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矿务局的老书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大同煤矿工作的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大同煤矿在煤炭系统世界知名,在前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共为祖国的能源发展贡献优质煤炭21亿吨,21亿吨煤炭按1米的见方排开,能绕中国960万平方公里边疆(周长是22000千米)95.45圈,六十年来大同煤矿共为国家上缴利税近500多亿元。大同煤矿不但出煤炭而且还出人才,记得那个时候,先后从大同煤矿走出了韩英、王茂林、胡富国、王森浩、王君、支树平、闫武宏、靳承绪等八个省部级干部,他们是大同煤矿的骄傲!也是大同煤矿辉煌发展历史的见证!为宏扬他们的精神,鼓励同煤后一辈踏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同煤老年战略研究会曾编辑了《金色履迹》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八位领导同志的事迹,现将这八位同志的事迹再转载到网上。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阎武宏,大同矿务局的老书记。阎武宏同志是“文革”前就任大同矿务局局党委书记的,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阎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工作简历:男,汉族,1925年2月生,山西省定襄县阎家庄村人。高中文化程度。1938年7月,阎武宏参加抗日斗争,1939年7月,在抗大二分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定襄县区青救会主任、区委书记,忻县县委委员、青年团冀晋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定观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任中共定襄县县委书记,1954年8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忻县地委委员、轩岗煤矿筹备处党总支书记。1955年8月至1963年4月,任阳泉矿务局党委书记,期间还曾担任过阳泉矿区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三矿党委书记职务。1963年9月调山西省煤管局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调大同矿务局任社教工作团党委书记。1970年3月担任大同矿务局机修厂核心小组副组长、党委书记。1971年8月至1975年7月,先后任大同矿务局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职务。1975年8月调山西省电力局任党委书记兼局长。1979年6月任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2月和1983年4月,在山西省第五届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1988年在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人大副主任。1993年离职休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大同煤矿工作时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阎武宏同志是个“三八”式的老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山西定襄人,高中文化程度。1938年7月,阎武宏参加抗日斗争,1939年7月,在抗大二分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定襄县区青救会主任、区委书记,忻县县委委员、青年团冀晋二地委组织部部长、定襄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争年代,阎武宏同志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和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训练干部、建立抗日武装和巩固抗日政权,组织了当地的反扫荡和支前工作,领导了本地减租减息、反奸除霸、土地革命、农民翻身解放和大生产运动,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大同矿务局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战争年代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右一)和三个定襄战友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四清”随团来到大同,文革受到严重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山西省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大会战开始。阎武宏同志就在这时调任大同矿务局书记,并任大同矿务局“四清”总团副团长。由于阎书记刚刚到任,又是双重身份,既要主持局党委工作。负责全 局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的全面工作,又要参与"四清"总团的领导工作,部署和指导各分团的工作,掌握全局"四清"工作的开展情况,工作杂,任务很重,时间紧迫,但他非常从容自定。他并不仅仅依靠看报表、听汇报掌握情况,而总是要挤出时间,深入各二级单位矿、厂、处,深入井下工作面、车间,察看实际情况,与工人交谈,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很短的时间里,阎书记对各二级单位走了个遍。在井下,在工作面,他和工人们亲切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凡接触过他的基层干部和工人都深受鼓舞。