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他们"到"我们":一场关于教育者自我觉醒的呼唤</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仁们:</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坐在名师课堂的后排,为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学瞬间鼓掌时;当我们目睹那些思维敏捷、对答如流的学生而发出赞叹时;当我们回到学校,面对自己的课堂却开始抱怨"学生基础差""家长不配合"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这声声感叹中,隐藏着一个危险的思维习惯:我们总是用"他们"来解释问题,却很少用"我们"来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教育心理学中有个基本概念叫"控制点理论",它将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外控型的人总是将成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学生不听话、家长不配合、学校资源不足;而内控型的人则相信改变始于自身——我的方法是否得当?我的准备是否充分?我的态度是否积极?五天的名师优课,十节观摩课的价值,不在于让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学生"多么优秀,而在于启发我们思考:同样的教育规律下,我能做出哪些改变?</p><p class="ql-block">那些让我们惊叹的名师课堂,绝非偶然天成。请看看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备课笔记,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了她对每句话、每个提问的精心设计;想想魏书生老师如何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成长为教育大家,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反思与实践创新。优秀从来不是抱怨出来的,而是在"不完美"的现实土壤中,用专业与坚持培育出来的花朵。</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拥有比许多乡村学校优越得多的硬件设施,我们的学生家长整体素质并不低下,我们的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在伊吾县也不差。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或许正在于我们面对困难时的第一反应:是向外寻找借口,还是向内寻求突破?当我们将手指向别人时,有三个指头正指向自己。</p><p class="ql-block">改变认知,从改变语言开始。让我们尝试用新的句式替代旧的抱怨:</p><p class="ql-block">-将"这些学生根本不会思考"变为"我该如何设计问题启发思考";</p><p class="ql-block">-将"家长从不配合教学"变为"我该如何与家长建立教育共识";</p><p class="ql-block">-将"学校条件限制太多"变为"我能在现有条件下做哪些创新"。</p><p class="ql-block">这不是自我苛责,而是专业自觉;不是否定困难,而是聚焦解决。</p><p class="ql-block">我倡议,从今天起,让我们共同做到:</p><p class="ql-block">1. 每周记录一个"教学勇气时刻"——那些我们突破舒适区、尝试改变的小胜利;</p><p class="ql-block">2. 每月开展一次"问题重构工作坊",将抱怨转化为可研究的教育课题;</p><p class="ql-block">3. 每学期深耕一个教学改进点,用行动研究代替空洞议论。</p><p class="ql-block">教育是唯一一种既指向未来又扎根当下的神圣事业。当我们抱怨"他们"时,时间在流逝;当我们改变"我们"时,奇迹在孕育。同仁们,让我们放下对"完美条件"的等待,在看似不完美的现实中,创造属于我们教师专业生命的完美意义。因为真正的教育者,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环境的创造者;不是现状的评论员,而是未来的建筑师。</p><p class="ql-block">从"他们"到"我们",虽只一字之差,却是教育者专业觉醒的关键一跃。让我们携手完成这一跃,为了那些期待被点燃的眼睛,为了我们不曾放弃的教育理想,更为了那个永远值得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与诸位同仁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