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7月,我踏上了寻访红色记忆的旅程,来到了湖南浏阳社港镇的寻淮洲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寻淮洲年仅22岁便牺牲在北上抗日的征途中,但他短暂却辉煌的革命生涯,让我深深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热血与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浏阳是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新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p><p class="ql-block">火热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红色土地播撒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胡耀邦、王震、宋任穷、杨勇、王首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诞生于此并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国将帅中就有30位浏阳籍将军。</p><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荡气回肠的浏阳故事、豪气干云的浏阳儿女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充分彰显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担当。</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区委员会指导成立了浏阳金江支部,揭开了浏阳人民在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序幕。</p><p class="ql-block">秋收起义前后,四万浏阳农军参与攻打长沙的壮举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向平浏直进、转兵文家市,迈出了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1930年,全国第一个建制省工农兵民主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进驻大围山镇锦绶堂,迅速掀起了湘鄂赣地区革命高潮;</p><p class="ql-block">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永和镇李家大屋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功开创了中央苏区建立和发展的大好局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烽火连天处,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给浏阳留下了200余处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成为这片热土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这些红色资源犹如一座座闪耀星空的历史丰碑,永远见证着一段段轰轰烈烈的辉煌历史,永远铭刻着一个个浏阳儿女的英勇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p> <p class="ql-block">寻淮洲故居</p><p class="ql-block">寻淮洲烈士故居位于浏阳市社港镇淮洲村王思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南方普通的四合院式民居。</p><p class="ql-block">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12年重新修复并对外开放,主屋为寻淮洲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左侧为卧室、横厅、厨房,右侧为农具房。里面陈列了寻淮洲烈士当年的生活用品及其革命奋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寻淮洲(1912-1934),浏阳社港人。</p><p class="ql-block">15岁加入中国共青团,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参加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次入闽作战,历任代理排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团长。他英勇善战,威震敌胆,战功卓著,是红军早期一位赫赫有名的青年将领。</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他率领红十军团第19师,在安徽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双百英模”之一。</p><p class="ql-block">寻淮洲故居是寻淮洲出生和少儿时代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淮洲村以先烈精神为动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屋场建设,以屋场建设衬托产业发展,打造了淮洲屋场,建设了景观亭和仿古桥亭,新修景观河道、淮洲文化广场和大型停车场等设施。</p><p class="ql-block">2017年种植景观莲花及水产套养1400亩,打造百亩黄花菜基地及精品水果基地。</p><p class="ql-block">在浏阳建设全域美丽乡村的热潮中,成为了“浏阳市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十佳旅游示范点”及“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p> <p class="ql-block">寻淮洲,字望成,浏阳市社港镇淮洲村王思组人,民国元年(1912)出生于贫困农民家族,幼年多病,4岁还不能行,9岁才上学,13岁入莲溪高小。</p><p class="ql-block">那时农民运动兴起,他在进步教师倡导下,积极带领同学查鸦片禁赌博,宣传剪发放足,破除封建迷信,1927年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当年5月“马日事变”发生后,奔赴平江长寿街,加入浏阳工农义勇队,9月,义勇队编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p><p class="ql-block">寻淮洲随团参加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后,随到沿湘赣边境南下,不久任代理排长。