普遍反映,新来的阎书记年富力强(当时他刚刚40岁),对工人很亲切,能体恤工人疾苦,能和工人们谈到一起,是工人的贴心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曾在阳泉矿务局任过8年的党委书记。他在阳矿工作期间,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经常轻车简从,深入食堂、班组,与工人、技术人员聊天谈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上世纪60年代初,率先提出并推行的执行计件工资的办法,就是经过在井下观察和深入调查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这项制度,后来逐步完善为煤矿职工按劳分配的"三多"政策(多劳多得、多劳多吃、多劳多用)在全国进行了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为党分忧、共渡难关的积极性。在全国煤炭工业座谈会上,36岁的阎武宏同志以观点鲜明、工作心中有数而受到了陈云同志的高度赞誉。来大同工作不久,就在大同矿务局全面推开“计件工资”的办法,特别是为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鼓励职工多出煤为党分忧,同时还特别强调在职工中要严格执行“三多”政策即:多劳多得、多劳多吃、多劳多用。但可惜的是:他来大同矿务局上任不久,应该说各项工作都还没有完全理顺,“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他也就成了当然的“走资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文化大革命”中,阎武宏同志遭受了残酷的迫害,受批斗、进监狱,后来又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是非颠倒的日子里,阎书记虽然身处逆境,被小会批,大会斗,还被投进监牢,但他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不悲观丧气,始终泰然处之。一次在打扫马路时,一群小学生看到阎书记,就喊口号:"打倒阎武宏!打倒阎武宏!"阎书记边扫马路,边对小学生们说:“不能打倒了,打倒了就没有人给你们扫马路了。"小学生们见阎书记不气不恼,还和善地同大家说话,就哈哈一笑,一哄而散。就在"劳动改造"中,阎书记也常常哼唱着"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局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都被隔离审查,昼夜不许回家,专人看管。阎书记和另一同志负责给被押人员打饭。他个子高,担起两只水桶,好像吊在半空中,经常引人发笑。他自己却哼着小调儿,有时出来稍早一点儿还借机看几眼大字报。他的处乱不惊,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矿务局监察局人不多,有一个很小的造反派组织。就在各派组织狠批猛斗的间隙,他们约了阎书记,说是要与他坐下来分析一下他所犯的"滔天罪行"。令这伙造反派组织的人们想不到的是,阎书记按时到了监察局办公室。当有人问"你怎么就想起来发明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他笑着回答:"这哪里是我发明的,那是党中央的精神嘛!"造反派们说:"你竟敢还给党中央抹黑?"他说:"你们查一下党的八大文件汇编有没有?"并且告诉造反派在第几页、第几行。造反派们一时没了主意,只好让阎武宏同志离开会场。阎武宏同志在临离开会场时说:"开批判会、喊口号、坐“飞机”,不如这样心平气和地讨论分析问题,真的错了纠正了也好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计件工资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提出:“多劳多得,多劳多吃,多劳多用”三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革”期间,阎武宏被“群专”强制扫马路。小朋友们喊:打倒阎、杨、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和他们讲:不要打倒了,打倒了连给你们扫马路的人都没有了!小朋友们一轰而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坐监狱期间,负责给四个同狱人担饭,他个子高,两只饭桶吊得老高老高,人们看见就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全监察局一伙造反派要和阎武宏讨论问题,他们问:阎武宏你的“三多”从哪来的?阎武宏告诉他们:八大报告,第几页第几行。造反派们一查一句话也没错。再也不问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重新工作,被降职安排到中央机厂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在"文革"动乱的迷雾中,吹出一股清风,那就是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文革"中大同矿务局被列为"走资派"的阎武宏也获得重新工作的机会,降职安排在中央机厂任核心小组组长,但他毫无怨言,一头扎到工作中去。到中央机厂后住办公室,吃在食堂。他家住矿务局,有时星期天也不回去,时间长了他爱人齐改珍同志去中央机厂给他洗一洗衣服。那个时候,中央机厂的领导每天晚饭后总要到办公室。中央机厂的干部工人都愿意去阎书记办公室,要求解决困难的,他不仅记在本本上,而且雷厉风行,马上打电话找有关负责人,来他办公室当面交待,限时答复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向他汇报。由于他态度和蔼,知识渊博,说话幽默,解决问题,群众都愿意找他反映问题,找他谈心聊天。他来厂后办了两件"拨乱反正"的实事,深得人心。一是开门整风,他说:"整风不能闭门,开门是坚持和发扬我党群众路线的革命传统。"他指示:每个车间选派一名群众代表。检修车间张自仁同志说:他是车间选出的代表,参加了厂领导的整风,听取了阎武宏的动员报告,阎书记说:"你们是群众选出的代表,请你们来反映全厂群众对厂领导班子的意见,你们一定要履行好这个任务。"