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鲁西南(5):永城芒砀山

王正东

<h5>今年五月上旬,从上海出发,自驾游览了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古迹,重点是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和“先秦诸子百家”。行程中主要的古迹有:周口太昊陵、西华女娲城、鹿邑太清宫(老子故里)、虞城木兰祠(木兰故里)、商丘古城、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徐州云龙湖和户部山古民居、微山湖风景名胜区、滕国故城与龙泉塔、曲阜三孔景区、临沂琅琊古城等。</h5> 离开商丘古城后,开上连霍高速,往东行驶大约百把公里,就来到了永城市境内。 <div><br></div><b>永城市</b><div><br></div><div>永城市,河南省财政直管县级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永城市素有“豫东明珠、绿城水乡”之称,因屡遭水击不破城而得名,取意“永固之城”。商代永城境内建有棘国,有永、芒、砀、酂等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置县,金代为州;抗战期间为中共豫皖苏边区省委所在地;1996年,撤县设县级市,2014年,成为河南省直管县。永城因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被誉为“汉兴之地”。隋大业六年三月,隋炀帝乘龙舟顺汴河(通济渠)南下,一路上见马甫城(当年的永城县治所在)安然无损,隋炀帝顺口说道:“五年水灾毁多城,唯有马甫是永城”。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马甫城改称“永城”。</div> <br><b>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b><br><br>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是一处集山水观光、文化品赏、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面积为14平方千米,有汉梁王墓群、刘邦斩蛇处、大汉雄风、芒砀山地质公园、陈胜墓、夫子崖等景点。西汉王陵内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金缕玉衣等中华瑰宝交相生辉。 <div><br></div><b>汉梁王陵景区</b><div><br></div><div>汉梁王陵景区位于永城市芒砀山镇,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保存完整的西汉梁国王室墓群为核心景观,兼具自然奇观与历史文化价值。<br></div> <b>汉梁王墓群。</b>汉梁王墓群主要分布在保安山、李山头、夫子山、铁角山、南山、黄土山、僖山、窑山等八座山头上,山体周围分布有众多的陪葬墓和少数陪葬坑,是一处分布较为集中的西汉梁国诸侯王家族墓地。汉梁王墓群考古已发现大中型西汉墓21座,墓园2处,寝园建筑基址1处,陪葬坑6处,小型土坑墓数百座。这些陵墓多凿山为室,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汉梁王墓群是中国考古已发现墓地规模最大、墓葬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墓地。墓内和陪葬坑中出土的大批文物,为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中国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葬制、葬俗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div>在景区登山口的广场,平日里会有围绕汉文化主题编排的演艺节目,如《高祖迎亲》、《樊哙肉铺》等沉浸式历史情景剧,以及汉服NPC(非玩家角色)与游客的互动环节。但是,因为错峰游玩,景区显得很冷清,所以,我们只看到广场上的道具和背景,没有看到有这些演艺节目的热闹场景。<br></div> <b>登山台阶。</b>从景区入口前往陵墓的登山台阶数为‌365级‌,象征着一年中的365天。在这些台阶的沿途可体验古朴的汉文化氛围,景区会经常在此举行汉婚巡游、 汉婚礼仪等传统活动。 景区有多处“汉服馆”,提供各式汉服和装扮服务。 <b>汉梁王陵遗址展览馆。</b>汉梁王陵遗址展览馆是展示西汉梁国诸侯王家族墓地的重要场所。