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9日,因事与单位同事一块到山东济宁粱山县出差,有幸到水泊梁山一游。那日骄阳似火,炽热无热。到山下时,正处午时。我们从北门进入,山路较陡,爬爬歇歇,走走停停,到山顶衣服全湿透了,然而,这并未影响我们爬山的热情。只用了两个小时,我们就游完了粱山寨全景。游完后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粱山八百里的水系哪里去了?粱山方圆面积怎么这么小?粱山鼎盛时期约8万兵马,在这么小的地域如何布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粱山聚义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读水浒传,书里说,八百里水泊梁山,以为粱山像井冈山一样,方圆致少有几百平方公里,而且水都在山上,易守难攻,认为这里真是一块聚义造反的好地方。来到这里,如梦方醒。粱山的水哪里去了?看到的,只有山下的几个水塘。后经了解当地工作人员,才知在北宋年间,由于黄河缺口,洪水冲泄,造成低洼之地积了大片的水。这里原本就是平原,随着年限久远,水都慢慢干涸了,只剩下现在粱山脚下这么几个小小的水塘。历史与现实相差太大,小说误导了我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看到的粱山不高,海拨才197.9米,这个高度在南方算是丘陵。粱山方圆4.6平方公里,能看能走到的,也就5个山头,这个面积还不如我老家的一个生产大队的面积大。想想,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如何能聚集八万人马(鼎盛时期)。又如何能让北宋朝庭的军队一败涂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粱山确实有名,有名是因为有《水浒传》。粱山确实太小,小到我做梦也想不到。然不管怎样,既来了,就得说说粱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北门进入,是水浒寨。一路上,山势陡峭,石阶蜿蜒而上。首先看到的是各朝各代刻的石牌,有纪念牌,功劳牌,大大小小,难细计数。然后通过山谷中的一个关隘,这关隘就是当年武松和鲁智深镇守的地方。官军很难通过,看关隘的古老造型,就能想像到当年两位僧人居高临下,在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惬意场境。站在下方关隘口,凉风扑面而来,一些游人都在这里小憩。再往上走就到了“忠义堂”,忠义堂是粱山的主要景点。“忠义堂”前的广场上立着一面三丈多高的“替天行道”杏黄旗,迎风招卷,与蓝天白云相映,广场两边挂着两排红色灯笼,古意盎然,像诉说着当年造反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忠义堂大门两侧是一幅对联:“常怀贞烈常忠义,不爱资财不扰民”。进入大厅,是108将的座次排列。正中央是坐第一把交椅的呼保义宋江,宋江左侧是坐第二把交椅的玉麒麟卢俊义,右侧是坐第三把交椅的智多星吴用。下方左右排列是五虎将、八骠骑,其它将靠后依次排列。每把座椅后方是一面杏黄旗,旗上是将军的名号。读过水浒的人,大多能记住108将的名号,在此不一一细说。大厅排列整齐,庄严肃穆,在这里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好汉聚义的盛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上,还有其它景点,有人物雕像、哨所、点将台、古井,在此不表。我们从西门下山,发现原来这里才是正门。正门匾额上写有“粱山寨”三个大字,从这里进入后,还能看到寨内石壁上写有“水泊梁山”,大字立于石壁与翠柏之间,气势不凡。当年宋江和他的步军头领在此操练兵马的场境,似历历在目。他们的布防也或许只能在这粱山脚下的四面八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完全程,不禁为这次旅程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沉思。粱山山势太过平凡,不是龙兴之地,毫无龙王之气,难怪宋江要招安,这是它的骨格命数。八百里水泊,也只不过是黄河冲泄之流水,注定了只是短暂的聚集,一时的亮眼,难成大湖大泊,终要干涸,不能续写辉煌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7-1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