</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率全排攻进江西宁冈新城,俘敌</p><p class="ql-block">靖卫团兵20多人,缴枪10多支。同年春节,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随毛泽东在永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政治思想水平及军事指挥能力迅速提高。</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在瑞金大柏在与国民党军刘士毅部两个团接战,寻淮洲率全连抵挡头阵,苦战两日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作武器,他左肩受伤仍坚持战斗,终于拖住了敌人,配合全军歼敌殆尽,随后又投入了三战闽西,九攻吉安战斗。</p><p class="ql-block">1930年,寻淮洲任新编红军十二军三十四师一00团营长,同年11月在第一次的“围剿”战斗中,荣立战功,晋升为团长。</p><p class="ql-block">1931年3月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一00团先后在富田白沙中村聚歼进犯敌人,于5月27日收复广昌,两路配合一举全歼许克祥一个团,年仅19岁的寻淮洲升任师长,随后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率部插入敌后,牵制敌数师兵力,与红三军团一起挫败陈济棠18个团的进攻。</p><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经军整训后,寻淮洲调任红三军第五师师长,翌年2月,敌分三路向中央苏区进犯,五师在江西东韶路口,吴村地区与敌相持20多天后,出奇制胜,歼敌三个师缴枪万余支,为第四次反“围剿”建立了功勋。</p><p class="ql-block">7月,红军主力入闽,五师担任主攻,智取宁北县泉上土堡,歼灭守敌一个团及地方武装,又在连城消灭敌七十八师四六六团,复歼朋口守敌黄康营。</p><p class="ql-block">“八·一”建军节六周年庆祝会上中央军委给寻淮洲颁发特别嘉奖令。</p><p class="ql-block">9月18日,他又率五师十三团开创红军以团歼团的新战绩。</p><p class="ql-block">10月20日红一方面军创建前往平江(情景再现)红七军团,年刚21岁寻淮洲任军团长。</p><p class="ql-block">1934年1月,红七军团入闽,在三明市附近歼敌一个旅,又克龙溪县城,寻淮洲将接收的敌兵工厂迁往瑞金,生产了不少武器,支援红军,这年在瑞金召开第二届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他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同年,日本侵略者强占东三省后,又向华北进犯,红七军团扩编为三个师,组成抗日先遣队,寻淮洲率领北上,首先进入闽中,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胜利抢过闽江,在水口召开的纪念“八·一”建军节七周年庆祝会上,中央军委发来嘉奖电,并授寻淮洲二级红星奖章。</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陆空配合,对先遣前堵后追,寻淮洲避实就虚,转向闽东,再沿闽水浙边界推进,出敌不意,攻克福安县的穆阳镇,毙敌数百,又转向浙西南,消灭敌一个保安团,并攻进庆元县城。</p><p class="ql-block">再突入竹口,击溃两个保安团,俘敌200多人,缴获不少枪炮,半月间三战三捷,部队进入闽北苏区的古楼,军需得到补充,士气大振,这时他提出暂时休整,待机出击,但遭随军的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乐少华的反对,经请示军委,又被当时的“左”倾负责人指责为“游击主义”,并强令他们去浙西硬拼,使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处于危境。</p><p class="ql-block">9月30日,寻淮洲顶住压力,果断从浙江撤出,走皖赣边区,先后在查湾、流口等地打了几个胜仗。</p><p class="ql-block">进入苏区,得到当地中共组织的支持,很快有500青年入伍,后军委又电令转移,寻淮洲迫不得已,经过半个多月艰苦转战,减员过半,中央代表曾洪易叛逃,部队于11月才转移到闽浙赣苏区。</p><p class="ql-block">军委将五军边和闽浙地区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为红十军团,原七军团编为第十九师,寻淮洲任师长。</p><p class="ql-block">11月18日,寻师奉命向浙赣边境进发,重创尾追之敌蒋志英两个团,复经浙江上方镇突破敌补充第五旅防线,强渡新安江,逼昌化,先头部队打到临安,距离杭州只百里,随后又转向皖南克旌德,经泾县宣城北上,过青戈江,威胁芜湖。</p><p class="ql-block">12月10日,全军在安徽黄山东南汤口会师。</p><p class="ql-block">13日,敌顾祝同指挥5个师,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共10万兵,分三路扑向汤口,红十军团北移,经乌泥关抵皖南太平县谭家桥,敌转战斗力薄弱的二十师,二十一师进攻,且将制高点乌泥关夺去。</p><p class="ql-block">寻淮洲亲自带一尖刀排奇袭敌人,夺回高地,他却因腹部中弹而昏倒,苏醒后忍痛指挥命令部队抓住时机向北突围,战士们含泪抬着寻淮洲闯过枪林弹雨,转移到泾县茂林,此时因其流血过多,经抢救无效,停止呼吸,时年仅22岁。</p><p class="ql-block">寻淮洲烈士的遗体安葬于安徽省泾县茂林潘村马蚁山的约高岗,1938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陈毅途经茂林,特到烈士陵墓拜谒,并书碑铭:“寻淮洲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奋斗到底,为抗日战士模范。”</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4日,寻淮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双百英雄模范之一。