空紫外标准光源、软X射线成像元件及系统,建立了我国短波光学研究的技术基础。在首次核爆光辐射威力测试中,提出测量方案及辐射传感系统,研制的光冲量计成为我国核试验的必备设备。他还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真空紫外光谱仪(1984年),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软X射线光学基础技术研究”,在多层膜技术、光学元件测试等领域取得突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