该展览馆通过文物展示和场景复原,系统介绍了汉梁王墓群的历史背景、考古发现及文化价值。 <b>前言。</b>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刘武首葬芒砀山,其后的历代梁王都在此择山而葬,历时170余年,共有“八代九王”以及王室宗亲大臣都葬于芒砀山,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本展馆综合西汉历史和帝陵布局,重点梳理和展示芒砀山汉梁墓葬文化,及与国内汉代其他诸侯王陵考古情况的对照。 <b>西汉帝陵。</b>西汉盛行厚葬之风,帝陵规模宏大。有九位皇帝将帝陵建在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长陵、安陵是早期西汉帝陵的代表,奠定了西汉帝陵的基础。阳陵、茂陵、平陵等标志着西汉帝陵制度臻于成熟。西汉后期的帝陵逐步衰退,有渭陵、延陵、义陵、康陵等。西汉帝陵均有陵园,建有寝殿、便殿等礼制建筑,周围有大量的丛葬坑,还有守护帝陵的陵邑。 <b>梁国文化。</b>梁国是汉初异姓诸侯王彭越的封国,其疆域南至今河南商丘市以北,北至山东平阴县东阿镇,西达河南滑县。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彭越被指控谋反遭诛,封国遂废,存续不足六年。彭越被诛后,刘邦实施了“削除异姓王,广建同姓王”的政策转向。刘邦改封其子刘恢为梁王,吕后时期曾短暂更名吕国,文帝时复置梁国并迁都睢阳。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封幼子刘揖为梁王,至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次子刘武由淮阳王徙封梁王。 刘武由淮阴王迁为梁王后,梁国拥有40余座城池,疆域辽阔,财力雄厚,为梁国鼎盛时期。但刘武去世后,梁国逐渐失去曾经的辉煌。至公元9年,王莽篡政,贬梁王刘音为公,遂梁国废置。至此,梁孝王刘武这一脉,经170余年,历“八代九王”。 <b>西汉梁孝王刘武陵。</b>梁孝王陵位于芒砀山的保安山南麓,北峰为刘武夫人李王后陵,属于夫妻“同坟异穴”合葬地下宫殿。该陵墓“斩山立廓,穿石为藏”,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 由于王后陵紧挨着展览馆,所以参观了展览馆后,我们先来到汉梁孝王王后陵,然后再去汉梁孝王刘武陵。 <b>汉梁孝王王后陵。</b>王后陵位于芒砀山之保安山北峰,是一处西汉时期的大型石室陵墓。陵墓坐西面东,距离梁孝王陵约200米,于1991年发现,1992至1994年间进行了考古发掘。 <b>墓道。</b>墓室有两个墓道,长约80米,宽5.5米,34个侧室及回廊,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容积约6500立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据说,粱孝王死后,把大批财产都留给了李王后,所以在粱孝王死后的20多年里,李王后生活奢侈的程度远远高于梁孝王在世的时候,并且一直用梁孝王留给她的财富修建自己的陵墓,所以其规模这么大就不足为奇。 <b>侧室。</b>墓道两边及回廊处共有34个侧室,有车马室、武库室、东房庖厨、炊厨器具贮藏室(下图为发掘时该室出土的陶质器具)、生活用具室、更衣室、礼器贮藏室、接待宾客的东宫,回廊环绕的西宫、贮冰室、壁柜室、浴室、厕所,等等。 <b>东宫。</b>东宫是仿地面建筑的前堂。发掘时,甬道塞石上刻有“东宫”字样,应是墓主人接待宾客、仪事、宴饮的场所。该室出土了陶片、釉陶片及板瓦、筒瓦残片,故推断该室原有瓦顶木结构建筑。 <b>西宫。</b>西宫周围有回廊环绕,象征宫殿的“后寝”,为生活场所。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及顶部残存少量朱砂斑块,地面遗留板瓦、筒瓦残片。 <b>棺床室。</b>该室呈长方形,东西长3米,宽2.35米,地面高出主室地面45厘米,室壁及顶部遍施朱砂,呈棺床构造。 <b>贮冰室。</b>该室为上下两层阁楼式构造,中部凿有边长2.55米,深1.8米的石坑,上方用四块石板围挡,石板两端有榫卯结构。专家推测为“贮冰室”。 <b>回廊。</b>回廊是仿照墓主人生前所居宫室布局建造的,以免墓主人在冥府活动时遭受日晒雨淋之苦。回廊南侧有一斜坡式甬道,全长53米,根据汉代夫妻“同坟异穴”的葬制,该甬道为王后“开门寻夫”,是梁孝王与王后之间冥府相会的“黄泉道”,也是汉朝“事死如事生”葬制的写照。不过,这条黄泉道似乎没有和梁孝王墓连通,因为两穴相距200米,欲准确开掘隧道与之相连,难度不小。所以,这条未完工的黄泉道只能成为两穴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相思道”。 <b>一号陪葬坑。</b>一号陪葬坑位于梁孝王王后陵墓顶南侧约50米处,于1990年春开山采石时发现。坑内出土了1800余件鎏金车马器、刀、剑、戟等兵器,及玉器、绢等文物,并发现“梁后园”铜印和刻有“孝园”字样的筒瓦,证实其为王后陵的陪葬坑。 <b>后庙遗址。</b>王后陵山顶现存清代庙遗址,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后庙”。该庙与梁孝王陵山顶寺庙相对应,经考古勘探,该处为汉代夯土基址,土层内含有较多的汉代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遗存,还有汉代的残器物片,推测曾有汉代建筑存在。根据汉代陵墓制度,应是梁孝王王后陵上方的神祠或祭祀建筑遗址,后代演变为其他寺庙的遗址。 <b>紫气岩。</b>途中有观景台指示“紫气岩”。据说,刘邦当年为躲避追捕,率部属隐匿于芒砀山的岩石和山洞间。妻子吕雉常来给刘邦送衣物用品和情报,刘邦问,山林浓密地形复杂如何能找到?吕雉答道,夫君头上有紫气相随,故循紫气便能找到。吕雉所说的“紫气”就是《史记》里记载的“天子气”。后人将刘邦当年的藏匿处称作“紫气岩”,又将刘邦头上的紫气称作“芒山王气”,这“芒山王气”后成为《永城古八景》之首。 <b>梁孝王陵寝遗址。</b>梁孝王寝园遗址系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核心遗存,其陵墙依山势环保安山而建,主建筑群分布于梁孝王与王后墓东侧台地,现存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面积6600平方米,主要建筑基址有前庭、照壁墙、寝殿、便殿、庖厨、回廊等组成。遗址于1992年经发掘出土“孝园”铭文筒瓦及生活器具,印证其为梁孝王专属陵寝。建筑群采用青石砌筑,保留台阶、石墙等结构,兼具祭祀与守陵功能,是西汉诸侯王陵中保存较完整的寝园实例。该遗址于1994年入选“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多重功能体系反映了西汉陵墓祭祀礼仪与守陵人日常供奉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形态。 <b>汉梁孝王陵。</b>梁孝王陵位于保安山南峰,墓室坐西面东,全长96米,最宽处32米,面积约700平方米,主室内高4米。该陵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由墓道、车马室、甬道、主室、回廊、排水设施等组成。 梁孝王名刘武,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次子,景帝刘启之胞弟,武帝刘彻之叔父。生前曾封代王、淮阴王,后封梁王,谥“孝”为梁孝王。三国时,曹操率军队盗掘此墓,破棺收金宝万斤,故该陵仅存空洞。 <b>车马室。</b>车马室是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墓道后最先看到的就是北、南车马室。车马室出土的文物包括鎏金车马器、铜马衔等,其中鎏金车马器制作于西汉时期,以镂空奔马为主题图案,采用鎏金工艺,纹饰层次丰富,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冶金铸造水平。考古发现中还包含马骨等实物,印证了其作为车马陪葬区域的用途。 <b>兵俑室。</b>兵俑室陈列着汉代兵马俑,但只是根据记载,其兵马俑群应该位于主室上方的侧室中。考古学家曾在其他西汉陵墓中发现类似兵马俑遗迹,推测梁孝王陵可能存在规模宏大的兵马俑群。为此,在梁孝王陵中搞了这么一个类似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兵俑室”。 梁孝王刘武,为梁王25年,梁国文治武功,臻于极盛。他皇兄汉景帝刘启曾许诺,千秋之后传位于他。可是,天不假年,他死在了其兄之前。死后,梁国被一分为五,长子刘买继承了梁王,次子刘明封为济川王,三子刘彭离为济东王,四子刘定为山阳王,五子刘不识为济阴王。五子为王,看似荣宠,但梁国从四十八县锐减到十三县,强大的梁国不复存在,从此走向衰落。 <b>矿坑营地。</b>走出汉梁孝王陵,去往汉梁共王陵的途中,见到两座硕大的矿坑,应该是开山采石的遗迹,现在改造成“矿坑营地”。在两个矿坑的上空,开辟了《天池飞仙》的游玩项目:游客穿上古代服装,循着空中缆绳,体验飞檐走壁,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神行百变。这一游乐项目使武功绝学尽在掌握之中,实现一个畅快淋漓的武侠梦。 <b>寒武湖。</b>寒武湖是芒砀山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寒武湖,或称“寒武纪化石湖”,与永城市的寒武纪化石遗址相关。