</p><p class="ql-block">2015的在他的故居建立了寻淮洲烈士纪念馆,成为当地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激励下一代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寻淮洲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南方普通的合院式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1912年8月29日,寻淮洲出生于此,并一直在故居生活。</p><p class="ql-block">1927年参加革命,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曾任红七军团军团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等职,是红军杰出的青年将领,1934年12月在北上抗日安徽途中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2009年“双百”人物评选中,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故居于2012年修复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保护范围: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故居,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南方四合院式民居映入眼帘,外墙橙红,屋瓦灰黑,古朴而庄重。门楣之上,“寻淮洲故居”五个金字熠熠生辉。沿石阶而上,两侧立有“南国黄狮”“中天赤橙”的石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居内部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床铺、书桌、柜子皆保留原貌,墙上挂有“入党誓词”、革命标语与事迹展板。其中一间房内,两张挂着蚊帐的床铺与木桌静静伫立,仿佛还能听见他与战友低声讨论战术的声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寻淮洲同志生平简历”展板前,我驻足良久。从15岁加入共青团到16岁入党,从19岁担任团长到21岁成为军团长,他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在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展板上清晰记录着他从少年志士成长为红军最年轻军团长的光辉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寻淮洲从身体瘦弱的孩子,到浏阳有名的“闯将”;</p><p class="ql-block">从因身材瘦小差点不能从军,到威震敌胆的红7军团军团长、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p><p class="ql-block">从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到不幸中弹牺牲,是“长大为国家做一些大事”的家国情怀激励着他,是努力革命,永不叛党的入党誓言磨砺着他,是伟人的崇高榜样熏陶指引着他。他的人生,壮烈且无比辉煌,短暂却必将永恒!</p><p class="ql-block">寻淮洲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功绩、崇高风范、高贵品质值得永远学习和铭记。</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传承先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左庭生,派贤后,</p><p class="ql-block">1891年12月19日出生于淮洲村中和组(左家湾),上有父母,平辈兄妹五人,下有一子一女,全家10口。</p><p class="ql-block">因家境清贫,童年时曾在左氏祠堂免费读书两年,尔后便随父作田种土,饱受阶级之压迫,民族之欺凌。</p><p class="ql-block">1927年投身革命队伍,成为赤卫军一名战士。1930年9月,北区反动分子张忍(绰号张麻子),汇聚九十联防队,配合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团,总计5000余人,全面进犯浏北苏区(当时称清剿)</p><p class="ql-block">9月13日清剿队伍数百人从社港——周洛执行清剿任务,为掩护老百姓安全转移,赤卫军排长寻介奎带领该战士进行阻击,一边阻击一边撤退,中午时分,撤退到左家湾。</p><p class="ql-block">因寡不敌众,加之弹药不足,排长寻介奎,战士左庭生、左登桥、左锡职、唐礼角、黎致祥等6人被俘敌人在左家湾祠堂内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威逼他们供出徐洪主力部队的去向。</p><p class="ql-block">他们宁死不屈,没有透露半点风声,气急败坏、惨无人道的敌人将他们六人惨杀在祠堂门前地坪上,临死之际,他们振臂高呼打倒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p><p class="ql-block">这雄壮的口号声响彻云天,震憾山河,激励人们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而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淮洲村竹峰片下新组杨树塘是革命的胜地,也是革命摇篮。</p><p class="ql-block">出现了一个革命的家庭,前辈徐瑚球老人是个公厚的老实农民,没有文化,一辈子受欺压,困苦不堪,难见天日。</p><p class="ql-block">抱怨世不公平,深怀遗恨,他妻首氏,是个贤良妇人,生下六个儿子抚养成人,都是标形大汉,公厚正直,智勇豪爽,瑚球老人为了使下辈不受欺压,才使长子宗弛念了两年书。</p><p class="ql-block">要他刻苦习文,又请了一个高明武师在他家教练几个儿子武功,以使全家人都精通武艺。</p><p class="ql-block">特别是蹈赋、谒弛二兄弟武功更精。</p><p class="ql-block">当时称为名师,在平浏两地教了很多学徒。</p><p class="ql-block">瑚球见家里出了一霸人材,躭心他们仗势欺人经常严加教训,要儿子们公厚至德莫持强欺弱,临终时留下遗言训斥儿子们说:“你们要以耕读为本,忠厚传家,为人公正,现在国家腐败,世道混乱,社会黑暗,人民疾苦,我的一生受够了怨恨耻辱何泄。</p><p class="ql-block">你们要立志救国,除恶锄奸,扶贫帮困,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p><p class="ql-block">宗弛是长子,你要做出表帅,我死后,带领全家人走上正道。</p><p class="ql-block">你们都要听他的话,绝莫辜负我的期望,使我死能瞑目。”