他强调说:"这次整风,是以毛主席讲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指导思想,整掉我们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自以为是的作风。”十多位群众代表都发了言。经过整风,一些参与过"深挖"的厂领导和军代表,进行了深刻反省,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整顿党的组织,阎书记他依照开门整党,让群众评议党员,评议基层领导班子。他尊重群众的意见,撤销了连队,恢复了车间建制和车间党支部,恢复了全厂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把原基层班子中有的成员,在"群专"时严重打人,群众意见大的调整出去,把"文革"中挨批斗、靠边站的中层干部重新安排在环节岗位。气顺了,人心舒畅了,全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各项工作、生产任务都有新的起色,新的面貌。机厂人说:"阎书记不愧是才华出众的领导干部,在机厂是大材小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书记很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车间、班组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聊天谈心,掌握第一手资料,与他们一起找问题、找关健,征求他们的意见。他去得最多的是铸工车间。一次,在铸工车间,他蹲在正造型的工人旁边听工人谈如何提高质量问题,接着找到车间领导,让他们组织老工人和技术人员、成立车间技术革新小组,专门研究钢铸件和铁铸件的质量问题。车间领导说有个技术革新小组,但成立后工作效果不明显。所以现在有名无实,工人们就不知道有这个小组。阎书记让车间重新抓起来,可以调整充实些成员。他了解到有两个八级工技术水平比较高,需要做思想工作,一天晚饭后,他叫薛长命(中央机厂政工组组长)领着到八级造型工岳忠德的家里与这位老工人谈心,鼓励他不要怕困难,不怕失败,积极研究,攻破难关。后来这个技术革新小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铸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书记博览群书、记忆力非常好。有一次,中央机厂向全厂职工传达一份文件。取回文件时厂领导都已坐到台上,文件先给了阎书记,他浏览了一下,见参加会议的人已全部到齐,就把文件交给负责传达的领导。这位领导传达过程中几次卡壳,阎书记都马上提醒,把卡壳地方的内容背出来。大家都很佩服。1971年初要开党代会,阎武宏书记让政工组组长薛长命具体负责筹备党代会的工作。他告诉薛长命说:先写个安排给各支部,会前主要是按党章选好党代会的代表,写好向党代会作的工作报告。他要求在代表选举中,要特别注重发扬民主,不让领导提名,要让党员充分酝酿,选人名单,再用无记名投票方法选出正式代表。在起草报告过程中,阎武宏书记组织政工组有关人员对报告提纲进行了研究,写出初稿后又研究修改过多次,最后他亲自逐字逐句改后才定稿打印。阎武宏同志在党代会上作报告,代表们讨论报告时一致认为,报告写得好,讲得好。选举党委员时,他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反复讨论候选人名单。选出委员后,第一次全委会一致选举阎武宏同志为机修厂党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在中央机厂任党委书记时,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每次开会都要强调此事。1971年春夏之交,上级要求组织民兵拉练。机修厂青年工人不少,中央机厂按照上级指示组织了100多名基于民兵,抽调3名科级干部组成拉练领导班子。武装部向党委常委会汇报后,阎书记说:"拉练任务很重,既要学习解放军和老民兵的光荣传统,又要在驻地搞些社会调查,还要进行实弹射击、投弹等军事训练,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当然生活上思想上也会有问题,我们党委常委应该有一名同志参加拉练,直接负责这项工作。薛长命同志说:"当时我考虑5名常委除1名解放军外我年龄最小,就报名参加了拉练”。常委会同意薛长命同志去。阎武完书记对薛长命同志说:"你最重要的任务是按照上级指示完成拉练任务,最最重要的任务是抓好安全,决不能出事故。"他还说:"你在常委中年龄最小,但在拉练队伍中年龄最大,你可以一直走,也可以坐车,要注意身体。"薛长命同志说:按照阎书记的指示,我们认真抓了这项工作,圆满完成了拉练任务,而且安安全全,没有发生一件大小事故。在一个月的拉练中,有一天,我们走了75公里路,一天拉练里程在全市拉练队伍中名列第一。阎武宏书记听说后,高兴地表扬了我们拉练队伍,他还要求我们认真总结这段拉练工作,并要写出报告向局、市武装部门汇报。事后,局、市武装部门对中央机厂拉练队专门下文进行了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仅仅在中央机厂工作了一年半,但他博学多才,体察民情,和工人群众打成一片,现场解决问题,特别是重视技术,时时提醒工厂注意安全,解决了工厂领导班子官僚主义严重,基层班子不纯的问题,特别是把在“群专”中打人的人调整出班子,恢复文革前在岗被打倒干部的工作,人们气顺了,心情舒畅了,积极大大提高,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机厂大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一去中央机厂任职,就召开民主生活会,请职工代表给班子提建议提意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去中央机厂工作的第二件事是:调整基层领导班子,将在“群专”过程中打过人的人调出去,恢复“文革”前老干部的职务,工作局面马上打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央机厂工作期间,铸工车间是阎武宏同志经常去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铸工车间,阎武宏同志听说八级工岳忠德有技术,但不愿意参技改工作,他决定去他家做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在政工组组长薛长命的带领下,亲自来到岳忠德家家访做工作,终于做通了岳忠德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