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聆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中国神华故事《盘古开天地》,仿佛亲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这节课没有停留在对神话故事的浅层解读,而是以近乎虔诚的态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根脉的大门,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对民族精神的敬畏与传承的深谋远虑。王崧舟老师的设计,哪里是在教一篇课文?分明是在为孩子们搭建一座跨越千年的精神桥梁,让盘古的斧头劈开的不仅是混沌的天地,更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壁垒。</p> <p class="ql-block"> 最触动我的,是教学中“神话不只是故事,更是活着的精神基因”这一隐线。当教学从“嫦娥工程”“夸父一号”“女娲工程”等科技命名切入时,我忽然明白:原来那些课本里的神话人物,从未真正沉睡。盘古的斧头劈开的不仅是混沌的天地,更劈开了古人对世界的追问与创造的渴望;而今天,华为“盘古大模型”的命名,正是这种渴望在数字时代的回响。这种将“开天辟地”的勇气与现代科技的创新相连的设计,让神话精神从纸面上站立起来,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力量。古人用想象创造了开天辟地的神话,今人用科技续写着开拓创新的传奇——这种“古今同频”的设计,哪里是在教知识?是在告诉孩子们:你们脚下的土地,藏着永远不会过时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对“神与精神”的解读更让我震撼。它没有把盘古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超人”,而是通过“宇宙混沌中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到神性背后的“宇宙之子”的厚重;通过“开天辟地”创举,提炼出“勇于开拓”的人性光辉;通过“顶天立地”的支撑,感受出“勇于坚持”的伟大精神;通过“四肢躯干化为万物改天换地”的奉献,诠释了“勇于创造”的深刻内涵。创世之神的伟大在王老师带着孩子们一遍遍的朗读中渐渐升华,此时不需要任何华丽的辞藻,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听课老师都已沉浸在这样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课人合一的境界中。</p> <p class="ql-block"> 最难得的是王老师对“传承”的诠释。当从三国《三五历纪》到现代《中国哲学史》的文献脉络在课堂上展开,当学生以华为CEO的身份书写“盘古命名理由”时,文化的传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它让我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古老的故事背得滚瓜烂熟,而是让古人的精神智慧,成为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底气。就像盘古用身体撑起天地,今天的我们,也在用创新与坚守,撑起属于这个时代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课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语文教学的深层使命:我们教的不只是一篇课文,更是要让学生在文字背后,找到自己与民族文化的精神联结。当学生在课堂上读懂了盘古的精神,正像王老师说的“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神,我们做不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却可以像盘古一样勇于开拓、勇于坚持、勇于创造”。</p> <p class="ql-block"> 我仿佛看到无数个“小盘古”正在课堂上苏醒——他们会带着这份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劈开属于自己的“混沌”,撑起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让古老的精神,在年轻的生命里,永远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