</p><p class="ql-block">六个儿子跪在父亲面前谨遵遗训,铭记在心,立志为人。</p><p class="ql-block">长子宗弛为了实现父亲期望,习文练武,勤学苦练,文武兼备,善于诉讼扶持贫民主持公道,1926年参加纸工会并任文书,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教育,坚定了革命意志。</p><p class="ql-block">经常回家开家庭会,他说:“要实现父亲期望就只有参加革命,才有出路,才能拨乱反正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他详细地向全家人说明了革命道理,动员全家人都参加革命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瑚球的四个儿子(宗弛、蹈赋、延弛、谒弛)媳(傅氏)孙二人(炳德、美玉)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保贵的生命,此外还有两个孙即徐彪、珂波参加了长征抗日解放战争,解放后,徐彪任山东泰安军区司令。</p><p class="ql-block">河波转业任泰安国营收音机厂厂长。</p><p class="ql-block">七位烈士后嗣继承人在家的只有宗弛孙广林、曾孙伟才、玄孙积善。</p><p class="ql-block">徐瑚球的一家有九人参加革命,其中有七位烈士这样的革命家庭,世所罕见,不愧为革命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功勋昭不朽,英烈永长存,丰碑垂青史,日月照丹</p><p class="ql-block">心,千秋彰硕德,万载仰忠魂,全家多高尚,万世敬称荣。</p> <p class="ql-block">徐仁厚1890年生,徐开生1892年生。</p><p class="ql-block">两人于1928年同时参加苏维埃赤卫军,那时以竹峰凤形拱硚为界以上是苏维埃红色区。</p><p class="ql-block">1930年4月,仁厚和开生两人经常在凤形山头上放哨站岗。</p><p class="ql-block">有一天仁厚发现白军浩浩荡荡来苏区进剿,他立即边跑边喊:“白军来了,大家快跑呀!”</p><p class="ql-block">开生也跟着喊,开生在山下面跑得较慢,被白军赶到,将开生杀十二刀,当即光荣牺牲了。</p><p class="ql-block">仁厚为了救苏区同志见开生被杀吓得连忙对山边飞跑,跑到和尚寨高处,放开喉咙高声喊道:“同志们,白军来了,大家快跑呀!”连喊了数遍,才跑到大坡,白军将山坡团团围住,无法跑脱,结果被白军残杀一百零八刀,手指全被砍断,身无完肤,壮烈牺牲了。</p><p class="ql-block">全村人均已逃脱,芒竹寨下有个老子叫徐题階,为了藏物延误了时间没有跑脱,白军赶到决不留情,将他杀十九刀,倒在血泊中死去了。</p><p class="ql-block">全村人深深感激仁厚两人救命之恩,后闻听两人惨死噩耗,无不痛哭流泪。</p><p class="ql-block">牺牲时仁厚40岁,开生38岁。</p><p class="ql-block">1926后徐宗弛参加了浏阳总工会担任文书,8月8日他加到杨树塘家里开了一个家庭会,动员全家人参加革命并经常回家做全家人的思想工作,全家人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都十分积极愿意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徐延弛、徐丙德、叔侄两人暗地在当地宣传革命道理,发动贫苦人民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10来岁的徐美玉,他机智勇敢,也在竹峰附近境内搞劝联活动。</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初二日,徐宗弛通知当地愿意参加革命的人在芒竹寨大华祠召开会议,并邀请了革命先进知识分子寻洲洲在会上作了鼓动人心的报告,使·参加会议的同志坚定了革命的信心,当场宣布芒竹寨苏维埃政府成立。由徐管益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徐雀角任维持会长,徐延弛管理财务,徐炳德任赤卫队先锋队长,徐渭贤任文书,徐生华、徐处厚担通讯工作。当时参加会议的人有徐宗弛、寻淮洲、徐管益、徐延弛、徐雀角、徐远华、徐茂盛、徐谋钦、徐雁塔、徐仁厚、徐波成、徐开生、徐有玉、徐渭贤、徐善钦、</p><p class="ql-block">徐美玉、徐蹈赋、徐谒弛、徐文哉、黎尚启、徐处厚、贺敬清、贺吉清、唐植槐、徐羡畴、徐宝玉、徐河波等二十七人一致表示同意。</p><p class="ql-block">苏维埃政府就建立在芒竹寨大华祠革命的红色政权建立了。</p><p class="ql-block">为了防御国民党白匪进剿,每天晚上组织赤卫队员在乌鸦寨上挖建战壕。</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白匪寻景猜带了一支国民党白军驻扎在含波洞尾上的箭猫坡,气势汹汹,扬言要消灭芒竹寨红色政权。</p><p class="ql-block">徐管益闻信后连忙派徐美玉赶到平江红五军送信,那时徐波成、黎尚启已参加了红五军,要徐波成请红军团长吴宿生(八届中央委员)派红军救援。</p><p class="ql-block">吴宿生立即派了徐波成、黎尚启带了两个连星夜赶到芒竹寨,到芒竹寨时快到三点钟了。徐管益连忙召集了连排班干部开了一个紧急会议,部署了战斗计划。</p><p class="ql-block">凌晨,红军赶到弹纱坡时已天亮了,被白军发现,战斗打响了,白军随后追袭,红军不能上乌鸦寨战壕,只得往平江方向八么垅关山撤退。</p><p class="ql-block">白军紧追时,不料乌鸦寨上预先还安排了一支红军,赶来将白军包围,打得白军七零八落,大败而逃。</p><p class="ql-block">红军大获全胜,白军伤亡惨重,缴获了白军枪弹若干。这次战斗中严重教训了白匪,稳定了大华祠的红色政权,这是芒竹寨革命史上有名的弹纱坡大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故居内还设有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过照片、文物、地图、文献等资料,全面展现了他投身革命、转战闽赣、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迹。那些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战报、简陋的武器,无不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苦与坚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寻淮洲用生命诠释了“年少壮志显英才”的真正含义,而他的精神,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