机厂召开党代会,资料由政工组负责,但阎武宏同志亲自动笔修改大会报告,报告受到参会人员一致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央机厂党代会上,阎武宏同志以高票当选厂党委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机厂民兵参加全市拉练,阎武宏同志要求:—要搞社会调查;二要注意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机厂拉练队,无论在行军,还是在训练等等方面都表现突出,受大同市、大同矿务局两级武装部的表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出任大同矿务局革委会主任(局长),在大同局从混乱到恢复正常秩序中做了大量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到1968年的上半年是大同煤矿最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共有群众组织466个,参加人数达4万余人,仅4次武 斗死 亡41人,伤残多人,严重危害了职工的生命财产,造成生产指挥失灵,停工停产,煤炭产量急剧下降。1967年原煤产量完成国家计划的46.55%,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4月1日,中共大同矿务局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阎武宏同志当选为局党委副书记,第二年6月,阎武宏同志出任大同矿务局革委会主任(局长)。他轻车简从,深入食堂、班组,经常与工人、技术人员聊天谈心,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还亲自带领工作组去矿上蹲点,现场了解“文革”以来,煤矿究竟混乱到什么程度,掌握停工停产、生产指挥失灵的根本原因。在此,狠抓企业整顿,健章健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对组织机构进行改革。“文化大革命”,大同矿务局各职能处室被撤销,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的“三部一室”(政治部、生产部、后勤部、革委办公室),全局各级党、政、工、团和生产指挥系统基本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三部一室"(政治部、生产部、后勤部、革委办公室),各级党、政、工、团和生产指挥基本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1年新的局党委成立,为了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工作新秩序,1972年9月,局党委对局、矿原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撤销生产部、后勤部,保留政治部、武装部、革委办公室。政治部下设:政治部办公室、组织处、干部处、宣传处、教育处、直政处(机关党委)、团委、广播站、报社、报道组。撤销生产部、后勤部后,生产和行政方面设17个处室:调度室、劳动工资处、计划处、机电处、生产技术处、器材供应处、设计处、地质测量处、安全监察处、质量检查处、运销处、财务处、行政福利处、劳动保险处、卫生处、农林处、科学研究所。二、大同矿务局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改为中共大同矿务局委员政治部。党委办公室和革委办公室分开(政治部办公室也是党委办公室)。各矿、厂、处的政治处也由革命委员会管辖改为党委直接领导。在此,在阎武宏同志领导下,局行政系统组织有关人员,先后编写了《各处室职责范围暂行规定》、《各工种岗位责任制》、《大同矿务局革命委员会内部劳动纪律暂行规定》和矿井安全、生产调度、机电管理、工资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2年,阎武宏同志任大同矿务局革委会主任(局长),大同矿务局党政对局下属机构进行了大调整,撤销了不适机构,恢复了“文革”前的组织架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摸清家底,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出“大同矿务局十年规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1971年起,局党政在阎武宏同志的建议并亲自指挥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加强经济管理,先后制定了《关于实行局、矿、厂内部经济核算试行方案》、《关于加强财务开支管理的几项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和《流动资金管理办法》等19项财务管理制度。1971年7月,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全局开展清核资(清理财产、核实资金)工作,到1972年底基本完成,清出多余积压材料、配件价值1355万元,占库存总额的36.06%:清出各种闲置设备819台(件),原值645.4万元,占设备总值的3.89%;流动资金盘盈135.1万元,盘亏3.6万元报废90.3万元;固定资金盘盈157.6万元,盘亏12.7万元,废13.6万元。此外,全局还清查了253个小仓库,清出已摊帐外物资470.6万元,相当于大库物资的13.59%,并且核定了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需用量。全局通过本单位利用、内平衡、对外调剂以及加工改制、节约、代用,处理积压材料配件价值818.47万元,占清出积压材料的60.44%;闲置机电设备处理、利用551台(件),原值556.6万元,占清出数原的86%,基本达到了帐、卡、物相等,盘盈、盘亏、报废原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9月,煤炭部提出"走老矿挖潜改造,充分提高原有生产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生产的道路"的精神,阎武宏同志安排副总工程师向宝璜同志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大同矿务局十年发展规划”。