该湖泊周边地质景观独特,附近有芒砀山地质博物馆,馆内展示寒武纪地层及生物化石标本。 <b>朱雀市集。</b>朱雀市集是景区内集文化体验、特色购物于一体的市集区域。这里通过数十场室外演出,如《汉傩舞》、《相和歌舞蹈》等,和沉浸式体验活动,为游客营造了穿越时空的汉代文化氛围。朱雀市集融合了《杂耍表演》、《投壶表演》等互动项目,游客可近距离感受传统汉文化魅力。 <b>汉梁共王陵。</b>走过朱雀市集,便来到梁共王陵,这是西汉梁国共王刘买的陵墓。梁共王陵位于芒砀山僖山东侧,1986年由村民采石时发现,1987年9月至1991年9月完成发掘。 汉梁共王刘买陵为大型崖洞墓,座东面西,全地宫长70余米,总面积383平方米,包含墓道、甬道、主室、武库、仓屋、衣物存放室、厨房、浴室、厕所、货币贮藏室等设施。出土了金缕玉衣、玉器及大量铜钱,并发现了《四神云气图》壁画。 ‌ <b>《四神云气图》。</b>该墓室壁画是汉梁共王陵发掘的最重要的文物。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成为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四神云气图》壁画以朱砂红为底色,用白、绿、黑等颜色描绘了各种神禽异兽和吉祥图案。清晰可见长有双翼的应龙形象,尤为引人注目,它呈“S”形弯曲,占据了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了一个怪兽的尾部,龙身覆盖着鳞纹,背部生有双翼,足踏云气和长枝花朵等。下方的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着一枝长花。上方的朱雀长喙啄住了龙首上的一只长角,雀尾长长的飘扬在空中。壁画四周装饰着直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这幅壁画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形象,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装饰纹样。《四神云气图》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珍品,因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b>主室。</b>主室为刘买日常活动与宴饮的场所,东南北三面设有侧室,形成“六室两厅一厨一卫”的格局。主室中央为棺床室,两侧分布着沐浴室、货币贮藏室、衣物贮藏室等功能区域,并设有冲水厕所和庖厨设施。 ‌<br> <b>武库。</b>武库位于地宫主室西侧,是存放武器装备的专用库房。该武库为独立石室结构,呈长方形,长约70米,高约3米,内部空间开阔,四壁设有兵器架和箭矢存放区,出土了大量铁制兵器及箭镞。据考证,这些兵器应为梁共王刘买生前统领的军队装备。 <b>货币贮藏室。</b>货币贮藏室位于主墓室两侧耳室,出土了大量铜钱。这些铜钱被用于墓室建造中的特殊布局,例如用225万枚铜钱铺设出一条约10米长的“铜钱路”,增强了墓室结构的稳定性。货币贮藏室位于梁共王陵的耳室内,与武器库、庖厨、厕间等共同构成墓室的配套设施。耳室中堆放着成堆的铜钱,主要用于存放随葬品,体现墓主人生前的财富与地位。 ‌<br> <b>汉墓结构。</b>汉梁共王陵墓为依山开凿的石崖墓,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及侧室等组成。墓道是通向甬道的过道,为露天开凿,墓道内全部用长方形的塞石封堵,共用了两千多块塞石;甬道是墓道通向墓室的过道,由东门甬道、西门甬道和中间甬道三部分组成;主室呈东西向长方形,室顶平坦,四壁垂直;巷道连接主室与侧室;主室周边有八个侧室,放置陪葬的衣物、食物等生活用品,另外还有庖厨、武库、沐浴室、厕间等。 <b>陶俑。</b>该陵出土的陶俑五十件,其中守陵俑五件,守门俑一件,侍女俑四件,骑士俑四十件。骑士俑腿部呈弧形,表现了汉代骑兵在马背上的形象。骑士俑分两组置于墓道两侧,身上佩戴不同兵器,属仪卫骑士俑,既不同于秦始皇陵的兵阵俑,也不同于徐州楚王陵的送葬俑。 <b>梁王练兵场。</b>梁王练兵场在下山的途中,是景区内的游乐体验项目。游客可在梁王练兵场免费领取3支箭,参与射五毒游戏。若射中靶心五毒,可获得精美礼品并享受购买射箭项目时加赠5支箭的优惠。 <b>博雅亭。</b>博雅亭地处汉梁王陵景区核心区域,常举办汉服变装、柳琴戏等民俗活动。周边环绕玫瑰园、情人谷等自然景观,同时与汉傩舞表演场地相邻,方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传统文化。 <b>古炮体验场。</b>这是小朋友游玩的古炮射击场,每次打中目标,都会喷水,让小朋友很有成就感。 <b>小型汉墓群遗址。</b>保安山东侧有西汉小型墓葬群,其范围较大,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这里发现众多汉墓,多为竖穴土坑墓,有可能是梁孝王陵的陪葬墓或守陵官员的墓葬。 <b>汉宫剧场。</b>走出汉梁王陵景区,门外南侧是汉宫演艺剧场。这里主演沉浸式情景剧《大汉礼乐》‌,以梁孝王刘武大婚为核心场景,还原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等传统婚礼仪式,搭配龙凤大鼓、编钟古筝等音乐烘托氛围。游客可近距离观看演出,甚至参与部分仪式环节(如佩戴婚饰、行礼等),感受古代皇家婚礼的庄重与浪漫。 <div><br></div><b>刘邦斩蛇处</b><div><br></div><div>‌芒砀山刘邦斩蛇处‌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起义的关键历史遗迹,又称“汉兴源”景区,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现为芒砀山旅游区的核心景点之一。景区中轴线依次排列广场牌坊、山门、前殿、主殿及东西配殿。<br></div><div><br></div><div><b>广场牌坊。</b>广场牌坊位于景区入口处,为四柱七楼黄琉璃瓦牌坊,饰有镂空龙凤雕饰,单檐歇山顶,悬挂蓝底金字匾额“汉兴源”。汉兴源是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事件而建造的仿古建筑群,2005年由原斩蛇园更名扩建而成。景区以展现汉代政治、军事、文化成就为核心,包含广场、牌坊、斩蛇宫等明清风格建筑,其中最突出的景观为1982年设立的高祖斩蛇纪念石碑。</div> <b>主雕塑广场‌。</b>核心雕塑为刘邦斩蛇像,呈现刘邦怒目持剑欲斩白蛇的动态瞬间,形象栩栩如生‌。刘邦斩蛇处又名“汉高祖斩蛇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史书记载的刘邦斩蛇处为丰县斩蛇泽,芒砀山斩蛇的说法出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元明小说。芒砀山斩蛇碑又称汉高祖斩蛇碑,是后世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建的。 <b>秦末农民战争图。</b>芒砀山为汉高祖刘邦举义反秦之地。秦末,刘邦“以亭长送徒骊山”,途经此处,因劳工逃散,决定在芒砀山起义。途中斩杀白蛇(象征秦朝暴政),后在此积蓄力量,攻占沛县,又诛秦灭项,建立汉朝,成就帝业。 <b>前殿。</b>走过山门,来到前殿。前殿为歇山顶仿古建筑,采用红墙蓝檐黄色琉璃瓦的典型汉代风格,体现了汉代建筑的高台基、深出檐特征。前殿陈列楚汉战争时期的兵器复制品,通过实物展示还原历史场景,同时通过建筑空间布局凸显军事主题。前殿横额题有“剑啸风云”四个烫金隶书大字,两侧柱子镌刻对联“斩蛇初辟灭秦路,聚义始开兴汉源”,直接点明刘邦斩蛇起义的历史事件及其对汉朝建立的意义。 前殿内展现刘邦斩蛇场景的群雕。当年,刘邦领着一帮劳工准备逃到芒砀山隐藏起来。突然,走在前面的人回来禀报说:“前边有一大蛇挡住道路,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酒壮英雄胆,说:“男子汉大丈夫怕他作甚!”立即走上前去,拔出宝剑将蛇斩为两段,继续前行。 <div><b>汉高帝斩蛇碑。</b>碑亭结构为六角六楼,上复黄色琉璃瓦,木柱和亭座全部彩绘,非常壮丽。亭下有一巨形石龟,看去似欲爬行,极富动感。龟背上立一尊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石碑,碑额阴刻楷书的“日月”和“汉高断蛇之处”分列两边,其下碑文始叙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的事略,后述立庙祭祀的经过。因原碑风雨剥蚀,碑体断裂,不便观赏,1982年按原碑复制一碑立于龟座之上,并新建碑亭保护,原碑移至芒山文化馆。</div> <b>幻影奇观‌。</b>夜间灯光照射时,碑体显现披金甲武士幻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传说,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直射碑体,两米多高的石碑突忽不见,只见一尊金灿灿的帝王形象,头戴皇冠,身穿龙袍,腰束玉带,足登高靴,一手捋黑色胡须,一手按贴身宝剑,极富立体感,恰似画中人,如同当年戎马征战的刘邦再现。 <b>主殿。</b>主殿为1982年复建,采用仿明清建筑风格,屋顶为歇山式灰色筒瓦覆盖,高台基、深出檐的典型汉代建筑特征。