向宝璜同志回忆说:在阎武宏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我多次组织局矿有关技术人员深入14个矿调查摸底,提出了老井挖潜革新改造方案及提高各矿区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案意见。经过3次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了大同矿务局的生产建设发展十年规划,提出了到2000年全局每年原煤5000万吨的宏伟目标。这个规划得到了国家计委的批准,拨了专款,并通知各有关部门及时制造和供应我局所需的机电设备。煤炭部对我局所需的综采综掘设备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局矿主要领导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全力抓好开拓工程和环节改造工程。边生产边施工,使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并比较好地保证了全局生产的持续发展。1973年产煤1370.8万吨,1979年达到2405万吨。6年时间增产1034万吨,比全局各矿总设计能力1191万吨翻了一番。1983年全局产煤2723万吨,比1973年产量翻了一番,等于再造了一个矿务局。阎武宏同志深谋远虑,安排我组织有关人员编制的老井挖潜革新方案和生产建设发展十年规划,并大力组织实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重大成果,大同矿务局产量在1985年达到3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生产基地,很好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任革委会主任(局长)后,为摸清家底,在全局展开“清产核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各基层单位在查帐目、兑资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局机关“清产核资”办,在查帐目、兑资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亲自安排副总工程师向宝璜同志,具体负责“大同矿务局十年发展规划”的编写起草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矿务局在阎武宏同志的主导下,首次搞出了“十年发展规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特别重视矿井建设工作和技术改造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担任大同矿务局革委会主任(局长)后,大同矿务局先后对煤峪口矿、忻州窑矿的二水平进行了开拓延伸;扩建了大巴沟平峒井、马脊梁矿平峒井,使全局矿井设计能力净增129万吨。此外,晋华宫矿大井、云冈矿一期工程相继竣工投产。新井投产规模为240万吨。经过改、扩建,全局井型相应扩大,矿井平均产量从1965年的58.6万吨提高到1975年的110万吨,翻了近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不但重视新井建设,而且狠抓大同矿务局的改扩建工作。据统计在他在任期间用于矿井建设和改、扩建工程的投资预算达17687万元,其中老矿挖潜改造投资占35.26%。至1975年,全局建成13个矿、15对矿井,生产能力1275万吨。1975年,全局原煤产量达1803.9万吨,比1965年净增861万吨,增长率为9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阎武宏同志在抓矿井改造建设的同时,还抓紧了煤炭生产配套工程的建设,在口泉沟内增建了从永定庄至白洞的铁路复线在云冈沟内新建了云马铁路支线,增设了新高山装车点,还修筑了马脊梁至高山的公路和新平旺的立体交叉桥。全局铁路支线的通过能力提高到4000万吨,比60年代提高了近一倍,从而缓解了全局煤炭运输紧张的状况,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矿务局云冈矿,1966年10月26日正式开工兴建;1973年9月,一期工程全部竣工投产;1974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煤峪口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任时,重点抓了煤峪口矿新水平工程投产移交工作,这为煤峪口矿达到180万设计能力打下坚实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煤峪口矿在新水平改造工程投产同时新建的选煤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村矿。阎武宏同志在任时抓了王村矿的接收改造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型的王村矿矿井。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任时,抓了马脊鿄矿负坡平峒的新建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丽的马脊梁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全力推进综采的上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刚任革委会主任时,大同矿务局在全力推进“80型”机组的使用,他上任后加大了这一工作的推进,到1975年,全局普采产量为520万吨,占全局回采产量的33.2%,平均工作面月产达8000吨。全局采煤机械化程度上升34.27%,其中普采占24.6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阎武宏同志博览群书,他在中央机厂工作时,从国外杂志上看到:美国等国高度重视综采的发展,所以提出:在大同矿务局要发展自己的综采。在他的支持和主导下,中央机厂在煤炭部和兄弟科研部门的协助下,开始研究、设计、制造第一套垛式液压支架——大同140型液压支架。综采的上马与初期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央机厂在兄弟科研部门的协助下,开始研究、设计、制造第一套垛式液压支架﹣﹣大同140型液压支架。1970年11月28日,该支架配以 MLQ -80型采煤机、 SGW -150型刮板运输机、 WRB -100型液压泵在煤峪口矿9号层8710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揭开了大同矿务局推行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新纪元,这是山西也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他任大同矿务局革委会主任后,在他的主导下,1974年,大同矿务局首次引进国外较先进的综采设备5套,其中有英国道梯450/4垛式支架4套,支撑高度为2.59-3.5米,工作阻力450吨,英国道梯180/6薄煤层液压支架1套。除薄煤层支架不适应大同地质条件没有正常使用外,其它4套分别在同家梁矿、永定庄矿、四老沟矿投入使用,并收到明显的生产效果,其产量和效率大大高于国产综采设备。特别是同家梁矿综采队使用引进设备试采后,始终保持稳产、高产,第一个月月产原煤5万吨,每工效率达29.61吨,创造了我国同类机组试产期间日产3725吨的全国纪录。该队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采完了长187米,走向长664米的工作面,产煤36.48万吨,平均每工效率达26.05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同一煤层的采煤队相比提高了2至3倍。1975年,全局综采产量152万吨,而引进综采设备的产量就达131.1万吨,占全局综采产量的86.25%,使当年综采产量比上一年猛增7倍。1976年8月,大同矿务局同家梁矿综采12队,单一长壁工作面月产达到8.01万吨,工效33.01吨/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引进国外综采设备的同时,阎武宏同志还要求中央机厂解剖国外综采设备,学习国外企业制造综采的先进经验,改造我们的综采,并继续推行国产设备的试验工作。1974年1-9月,在煤峪口矿9号层试验了 TZ - IB 型薄煤层液压支架,9个月共产煤15.5万吨,平均月产1.715万吨,工效7.901吨/工,最高月产3.029万吨,工效13.4吨/工,当年通过了技术鉴定。1975年,全局在20个工作面推广使用了液压支架,全局工作面个数由124个减少到80个,工作面效率由每工3.5吨提高到6.5吨,回采工人数由1.3万人减少到9500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国产综采设备的增加和单产的提高,国产综采设备的产量与引进综采设备的产量逐步趋于平衡。国产综采设备和引进综采设备的同步发展为后几年大同矿务局推广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0型”机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国产Z—20B型装岩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机厂最早自制的TZ一1型垛式液压支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家梁矿大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矿务局首次引进英国道梯450/4垛式支架,在同家梁矿试用取得很好的成绩,月产原煤5万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家梁矿综采一队年产破百万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左二)陪同高扬文部长(左一)在大同矿务局考察引进国外综采设备试用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阎武宏同志主导下,大同矿务局中央机厂自制综采被大量使用。1975年,全局在20个工作面使用自制液压支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中央机厂生产的TZ一1B型薄煤层液压支架9个月生产原煤15.5万吨,平均月产达1.7万吨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山综采工作面“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技术与装备研发”是煤炭系统建国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台矿使用的电液控制式液压支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机厂生产的两柱掩护式支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采用全方位的管理办法,来狠刹不安全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同矿务局的安监机构被撤销,合理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全局出现"生产有计划,安全一句话"的混乱局面。由于这一时期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煤矿死亡事故不断发生。1967年百万吨死亡率上升到7.79,1968年又上升到8.12,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翻了一番,仅1969年全局就发生死亡事故58起,死亡67人,严重地影响了煤炭生产。1971年,阎武宏同志任局党委副书记后,局党委作出《关于加强安全机构的决定》,1972年,阎武宏同志出任大同矿务局革委会主任(局长)后,1972年煤炭部颁发《煤矿安全生产试行规程》。同年10月,大同矿务局恢复局安全检查处,各矿、厂、处亦相应恢复安全检查科。1973年局党政根据本局实际,确定全局企业管理的主攻方向为顶板管理和机电管理,并提出以回采"放得下、顶得住、浮煤净、进得快、运得出、回收高"和掘进打得深、装运快、质量高"的30字措施,全局先后组织了4次安全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了采掘工作面、工程质量、顶板管理、通风设施、瓦斯、防尘、防火、机电、运输、火药等方面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各单位采取的措施。