主殿有门联:“气盖千山,开大汉雄风浩浩;功齐五帝,奠中华伟业煌煌”。另有檐下柱联:“挥剑斩蛇,扫嬴秦暴政,开创基业,扬大汉雄风”。主殿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汉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建筑群,包括牌坊、山门、碑亭、长廊等,共同构成芒砀山汉文化核心景区。 主殿中央设有汉高祖刘邦坐像,两侧分列萧何、张良等八尊文臣武将彩塑。 <div>主殿的两侧及后壁处,设有长12米的彩色群雕,展现了“芒砀斩蛇”、“灞上受降”、“鸿门宴”、“彭城血战”、“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等历史场景,完整呈现刘邦从芒砀山起义到建立汉朝的历史进程。 ‌ ‌<br></div> <b>东西配殿。</b>东西配殿分别陈列了西汉和东汉历代帝王的塑像。西汉帝王殿,位于主殿西侧,主要展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至西汉末代皇帝刘婴的塑像,按历史顺序排列。 ‌东汉帝王殿位于主殿东侧,陈列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至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的塑像。两殿均通过帝王塑像群展现汉代历史脉络,配合浮雕等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场景。 东汉帝王殿的两侧还陈列了两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发明家、史学家、医学家、农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如班超、蔡伦、司马迁、张仲景、张衡、华佗、赵过、董仲舒等彩塑雕像。 <div><br></div><b>大汉雄风</b><div><br></div><div>大汉雄风景区坐落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是为纪念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创建四百年大汉王朝而建。主要景观是大汉雄风塑像,高29.9米,底座高11米,总高度40.9米,是亚洲最大的历史人物雕像。雕像外为塑铜焊接,内是钢架结构,内有四层旋转楼梯,两个观光平台。登临观光平台,芒砀山周围方圆80里风景尽收眼底,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br></div> 秦始皇望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汉高祖刘邦隐于紫气岩,斩白蛇起义,与秦军在芒砀山大战三日,收复砀城。公元前207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正是以这支部队为基础,刘邦受命西进,轻取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并建立大汉王朝。 进入景区,我们乘坐观光车,来到大汉雄风景点的山脚下,然后登高一百多级台阶到第一个大平台。 从无人机航拍照片看,要登上三个大平台才能到达雕像的底座层。 在底座平台与雕像合影。还要再登高到两个观景平台去。 在最高的平台上仰视大汉雄风。 在观景平台瞭望对面的保安山的背面,汉梁王墓群应该就分布在那些山头上。 <b>汉代礼制建筑基址。</b>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位于芒砀山的主峰上,面积约1055平方米,是汉代时期的古遗址。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群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约33.5米,东西宽31.5米,其东部已遭破坏。从建筑结构、时代及所处的位置看,芒砀山汉代礼制建筑基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有可能是汉文帝时修建的高祖庙,也有可能是西汉早期梁王在此修建的中心祭祀场所。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及祭祀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的游览到此结束,感触颇深,真像是上了一堂不可多得的汉文化的历史课!没有想到作为"豫东门户"的永城市竟然深藏着一座承载两千年汉文化精髓的秘境。