通过检查共发现不安全隐患6451条。根据全局安全生产状况,在阎武宏同志主持下,大同矿务局先后制定颁发了《煤矿安全生产试行规程》和《矿井电气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1976年3月,为贯彻落实煤炭部在枣庄召开的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现场会议精神,大同矿务局在阎武宏同志的主持下,又开展了“全局安全生产大会战”。会战以提高单产单进和加强通风、瓦斯、煤尘、顶板管理为重点,全面开展采、掘、运、机电、通风管理,实现两高(单产高、单进高)、三好、(采掘工程质量好、机电设备面貌好、井上井下环境卫生好)、六消灭(消灭瓦斯煤尘积聚、消灭死亡事故、消灭重大事故、消灭自燃发火、消灭一脏三乱、消灭违章指挥操作)。会战中,全局各级党政组织发动群众,狠抓顶板、通风、煤尘和机电设备的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如:在强化顶板管理方面,推行了光爆锚喷施工技术;在坚硬顶板管理方面,采用打眼爆破法强制放顶;在采煤方法上积极推广综采,强制使用液压支架;在日常管理上,积极推进质量标准化工作;在提高人的素质上,成立职工业余大学等等。到1976年6月底,全局采掘工作面的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87.5%,各矿井有效风量达到80%以上,死亡率比1975年同期下降39.6%,检修机电设备2.58万余台,完好率达到89.92%,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酒水系统,杜绝了重大事故,使全局的安全生产局面发生重大改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锚栓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采用光爆锚喷技术、锚栓挂顶的巷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坚硬顶板采用打大眼强制放顶措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积极推广综采工作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搞质量标准化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标准化式变电峒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办起“七二一”工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职工进行定期培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监局职工准备下井进行安全大检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区队干部在井下传达上级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安全隐患一处死角也不能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行安全大会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阎武宏同志的三个突出优点:善于学习、廉洁自律、举重若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调研组在采访过程中还发现:凡问到曾在阎武宏同志身边工作过同志,他们都会一致反映,在阎武宏同志身上还有三个突出的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善于学习。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阎武宏同志一有空隙,总是手不释卷,养成了爱学习、爱动脑的良好习惯,学习思考的劲头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减退。在煤矿工作时,他随身总要带一个小箱子,里面全是书籍,有马列著作,有专业书籍,也有史学、文学等书籍。为了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他不耻下问,不仅向专家请教,而且求教于身边工作人员和一线职工。他更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学习,他的思想修养和境界日益精进,业务变成了"门门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廉洁自律。阎武宏同志是个“三八式”的老干部,一身正气,战争年代养成的廉洁奉公习惯从未改过。凡采访到的同志都讲,不论到那调研,都是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平朔露天矿党委副书记刘庆章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阎书记去晋华宫矿找刘庆章书记,刘庆章下井了。他说:我早班出井后,炊事员把阎主任吃饭的情况告诉了我,并告诉我阎主任叫我下午到矿务局办公室找他。下午5点,我到了他办公室。他对我说:"煤炭部要求今年全局生产2500万吨原煤,局里压力很大。南山井今年计划再扩建一个盘区,全井年底出70万吨。"他提出了具体办法,我同意了他的安排。随后我问他:"今天中午炊事员照顾您,给您擀了一碗面条,您为什么不吃呢?"他摇摇头说:"我不能那样做,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为工人办事的权利,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工人们在大食堂排队吃的是饸饹,我为什么就不行呢?大家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你,搞特殊就不好了。同工人打成一片,体验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亲切交谈,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工人们有话就会跟你说,工作中遇到困难,就会一呼百应,充满战斗力,指到哪里打到哪。你在位时大家拥护你,你下了台人们也会尊敬你,你死后同志们就会怀念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举重若轻。阎武宏同志举重若轻,情商高尚。在大家的眼里,他很少加班加点,,干起工作来总是显得那么轻松自如,结果也总是水到渠成。这与他轩昂的气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分不开的。他为人诚恳热情,尊重和爱惜人才,善于联系各界人士,大家都愿意同他接近,许多文化界的名人把他当做知己。他谈吐幽默,温文尔雅,有"儒将"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9月,阎武宏同志荣调任山西省电管局局长、山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2月,阎武宏同志提任山西副省长,后任山西省常务副省长。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改革开放、整体创新、综合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而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为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提出了在发展煤炭工业的同时要加快电力工业建设、煤炭电力并重的发展战略思想,主持兴建改造了一大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为山西成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山西经济结构的调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主抓能源工业的同时,卓有远见地注重了环保问题,1989年荣获了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领导者"金杯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省电业局的工作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在省政府工作期间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和几个老乡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提倡煤电一体化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视环境污染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9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领导者”金杯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阎武宏同志的音容笑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悠悠,烟火年年”,转眼间,敬爱的阎武宏老书记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余年。然而,每当提起他的名字,老同志们依然满怀深情,矿区的故事里依然有他的身影。他扎根大同矿务局的十年,是呕心沥血的十年,是力挽狂澜的十年,是奠定基业的十年。从“四清”的风雨到“文革”的冲击,从基层的磨砺到领导的重任,他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智慧,书写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赤诚篇章。他那勤学不辍的身影、两袖清风的品格、举重若轻的担当,不仅是他个人的写照,更是留给大同煤矿乃至所有后来者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今日,我们深情缅怀阎武宏同志,不仅是为了告慰这位为大同煤矿付出毕生心血的老前辈,更是为了铭记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愿我们每一位后来者,都能以他为镜,学习他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坚定立场,学习他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学习他廉洁奉公、勤政务实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让阎武宏同志的精神火炬,在百里煤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中,续写大同煤矿更加辉煌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文采访、调研、组稿、编写由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老年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吉永清同志负责,老年战略研究会全体同志参与审稿定稿。另摘取了原大同矿务局原局长办公室主任王茂田、大同矿务局原党委书记高汝懋、原大同矿务局总工程师向宝璜、原晋华宫矿党委书记刘庆章、原中央机厂政工处主任薛长命、原宏远公司党委书记朱跃荣等同志回忆文章的部分段落。最后由原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老年战略研究会会长谷泉同志进行修改,配以照片说明,编成美篇发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老年战略研究会全体同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煤集团老年战略研究会办公室全体人员在审核稿件。(从左至右:尹彪、周双全、吉永清、谷泉、毛生渊、张眉平、吕民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O二五年七月十七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